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河擂茶

鎖定
陸河擂茶是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著名的傳統小吃。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茶棍和擂茶缽。前者取一握粗的軟樟、山蒼、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缽。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芝麻、炒花生、鹽,有時也加些羅勒葉。陸河擂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淨茶(鹹茶),以焙炒過的綠茶、生芝麻、炒花生等製作而成。二是油茶,將一些新鮮野菜,通過巧妙搭配,擂成茶膏,沖泡而成。2012年,“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 
中文名
陸河擂茶
含    義
廣東汕尾市陸河著名的傳統小吃
性    質
客家人的特製飲料

陸河擂茶歷史傳説

傳説在神農時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葉生產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民間飲茶逐漸普及。飲茶有利於健康,已為世人所共知,擂茶不僅可以清飲,也可以配炒米而飲,而陸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禮節,也是從古至今的傳統風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飲料。

陸河擂茶擂茶歷史淵源

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
相傳,建武23年(47年)盛夏,馬援率軍駐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間許多將士紛紛病倒,馬援卧病石室聽取部將彙報戰況,忽聞老百姓敬獻湯藥的稟報,病魔纏身的馬援將信將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覺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漸生,遂連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銷微活動竟可奇蹟般地站立起來,多日淤積的苦痛,彷彿也隨汗水一流殆盡,於是三軍皆服,瘟疫大除,從而大振士氣,舉旗大捷,這種傳説有的涉及到劉備,有的涉及到諸葛亮、張飛,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馬錯、馬援,也唯有馬援一説,可見於歷史記載: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大將司馬錯屯兵沅水之南,在與桃花源毗鄰的長茅嶺南陽一帶築城,這是四川、貴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來的開始,民間以擂茶的老祖宗--"苦羹"的形式流傳。康熙時所修《桃花源縣誌》載"馬援五溪蠻??將兵行有紀,雞犬不驚。"於是"馬援鑿石室以安民,民間獻擂茶以報德。"
普遍認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時,隨着客家人南遷而流傳下來。《玉林詩話》所載一首古詩《盱眙旅舍》,就描述了當時江南民間喝擂茶的風情: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陸河擂茶陸河擂茶種類

陸河擂茶有幾種不同的吃法。
一,浄茶:單純的擂茶。
二,米子茶:擂茶泡上炒米,炒米丁,米程(米花糖),炒小菜等。
三,粥茶(煠sap茶):擂茶加上粥。
四,飯茶:吃飯喝擂茶、炒小菜。
五,米骨茶:擂茶加上熟米幹煮的粥。
六,陸河油茶:用艾葉、楓葉、軟樟葉、雞頭簕、紫蘇葉等炒過,擂碎做的擂茶。
七:七樣菜茶:一般在年初七“人日”這天煮的茶飯或粥茶。要配上七種炒蔬菜來吃。七種菜可以自己選擇如:芥蘭、油蕒、白菜、油菜心、包菜、韮菜、蒜等。

陸河擂茶擂茶基本原料

茶葉、芝麻、炒花生、鹽,有時也加些羅勒葉。其他配料:炒米,炒花生,炒米丁,米程。配菜:炒赤豆,炒荷蘭豆,炒芥藍,炒豆角,炒菜心,炒蕒菜,炒腐竹,炒碗豆,炒青菜。

陸河擂茶擂茶的製作

汕尾市陸河縣的客家擂茶製作也很講究,然而客家婦女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茶缽和擂茶棍。
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
擂缽為陶製圓形牙缽,直徑約1.5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缽。內四周為錯落有致的羅紋,外型拙秀兼容。擂茶棍長約2─3尺,多選用軟樟木、山蒼樹或油茶樹,而其它雜木則不能作為擂棍,若使用了,擂出的茶含有異味,不堪入口。擂茶時,首先選用上好的茶葉連同炒熟了的芝麻放入缽內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再入熟花生倒少許水慢慢地有節奏地旋轉擂棍至成糊狀,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膏”、或稱“擂茶腳子”。放適量食鹽,然後衝進滾水放數片薄荷入茶,便成了一缽香氣襲人的擂茶。聞上一聞清香撲鼻,喝上一口,令你滿口生津,齒頰留香,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嚐,其味無窮。
擂茶不僅可以清飲,也可以配炒米而飲,也可以配米程招待客人。更為獨特的是, 客家人每天中午吃的飯茶,則是將米放入鍋內熬熟後連湯帶飯一齊倒入預先擂好的茶葉漿內,攪勻,再炒上芥蘭菜、蝦仁、魷魚香菇等,此乃上等客家飯茶。 [1] 

陸河擂茶擂茶的功能

陸河擂茶具有祛熱解暑,消食解膩的功效。在暑天,陸河人更願意吃擂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