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卜杜拉·薩拉勒

鎖定
阿卜杜拉·薩拉勒(英文:Abdullah al-Sallal,阿拉伯文:عبد الله السلال‎)(1917年1月9日,薩那,——1994年3月5日,薩那。)也門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國務活動家。1962年推翻巴德爾王朝的“九·二六”革命領導人,也門共和體制的締造者。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62年9月27日——1967年11月5日),陸軍元帥。1962年9月28日——1963年4月26日,1965年7月6日——1965年7月21日和1966年9月18日——1967年11月5日三次兼任總理。 [1] 
中文名
阿卜杜拉·薩拉勒
外文名
Abdullah al-Sallal
國    籍
也門
民    族
阿拉伯人
出生日期
1917年1月9日
逝世日期
1994年3月5日
畢業院校
巴格達軍事學院
職    業
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建立也門共和國
出生地
薩那市
團    體
自由軍官組織
宗    教
伊斯蘭教
教    派
宰德派
軍    銜
元帥

阿卜杜拉·薩拉勒人物簡介

阿卜杜拉·薩拉勒(Abdullah al-Sallal,1917年1月9日——1994年3月5日)
原阿拉伯也門共和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總統,政府總理,武裝部隊總司令,政治局主席兼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元帥。
阿卜杜拉·薩拉勒元帥 阿卜杜拉·薩拉勒元帥

阿卜杜拉·薩拉勒人物傳記

阿卜杜拉·薩拉勒革命軍人

1917年1月9日生於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首都薩那市。伊斯蘭教什葉派分支宰德派穆斯林。幼年時家境貧寒,曾在薩那孤兒院接受教育。20世紀30年代初,當也門王國政府決定建立一支非部落的軍隊時,於1936年被派往伊拉克巴格達軍事學院學習,1938年畢業回國。在學習期間接受了現代政治思想。
阿卜杜拉·薩拉勒上校 阿卜杜拉·薩拉勒上校
1939年在軍隊任通訊兵隊長,由於他反對葉海亞·馬赫穆德·穆塔瓦基勒(也門國王兼伊斯蘭宰德派教長)的閉關鎖國政策,提出改變國家政策而被捕。1940年重新回到軍隊任職。1948年2月在英國的唆使下,也門發生了一場主要由商人、知識分子以及開明地主和個別王室成員參加的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政變,國防大臣瓦日爾殺死83歲的老國王葉海亞並自立為王,成立憲政的“自由也門人”臨時政府。但新政權僅存在25天,就被得到阿拉伯各君主和也門國內部落和宗教勢力支持的王儲艾哈邁德·伊本·葉海亞·哈米德丁鎮壓。薩拉勒由於參與這場推翻君主專制統治的未遂政變,再次被捕並被判處8年徒刑。1955年在被迫宣誓效忠國王后獲釋,並被任命為荷台達港主任。1961年3月被控參與暗殺艾哈邁德國王而被軟禁。經人遊説,表示效忠國王后獲釋,先後任荷台達港主任、薩那軍事學院院長等職。1959年任荷台達省省長。1962年初被任命為王宮警衞司令,同年8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9月被任命為也門陸軍參謀長。 [2] 

阿卜杜拉·薩拉勒九月革命

在此期間,薩拉勒接受了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納賽爾主義,並與納賽爾有了聯繫。他積極參加反對國王統治的“自由也門聯盟”的政治活動。受納賽爾主義的影響,一批少壯派軍人仿效“埃及革命”的經驗,組織起來推翻反動的封建君主統治和宗教控制政治的制度。1961年9月,也門武裝部隊和公安部隊的15名少尉發起成立“也門自由軍官組織”,推舉薩拉勒將軍為領導人。“自由軍官組織”提出六項革命目標:“第一,把祖國和人民從獨裁、殖民主義及其殘餘下解放出來,建立一個公正的共和政權,消滅階級差別和階級特權。第二,建立一支強大的保衞祖國、捍衞革命及其成果的愛國軍隊。第三提高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水平。第四,建立一個民主的、合作的社會,其制度取自正統的伊斯蘭教教義。第五,在阿拉伯全面統一的範圍內,努力實現國家統一。第六,尊重聯合國憲章和各國際組織的章程,堅持積極中立和不結盟原則,努力實現和平,支持各民族間的和平共處的原則。” [3] 
阿卜杜拉·薩拉勒總統
阿卜杜拉·薩拉勒總統(10張)
1962年9月26日,薩拉勒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九·二六”革命),推翻國王塞佛-伊斯蘭·穆罕默德·巴德爾,結束了延續長達3000多年之久的也門封建君主制度,宣佈成立也門共和國(又稱阿拉伯也門共和國),任共和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62年10月,根據新憲法,薩拉勒改任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總統,12月由准將晉升為元帥。1963年2月——1964年1月兼任外交部長。1964年1月政府改組,成立政治局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薩拉勒任該兩機構的主席。
也門的革命在阿拉伯國家中引起很大的震動,一部分阿拉伯君主國家持反對立場,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害怕也門革命在中東地區產生連鎖反應,也持反對態度。1962年9月29日,埃及宣佈承認也門共和國,並給予經濟和軍事援助,蘇聯也表示支持。以原國王巴德爾為首的王室結合部落勢力,在沙特阿拉伯美國的支持下,向共和政權發動武裝進攻,共和國軍隊難以抵擋。 [2] 
演講中的薩拉勒總統 演講中的薩拉勒總統
在內戰中,保皇派的軍事力量曾一度佔上風,共和派只控制了首都薩那、荷台達港、南部中心的塔伊茲等少數城市,共和派政權面臨被推翻的危險。政變後,共和國政府即與埃及簽訂了為期5年的共同防禦條約。在薩拉勒的要求下,埃及派遣遠征軍支援,最多時兵力達7萬人。蘇聯政府也應埃及和也門共和國的要求,向也門共和派提供飛機、坦克、大炮和其他輕重武器,還派遣了教官和軍事顧問。也門保皇派也從沙特和美國獲得了大量的武器彈藥。站在共和派一邊的是埃及和蘇聯,並得到伊拉克、敍利亞、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支持。沙特阿拉伯和美國站在保皇派一方,並得到海灣諸酋長國伊朗的支持。由於阿拉伯國家和大國的捲入,也門內戰變成了一場勢均力敵的持久戰爭。 [3] 
新政權經過一年多的戰鬥,先後收復被保皇派佔領的薩達、馬利卜等重要城市,政府軍開始佔上風。在薩拉勒的倡議下,1964年11月5日也門各派的代表達成停火協議,並決定召開和解會議。後由於保皇派的反對,停火協議未能實現。1967年6月以色列發動侵略阿拉伯國家的第三次中東戰爭,駐也門的埃及軍隊調回國,此後,政府軍在戰場上轉向不利。同年11月3日,薩拉勒被迫赴蘇聯“休養”。5日以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亞尼為首的軍政集團發動政變正式推翻了薩拉勒政府,剝奪薩拉勒的一切職務和頭銜並被缺席判處其死刑,薩拉勒流亡巴格達,後定居於開羅。1981年10月獲大赦後應邀回國定居。1986年8月在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總統的建議下,被任命為全國人民議會議員。 [2] 
1994年3月5日在薩那逝世,享年77歲。

阿卜杜拉·薩拉勒訪華

薩拉勒訪問中國
薩拉勒訪問中國(4張)
1964年6月,薩拉勒率阿拉伯也門政府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見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並簽署了友好條約、經濟技術和文化合作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總統阿卜杜拉·薩拉勒聯合公報》。 [4] 

阿卜杜拉·薩拉勒“九·二六”革命的意義及影響

薩拉勒和納賽爾 薩拉勒和納賽爾
也門的“九·二六”革命,不但對也門的政局具有時代的轉折意義,而且對中東地區也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1. 這次革命的最大歷史意義是推翻了千百年來的政教合一封建君主制,使也門走上了共和制的道路。雖然也門舊王室和保皇派在內部的部落勢力武裝力量的支持下和外國的金錢和武器的援助下,發動了反政變,經過8年的內戰仍未能推翻共和制政權,説明前進的歷史已不可能逆轉。
  2. 也門君主制的推翻,曾威脅到阿拉伯半島諸酋長國的君主制政體,這些國家的君主害怕“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到他們的國家,助長反君主的民主派勢力,於是對也門共和派採取了遏制的政策。於是阿拉伯世界內部出現了以埃及為代表的共和制與以沙特阿拉伯為代表的君主制之間的鬥爭,較量的結果是誰也吃不了誰。
  3. 也門長期的內戰,是一場美國與蘇聯在中東地區的第一次公開的、也是間接的軍事較量。這一事件表明,後來者的蘇聯以支持阿拉伯“進步力量”的戰略,成為中東必須認真考慮的力量。 [3] 

阿卜杜拉·薩拉勒人物評價

阿卜杜拉·薩拉勒大政方針

薩拉勒與也門羣眾 薩拉勒與也門羣眾
薩拉勒是一位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對內主張進行社會和經濟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建立免費教育和醫療,實行經濟國有化。實行嚴格的政教分離制度,改變也門部落勢力強大的狀況,建立納賽爾倡導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社會。對外主張與埃及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並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1964年3月訪問蘇聯時簽訂了《蘇聯和也門友好合作條約》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外交路線。 [2] 

阿卜杜拉·薩拉勒為政舉措

薩拉勒政權強調民族民主革命原則,對內主張消滅封建制度和鎮壓反動派的立場,並主張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員。新政權成立後,立即宣佈設立3名軍人組成的“人民法庭”,審判並處決了一批前王室成員和前王國政府的高級官員。新政權的這一鐵腕清洗行動,引起社會一些階層,特別是王室成員、前往國政府官員和其他政界人物的恐慌,他們逃往保皇派勢力強大的地區或國外。
阿卜杜拉·薩拉勒總統 阿卜杜拉·薩拉勒總統
薩拉勒政權執政後提出了新政權的四大任務:實現也門的社會正義平等;結束封建主義,肅清封建殘餘;防止部落主義,解決部落之間的糾紛;進行社會和經濟改革,提高也門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政權的共和主義思想強調反對封建主義,這不僅是針對君主及王室,而且也觸及也門封建制度的兩大支柱——部落和宗教。推行過激的社會和經濟改革的主張,不僅觸及到封建主的利益,也涉及到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因為也門新政權以納賽爾主義為藍本,但又欠考慮也門貧窮落後的具體情況,其宣佈和準備實施的政策顯然比較激進,招致一部分階層和集團的反對。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軍事力量,改革以部落武裝為主體的軍事力量,大力吸收青年參軍,建立新軍,以此削弱地方割據勢力。新政權實施過寬的打擊面,使保守派和保皇派聯合起來反對共和國。
在對外關係方面,新政權強調阿拉伯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一切霸權主義,並積極謀求與埃及結成聯邦,顯示其阿拉伯進步國家的姿態。這不但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緊張,而且與阿拉伯半島諸保守的酋長國處於敵視的狀況,這影響到在海灣產油國的也門移民的利益。因此,也門新政權建立之初就面對眾多的國內外勢力的反對,舉步維艱。
在政治上,作為新政權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革命指揮委員會以“革命”的名義集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於一身,由於面臨保皇派的軍事進攻,主要任務是保護“革命果實”,因此雖然它違背了共和制三權分立的原則,但使革命指揮委員會擁有戰爭時期“獨斷專行”的權力。此外,薩拉勒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這易出現政策上的偏差,以及造成內部的權力之爭。 [3] 

阿卜杜拉·薩拉勒眾叛親離

長期的內戰使也門遭受嚴重的破壞,造成經濟困難,人民生活艱難而怨聲載道,埃及和沙特也因不勝負擔而不願再捲入其中。也門共和派內部因政見分歧和權力鬥爭,分為以總統阿卜杜拉·薩拉勒為首的強硬派和以總理哈桑·阿姆裏的妥協派。妥協派主張和談,不滿埃及對也門愈來愈加強的控制。薩拉勒則堅持武力鎮壓保皇派,持親納賽爾的立場,認為也門惟有與埃及建立聯邦關係,才能保衞共和國的生存。1966年8月,阿姆裏趁薩拉勒赴開羅治療休養,發動未遂政變,政變被駐也門的埃及軍隊粉碎。埃及人緊急將薩拉勒送回國主持政務,阿姆裏及其同謀者被埃及軍隊押往開羅監禁。薩拉勒回國後大規模清洗政府和軍隊的異己分子,所有“也門第一黨”成員和被懷疑的妥協派分子都遭到整肅,有7名高級官員被槍決,100多名高中級軍官被開除軍籍。雖然政變被鎮壓,但反對薩拉勒總統的強硬路線和要求和平解決內戰的人數卻不斷增加。 [5] 
阿卜杜拉·薩拉勒 阿卜杜拉·薩拉勒
1965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和沙特國王費薩爾達成《吉達協議》,沙特停止援助保皇派,埃及從1965年11月23日開始從也門撤軍。1967年“六·五戰爭”爆發後,納賽爾不顧薩拉勒的請求,斷然從也門完全撤軍,失去強援的薩拉勒仍誓言孤軍作戰,並加強與蘇聯的關係以爭取更多的軍事支持。他的強硬立場遭到越來越多的也門人的反對。在政界和軍隊,大多數人均主張和平解決也門問題,薩拉勒的處境日漸孤立。1967年11月6日,以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亞尼、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努曼和穆罕默德·阿里·歐斯曼為代表的妥協派趁薩拉勒總統赴莫斯科參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50週年慶祝活動時發動不流血的政變,推翻了薩拉勒的統治。更為重要的是,政變得到了開羅的默許,也獲得了利雅得的歡迎。薩拉勒眾叛親離,被徹底拋棄,這位也門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頭號軍政強人被迫踏上流亡之路長達十四年之久。 [6] 
參考資料
  • 1.    蘇仲湘主編.《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648頁
  • 2.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編委會.《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下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第2396~2398頁
  • 3.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亞洲·也門:薩拉勒的“九月革命”(張士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024~1030頁
  • 4.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人物紀念館>>劉少奇(1964年 六十六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2-27]
  • 5.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亞洲·也門:阿姆裏的未遂政變(張士智)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030~1031頁
  • 6.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亞洲·也門:埃里亞尼政變奪權(張士智)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0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