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玉衡

鎖定
關玉衡(1898—1965),滿族,愛國民主人士。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1920年入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參加兩次直奉戰爭,升任營長。1926年隨張作霖入關,任帥府駐京軍務處長,後調任東北軍炮兵參謀處長、興安屯墾區公署軍需處處長兼第3團團長。1931年9月處死4名日本間諜(中村事件)後逃入關內,參加東北義勇軍後援會。先後建立開魯後援會和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任右路軍總揮,領導熱河抗戰。1935年到西安,任少將炮兵師長兼橫山縣縣長,與中共聯繫密切。建國後當選黑龍江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1965年病逝,享年68歲。
中文名
關玉衡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出生地
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
職    務
帥府駐京軍務處長

關玉衡人物生平

關玉衡,原名瑞璣,表字玉衡,以字行。滿族,其祖先為葉赫部瓜爾加氏。1898年生於吉林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
讀中學時因鬧學潮被開除學籍,投身軍旅,由兵士升任至排長、連長,又被選送進東北講武堂深造。畢業後分配至郭松齡部任營長。1925年11月末,郭松齡反張作霖失敗被殺後,因關玉衡同張學良有同窗之誼,又在軍中享有“福將”之譽(他身經數戰,從未負過傷),因此被張作霖留在大帥府,任警備處長兼汽車隊長。
1928年前後,時任東北炮兵軍參謀長的關玉衡鑑於興安嶺科爾沁各旗土匪猖獗,於是會同軍法處長王璞山,上書炮兵軍長鄒作華,建議將編余的炮兵屯墾殖邊,既能安置編余部隊,又可開發荒原,有益地方。不久便得到張學良批准成立興安屯墾區,鄒作華任屯墾軍司令,關玉衡為東北興安屯墾公署軍務處長兼第三團團長,率三團駐佘公府。
1931年上半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遣特務、間諜潛入東北各軍事要塞,刺探情報,預謀發動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當年5月間,日軍大尉中村震太郎受軍方差遣,以考察農業為名潛入興安屯墾區,竊取當地軍事情報,於5月25日晚被屯墾軍三團士兵捕獲。在審訊中,中村狂妄蠻橫,甚至大打出手。關玉衡氣憤已極,又鑑於中村雖確有無可抵賴的間諜罪行,侵犯了中國的權益,但在“弱國無外交”的年代,即使提出交涉也難免讓中村等逍遙法外,於是便下令將中村等人秘密處決,此事件史稱“中村事件”。
化裝成中國人的中村(左)和井彬(右) 化裝成中國人的中村(左)和井彬(右) [1]
“中村事件”發生後,日本軍政當局藉此大做文章,他們歪曲事實真相,掩蓋中村的間諜行徑,不斷向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東北當局處決“肇事兇手”關玉衡。與此同時,在東北的日本法西斯分子掀起瘋狂的反華聲浪,叫囂“滿蒙生命線”遇到危機。日本國內也大造輿論,甚至出動飛機散發傳單,煽動反華、仇華情緒,為日本帝國主義侵吞東北製造口實。
東北當局迫於壓力,不得不答應將關玉衡逮捕查辦。關玉衡不顧個人安危,親赴瀋陽,揭露“中村事件”的真相。就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爆發。9月20日,關玉衡化裝進關,面謁張學良彙報“中村事件”的詳細情況,張學良對其撫慰有加,並委以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議。關玉衡身在北平,心憂東北同胞,不久便辭去軍職,赴上海蔘加了朱慶瀾先生領導的東北義勇軍後援會工作,並化名國爾家,諧瓜爾加氏之音,寓意有國方有家,表明自己報國之志。
日本侵略軍佔領瀋陽以後,立即下令通緝關玉衡及其家屬。關玉衡的弟弟和妹夫慘遭日軍殺害,母親悲傷過度,雙目失明。他身負國難家仇,毅然返回東北的開魯等地,組建民眾抗日武裝,決心直接參加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到達開魯後,化名郭化佳,努力爭取愛國的蒙旗官兵,發動貧苦的農牧民,很快組建起一支千餘人的民眾抗日武裝。北平救國會將其編成遼北蒙邊義勇軍右路軍,委任關玉衡為指揮。
1932年8月,關玉衡率領右路軍在鄰近抗日部隊配合下一舉攻下通遼城,擊斃日軍80餘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後撤出。接着,又率部攻打遼源,一度攻入城內,但因義勇軍各部協戰不力,日軍又組織兵力反撲,日機也前來助戰,部隊損失嚴重,不得已撤出。關玉衡率領的右路軍抗敵活動給當地民眾以極大鼓舞,日偽當局探知右路軍首領便是處決中村大尉的關玉衡時,也為之震驚。
1933年2月,日軍大舉進犯熱河,國民黨政府毫無切實有力之措施,致使熱河全境不出半月淪陷,關部也在熱河抗戰中潰散,只剩下40餘人撤往張家口。時馮玉祥正在張家口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關玉衡欲率殘部往投,卻被國民黨正規部隊無理繳械,只好隻身返回北平。此後,他往返於上海、天津、北平等地,聯絡進關的義勇軍將領,從事募捐和發動民眾工作,支援東北抗日鬥爭。
西安事變前,關玉衡去西安,被張學良委以橫山縣縣長,同中國共產黨人秘密接觸,接受共產黨團結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後,國民黨當局將他免職除名,後漂泊於西安、北平、南京、新疆等地,最後落腳新疆。在新疆,受盛世才岐視、排擠,歷經磨難總算保住了性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被推選為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和寧安縣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並曾作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代表團成員赴京參觀,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1965年病逝,終年68歲。 [2] 

關玉衡主要事蹟

關玉衡就任抗日義勇軍總指揮

1932年初,關玉衡為了實現自己抗擊日寇的宏願,化名國爾家,從北平上海參加了東北義勇軍後援會,任委員,負責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的後援工作。6月,改名郭爾佳,化裝到哲里木盟開魯縣,同遼北蒙邊宣撫專員高文彬共同努力,先後建立開魯後援會和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關玉衡任右路軍指揮,高文彬任義勇軍第五軍司令。
右路軍約1500人,系由原熱河省保安隊和蒙旗保安隊組成。部隊缺乏正規訓練,裝備差,槍械、彈藥、馬匹、軍糧嚴重不足,官兵們每日僅靠煮幾穗青苞米充飢,體質弱,戰鬥力不強。關玉衡立即向上海後援會總部求援,很快使全體官兵脱掉破舊的棉襖、皮襖,換上嶄新的單軍裝和草帽。隨後,關玉衡着手整頓部隊投入訓練,但很快被日軍發現,連續派飛機對部隊駐地狂轟濫炸,甚至施放鼠疫毒菌,致使開魯縣城鼠疫蔓延,每天有數十人死亡,部隊亦有減員。面對貧困和死亡的威脅,有人退縮了,開了小差。關玉衡堅持與官兵們同甘共苦,照常操練,穩定了官兵的情緒,待機打擊日寇。
8月,後援會決定攻打通遼,由關玉衡、高文彬指揮。31日凌晨3時30分,義勇軍發起總攻。高文彬率800餘人從城西門誘敵深入,進行襲擊;遼北蒙邊第一路騎兵司令李海山率部由北門向南門進攻;第二路司令劉震玉等率部從東門進攻。義勇軍官兵奮不顧身,英勇衝殺,激戰至下午3時許,營長謝國忱率大刀隊200餘勇士,冒着敵人猛烈的炮火,搭起人梯翻牆而入,紛紛揮刀向日寇猛砍狠殺,砍死日軍60餘人,大刀隊員傷亡8人。激戰至晚9時許,日軍調來偽軍2000人增援。義勇軍遂決定停止攻城,撤回餘糧堡。是役,共斃敵170餘名,繳獲槍支200餘支。
10月4日凌晨4時,義勇軍李海山、劉震玉率部兵分兩路,再次向通遼發起攻擊,與日偽軍激戰一晝夜,擊斃日軍大佐1名、士兵30餘人,於翌日5時許攻佔通遼小街基。是夜,在日軍的反撲下,小街基失守,義勇軍撤出通遼。
10月6日,關玉衡緊急籌集子彈5萬發送到李海山、劉震玉所屬部隊。是日晚10時,義勇軍向通遼發起第三次攻擊。此時,守城日軍調集坦克、裝甲車和重兵扼守城內各主要路口,戒備森嚴,阻擊火力猛烈。義勇軍沒有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手榴彈向敵人進攻,擊斃日軍70餘人、偽軍90餘人。激戰至翌日凌晨4時許,義勇軍主動撤出戰鬥。
早在義勇軍第一次攻打通遼後不久(9月5日),關玉衡就在餘糧堡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攻打遼源(鄭家屯)。10月26日,遼源守城偽軍田興濤、於海川秘密派特使面見關玉衡、高文彬表示:“且情願作內應,並作各巷口引導。”關、高遂決定於27日凌晨2時許,向盤踞城內的日軍發起攻擊。高文彬率部從西南攻人城內,直至柴市,被日軍設置的鐵絲網工事和猛烈的火力所阻;李海山率部由城南沿鐵路向城內進攻;劉震玉率部由城西進攻;白夢梅率直屬獨立支隊進攻火車站,燒掉一座庫房;城內偽軍即舉兵策應。日軍頓時大亂,竄入各炮樓頑抗,雙方激戰,火力異常猛烈。至下午1時,日偽軍1500餘人趕來增援,從南、北兩面用炮火向義勇軍猛烈轟擊。隨後,日軍又出動飛機20餘架飛臨義勇軍陣地上空轟炸、掃射,義勇軍傷亡 很大。血戰至下午4時,日軍以南北夾擊之勢,企圖圍殲義勇軍。為避免 遭受更大的傷亡,關玉衡果斷地命令部隊撤出戰鬥,率隊進入康平縣,受到當地羣眾的熱烈歡迎。是役,斃敵340餘名。
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夜襲通遼、遼源,重創日軍,震驚敵偽,吉熱遼邊人民羣眾受到很大鼓舞。北平後援會送來4萬元慰問費,補給部隊製做冬 裝,同時決定任關玉衡為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左、右路軍總指揮。翌年1月,關玉衡指揮義勇軍2000餘人,乘夜幕突然包圍巴拉沈營子日軍營地,隨後發起突然襲擊,以優勢兵力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全殲日軍70餘人,繳獲大卡車1輛、槍支60多支。
1933年2月21日,日軍以通遼、綏中為基地,分三路進犯熱河,北侵開魯,南攻凌源,中犯朝陽。2月末,開魯赤峯等地相繼淪陷;3月4日,省會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
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在《何梅協定》簽定後,為取悦日本侵略者,下令解散東北抗日義勇軍。關玉衡部撤至古北口時,被國民黨軍劉汝明部繳械後遣散。關玉衡懷着極其悲憤的心情隻身回到北平。 [3] 

關玉衡抗日之志難酬

關玉衡回到北平後,何應欽等親日分子指責他處死中村震太郎“是破壞中日邦交,是引起日本出兵東北的罪魁禍首”,主張逮捕法辦。關玉衡對這些抗日有罪、愛國有罪的謬論十分氣憤,數次去國民黨駐北平軍分會申述,不料反被軍警扣押。後來,由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會等愛國組織多方營救釋放。此間,他的夫人因憂勞過度病逝於北平。他將三個年幼的孩子送進北平香山慈幼院,臨別時,深情地對孩子們説:“爸爸抗日去,打走了日本人,領你們回家鄉。”
1935年,蔣介石調東北軍去西北“剿共”。9月,張學良到達西安,東北流亡在各地的愛國志士也隨之前往。翌年初,關玉衡也來到西安晉見張學良張學良拍拍他的肩膀風趣地説:“你的頭還長在肩上,為你乾一杯吧!”隨後,下令委任他為東北軍西北軍聯絡參謀,兼橫山縣縣長。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24日,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張、楊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項主張。關玉衡甚為興奮,胸中又燃起抗日之火。他滿懷愛國熱情,組建了橫山抗日後援會,親任會長。橫山抗日後援會實際上是中共衡山地下縣委,縣委張書記任後援會 副會長,關玉衡的副官王宗元亦是共產黨員。關玉衡暗中向呂正操部送過馬匹和槍支;與榆林地區八路軍辦事處達成修建橫山至榆林公路的協議。國民黨下令讓他搜查共產黨重要負責人的家,他走了過場,上報“沒有可疑之處”。他還積極訓練縣保安隊、民團,準備抗日武裝。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夕,關玉衡遭到國民黨特務的誣陷,被解除縣長職務。不久,地下黨派人將他接到綏德三五九旅,看到了在警備團工作的大兒子關松軍。父子重逢,悲喜交集。17歲的松軍對他説,是為了打日本參加八路軍的。他高興極了:“好,這才象我的小子,好好幹!” [4] 

關玉衡稱他為“愛國軍官”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當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天險,徹底摧毀了敵人苦心經營的長 江防線。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此時,關玉衡在桐陵縣任田糧管理處長。
是年冬,在南京軍管會的安排下,關玉衡懷着焦急、幸福的心情,回到闊別17年的哈爾濱與家人團聚。1953年,回到家鄉寧安。在黨的關懷下, 他被選為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寧安縣政協委員,還參加全省少數民族代表團到北京參觀訪問,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合影留念。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他為“愛國軍官”、“愛國民主人士”。關玉衡激動萬分,滿懷深情地説:“共產黨的陽光普照着各族人民的心。”
1965年,關玉衡病逝,享年68歲。
我國少數民族作家烏·白辛同志親題輓詞,寄託哀思:
“生何歡,生逢亂世,血雨腥風,生靈塗炭,恨青山失色。塞北男兒,壯懷激烈,誓馬革裹屍,冰霜鐵甲,拔劍斬敵酋,白山峯火始於足下。糾糾武夫,肝膽照人。回首當年,馳騁洮兒河畔,看白浪滔天,應千年無愧。
死何畏,恰得其時,環宇澄清,人間改色,喜碧海謳歌。江南歸叟,勤修史冊,效龍飛鳳舞,歷數晨星,揮毫論功過,黑水塵煙躍然紙上,彬彬文士,鞠躬盡瘁。放眼來日,安仰牡丹江畔。聽松濤韻語,亦萬古安然。” [5] 
參考資料
  • 1.    圖片來源:九一八博物館
  • 2.    龍志網-關東好男兒關玉衡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引用日期2022-11-23]
  • 3.    馮學忠著. “中村事件”揭秘[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5.08. 第149-154頁.
  • 4.    馮學忠著. “中村事件”揭秘[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5.08. 第155-156頁.
  • 5.    馮學忠著. “中村事件”揭秘[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5.08. 第164-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