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洮兒河

鎖定
洮兒河,黑龍江水系松花江西源嫩江右岸最大支流。位於中國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源出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麓高嶽山阿爾山市白狼鎮九道溝。由10條大小不一的小河彙集而成。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浩特市、洮北區、洮南市、鎮賚縣,在大安市北部注入月亮泡,再流入嫩江。長553千米(一説595公里 [1]  、563公里 [2]  ),流域面積3.08萬平方公里(一説33100平方公里 [3]  )。
名片圖來源: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的洮兒河。
中文名
洮兒河
別    名
洮河
所屬水系
黑龍江水系松花江西源嫩江右岸最大支流
地理位置
中國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
流經地區
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浩特市、洮南市、鎮賚縣、大安市
發源地
大興安嶺阿爾山東南麓高嶽山白狼林業局九道溝
主要支流
歸流河
蛟流河
額木特河
河    長
563 km [2] 
流域面積
3.08 km²
平均流量
26.3 m³/s
河    口
大安市月亮泡水庫的哈爾錦水閘

洮兒河名稱演變

洮兒河,俗稱洮河,古稱太濼河、太魯水、漆爾河。南北朝、隋稱太爾河。唐代,上游稱狃越河,下游稱他(它)漏河。五代十國時稱撻魯河,遼契丹稱達魯河。遼太平四年(1024年),聖宗耶律隆緒來此狩獵時詔令改稱長春河。金女真稱達魯古河(撻魯古河)。元稱託吾兒河。明稱塔兒河。《清會典》中作陀喇、《清通志》中作陶兒清、《清一統志》中作託羅、《盛京通志》中作滔兒河。後改稱洮兒河。 [4]  [1]  [5] 
《欽定盛京通志》對洮兒河得名原因有此記載:“滔爾河,蒙古語。滔爾,網也。”可見,洮兒河因“河面寬闊,支流多如織網”而得名。 [2] 

洮兒河幹流概況

洮兒河幹流走向

洮兒河位置、走向及水系圖 洮兒河位置、走向及水系圖
洮兒河前段,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境內,發源於阿爾山市高嶽山。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科爾沁右翼前旗,中途流經烏蘭浩特市後,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東南部出境。興安盟境內長322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7875平方公里。河源至出境處高差1282米,河道平均比降2.13‰。主要支流有歸流河、蛟流河、額木特河等。 [1] 
阿爾山五岔溝的嫩江右岸支流洮兒河源 阿爾山五岔溝的嫩江右岸支流洮兒河源
洮兒河,發源於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高若山(高嶽山,海拔1592米 [4]  )西麓白狼鎮(阿爾山市大九道溝東北山頂,河源海拔高約1500m [6]  ),由北向南縱貫全鎮,流經白狼鎮長約40km,河寬10m左右,水深1m左右。自西向東,流經白狼鎮五岔溝鎮明水河鎮。從阿爾山市白狼鎮北部流出至五岔溝鎮途中,先後彙集牛汾台河、班家溝河、查崗河、雙馬河等9條溪流;從五岔溝流出後轉彎向東, [4]  在明水河東出境。 [7] 
洮兒河,幹流繼續東流,至科爾沁右翼前旗索倫鎮途中又彙集額木斯台河、胡斯台河、託果倫台河、託莫公河、滿族河、哈海河等河流;從索倫鎮流出後轉彎向東南,至烏蘭浩特市南途中又彙集哈拉日根台河、烏蘭毛都河、聶仁加拉嘎河、烏拉斯台河、興牧河等10多條河流。在烏蘭浩特市南與歸流河匯合時,河牀寬從50米(索倫段)擴大到150米,水深從0.6-1米加深到1.5米。與歸流河匯合後繼續向東南,流入吉林省境內。全長595公里,旗境流程長198.7公里,前旗與洮南市交界處以上流域面積18476平方公里(包括歸流河流域面積,旗境內流域面積15994平方公里)。 [4] 
烏蘭浩特附近的洮兒河河灘 烏蘭浩特附近的洮兒河河灘
烏蘭浩特市境內,南北流向,流經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蘇木和烏蘭哈達蘇木及城郊鄉部分村屯。由義勒力特蘇木東白音嘎查附近入境,從烏蘭哈達蘇木南白音特布斯格嘎查附近出境,境內流程37.5公里。境內河牀寬60-100米,平均水深1米左右,流域面積653.15平方公里。 [8] 
白城境內的洮兒河 白城境內的洮兒河
以下河段進入吉林省白城市境內。在洮南市新平屯西(界白城市洮北區嶺下鎮)進入吉林省境內,流經洮南市洮北區邊界,鎮賚縣大安市邊界四縣(市、區),在大安縣韓屯西北轉向東流,尾端進入月亮泡,通過月亮泡水庫的哈爾錦水閘注入嫩江。在吉林省境內,河長279.7公里(一説全長302公里 [3]  ),流域面積10615平方公里(一説9594.5平方公里 [3]  )。新平至鎮西河段為丘陵區,坡陡流急,河底為卵石。鎮西以下為平原區,河曲發育,灘地較多,河底由小卵石及細沙組成,坍岸現象較嚴重。洮南鎮以下,沿岸多低窪濕地,柳毛叢生,蘆葦蒿草成片。洮兒河及蛟流河河牀滲漏補給地下水,徑流量向下遊遞減。 [9]  [3] 
白城市洮北區境內,洮兒河,流經平安鎮、東勝鄉、金祥鄉、德順鄉、洮河鎮、到保鎮6個鄉(鎮),總長124.6千米,流域面積2053平方千米,河網密度0.07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2.6億立方米。境內河段是洮北區與洮南市的界河,在南岸洮南市境內流經瓦房鎮、興業鄉、福順鄉、幸福鄉、洮府鄉(市區所在地)、向陽鄉、二龍鄉,河長110千米左右。 [10] 
洮兒河河口形勢圖 洮兒河河口形勢圖
大安縣境內,洮兒河干流自舍力鎮(原六合鄉)慶有村入境,經舍力鎮新艾裏蒙古族鄉燒鍋鎮鄉豐收鎮安廣鎮紅崗子鄉等鄉(鎮)的西部、北部邊界(界鎮賚縣),在紅崗子鄉北部入月亮泡(水庫)通過水庫哈爾錦水閘 [9]  泄流入嫩江大安縣境內流長147公里。洮兒河是大安縣鎮賚縣的界河,流經鎮賚縣境內黑魚泡鎮、沿江鎮。下游地勢平坦,河牀較窄,河道彎曲遷回班泥沙底,河岸多葦塘,水草繁茂。 [5] 
洮兒河尾閭月亮泡水庫一段 洮兒河尾閭月亮泡水庫一段

洮兒河河道特徵

從河源至索倫的河段,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低山區,多為次生林,植被良好,河水清澈,河道坡度陡,流速大,沖刷明顯,卵石河牀。從索倫向下進入丘陵區,主河道寬平時達300米,洪水期局部河段可達1000米寬,坡度減緩,流速減慢,河牀有衝淤擺動變化。 [1]  自察爾森經葛根廟白城市的龍華吐段,每年7~9月降水集中,山洪暴發,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充塞河道,下游沿岸耕地常遭洪水的威脅。鎮西以下進入平原,河道增寬,流速變緩,河曲發育,灘地較多。洮南以下為下游段,沙丘與沙崗,低窪地和沼澤地廣泛分佈,兩岸多河柳灌叢,漲洪時,河水出槽,汪洋一片,與月亮泡水面連成一片。上游具有豐富的水力資源。 [9] 

洮兒河水文特徵

據察爾森站測量:洮兒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7.4億立方米。徑流年降變率大,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相差12倍。歷年最大洪峯流量察爾森站達1780立方米/秒,出現在1957年8月25日。多年平均流量為26.3立方/秒。幹流含沙量較小,察爾森站多年平均值為15.2克/立方米。侵蝕模數33.5噸/平方公里。河口處平均流量50立方米/秒,徑流總量約16億立方米。屬於冬春降雪與夏秋暴雨形式補給的河流。冰凍期可達4~5個月。 [9] 
據科爾沁右翼前旗水文記錄,洮兒河上游春季積大興安嶺雪水為流,夏季接受降雨補給,水源比較充沛,多年平均徑流攝8.91億立方米。每到夏季,隨着降雨鋌的增多流量不斷加大;洪水季節,河水暴漲,常常漫出河牀,淹沒兩岸的河灘;特大洪水時,河水可淹沒一級階地,河牀寬增至1-2公里,流量達1590立方米/秒。入秋之後,河流量則隨降雨挺減少而逐減。每至10月下旬,河水開始結冰,冰封期達5個月之久,至翌年4月下旬解凍。 [4] 
據中游烏蘭浩特水文記載:年均流量為27.3立方米/秒,最大年均流量為305.78立方米/秒,最小年均流量為0.83立方米/秒。年平均境外來水總量為8.6億立方米,境內年均徑流量為3265.75萬立方米,年均徑流深為50毫米,平均流速為2.16米/秒,最高流速為2.99米/秒(1960年7月19日)。洮兒河水位變化較大,春季一般流量為3-8立方米/秒,夏季一般流量達50-150立方米/秒。徑流大小受降雨影響,汛期洪水易氾濫。據歷史資料記載,建國前,洮兒河共發生13次有災害性的洪水,其中有4次較大洪水:1897年、1909年、1934年、1948年,1934年水災最大。建國後,洮兒河共出現洪澇災害17次,其中較大水災4次:1954年、1957年、1981年、1986年,1957年災害最大,是年7月30日、8月5日、8月15日出現3次洪峯,8月5日的洪峯流量達1590立方米/秒(察爾森水文站測)。 [8] 
鎮賚縣黑帝廟水文站記載:訊期為7、8月,9月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0月以後流量減少,直至次年5月為枯水期,枯水年份出現過河干或凍絕底,最小流量0。最高洪水位141.14米(1954年)。1957年由於牡崗大堤決口,洪水漫散,流量大大減少,實測僅537立方米/秒,還原流裏23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1.46米/秒。歷年最大含沙最5280克/立方米,最小近似0,最高水温32℃,結冰期為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末,最大冰厚1.13米,歷年平均冰厚0.89米。 [5] 
洮兒河水質經索倫站多年監測,幹流水質良好,適宜飲用、灌溉、養魚等,經烏蘭浩特市後受城市排污影響而變化較大。 [1]  據中游烏蘭浩特水文記載:河牀多卵石和沖積砂礫,水質良好,透明無味,PH值在7.1-7.5之間,離子總量3.75毫克當量/升,總硬度3.98,總鹼度4.45(德國度),礦化度103毫克/升。 [8] 

洮兒河支流湖泡

洮兒河徑流

呼爾達河,原屬綽兒河分支,經內蒙古扎賚特旗、黑龍江省泰賚縣,在鎮賚縣嘎什根鄉流入我市.由於原河出口被阻,80年代末,鎮賚縣對其人工改道,改經甄家泡、莫力泡後與二龍濤河匯流,最後注入洮兒河。河流全長144.2公里,我市境內河長60公里,流域面積387.3平方公里,堤防長4.9公里。
額木特河,蒙古語額木庭高勒,為有藥的河流。發源於內蒙古突泉縣西北山區的安家屯,流經突泉縣和科右中旗,分兩股,南股入向海水庫,北股通過鹽鋪涵洞進入洮南市創業水庫。由於鹽鋪涵洞泄洪能力小,發生超標準洪水,涵洞則無法滿足泄洪要求,致使洪水滯留在引洮鹽鋪西堤外,不僅淹沒了內蒙古科右中旗的耕地,也給引洮乾渠及創業水庫造成嚴重威脅。白城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已完成了額木特河的規劃設計和擴建鹽鋪涵洞的初步設計。並經松遼委批覆,但未實施。 [3] 
蛟流河洮南市境內 蛟流河洮南市境內
蛟流河,是洮兒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內蒙古突泉縣的老頭山,經突泉縣的六户、杜爾基在洮南市的野馬鄉圖西屯入境,在洮南市城北匯入洮兒河。洮南市境內河流長133公里,流域面積0.6萬平方公里。白城市有蛟流河堤防長190公里,保護10個鄉(鎮),人口11.3萬人,耕地30萬畝,設計標準為那金河入口以上為830立方米每秒,以下為1030立方米每秒。1998大洪水給蛟流河堤防造成了巨大破壞,大水後,洮南市對蛟流河堤防進行了土方修復和加高加固建設。 [3]  主要支流有那金河,河中游建有羣昌水庫。 [9] 
二龍濤河,又稱“呼倫河”。無尾河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境內大興安嶺東翼索倫山脈二龍山,東流進入黑龍江省泰來縣西境後,流經泰來縣塔子城、和平、宏升等鄉鎮,南折漫散於沼澤濕地中,穿圖木吉泡入鎮賚縣境,然後經大户拉泡、洋沙泡、葦子溝、前六家子、格力吐等溝泡、沼澤地 [9]  ,在洮兒河堤防園林山閘門及烏蘭昭涵洞分別注入洮兒河。河流全長466公里。鎮賚縣境內有二龍濤河堤防長9.6公里,保護人口5.27萬人,耕地13.7萬畝。 [9]  泰來縣於1969年開挖河道8.6公里,將河水泄入聶老黑泡子。全長減為178公里。 [11] 
歸流河烏蘭浩特附近 歸流河烏蘭浩特附近
歸流河,系蒙古語,意為山杏。明代稱屈裂兒河,清代稱貴勒爾河。屬嫩江水系,為洮兒河的最大一級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寶格達山,科爾沁右翼前旗西老頭山附近。上游稱烏蘭河。由西向東在海勒斯台郭勒匯入後稱歸流河。其最大的支流阿力得爾河在海力森匯入,至大石寨轉向南流去,在烏蘭浩特南的靠山屯附近匯入洮兒河。主要支流有海勒斯台郭勒、阿力得爾河、巴拉格歹河等。全長277公里(一説218公里)。流域面積9706平方公里。從河源至匯入洮兒河處高差891米,河道平均比降為1.93‰。上游屬低山丘陵區,植被較好,河牀穩定。中、下游河道左右擺動,衝淤變化大,砂石河牀,局部河道在最大洪水時寬達500米。大石寨站多年平均徑流量3.55億立方米,最大洪峯流量531立方粑秒,出現在1957年8月15日。多年平均流量11.3立方料秒。多年平均含沙量27.4克立方米。上游無排污污染,水質好。中、下游由於農田中施用化肥、農藥增加,影響了水質。 [1]  [9] 
二道河,北起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蘇木公主陵嘎查,南至該蘇木烏蘭嘎查同三道河相匯,全長23.5公里,灘槽寬為15-35米,槽深為0.8-1.5米,平槽最大流量為23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4立方米/秒,河底為砂卵石。
三道河,又稱阿木古楞河,由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蘇木胡力斯台嘎查入境,流經古城村、東白音嘎查、烏蘭哈達嘎查,到烏蘭嘎查同二道河匯合,至白音特布斯格嘎查匯入洮兒河。境內長23.195公里,流域面積達332.83平方公里。河段比例為1:450,河道底寬6-20米,主河道過水能力為9.16-39.79立方米/秒。 [8] 

洮兒河湖泊

洋沙泡,位於鎮賚縣東北部東屏鎮北1公里處,是二龍濤河的一個串流湖。二龍濤河從扎賚特旗東流至泰來縣鎮賚縣界,南折漫散於沼澤濕地中,穿圖木吉泡入鎮賚縣境,然後經大户拉泡、洋沙泡、葦子溝、前六家子、格力吐等溝泡、沼澤地注入洮兒河。全長466公里,流域面積2110平方公里,在鎮賚縣境內長94.4公里,流域面積102.3平方公里。洋沙泡泡底高程133米,泡邊135米,一般水深1.5米,水面面積32平方公里,蓄水量0.45億立方米,最大水面37.2平方公里,水邊周長30公里,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5公里,平面輪廓,呈腎狀。1944年乾涸,1946年又進水成湖。泡內盛產紅尾鯉魚。1965扎賚特旗將二龍濤河水攔截,致使洋沙泡水面不斷下降,至1970年乾涸,泡底返鹼達10~30釐米。從1972年開始,每逢春季風沙滾滾,鹼面飄揚,侵害周圍耕地。1985年把二龍濤河和套保乾渠的水引入洋沙泡,開始投苗養魚養葦。 [9] 
新荒泡,位於大安縣西北部新荒鄉北,洮兒河右岸,東與月亮泡水庫隔5號壩相連。一般水深2米,水面面積42平方公里,周長32公里,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5.7公里,蓄水0.6億立方米,酸鹼度8,水生生物豐富,適於魚類生長。為保持水面穩定,增加水量,1969年至1971年沿湖建有5處圍堤堤長7.88公里。在1號壩上建引洮兒河水的進水閘1座,在5號壩上建泄水閘1座,水位低時可以從月亮泡引水,水位高時可向月亮泡泄水。最大水深3.5米,最大水面70平方公里,可蓄水1.4億立方米,年產魚300噸。
月亮泡 月亮泡
月亮泡,位於洮兒河尾端與嫩江匯流處。東西長17公里,南北寬8.5公里,一般水深6米,水面109平方公里,形似彎月,故稱月亮泡。遼金時期稱“魚兒濼”。歷年魚產量都在1000噸以上,1960年以來,由於江河枯水,魚產量最低下降到57噸。為攔蓄洮兒河水,汛期引進嫩江水,1974年在洮兒河口截流築高8、7米,長1975米的均質土壩一條,另築副壩6條,全長36.1公里,1976年3月合龍,8月建成。總庫容11億立方米,建成的養魚水面達16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面達206平方公里,水面長達25公里,寬達10公里,泡內除原有的長崗子、小河子等6處孤島外,又增加大白山、小白山、鴨雁崗子、東兩家坨子等共11處小島。最大洪水湖面310平方公里。酸鹼度8~8.5,水質清澈,浮游生物豐富。從1977年至1985年,年均產魚600噸,灌田1萬畝,灌葦約5萬田。 [12] 
小西米泡,位於大安縣同建鄉小西米屯南,一般水深1.5米,水面6.1平方公里,微鹼。1972年幸福乾渠修到小西米泡,引來五間房水庫水養魚養葦,1976年同建鄉築圍堤3公里,使水位抬高到2.5米,水面達14.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米,水面17平方公里,周邊長13公里,蓄水量3500萬立方米。 [9] 

洮兒河水利工程

洮兒河堤防

大安市段,民國初期,洮兒河無堤防。“每值夏水秋潦,河水上犯,輒易泛海瀰漫遍野”,“佳田多成澤國”,災害慘重,民不聊生。民國十五年(1926年),開始築洮兒河堤防。修築時斷時續,堤防斷殘不全,無防洪作用。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大力修建洮兒河堤防。至1985年,洮兒河堤防,西起解家圍子、東至新荒泡閘門共19個堤段,全長52.26公里,堤頂高程上游146,50米,下游133.79米,頂寬達到3.5-4米,穿堤閘門9個,險段塊石護坡8處,3220米。設計流量2200-1370立方米/秒。但有的堤段低於設計高程,抗洪能力1000-800立方米/秒。 [13] 
洮兒河堤防在吉林省總長344.775公里,設計保護四縣(市、區)的38個鄉、鎮、場的198.4萬畝耕地、人口65萬人。洮兒河堤防目前防洪能力很低,歷次大洪水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損失。特別是1998年,發生了有水文記錄以來的特大洪水,洮南水文站最大洪峯流量2370立方米/秒,致使淹沒耕地14.58萬畝、淹沒村屯37個、受人口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近2億元,洮兒河堤防也遭到嚴重破壞,水毀土方達289萬立方米。1999年至今,沿線的四縣、市(區)自籌資金對該堤防土方進行修復,現已完成部分堤防水毀土方修復、4處排水口堵復及部分險工段治理任務,全市完成總投資為2013萬元,完成綜合工程量為52.63萬立方米,其中土方50.71萬立方米,石方0.32萬立方米,混凝土1.6萬立方米。 [3] 

洮兒河水庫

老母山水庫,二龍濤河支流努布企溝上。
察爾森水庫 察爾森水庫
察爾森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庫,是洮兒河干流上唯一一座控制性骨幹工程。察爾森水庫1973年9月動工興建,1989年9月下閘蓄水,現已運行達22年之久旗境內,位於嫩江一級支流––洮兒河中游,地理座標為43°56~′43°58′、東經125°31′~125°33′。 [14] 
烏布林水庫,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的洮兒河一級支流歸流河上游,距興安盟所在地烏蘭浩特市約150km,距烏蘭河與海力斯台河交匯處的烏蘭河村下游6.4km,距烏布林蘇木24km。1.3項目性質新建1.4工程建設任務及主要建設內容(1)工程建設任務烏布林水庫的建設任務是以工業供水為主,兼顧灌溉、防洪等綜合利用。經過水庫調蓄,在P=97%保證率的情況下,水庫年可供水量3300萬立方米。在供水條件下,可使歸流河干流區現狀1.45萬畝水田面積的灌溉用水條件得到改善,同時在此基礎上新增幹流水田面積4.95萬畝,提供設計灌溉保證率P=75%的年供水量1182萬立方米。烏布林水庫採用庫堤結合防洪,使農區段的防洪標準由不足1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10年和20年一遇洪水。 [15] 
圖牧吉水庫,位於扎賚特旗圖牧吉蘇木境內,原為圖牧吉泡子。1983年5月動工興建,在原圖牧吉泡子的基礎上,修築堤壩蓄水,修築引水渠,引二龍套河水補水。當年10月引水成功,水庫形成雛型。1988年國家投資40萬元,水庫按設計基本完工。總庫容885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000萬立方米;其中養魚水面6萬畝,年產鮮魚10萬公斤左右。以養魚為主,兼灌溉和發展蘆葦。
雙城水庫,位於蛟流河上游突泉縣寶石鄉寶城村北2.5公里處,控制流域面積910平方公里,總庫容為26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00多萬立方米,可養魚水面0.3萬畝;是一座以調洪和灌溉為主兼養魚的綜合水利工程,1958年5月動工興建,1959年5月大壩合龍蓄水,1964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中下游4個村莊、5萬餘人口、1萬畝耕地免遭洪水侵擾。
永豐水庫,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大石寨鎮復興屯南。1974年4月,水庫工程破土動工。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按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按500年一遇洪水保壩,壩高25.8米。1974年4月動工,1977年9月建成蓄水。1983年6月,水庫電站工程竣工(未投入使用)。10月,水庫工程全部按設計完成並開始運行。永豐水庫,攔截歸流河支流哈圖莫河,控制流域面積196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為1260萬立方米,總庫容為25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44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為1215萬立方米,死庫容為75萬立方米。灌溉農田1.8萬畝,保護農田3萬餘畝。養魚水面0.19萬畝。是以防洪和灌溉為主,兼養魚和發電的綜合性中型水庫。
明星水庫,位於突泉縣杜爾基鎮明星村南0.5公里處。1972年9月15日正式動工興建。1975年增容擴建,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為200年一遇洪水。1975年底竣工。明星水庫是蛟流河旁側水庫,集水面積約18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194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為97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804萬立方米,死庫容173萬立方米。養魚水面6900畝,年產鮮魚2.25萬公斤,最高年產鮮魚5萬公斤。可灌溉農田4.1萬畝,其中1.5萬畝農田已建成配套灌溉系統。使下游2個鄉和1個農場共3萬多畝農田得到保護。1982年南魚北繁獲得成功,明星水庫成為突泉縣魚種生產基地。
九龍水庫,位於突泉縣九龍鄉,蛟流河旁側水庫,集水面積約70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5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為9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90萬立方米,死庫容138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0.5萬畝,可養魚水面0.54萬畝,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和養魚的小型綜合水利工程。建於1974年,1977年進行改建,1980年12月水庫工程全部竣工,1990年開始養魚。1995年水庫養魚水面達0.25萬畝,年產商品魚3萬公斤以上,最高年份達5萬公斤以上。
寶範水庫,位於突泉縣寶石鄉寶山村北蛟流河上游。1972年動工興建,1975年竣工。最大壩高14米,壩長297米。總庫容46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3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21萬立方米,死庫容9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0.3萬畝,保護農田1.23萬畝,養魚水面630畝。
古蹟水庫,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古蹟鄉巴拉格歹河(古蹟河)上游。集水面積80多平方公里。1970年秋施工,1982年竣工。最大壩高16.6米,壩長420米。總庫容71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60萬立方米,死庫容49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1.42萬畝,養魚水面0.1萬畝。
俄體水庫,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俄體鄉,是蛟流河支流上游的截流水庫,集水面積15平方公里。1971年動工興建,1977年竣工。最大壩高12米,壩長436米。總庫容172萬立方米,防洪庫容7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萬立方米,死庫容10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0.3萬畝,保護農田1.8萬畝。 [16] 
月亮泡水庫泄洪閘 月亮泡水庫泄洪閘 [17]
月亮泡水庫,位於黑龍江流域嫩江水系洮兒河的末端,嫩江右岸。大安、鎮賚兩(市)縣的交界處。工程始建於1974年4月,1976年7月竣工,同年8月開始蓄水投入運行,至今水庫運行良好。水庫流域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洮兒河3.13萬平方公里,嫩江約16萬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99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養魚、灌溉和調洪等綜合利用的大型平原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土壩、蓄泄水閘、灌溉渠首組成。土壩為均質土壩,由一條主壩和六條副壩組成。水庫工程按洮兒河五十年一遇,嫩江二十年一遇洪水組合設計,洮兒河、嫩江五十年一遇洪水組合校核。工程主要效益是:防洪、灌溉和養殖。設計洪水位133.5米,校核洪水位133.72米,興利水位131.00米。水庫建有主壩一座,長1975米,壩頂高程135.00米,最大壩高9米,壩型為均質土壩。副壩6座,總長48333米。建有雙向閘1座,閘門8孔,淨寬64米,最大泄洪能力910立方米每秒。建輸水涵洞3座,灌溉閘、站2座。最大洪水發生在1998年,庫內水位達134.17米,庫外達134.57米,最大庫容量為13543億立方米。
(向海)向海水庫 (向海)向海水庫
向海水庫,位於通榆縣西北向海鄉境內,距通榆縣城67公里,工程於1971年動工修建,1973年建成並開始蓄水。總庫容2.21億立方米,設計洪水位167.62米,校核洪水位167.8米,死水位164.50米。樞紐工程由以下建築物組成:二場泡有主壩一條,副壩五條,泄水涵閘一座;一場泡設有輸水涵閘和小塔閘。水庫主要規模技術指標為: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等別為II等,主要建築物級別為2級。向海水庫是一座平原河道型水庫,是充分利用洮兒河、霍林河、額木特河洪水資源向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水環境,向葦田和濕地供水,以及養魚的大(Ⅱ)型水庫。主要水源來自洮兒河龍譁吐分洪洪水和額木特河河南股河道洪水。1993年提出了"引霍入向"工程,即將霍林河的洪水分到向海水庫,即滿足了霍林河流域防洪的需要,又可為向海水庫補充水量,發揮水庫效益,2003年完成了部分引霍入向工程。向海水庫控制額木特河流域面積548平方公里。
團結水庫,位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嶺下鎮境內,渠首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哈達那拉英根屯處,引察爾森水庫至鎮西洮兒河水,蓄內蒙古興安盟國哈樞紐到水庫與流域溝的坡積水,是洮兒河進入我省旁側中型水庫,引水乾渠30.3公里,左側坡面及水庫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其中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4.8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5萬畝,最大水面12.85平方公里,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旅遊、養殖綜合經營一體的中型旁側水庫。水庫建於1976年5月31日,1977年7月開始蓄水,年9月末竣工。2000年通過專家組鑑定為三類病險庫。2003年開始除險加固建設。大壩全長2493米,最大壩高15.1米,頂寬5米,設有輸水洞1座,為1.8×1.8有壓涵管,設計流量34.0立方米/s,副壩2條全長2235米,壩最高6.7米,屬於3級建築,水庫為50年一遇設計,300年一遇校核。水庫除險加固後正常蓄水位219.24米,相應庫容7400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19.41米,相應庫容7620萬立方米,汛限水位219.00米,相應庫容7060萬立方米,死水位211.00米,相應庫容1200萬立方米。五間房水庫位於大安市六合鄉、叉幹鎮境內,是在洮兒河下游右側新洮、幸福兩乾渠引洪蓄水的旁側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屬於平原區水庫。水庫始建於1975年,76年秋季開始蓄水。主要是蓄洪、灌溉、供水(泡沼用水)、養魚、旅遊、保護濕地等。2003年通過專家組鑑定為三類病險庫,並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水庫主要工程有:土壩31條長12公里,進水閘2座,節制閘1座,泄水閘3座。水庫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總庫容3053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42.65米;水庫設計死水位141.0米,庫容775萬立方米,
羣昌水庫,位於洮南市那金鎮境內,在洮兒河二級支流那金河上,上游三條支流,煤窯河、古樹河、雙發河,控制流域面積1360平方公里,是一座防洪除澇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由於流域內是全省典型的暴雨中心,具有降雨集中、產流快、匯流時間短、洪峯值高、洪水總量大等顯著特點,防洪任務非常艱鉅。羣昌水庫於1972年9月動工興建,1974年7月合攏並開始蓄水運行。1992年擴建非常溢洪道,1993年6月竣工。水庫原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500年一遇,總庫容5800萬立方米,調洪庫容3060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46.87米、設計洪水位244.71、正常蓄水位244米、汛限水位242.8米、死水位241米。原水庫樞紐工程主要由大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輸水洞、灌溉洞五部分組成。大壩全長3100米,壩頂寬4米,壩頂高程248.00米。非常溢洪道和正常溢洪道承擔水庫調洪任務,最大泄洪流量為1120秒立米和520秒立米。輸水洞和灌溉洞的主要做用是泄空庫容和調節灌溉用水。由於水庫流域內為半山區,植被條件差,水庫淤積逐年加劇,經2001年實測淤積總量為2192萬立米,致使水庫調洪能力大大降低。
創業水庫,位於洮南市西35公里左右,車力鄉境內。既是額木特河上的攔河水庫,也是引洮乾渠下游的旁側式水庫。屬於松花江流域,積雨面積為1831平方公里,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為一體的中型平原水庫。創業水庫1971年動工興建,當年即開始蓄水,1976年8月竣工。創業水庫2000年通過專家組鑑定為三類病險庫,除險加固工程2002年開始實施,目前已完成建設任務。水庫主體工程由土壩(壩長8986米)、一干閘、二幹閘和泄洪閘組成。設計為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洪水位165.66米,設計洪水位為164.80米,死水位為161.00米,最大庫容為8469萬立米。 [3] 

洮兒河調水工程

引嫩入白工程,取水口選在嫩江白沙灘,通過約45公里輸水乾渠至鎮賚洋沙泡,向洋沙泡供水,控制面積2000平方公里,用水量7.13億立方米,保證其周邊用水,特別是再通過二龍濤河向莫莫格濕地供水,確保濕地用水的需要。二期輸水乾線向白城市內供水。渠首地面高程139.0米,該處嫩江水位130.25米(P=75%),高差8.75米。一期工程渠長52Km,地面高程137.0米,地面坡度為正比降。主要供二龍濤河流域濕地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控制面積2000km2。二期工程幹線向南經過東屏鄉的白音河屯,到洮北區大嶺鄉黃家街屯,該段渠長48km,地面坡度為反比降,渠道按1/20000比降,該段高差為12米。引幹全長136km,自嫩江水面130.25米到終點總高差39.75米。沿程鐵路交叉2處,四級以上公路交叉5處,鄉級公路交叉35處左右。呼爾達河交叉1處,二龍濤河交叉1處,白城運河交叉1處,共計需修建交叉建築物44處,揚水站至少4處。工程完工後,不僅可使洋沙泡蓄水達1.5億立方米,還可開發鎮賚縣二龍濤河流域濕地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面積在2000km2左右。控制耕地面積35萬畝,其中:鎮賚縣18萬畝、洮北區17萬畝,通過白城運河還可補充白城市區地下水。
引洮入向(分洪入向)工程起於洮兒河龍華吐樞紐,引水渠長105公里,至鹽鋪調度站75公里。沿途經過2個縣、市,8個鄉、鎮。可以為向海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大型水庫(向海)、3箇中型水庫(創業、興隆、勝利)及12個水庫及泡沼供水,同時灌葦4.28萬畝、草原1.5萬畝、養魚13.4萬畝。建築物包括龍華吐進水閘、龍華吐攔河壩,蛟流河進水閘及攔河壩,鹽鋪分洪道、架子台閘、鹽鋪分水閘、四號溝跌水工程等。設計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由於引水渠道年久失修,部分地段淤積嚴重,現只能引水40立方米每秒。 [3] 
洮南市河湖連通工程(在建),從創業水庫貫通四海泡水庫、小香海泡、二龍泡、泉眼泡水庫等4個湖泡,使下游湖泊恢復水面。共規劃泡塘供水線路4條,第一條線路為引洮分洪入向工程供水泡塘7個,蓄水量0.42億立方米;第二條線路為創業水庫一、二、三幹三條渠供水泡塘21個,可蓄水量1.72億立方米;第三條線路為紅旗渠供水泡塘1個,蓄水量0.4億立方米,第四條線路為二龍漁場供水渠,供水泡塘1個,蓄水量0.46億立方米。 [18] 
此外,還建有引洮濟霍(林河)工程。但是造成了對水體水源的破壞。 [12] 

洮兒河灌溉工程

斯力很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斯力很鄉的洮兒河右岸,引洮兒河水灌溉。設計灌溉面積為5.1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35萬畝。斯力很灌區,原名躍進灌區,始建於1958年10月,至1977年底基本完成幹、支渠土方及部分建築物,此後逐年施工,逐步達到工程配套。到1990年,國家投資52.47萬元,羣眾自籌131萬元。
大壩溝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大壩溝鄉東部,歸流河右岸。設計灌溉面積3.2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8萬畝。1935年梅家街開發水田,組織勞力挖了一條長3000米的乾渠和10餘條支渠。1956年春,在渠首又修了進水閘。1971年開始興建。1979年秋,灌區建設基本成型。1985年,支渠、斗渠全部完工。
哈拉黑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哈拉黑鄉,歸流河右岸,設計灌溉面積2.6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4萬畝。哈拉黑灌區,原為水稻種植區。1957年,灌區工程開工,1965年完成進水閘和於渠分水閘各1座,幹、支、鬥三級渠道13條。1974年灌區工程被洪水沖毀。當年秋對灌區工程進行重新設計施工,1982年完成渠首改建、泄水渠和灌區護岸工程及田間公路等工程。1987年開始乾渠改線工程。1987年12月對灌區樞紐工程改造設計。工程總投資64.8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5.5萬元。
小城子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巴拉格歹鄉,歸流河右岸。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65萬畝。1949年春,科爾沁右翼前旗政府組織當地羣眾開挖引水渠,修築攔河壩,開闢了忠勝水田灌區。1965年春科爾沁右翼前旗水利局對灌區進行了全面規劃,把忠勝水田灌區與紅光灌區統一規劃,稱之為小城子灌區。1967年基本完成灌區建設。1968年紅光灌區與忠勝灌區分開,忠勝灌區仍稱小城子灌區。
索倫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索倫鎮南,由聯豐和勝利兩個灌區組成,設計灌溉面積1.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0.6萬畝。
勝利灌區,位於洮兒河右岸,始建於1972年10月。聯豐灌區位於洮兒河右岸,始建於1974年。1976年6月併為一個灌區,即索倫灌區。1979年秋,全部按設計標準完工。
巴達仍貴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巴達仍貴蘇木東北部,洮兒河右岸。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巴達仍貴灌區由2個小灌區組成,其中套海營子小灌區建於1948年,滿達胡小灌區建於1949年。1955年將兩個灌區的引水乾渠合併,組成巴達仍貴灌區。1973-1983年先後4次對巴達仍貴灌區進行全面規劃設計,1984年9月工程按設計完成,總投資35.79萬元。
哈達那拉灌區,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哈達那拉蘇木西部,洮兒河左岸,設計灌溉面積1.4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5萬畝。該灌區始建於1957年冬,1976年秋,灌區工程按設計完工。 [19] 
烏蘭哈達灌區,位於烏蘭哈達蘇木境內,水源來自洮兒河。1937年,朝鮮族農民在三合村附近引挑兒河水種植水稻,始修三合灌渠,該渠長10公里,可灌水田1200畝。1954年,建古城灌區,灌溉水田3000畝、旱田1000畝。1956年,建成烏蘭灌區。1964年續建進水閘2座、節制閘1座、涵橋1座、渡槽1座。1966年,呼倫貝爾盟批准在原有小型灌區基礎上興建烏蘭哈達灌區。該灌區西以洮兒河為界,東以三道河為界,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3-4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1萬畝,引水量10立方米/秒,國家投資28萬元。經多年建設,該灌區至1990年共建有:乾渠17條,長52.1公里;支、鬥、農渠178條,長113.33公里;各種渠系建築物538座(其中包括小型水ICJ、分水閘、節制分水閘、橋涵、跌水、渡槽等)。累計投資219.8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2.11萬元),總工程量113.2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3.46萬畝。
義勒力特灌區,位於義勒力特蘇木境內。水源來自洮兒河。東北淪陷時期,日本人控制的偽“興農會”會長韓再秀於1935年修建2條共12.5公里的水渠,僱用朝鮮族農民種植水稻。以後歷年水渠雖有增加,水田有所擴大,但規模小,未形成灌溉體系。1967年6月,正式建設義勒力特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5力一畝,有效灌溉面積4500畝,渠首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是年種植水稻900畝。1969-1979年間,因灌區工程未配套,水田灌溉面積僅350畝左右。1980-1981年灌區渠首被破壞,灌區無效益。1984年,對灌區設施進行維修配套,新建渠系建築物5座,當年灌溉面積1200畝。1986年,建成水田補水站1座。1990年,水田灌溉面積達8600畝。 [20] 
月亮泡排灌站 月亮泡排灌站 [21]
幸福渠,位於大安縣西部,西起六合鄉敖包營屯西,東至同建鄉小西米泡。將洮兒河水引到楊磨房和大榆樹西泡、牛心套保泡等湖泊內。實際上連通洮兒河、霍林河水系下游。1958年8月至1975年11月,17年間,經多次施工、擴建,配套,完成了全部自流灌體系。幸福渠總投資325.62萬元,主幹1條,長63公里,支分幹8條,長147公里,支渠29條,長104.85公里。受益區域為:六合、大崗、叉幹、大安馬場、東風馬場、牛心套保葦場、古城、來福、樂勝、平安、大榆樹、海沱、兩家、西大窪、同建等15個鄉鎮(場)。設計灌溉農田13.1萬畝,草原12萬畝,葦原23.54萬畝,排澇15.2萬畝。蓄水31400的萬立方來,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8萬畝,實際灌溉農田1.99萬畝,草原6萬畝,葦原9萬畝。蓄水水庫、泡、塘19座,蓄水26139萬立方米。 [22] 
新桃灌區,位於大安縣西北部洮兒河右岸。西起六合公社慶有村,東至新荒泡,包括六合、舍力、燒鍋鎮、豐收、新荒、來福、東方紅農場等7個公社(場)。1958年規劃施工,1960年,建設第一個灌區,到1977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 [23] 

洮兒河流域概況

洮兒河地貌特徵

洮兒河是民國洮昌道的重要河流之一,它起着調節區域內氣候變化、水氣循環、植被消長等重要作用。在歷史上,洮兒河流域多屬蒙荒,水量充沛,植被繁茂,沃野千里。到了近代,隨着關內移民的漸次增加和軌道交通線的建成,洮兒河流域得到了迅速的開發,一大批新興中小市鎮和村屯出現在洮昌道轄境內,改變了原始的生態結構。洮兒河河谷寬坦,比降較大,中上游流經內蒙古自治區的山區,從河源至察爾森經葛根廟流經白城市的龍華圖段屬高山和森林帶,地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極易在雨季形成山洪;下游則是自進入洮南市開始,河道增寬,流速變緩,河曲發育,濕地較多,下游流域的地貌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民國及清代以前,洮兒河流域上游地區森林茂密,水流湍急,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原,河泡錯列”。 [2] 

洮兒河社會經濟

清代以前,整個洮兒河流域除了偶有遊牧部族光顧以外,主要是一片兼有大面積濕地的草原,處於原始的未開發狀態。有清一代,整個洮兒河流域皆屬於蒙古王公的遊牧草場,通過清政府設立的盟旗制度進行綜合管理。洮兒河流域主要屬於科爾沁右翼哲里木盟札薩克圖旗地。清早期的蒙旗是重點封禁之地,除少數的遊牧地外,皆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荒原。據清季檔案記載。“札薩克圖郡王旗界全境,南北長一千餘里,東西寬者至一百二、三十里。……山岡、平原、河泡具備,水草極為豐茂,於牧畜最宜。”到了清中葉以後,蒙古王公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主動向漢民出租土地,且招租條件優厚,“郭爾羅斯札薩克公恭格喇布坦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將該牧地放與流民墾種。當時僅圖目前之利,於履畝繩丈之政闇然未講,流民因之多佔地而少納租。”關內漢人見有利可圖,奔走相告,私自進入蒙地開荒租種者不斷增加。為了加強對蒙地漢民的管理,清政府於1800年在郭爾羅斯旗設立了長春廳。由此,其他各部蒙旗紛紛進入了招墾狀態。唯洮兒河流域因緯度偏北,氣候稍寒,移民極少留寓此處。《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相繼簽訂後,中華民族危機加深,國內矛盾愈發尖鋭。為了緩解生存壓力,擺脱苛捐雜税的羈絆,關內漢民掀起了向東北未開墾地區遷徙的移民潮。同時,清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赤字,轉移矛盾焦點,也鼓勵漢民向邊境遷徙。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開始實施“移民實邊”的新政,全面開禁招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吉林省西部蒙荒全面開放。1903年,科爾沁右翼前旗開始設局丈放,陸續丈放了巴彥昭以北至那金河、交流河帶的蒙地62.5萬垧。1904年,科爾沁右翼後旗設局丈放,放出洮兒河以南熟地1864.7垧,生荒222,991垧。洮兒河流域的蒙荒由此進入了大規模的丈放階段。這標緻着東北蒙地開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即從“蒙旗招墾”和“流民私墾”變成了“官局丈放”,從官方對蒙地的被動性施禁改成主動開放。河流域雖放蒙荒,但實際墾荒者數量有限,村屯發展緩慢。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查原奏內開奉省前放扎薩克圖王旗蒙荒案內媵有坐落靖安縣未放沙鹼餘荒一萬九千三百七十餘晌,按一五折扣計實荒二千九百餘晌,交該管靖安縣招放,截至本年僅放出荒地一千三百餘晌,尚有實荒一千六百餘晌無人承領。”剩餘荒地多首先是因為關內漢人不願往吉林省西部地區移民。很多關內移民因氣候寒冷和時有水患等原因而不願到洮兒河流域拓荒,如現鎮賚境內即少有人煙。鎮賚雖“兼有農林漁澤之利,惟緯度偏北氣候較寒,而江河流域時有水患未免引為缺憾。”其次,蒙古王公分散的移民政策使關內移民短時間內無法形成聚居區,獨居散户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諸多不便。《奉天省洮安縣誌》記載,“本境之南及西北迤西一帶均洮兒河未放荒以前所有蒙人盡依河而居,嗣經蒙王招佃,飭分一里一家,並不成村落。放荒後發遷於自治荒段內,建蓋住屋,即以姓氏為某窩棚,零星散處。極鮮數十家之大村落。”由於漢族新移民數量少,分佈散,土地開發和資源利用都十分有限。再者,蒙古王公與漢人;藝間因耕地和納租問題屢有矛盾發生,甚至產生激烈的武裝衝突.導致很多定居漢民為了避難進行二次移民。據記載,在宣統三年的內蒙烏泰的叛亂中,僅靖安一縣就有約1828户漢族移民逃亡,餘者僅存6967户。隨着洮兒河流域中心地帶的流民漸增,蒙地新移民的各項事務日益繁雜,為達到有效治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請於洮兒河中軸設立府治雙流鎮,以治境內的蛟流河和自洮兒河二河流域,雙流鎮即以境內兩河而得名。該地原屬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的遊牧地,早在明代初年即已形成聚落,後發展為軍事要塞,曾建有周長十餘華里的城牆。清末期漢民自發形成了一個半農半牧區的一箇中心市場,又有“薩察加伊莫特”之別名。朝廷準趙爾巽所奏,1905年設立府治。後因府址地處於洮兒河南岸,故更名為洮南府,領開通(現通榆縣)、靖安(現白城市洮安縣境)二縣,次年又於解家窩堡增設安廣一縣治。建周長五華里、四城門的城牆。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遼東半島成為主戰場,遼南災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向北逃難,來到洮兒河流域的難民日以萬計。洮南知府以“救濟災民,防禦敵擾”為由向奉天都督將撥給銀兩修築城池。奉天都督撥款數萬兩紋銀修築了城池,設防守備,使避戰亂的難民得以安居。在洮南知府的主持下,1908年和1910年又續放洮兒河北部荒地,1910年於叉干撓置鎮東縣。進入民國後,洮南府於1914-年-廢府改縣,與昌圖皆劃歸洮昌道管轄,統屬奉天省。在奉天省統一管理下,洮兒河流域的蒙地得到了漸次的開墾和拓殖,以洮南為中心的吉林省西部商業日漸繁榮,洮兒河流域的原始草原逐漸變成了農墾區。由於洮兒河下游地區灘地眾多,村屯之間在雨季時常常一片澤國,如洮安縣的“孟家窩堡至五家子之間的二十餘里之間,皆是濕地帶,交通困難。”經濟發展受制於落後的交通。而此時吉林省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為了加緊對該地資源的掠奪和運輸,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決定將鐵路線延伸至洮南。1913年10月,袁世凱為了在復辟帝制中獲得日本人的支持,與日本簽訂了《滿蒙五路換文》,同意將滿鐵的南滿鐵路以四平為軸點延伸到滿蒙腹地,修建滿蒙五路。日本滿鐵在東北西部建設的最長的一段鐵路是平(四平)齊(齊齊哈爾)鐵路中的三段,即四鄭(四平一鄭家屯)鐵路、鄭洮(鄭家屯至洮南)鐵路、洮昂(洮南至昂昂溪)鐵路。最先建設的是四鄭鐵路,1917年4月開工,1918年1月建成。隨後,開始了鄭洮鐵路的修建。鄭洮鐵路全長224公里,1922年4月開工,1923年建成,次年通車。1925年8月,洮昂鐵路繼之而起,11月27日通車至鎮賚,1926年1月通車至泰來,同年7月4日全線竣工。由於昂昂溪是中東鐵路線上的一個站點,這標誌着吉林省西部地區的首府性城市洮南已成為中東鐵路網向滿蒙西部延伸的一個重要支點,洮兒河流域因為鐵路的修建而與整個東北地區的聯繫變得更加密切。1934年4月1日,滿鐵在洮南成立了統管鄭洮、洮昂、洮索(洮南至索倫,1929年始建)鐵路的洮南鐵路局,洮南在東北西部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滿鐵平齊線上的重要樞紐。截至1945後8月,原四洮、洮昂、齊昂路被“滿鐵”全部併為平齊線(全長571.4公里);洮索路延至杜魯爾改為自杜線(377.1公里,1945年7月,日軍將伊爾炮至杜魯爾間22.9公里線路拆除,今之白阿線)。鐵路的修建和通車對洮兒河流域產生了兩大重要影響:其一,鐵路沿線新移民迅速增加,沿線各個站點皆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城鎮,沿線草原被迅速開墾,村莊增多,人口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值逐年上升。平齊線建成後,湧現了一批新興城鎮。其中主要有:開通:距離四平252.6千米。原為蒙古扎薩克圖郡王旗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始對漢民開放,人121漸次增多。1905年清政府在此設開通縣治,修建了南北長3華里、東西2華里的夯土城牆和南北一條長街,當時稱七井子。至1935年,人口為14000。洮南:由於此處是溝通鄭家屯、洮安、大來、開通、伯都訥(扶余)、長嶺等地的交通要點,商品經濟往來頻繁,每年輸出糧食15萬石(一石為500市斤)、牛馬6000頭(匹)。常駐人口亦增殖快速,到1913年,城內有人口1.5萬人,商家400户。四鄭路開通後,洮南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形成了東西八條、南北五條街的城區。商品經濟更為繁榮,城內“店鋪櫛比”,磚造房屋“宏偉壯麗”,街道寬闊。1922年,全城人口為2.7萬人,已修建公路,開設長途汽車通安廣、大賚等縣,還有水路船運,形成四通八達交通網,是東北西部僅次於齊齊哈爾和鄭家屯的第三大城市。到1938年,該城人口為63000人。白城子:清末民初時稱洮安,又名靖安,位於洮兒河邊,距離四平352.4千米。原系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民初為鎮國公)旗地,20世紀初,因漢族墾殖民的大量移居形成大村落,1904年在此設洮南附屬靖安縣,1907年修建城池。1913年2月,撤府改設北路觀察使。1914年6月,再改稱洮昌道。不久,又隨全國恢復縣治名稱改稱為洮安(洮兒河畔安寧之意)縣。當時人口為2000人。1920年代中期,人口升為4000人。鎮東(鎮賚):白城子北38千米處,歷史上歸屬於科爾沁右翼前旗王公,稱南又幹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對漢民開放後,由鄉村發展為一小集鎮,人口為450。1914年設縣後始建市街。鐵路開通後,人口增長加快,市鎮經濟漸次發達,1920年代末,人口為2萬。泰來:距白城101.8千米,現屬黑龍江省管轄。原為蒙古札賚特王旗的一個遊牧部落,俗稱為泰來溪、泰來氣。清宣統年間始設墾局,對漢民開放。民國六年(1917),在此設縣治。洮昂路開通後,這裏成為齊齊哈爾至洮南問“最繁華之地”,街麪店鋪林立,“太商賈雜然並軒”,其輸出品以當地特產蘇打、中草藥、土豆為大宗。1920年代,該地人口為2萬。此外,因這裏位於嫩江邊的草原地帶,自然風景優美,1930年代成為北滿的一個旅遊觀光城市。1937年人口為4.5萬。此外還有後期洮索支線建成後興起的站點性城鎮,如平安鎮、葛根廟、懷遠鎮(烏蘭浩特)、索倫等。至1930年,遼寧省政府通令各縣調查可容納墾民的人數,以便安置魯豫難民。據呈報:“洮南縣可容納兩萬人,鎮東縣可容納2500人,安廣縣可容納2000人……‘其餘各縣均稱無曠土…。可見當時的洮兒河流域是關內移民的主要移居地,市鎮村莊增容較快。第二,鐵路沿線市鎮的商業繁榮帶動了區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鐵路開通後的民國13年至17年(1924—1928)是洮南市商埠鼎盛時期。當時,洮南城內各種商號竟達1700餘家,每年商業總產值達千萬元。工業則以制皮革、制靴等最為著名。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附近之高梁、大豆及牲畜多由此輸出”,而外面的日用商品亦皆洮南分散到各地,購銷兩旺。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商品交易購銷兩旺。每年外運牛1萬頭、馬6萬匹、生豬1.5萬頭、羊0.5萬隻,外運糧食有高梁10萬石、大豆6萬石、苞米1萬石,外運毛皮包括馬匹0.7萬張、驢皮1萬張、黃鼠皮l萬張、狗皮1萬張、以及狼皮、貉皮、狐狸皮等,商品遠銷至海外。鐵路的修建集聚了大量流民參與其中,為迎合築路工人的生產生活需要,當地原住民及關內移民改變了原始的農牧業的生活模式,從事飲食、零售、被服等個體商業經營,致使鐵路沿線出現了小型的集貿市場和商業聚落,後來逐步發展成了小型市鎮。隨着鐵路運輸業的繁榮,當地農民的傳統種植結構發生了改變,迎合商業需求的經濟作物的種植取代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同時,土特產品的增加也帶動了當地工業的發展,油坊、麪粉廠等基礎工業豐富了經濟運行模式。另一方面,畜牧業也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而逐步繁榮,城市皮革業和肉品加工業也得到了發展。同時,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帶進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為市鎮的增容和基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指導。雖然這一時期洮兒河流域的人口不斷增加,商業日漸繁榮,但從清末初放蒙荒開始至新中國建國初期,洮兒河流域的水資源環境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鐵路沿線帶以外大面積的草原仍處於原始狀態,植被覆蓋度達90%以上,草地單位面積生物量是現在的5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主要緣於三個因素:其一,洮兒河流域已開墾的荒地皆是旱田,且因年降水量充沛而沒有建造灌溉設施,農業對地表水的利用十分有限。缺少種植水田經驗的關內新移民見洮兒河流域原“各蒙旗之荒地,均極饒沃,”且土地遼闊,因而多數人選擇了容易進行田間管理且能大面積播種的旱田;其二,蒙古人從來都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他們視水為神,從不食魚鱉,即使把土地租佃給漢族人,但從來不租賃水泡池沼,並且禁止捕撈。其三,人工修建的防洪工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致使洮兒河時常發洪水。這一時期的洮兒河流域不僅年降雨量充沛,地表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常常會在雨季到來時出現大規模的汛情,洮兒河周邊的居民經年飽受水患侵擾。水患主要發生在每年的夏秋之際,降雨多發之時。水災的成因多是強降雨導致洮兒河上游水位猛漲,下游泄洪不暢,積水倒流衝擊洮南府治及周邊的村屯。據《洮南縣誌》載:“洮河包圍縣之東北二面,交流河亦貫縣之中部,下流以嫩江為歸宿。夏秋之交,若江水不漲,雖適淫雨,上游之流無所害,其為患猶小。如江水猛漲,下流無所容,激為倒流,往往天晴日暖,洮交兩河日增水數尺。丈餘高之河岸,不數日即遭橫決之患,濱河膏腴之田倖免此患者幾希。二十五年已九遭此患矣。”早在洮南沒治後不久,飽受水患影響的當地民眾就開始了以官紳牽頭,民眾集資的方式來興建河堤,但限於人力物力有限,所築河堤,皆是為保護耕地而建成的臨時性小壩,堤線彎曲,距河牀太近,因此很難抵卸大型洪水的侵襲。如1928年,洮蛟兩河氾濫,河水入浸洮南縣,水深8尺,農田盡毀。民國時期僅洮南一地就於25年間發了9次大型洪水,可見洮兒河的來水量在當時是十分豐富的,而正是經年的水患和泄洪不暢的地勢使洮兒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大面積的濕地,僅白城市區段就有濕地3986.03hm(2)。正常年景,洮兒河平均水深可達五六尺。充足的河水和豐沛的濕地有效地保持了洮兒河流域整體良好的水資源環境,為地方的農業、工業和商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域內行政區域經濟多次變更,到21世紀初,大部地區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和吉林省白城市地界。興安盟是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最早實踐地。擁有“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民族解放紀念館”等一批革命舊址。少數民族人口占47%,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2.1%,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較高地區。1980年興安盟恢復盟建制,現轄兩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三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一縣(突泉縣),其中,阿爾山市和科爾沁右翼前旗為邊境旗市,烏蘭浩特市為盟委行署所在地。
境內屬温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 95 一 145 天,大部分地區 110---130 天。年降水量平均為 400---450 毫米,雨熱同期,適合一季作物生長。大部分地區日照在 2800---3100 小時之間,中南部地區 10 ℃以上積温在 2200---3100 ℃之間。從北向南氣温、積温、光照、無霜期遞增,而降水量、相對濕度則遞減。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200多條,水庫2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50億立方米,居自治區第二位,是東北地區的“水龍頭”,具備水煤組合、發展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能源的獨特優勢。位於嫩江、松花江流域和科爾沁沙地源頭,是大興安嶺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3900萬畝、森林面積2400萬畝、可利用荒漠化土地面積2000萬畝,生態服務價值、碳匯功能潛力巨大,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服務區。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0個,總面積1000多萬畝。特別是阿爾山地區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於一身,擁有温泉、濕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是典型的生態文明體驗區。農牧業發展條件較好。年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種植帶”和“最佳養牛帶”。耕地面積1200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50億斤以上,牲畜存欄820萬頭只。地處大興安嶺成礦帶核心區,以有色金屬資源為主,地下藴藏鉛、鋅、銅、鎂、鐵等資源;在經濟運輸半徑內,由周邊的蒙古國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通遼等地構成一個煤炭資源富集圈。 [24] 
白城市,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區,氣候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除盛夏短時間內受海洋季風影響外,全年絕大部分時間降水系統來自西風帶,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變率大,旱多澇少”的氣候特點。 [25]  白城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均佔有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和蘆葦面積均居全省首位。白城市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礦泉水和建築用砂、石、粘土7種。 [26]  白城市,產業結構以林業、畜牧、水稻、綠豆、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牛、肉禽產業為主。 [27]  初步形成以林木加工、苗木生產、森林培育,以濕地草原為主的特色旅遊、養殖業,以林下經濟為主的中藥種植業,以灌木和水果為主的經濟林產業,產業佈局趨於合理,規模不斷增大。 [28]  白城市地處於半農半牧區,畜牧業是我市重要的、傳統的民生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對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在更高層次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29]  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90萬畝,隨着土地整理項目推進和“三大灌區”工程實施,面積將達到300萬畝,我市發展成為全省水稻產業第一大市。 [30]  白城的生態環境好,飼草飼料品質優,所以牛奶質量極高。全市奶牛飼養總量18.5萬頭,年產鮮奶35萬噸,分別佔全國、全省年產量的0.99%和71%。 [31] 
參考資料
  • 1.    興安盟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興安盟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97年6月 :67-70
  • 2.    王旭.近代洮兒河流域開發與生態變化研究.青春歲月.2013年11月下.P447 .
  • 3.    自然資源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1-30]
  • 4.    科爾沁右翼前旗志編纂委員會.科爾沁右翼前旗志 出版社:.出版時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160-161
  • 5.    大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大安縣誌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90 .
  • 6.    繆麗梅 史福成 高傑 劉鵬斌 李巖平 王 俊. 洮兒河魚類資源調查研究 . 內 蒙 古 農 業 大 學 學 報第 33 卷 第 4 期 2012 年 7 月 .
  • 7.    白狼鎮概況  .白狼鎮[引用日期2016-02-04]
  • 8.    烏蘭浩特編纂委員會.烏蘭浩特市志.出版社: 出版時間::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12:88
  • 9.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四章 地表水與地下水   第一節 河流
  • 10.    自然地理  .白城市洮北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2-04]
  • 11.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地名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584-599
  • 12.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四章 地表水與地下水 第二節 湖泊與沼澤 一、天然湖泊
  • 13.    大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大安縣誌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243 .
  • 14.    察爾森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  .興安盟環保局[引用日期2016-01-31]
  • 15.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布林水庫工程環評公眾參與信息第一次公示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引用日期2016-01-31]
  • 16.    興安盟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興安盟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97年6月 :315-317 .
  • 17.    吉林省月亮泡蓄滯洪區工程項目初步設計獲國家水利部批覆  .吉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2-05]
  • 18.    推進河湖連通建設 改善洮南生態環境  .吉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2-04]
  • 19.    興安盟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興安盟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97年6月 :318-319 .
  • 20.    烏蘭浩特編纂委員會 .烏蘭浩特市志 .出版社: 出版時間: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3-12 :453-454 .
  • 21.    吉林月亮泡水庫:警民全力排除管湧威脅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5]
  • 22.    大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大安縣誌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251 .
  • 23.    大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大安縣誌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252-253 .
  • 24.    盟情概況  .興安盟行政公署[引用日期2016-02-06]
  • 25.    地理概況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6]
  • 26.    自然資源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6]
  • 27.    優勢產業  .白城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16-02-06]
  • 28.    白城市林業產業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6]
  • 29.    白城畜牧業  .白城畜牧業[引用日期2016-02-06]
  • 30.    水稻產業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6]
  • 31.    奶牛產業  .白城市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6-02-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