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母廟石闕銘

鎖定
《開母廟石闕銘》是刊刻於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方刻石,又稱“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啓母廟石闕銘”和“開母廟銘”等,由堂溪協撰文並書丹,屬篆書書法作品,現位於河南登封崇福觀旁啓母廟舊址。 [1-3] 
《開母廟石闕銘》刻於啓母闕西闕北面,共36行,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的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記述了鯀和大禹治水的事蹟。《開母廟石闕銘》與《太室石闕銘》《少室石闕銘》合稱“嵩山三闕銘”,結體疏密勻停,寬博大氣,用筆靈活而沉穩。 [2-4] 
中文名
開母廟石闕銘
作    者
堂溪協
創作年代
東漢
別    名
嵩山開母廟石闕銘
書法類型
篆書
原石所在地
河南登封崇福觀旁啓母廟舊址

開母廟石闕銘石刻內容

《開母廟石闕銘》拓片 《開母廟石闕銘》拓片
釋文
二月……┘□□□〔潁〕川郡陽┘〔城〕縣,為開母廟興┘治神道闕,時太守┘京兆朱寵,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掾陰林,户曹吏夏┘效,監掾陳修,長西┘河圜陽馮寶,丞漢┘陽冀秘俊,廷掾趙┘穆,户曹史張詩。將┘作掾,嚴壽佐左福。┘
昔者共工,範防百川。柏鮌稱遂,┘□□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驚。┘禹□大功,疏河寫玄。九山甄旅,┘鹹秩無文,爰納塗山,辛癸之間。┘三過亡入,實勤斯民。同心濟阸。┘百川是正。杞繒漸替,又遭亂秦。┘聖漢禋亨,於茲馮神。𦑮彼飛雉,┘崪於其庭。貞祥符瑞,靈支梃生。┘陵谷鬻化,陰陽穆清。興雲降雨,┘□□□盈。守□不歇,比性乾坤。┘福祿來𢓉,相𢈓我君。千秋萬祀,┘子子孫孫。表碣銘功,昭眡後昆。┘□□□□延光二年。重曰:┘
□□□而作𠪮,德洋溢而溥優。┘□□□□為政,𠟭文耀以消。┘□□□□時雝,皇極正而降休。┘□□□□□潁,芬茲楙於圃疇。┘□□□□□閉,木連理於芊條。┘□□□□□盛,胙日新而累熹。┘□□□而慕化,鹹來王而會朝。┘□□□其清靜,九域尐其修治。┘□□□□祈福,祀聖母虖山隅。┘神禋享而飴格,釐我後以萬祺。┘於胥樂而罔極,永曆載而保之。┘ [5] 
(説明:……,表示若干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補字;加粗,表示闕銘作異體;┘,表示分行。)

開母廟石闕銘創作背景

據《淮南子》記載,曾於嵩山治水,為開通轘轅山而化為力大無比的巨熊,挖山運石不止。禹與妻子約好,每天以擊鼓為號讓妻子給他送飯。一天,禹在挖運土石時不小心將石頭墜落到了鼓上。其妻聽到鼓聲後,便攜飯送至工地,只見一頭巨熊,於是又驚又愧,急忙回頭就走,走到嵩山下便化成了石頭。此時她已懷身孕,禹趕來一看妻子已化成石頭,急忙連呼“歸我子”,石頭聞聲後破其北面而生,因稱啓母石。 [6]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駁鹿,見夏後啓母石”,於是建啓母廟(一説廟建於漢武帝前)。 [7-8]  西漢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漢成帝在匡衡、張譚的建議下撤除了漢武帝在薄忌設立的泰一祠廟、三一祠廟、黃帝、冥羊、馬行、泰一、皋山君、武夷、夏後啓母石、萬里沙、八神、延年等祠廟,可能是不再歲時致祭而沒有將廟夷為平地。 [8]  [9]  據闕銘記載,漢朝的聖德廣佈天下,在嵩山興建神祠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穎川太守朱寵等人於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立闕刻銘,使光輝的業跡流傳千秋萬代而不朽。因避漢景帝劉啓名諱而將啓母石稱為“開母石”,將廟稱為“開母廟”,所立闕稱為“開母廟石闕”(即啓母闕),所刻闕銘即《開母廟石闕銘》。 [3]  [6] 

開母廟石闕銘藝術鑑賞

風格
書法上,《開母廟石闕銘》的篆法與《少室石闕銘》完全相同,猶如滿白文印篆,結體豐滿,造形方正,採取“繁而瘦之,簡而肥之”的方法處理整體文字風格統一的問題,一行之中、一字之中都有一定“肥瘦”變化的,如第五行的“寵”字,筆畫較多,中間部分就使用了細一些的筆畫來書寫,而上邊的“朱”字筆畫較少,則寫得稍開放些,筆畫也稍粗壯些。同時,用筆圓轉流暢,文字中主要的轉折處都採用了圓筆婉轉而下的方法,如“守”字、“宮”字、“圃”字、“日”字等;有些豎筆多的文字,則採用了向內收束和包容的手法,如“正”字、“君”字、“而”字、“山”等字。這樣既豐富了文字的線條變化,又避免了筆畫太直硬與整體風格不和諧的問題。整體上筆線豐腴,線條雄渾,運筆自然,方正不露硬角,平直內含環轉,結構內舒外緊,富於流動感,朴茂瑰奇,大氣磅礴,雖在結體上、造形上與秦代篆書有許多形似之處,但其書法的氣韻則飽含漢代人大度厚朴的人格與精神。 [1]  [6] 

開母廟石闕銘作品評價

清代金石學家馮雲鵬:漢碑皆隸書,其篆書者絕少。此與《少室銘》實一時一手所作。篆法方員茂滿,雖極剝落,而神氣自在。其筆勢有肥瘦,亦有頓挫,與漢印繆篆相似。(《金石索·石索一·開母廟石闕銘》) [10]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漢篆之存於今者,多磚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斷石,惟此字數稍多,且雄勁古雅。自《琅邪台》漫漶,多不得其下筆之跡,應推此為篆書科律。世人以鄭文寶《嶧山碑》為真從李斯出而奉為楷模,誤矣。(《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嵩山開母廟石闕銘》) [11]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若《趙王上壽》《泮池刻石》《墳壇刻石》,下逮《少室》《開母廟》《建初殘碑》《三公山》《是吾碑》,體皆方扁,筆益茂密。(《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 [12]  ②茂密渾勁莫如《少室》《開母》。漢人篆碑只存二種,可謂希世之鴻寶,篆書之上儀也。(《廣藝舟雙楫·卷二·説分第六》) [13]  ③《石鼓》為篆之宗,《琅琊台》《開母廟》輔之。(《廣藝舟雙楫·卷四·十六宗第十六》) [14] 

開母廟石闕銘版本信息

《開母廟石闕銘》的拓本主要有4種:
①明代拓本。前二行文字大形尚可辨。第十五行“玄九”二字中間無石花。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基本完好。第三十三行“其清”二字完好。
②清初拓本。第十三行“範防百川”四字基本完好。第十五行“玄”字下部已損,“九”字上部與石花幾乎相連。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基本完好。
③乾隆以後拓本。前二行尚存。第十三行“範”字已損,但可辨大形。第十五行“玄九”、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已漸漸損連在一起。
④道光以後精拓本。缺第一行,第二行尚存“陽”字大半。第十五行“九”字基本完好。第十六行“癸”字中間筆畫清楚可見,“間”字左豎筆未損。第十九行“雉”字下右旁無石花。末行“歷”字內右上部未損泐相連。 [1] 
參考資料
  • 1.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53-56.
  • 2.    徐玉立 主編.漢碑全集(二)[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08月第1版:337-362.
  • 3.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 主編;呂品 編著.中嶽漢三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08月第1版:39-45.
  • 4.    慶旭 著.婉轉流美:篆書學習與鑑賞[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151.
  • 5.    高文 著.漢碑集釋(修訂本)[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48-57.
  • 6.    金其楨 著.中國碑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96-98.
  • 7.    常松木 編著.漢三闕[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2年03月第1版:33-34.
  • 8.    崔炎壽 編著.中嶽嵩山[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114.
  • 9.    (漢)班固 著;程新發 譯.白話漢書(卷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268-269.
  • 10.    (清)馮雲鵬,(清)馮雲鵷 同輯.金石索(第三冊)[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169-180.
  • 11.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1.
  • 12.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53.
  • 13.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73.
  • 14.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1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