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鏖兵天府

鎖定
《鏖兵天府》是李康生、錢路劼執導,唐國強、劉勁友情出演的電影,2009年上映。 [2] 
中文名
鏖兵天府
類    型
戰爭
出品公司
峨眉電影集團峨眉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內地
導    演
李康生
錢路劼
編    劇
李康生
錢路劼
主    演
唐國強
劉勁
上映時間
2009年10月1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鏖兵天府劇情簡介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在繼遼瀋、淮海、平津、渡江戰役之後以摧枯拉朽之勢在雲、貴、川、康展開:第一野戰軍在進軍西北的同時,分兵第十八兵團由賀龍率領,在秦嶺進行戰略佯動,牽制了國民黨胡宗南軍事集團;而由劉鄧領導的第二野戰軍隱秘地跟隨進攻湖南及兩廣的第四野戰軍南下,成功地實現了對蔣介石的戰略矇蔽,在第四野戰軍兩個軍的協同下一舉殲滅了扼守川東門户的宋希濂軍事集團。其後,二野第三兵團攻入川東,第五兵團攻入貴陽,第四兵團攻入雲南,十八兵團兵分三路由秦嶺南下入川,徹底完成了對胡宗南軍事集團的戰略大包圍。同時,也充分利用國民黨內部矛盾,成功地策劃、促成了四川地方將領劉文輝、鄧錫候、潘文華等倒戈起義。最後一野十八兵團與二野四兵團南北夾擊,在西昌勝利地結束了國共兩黨在大陸上的軍事鬥爭。

鏖兵天府演職員表

鏖兵天府演員表

    • 唐國強 飾 毛澤東
      備註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 劉勁 飾 周恩來
      備註  國務院總理
    • 趙曉明 飾 胡宗南
      備註  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 許道臨 飾 蔣介石
      備註  中華民國總統
    • 史鑫 飾 鄧小平
      備註  第二野戰軍政委
    • 魯玉傑 飾 劉伯承
      備註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 鄧曉光 飾 蔣經國
      備註  台灣地區前領導人
    • 羅蓬 飾 顧祝同
      備註  國防部參謀總長
    • 劉峯 飾 張羣
    • 於雷 飾 羅列
    • 王輝 飾 宋希濂
    • 陳經書 飾 黃隱
    • 梅小崢 飾 李井泉
    • 顏彬 飾 胡耀邦
      備註  中共中央總書記
    • 陸亞雄 飾 熊克武
    • 黃良宇 飾 韋傑
    • 李楠 飾 王新亭
    • 孫珩 飾 羅廣文
    • 劉凱 飾 盛文
    • 王毅 飾 王瓚緒
    • 宣曉鳴 飾 陳克非
    • 趙志剛 飾 黃實
    • 陳勇 飾 裴方參謀長
    • 鍾宇 飾 裴軍官
    • 廖曦 飾 裴軍官
    • 範明 飾 裴軍官
    • 曾曉利 飾 裴軍官
    • 高君 飾 秘書
    • 張路 飾 我軍幹部

鏖兵天府職員表

導演 李康生、錢路劼
以上參考資料: [3] 

鏖兵天府幕後花絮

是峨影廠拍攝的建國60週年獻禮重點影片。導演由廠長李康生親自掛帥,全體職員總動員,還出動了峨影廠最貴的一批道具——價值200萬美元一輛的老爺車,當年張羣、李宗仁等都曾坐過。峨影廠花費重金打造的一架蔣介石專機——美齡號1∶1模型以及扮演蔣介石的國內第一代特型演員許道臨先生,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也參與拍攝。
鏖兵天府圖冊
鏖兵天府圖冊(3張)
《鏖兵天府》圍繞成都的解放歷史展開,涉及蔣介石敗走重慶、棄蓉而逃、劉鄧大軍入川、解放成都、西昌等眾多歷史事件。攝製組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昨天這場戲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全劇中最貴的一場戲之一,因為“蔣介石”邁上的這架“美齡號”是按照1:1的規格製作的模型,比原型飛機還重了3倍,除了不能開,所有的構建都與“美齡號”一模一樣,造價接近50萬人民幣。此外,劇組還動用了峨影廠的一批鎮山之寶——當年收購來的國民黨軍用老爺車,其中很多輛都是當年張羣、李宗仁的座駕,十幾年前有人出100萬美元都沒辦法買走一輛。
[1-2] 

鏖兵天府導演闡述

闡述一開始就引用了克拉考爾關於電影本性的定義,“物質現實的復原”,在這裏,並沒有探討電影本體理論的意思,也沒有明確贊同某一影像美學主張的意思,而是《鏖兵天府》屬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既然是面對歷史,就應該是“物質現實的復原”,高度的寫實性,不能有半點主觀的誇張和浪漫,這與“真實地講故事”是有本質的不同,因此,這一點要由中央“重大題材領導小組”予以審查和認定。然後,這“活兒”首先就是美術部門和攝影部門的,請在所有的造型元素上都儘量地實現“物質現實的復原”。也許有人會提出:“物質現實復原”與“戲”本身是矛盾的,兩者如何統一?這裏,就要從《鏖兵天府》的“戲”説起了。《鏖兵天府》僅從字面上看,就會感到一種烽火彌天殺聲震地的“全武打”陣勢,但從劇情內容上細看,就會感到它實際上是一個“文戲”,(這是編劇在閲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後得出的結論)。解放大西南的戰役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打響的。在這場戰役中並不是沒有“打仗”,但可以説幾乎所有的“仗”都打得沒有軍事意義,也就是説那個“仗”無論打不打,甚至哪怕國民黨軍隊“勝利”那麼一兩回,都完全改變不了國民黨政權的土崩瓦解之勢。它無法與“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相比,戰場上的勝負,會在政治上、軍事上產生全局性的影響。所以,《鏖兵天府》拍“打仗”會非常沒勁,而且“沒戲”。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這段歷史很有“戲”,“戲”在哪裏?一個新生的政權要“打掃房間”,而那個沒落的政權卻賴在“房間裏”不想走,問題是那個“不想走”的僅僅是這個政權的頭兒,他手下的那一羣跟班隨從早就想走了,因此“戲”是在心理心態上,而不在“打仗”上,所以《鏖兵天府》是一個“文戲”,(剛巧,我在福建參加60週年重點影片創作研討會上,中宣部文藝局的領導對我説:《鏖兵天府》不要拍打仗,拍文戲。可見認識高度一致)。因此導演和演員都要抓住一個“心”字來出“戲”。這個“心”字怎麼講?對國共雙方來講都是三個字!共產黨方面,從領袖、將帥到戰士,都是三個字:心情好!國民黨方面,從總裁到軍政大員,從“中央”到“地方”也是三個字:心事重!導演從這裏首先對演員提出要求,因為“拍戲”、“拍台詞”最終都是“拍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