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行信用評級

鎖定
銀行信用評級(Bank's Credit Rating) 是對一家銀行當前償付其金融債務的總體金融能力的評價,它對於存款人和投資者評估風險報酬、優化投資結構、迴避投資風險,對商業銀行拓寬籌資渠道、穩定資金來源、降低籌資費用,對監管當局提高監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運行的波動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銀行信用評級一般包括三個步驟:首先,估價銀行獨立的財務實力和外部營業環境 便確定其個體評級;然後,確定一個支持評級;最後,綜合個體評級和支持評級這兩個不同因素,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得出銀行的信用評級
中文名
銀行信用評級
外文名
Bank's Credit Rating
分析目標
經營環境
意    思
銀行償付金融債務、金融能力評價

銀行信用評級評級過程

銀行信用評級的過程與對其他發債人的信用評級過程基本相同。對一個發債人的完整的評級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最初評級(一般由發債方確定時間)和評級審議及變更(通常由評級機構主動發起)。不同的評級機構其評級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兩家公司穆迪和標準普爾的評級做法代表着最常見的評級方法。兩家機構都是先由評級公司職員與申請評級公司的管理層和政府官員舉行會談。在這些會談中,評級公司收集進行信用評級所需的公共和獨有信息,並瞭解公司的經營戰略及當局的政策。分析員依據這些信息為評級委員會準備一份報告,由評級委員會來確定評級。
最近幾年,穆迪和標準普爾還分別提供評級觀察和評級展望,做為信用評級的補充。評級觀察和評級展望表明了評級機構對未來6-24個月中可能導致評級審議的因素的看法。這些審議一般表示為積極(情況有所改善),穩定或消極(表明基本情況惡化)。
第二階段是評級審議及變更。在初步評級後,評級機構繼續觀察發債方的經濟和財務狀況。當評級公司的分析員認為發債人的經濟狀況有了重大改變,或由於事態發展要求不得不變更評級時才對外宣佈開始對某個發債人的信用評級進行審議。此後,評級機構通常接最初評級的程序對被審議的發債人進行審議,並根據審議結果決定是否調整發債人的信用等級。一般被審議發債人的信用等級多被調整。以穆迪公司為例,其2/3的評級審議以評級變更告終。

銀行信用評級評級方法

銀行信用評級過程雖然與其他債券發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於銀行是特殊企業,是高風險企業,因此銀行信用評級遠比一般企業評級要複雜得多。常用的銀行信用評級方法是以銀行所在國的主權評級為上限,在比較該國銀行的實力後,得出某家銀行的信用評級。但也有例外,如某銀行得到其他國家銀行的出資或其他支持時,該銀行的信用評級可以高於銀行所在國的主權評級。在對銀行進行評級時,不另外進行主權評級,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權評級結果,因此有關主權評級方法在此不再贅述。

銀行信用評級分析目標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信用評級上升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信用評級上升
(1)經營環境經營環境主要包括:分析一國的整體經濟和金融狀況(該分析可從主權債務評級及主權債務和存款評級上限反映出來)、該國銀行在該國經濟及金融界中扮演的角色、監管當局的素質、未來監管趨勢的轉變及銀行與監管當局的關係、銀行從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門獲得支持的可能性、企業倒閉對金融體制健全性的影響等。
(2)所有制及經營權。所有制不同,銀行的經營方式、管理方式不同,政府對其干預的程度和支持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對銀行進行評級時要充分考慮所有制因素。
(3)管理水平。首先是分析管理層是否制定明確的戰略目標,即:能否找出並能有效、持續達到風險與回報的最佳投資組合;能否沿着這條最佳風險回報投資組合曲線發展。其次是對管理層的能力、經驗、直覺、承擔風險的意識贗訊及交易系統的可靠性和精密程度、銀行內部風氣等進行分析研究。
(4)營運價值。分析銀行的營運價值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銀行系統的營運價值。主要是分析銀行受保護的程度、營業地盤及市場準入情況;二是銀行本身的營運價值。這主要是分析銀行的經營效率(如電子化水平、商品種類和行員數量等)、銀行實力(資產規模、市場佔有率)、管理層的知識水平、經營策略、目標及經營的一貫性、各種業務的發展潛力等。
(5)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衡量銀行創造價值及通過增加收益,提高風險保障的能力。分析銀行的盈利能力時採用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定量分析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指標進行分析:平均盈利資產收益率、利息增長率、淨利息變動率呆賬準備金與税前利潤的比率、税前利潤與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成本與收益的比率、支付股息增長率、營業支出與平均資產的比率等。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主要分析收入的來源及趨勢、工資及其他管理費用支出情況、信貸情況、盈利及虧損的異常變化情況、淨利息收入增長情況、淨利差變動情況及其他業務盈利情況。
(6)風險程度與風險管理。風險是銀行業務的有機部分,風險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銀行穩健與否的最重要內容。在分析銀行風險時,採用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定量分析採取以下數量指標:呆滯貸款與貸款總額比例、準備金與呆滯貸款比例。(資本金+準備金)與呆滯貸款比例、貸存款比例、流動性資產與總資產比例(資本金十長期存款)與長期資產比例、穩定資金來源與貸款總額比例等。定性分析主要分析銀行現在與未來的資產結構及質量,分析信用風險管理質量及流動性等。
(7)經濟資本分析銀行的資本狀況時,主要對銀行的法定資本水平、經濟資本水平、經濟資本與整體風險的相關性、銀行盈利能力、發行新股的能力。內部資本分配情況等進行分析。在分析資本充足情況時,主要採取以下數量指標:一級資本比率、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BIS)、股東股本與總資產的比率、權益性股本與股東股本比率、資本產生率等。

銀行信用評級發展趨勢

其一是新《巴塞爾協議》首次建議利用外部評級計算銀行的風險資產,進一步地肯定並提高了銀行評級的重要性。新協議將最低資本標準、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自律——“三大要素”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協議的核心原則,重點在於風險確定和風險管理。新協議指出,銀行的風險主要有三類,即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風險(包括利率風險、操作風險、法律和商譽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最重要的金融風險。為準確地確定銀行的信用風險,新資本協議給出了兩種可選用的方法:一是對業務複雜程度較高的銀行,可以將其內部評級作為基礎,確定其信用資產風險權重,依此計算資本充足率。二是利用外部評級(如標準普爾和穆迪公司的評級)來確定銀行的信用風險權重。
其二是隨着銀行在經濟活動中作用的轉變,銀行評級方法和銀行監管理論也有了新的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的主要作用是金融中介,而信息時代的主要作用是信息中介。這就要求評級機構及監管當局採取新的評級方法和監管方法。據介紹,世界各大評級機構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評級方法,其基本思路是:調整評級內容,將原來評價銀行的五大類指標(資產質量、資本比率、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流動性)調整為風險狀況、回報率和資源效率等幾個方面,並以客觀評級法為主運用計算機系統對銀行進行評級。

銀行信用評級發展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證券市場,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資本市場中“用腳投票”的規則以及對自身股價波動的關注必定會增強銀行對自身信用評級結果的重視程度。更不用説評級的好壞還決定了銀行在市場的融資能力
二是利用各種措施增強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意識。監管當局對銀行的信用評級應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硬約束,由政府推動將信用評級結果與其獲得經營信譽、經營業績相結合,成為考核、監管的一項重要內容,提高銀行進行信用評級的積極性。社會應該樹立這樣的意識,重要的經濟主體都應該經過信用評級,金融機構必須進行信用評估,客户有權指導它們的信用情況,並以此進行業務選擇。
三是儘量擴大信用評級結果的運用範圍。將銀行信用評級的結果與新業務的准入、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重大投資項目的許可乃至對銀行規模和發展的控制以及對高管人員的考核和管理等方方面面重大的經營事項聯繫在一起。

銀行信用評級注意事項

1、 銀行的分類:不同的銀行在經濟中的地位不同,自身的實力以及可能得到的政府支持程度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償債能力。例如政策性銀行通常對政府的一些政策性業務依賴程度很高,並且因為受到政策的影響而導致資產的質量較差,但會得到很多的政策傾斜以及其他形式的資助,因為這類銀行的財務實力級別較低,但其債務/存款級別卻可能保持與國家級別相近的高信用級別。
2、分析不同的銀行業務不同的銀行在業務的重組和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別,受到市場的影響程度以及業務的品牌價值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傳統的零售銀行業務是影響銀行品牌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分支銀行而言吸納存款是一項基本的業務,因此分支機構的數量多少是影響銀行品牌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吸納存款以外,抵押貸款、私人信用貸款、消費者信用卡業務等也是組成零售業務的重要部分,但隨着監管的放鬆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原有的儲蓄資金逐步轉化為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和人壽保險等其他投資產品,這使得銀行的儲蓄吸納面臨一定的競爭和挑戰;與此同時因為電子技術的發展,很多銀行客户通過新的渠道開展業務,如電話銀行業務、網絡銀行業務等,顯然,如果銀行不能提供新的、非中介化的產品以迎合市場發展需要,將逐步喪失原有的品牌優勢。對於批發銀行業務來説,也是如此。
3、銀行使用模型的分析:伴隨着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銀行開發並使用內部評級法來確定風險管理的重點和資本的配置。以私人信貸為例,在發達市場中,越來越多的銀行使用不同的評分模型來對私人信貸進行評價,業務品種覆蓋住房抵押貸款消費貸款、私人非擔保貸款信用卡業務等。然而銀行採用的這些評分系統大多建立在私人的行為以及過去的償付記錄上,對風險的揭示往往停留在經驗的基礎上,因此評級人員需要對這些評分系統或專家系統的適用性進行評價,並瞭解銀行對這些評分技術的使用情況。
在批發業務中,許多銀行會採用內部評級法來衡量對公業務貸款組合的信用風險,這些內部評級法的科學性和嚴密性也應該是評級人員關注的重點。
4、銀行所處的地域分析:儘管很多評級人員在分析銀行的信用級別時,都考慮了銀行所在國的主權級別或國家風險,但在得出最終的信用級別時,銀行所處的地域也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這是因為不同的地域除了經濟水平、監管環境不同之外,在會計制度的透明性、法律保護的完備性、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評價發展中市場的銀行時,財務數據和財務比率的運用就應該更加謹慎。由於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發展中市場財務披露通常較為簡單,審計準則和會計準則的嚴格程度也要弱於發達市場,因此這些市場中的銀行所披露的財務信息可能不能夠全面地反映該銀行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此外考慮到發展中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特點,銀行所披露的過去的財務數據對未來的預測力也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