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花絲

鎖定
銀花絲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漢族傳統金銀工藝品,這項金屬工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明清時就已經達到過極高的藝術水平,與蜀繡竹編漆器一起更號稱成都的“四大名旦”。可製作花絲首飾、擺件。傳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絲琺琅鳳鳥嵌寶紅瑪瑙耳環銀花絲編織松鶴紋蓋罐
2009年,國家文化部指定道安成為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1]  此外還有省級傳承人劉濤。項目保護責任單位以及傳習所包括成都金銀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
因為後繼無人,銀花絲的燒藍、堆景、無胎成型等技術已經面臨失傳,而鏨片這一技術更是已經失傳。據道安介紹,鏨片技術原本只有原成都金銀廠的張永昌掌握,但張師傅並不願意將這一技術外傳,而其兒子又不願意學,故此技術在張永昌去世後就完全失傳了。道安無奈地表示,“銀燒蘭、堆景、無胎成型”三大技術也只有自己能夠掌握。 [2] 
2008年6月7日,銀花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銀花絲
外文名
FilamentarySilverHoveringArts of Chengdu
遺產名稱
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
Ⅷ-121
申報地區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
保護單位
成都金銀製品廠、道安工作室
相關技藝
花絲鑲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銀花絲發展歷史

成都金銀器的製作源於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漢代便出現了金銀花絲製品。至漢代,成都的金銀器工藝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詣。
西漢政府在成都、廣漢兩郡設立工官監造金銀器等,規模已較宏大。它除宮廷享用外,並賜封疆大史,有功之臣。
長沙馬王堆、湖北江陵鳳凰山及貴州清鎮等漢墓中,乃至朝鮮平壤、蒙古諾音烏拉古墓中都曾發現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銀器。
到宋代,成都的金銀器製作已十分精美,出現了絲、片結合的產品。
1969年在四川德陽孝泉鎮發現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銀器,有蓮花杯、菊花杯、鏤空盒、瓜形壺等,造型多樣,結構巧妙,做工精美。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銀花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 [4] 
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內遷,成都雲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達官商貴。金號、銀樓大量湧現,華興街、東大街、打金街、署襪街、鼓樓街一帶均採用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生產大量銀花絲產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順橋街交會處接白雲寺街一段,其時銀器、銀絲手工作坊多匯聚於此,遂得名銀絲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戰後,這一市場逐漸蕭條冷落,成都的金銀器製作陷入低迷的歷史低谷。
由於戰亂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僅有老慶和、五鳳、老鳳祥、天成亨、天寶等少數金號、銀樓勉強維持生產。品種也只有戒指。
1951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川西分行將成都部分金銀器製作藝人組建成立了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1959年,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與民族用品生產合作社合併成立國營成都銀絲工藝製品廠,後來成立成都金銀製品廠,2000年改制組建成都金銀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80年代初期,成都金銀飾品行業的成都金銀製品廠、成都市金屬工藝品廠兩個廠家,先後被列為涉外旅遊參觀購物定點單位。廣州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對成都市銀絲工藝品實行包銷,產品經蘇聯轉銷歐美。
1994年,成都金銀製品廠被確定為生產花絲鑲嵌的“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

銀花絲工藝特色

銀花絲工藝品 銀花絲工藝品
銀花絲技藝最大的特點,是採用“平填”技術,無胎成形,反映出藝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藝。藝人們根據設計圖稿,採用不同粗細的純銀絲,先製作出圖形邊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
這種獨特的技藝令人想起了刺繡及其他手工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一件精美的銀花絲產品便在藝人手下誕生了。即使是立體造型的製品、大型複雜的製品、方圓不規則的產品,也一律採用無胎成形法,彰顯出這一民間工藝的技術和藝術含量。以高純度白銀為原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具有濃郁的漢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
成都銀花絲技藝中 ,還有一道關鍵的工序,那就是白銀防變色工藝處理,這就使銀花絲產品能在較長時間保持柔和的光澤,不褪色,從而為產品帶來衡定的美感。
總體説來,銀花絲工藝品具有結構嚴謹、樸素大方、虛實相間、玲瓏剔透、典雅高貴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民間手工藝製品。

銀花絲保護與傳承

銀花絲銀花絲保護

道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銀花絲設計﹑創作30餘年。
1999年創新出銀絲畫,並於2001年榮獲國家專利。2003年創辦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現命名為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其代表作品有<<三英戰呂布>>浮雕掛屏﹑,<<杜甫草堂>>﹑,<<三星堆雄雞>>立體擺件等,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並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與讚揚。
金牛區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
銀花絲技藝 銀花絲技藝
主要從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保護傳承工作。該公司採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了上百餘種銀花絲藝術品,其分類有:銀絲畫,立體擺件,首飾等。

銀花絲面臨失傳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花絲工藝為主,銀絲通常由細銀條拉制成,細而勻稱,也有打製的,多異形。單絲多用作邊緣線,復絲則用兩根以上的銀絲搓成麻花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創制出無胎成形的平填銀花絲製品,品種有盤、盒、瓶、樽、戒指等400餘種。
銀花絲工序繁多,銀絲最細的僅有人頭髮的一半,粗的也僅幾毫米。把白銀抽成不同粗細的銀絲後,按照已製作出的圖形邊框,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這種獨特的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功夫。舊時花絲工藝講“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於那“一截”多久,則由師父説了算。由於“銀花絲”工藝複雜、工序繁多,不能由一人獨自完成,很多匠工即使學會了製作,也無法獨立門户,這也是銀花絲學徒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
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現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相比蜀繡蜀錦,銀花絲只有1700多年曆史的傳統手工技藝卻不太為老百姓熟悉,因為它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全出口,雖然市場開放了,但是因為它的價格相比之下較為昂貴,老百姓的消費觀念又比較現實,因此它還不太被老百姓熟悉。又因為銀花絲技藝製作工藝複雜,耗工時間長,會製作銀花絲技藝的人很少,因此這項技藝也面臨了失傳。成都金銀製品廠的道安,則是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全國唯一一位能掌握成都銀花絲技術全部流程的藝術家。
1999年,道安從成都金銀製品廠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併發明瞭專利產品“銀絲畫”。王曉璐是道安的女兒,也是道安銀花絲手藝傳承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