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屬工藝

(金屬工藝)

鎖定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包金、錯金、衝線錯金、金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金銀首飾飾品等。
中文名
金屬工藝
外文名
 metal craft
類    別
工藝
材    料
金屬
包    括
景泰藍、燒瓷、包金等
代    表
銅鎏金麒麟等

金屬工藝概況

金銀器皿作為一種豪華而貴重的生活用具,在隋唐時期有着重大的發展。1957年出土於隋代李靜訓墓的金絲項鍊和頭飾,精巧華麗,標誌着此時金絲工藝已成熟。唐代皇家設有金銀作坊院,所產物品稱為“官作”,而民間工匠所營金銀器則稱之為“行作”。官作因有統治者的支持,其工藝水平和生產規模明顯地高於行作。唐代金銀器的鑄造和裝飾,具有獨特風采。成型以錘擊和澆鑄為主,其器物表面的工藝處理,主要運用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技術。焊接又分大小焊、兩次焊和掐絲焊等多種。所焊器物,焊口平直,焊縫不易發現。唐代金銀器多為生活用具,主要有爐、壺、碗、盤、杯等器皿,造型優美,富有變化,紋飾生動。鮮花異獸,佈滿於閃閃發光的珍珠地(又稱魚子紋)上,絢爛富麗,光彩照人。其裝飾技法多以毛雕、淺浮雕、鎏金及鑲嵌等技術為之,反映了唐代金銀細工高度的工藝水平。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包金、錯金、衝線錯金、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首飾、金銀飾品等 [1]  。、

金屬工藝歷史

唐代銅器,因陶瓷工藝的迅速發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對減少,甚至被替
傳統景泰藍工藝 傳統景泰藍工藝
代,但仍獲一定發展。像河南洛陽西郊澗河西唐墓出土的銅盤、銅洗和銅燈,內蒙古赤峯唐墓出土的銅碗、銅薰爐、銅勺和銅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銅粉盒、銅燈等,造型輕薄單純,比較實用。西安博物館收藏的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銘文的銅鐘,重萬餘斤,鐘身飾有舞獅、翔鶴、雲紋、寶相花等紋樣。然而此時銅器中最具特色和水平的,要屬銅鏡。唐代銅鏡,莊麗豐滿,風采迥異,質純而精,鏡面光亮平滑。由於合金中錫的成分增多,色澤淨白如銀。早期常見花飾紋樣有葡萄海獸紋和雲龍紋等;中期葡萄海獸紋漸次減少,鶴銜瑞草紋等圖案增多,裝飾精美的雙鸞銜綬、寶相花纏枝花、狩獵和打馬球等鏡紋,以及加工特別精緻的金銀平脱、鑲嵌松石和螺鈿的花鳥鏡,都完成於玄宗開元 (713~741)、天寶(742~756)年間;晚期製作較簡略,素鏡漸多。唐鏡的圖案構成,突破了從鏡鈕到邊緣同心圓的層層佈局,多應用散點和適合的章法,簡練明快,完美和諧。另外還創有多種花式鏡,常見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種形式,並新創無鈕有柄手鏡,使用更為方便。其裝飾技法,除傳統的浮雕、淺雕、剔雕外,尚有貼金銀、嵌寶石、鍍金、彩釉和漆繪等。
宋代的金屬工藝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已排除了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異國情調,適應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製造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金屬器皿。
宋代金銀器已非常發達。皇家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鑑、文思院掌造。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金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金銀製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1959年,在四川德陽出土了大量宋代銀器,除茶酒器具外,還有許多日用器皿。其中一隻銀盒上刻有雙孔雀,外飾纏枝花,精美可愛。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雞心形金飾,集鏤空、鏨刻、掐絲等技藝於一器,説明北宋江寧(今南京)金銀製品作工精細,技藝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內)南宋鹹淳十年(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八角形銀盃、八卦紋銀盃、銀梅瓶、銀絲盒等都是南宋銀器的嶄新造型。四川德陽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鎮銀鋪打造的銀梅瓶、形器、執壺、尊、托杯、壺、刻花盒等器形,錘工整,比例協調,有着恬靜舒暢的特點,反映了南宋城鎮金銀器普遍發展的趨勢。
現代金屬工藝品 現代金屬工藝品
宋代銅器繼唐局鑄和南唐官鑄,又有了一定的發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銚、瓶、熨斗、火鍬、火筋、火夾、沙鑼、匙筋、香爐、簾鈎及杯、盤、壺、罐、盒、爐等。造型大都簡潔洗練,注重實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可能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另外,佛像、祭器、樂器等也有一定的生產。宋代銅器工藝中重要的有仿古□器和銅鏡兩類:①仿古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禮樂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產,其器物鑄造精工,忠於原器,造型敦樸古雅,對後世仿古器的生產有一定影響。②銅鏡,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產,成為銅器行業中的主要產品。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亞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圓角式、菱角形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樓閣、船舶、祥瑞、四靈、十二生肖、八卦、星象、字、摩竭、銘抨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準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臨安(在今浙江省)、饒州、吉州、撫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遼代的金屬工藝,既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又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徵的金屬工藝。如雞心壺、八角銅鏡及鎏金鳳冠等。金代的金銀器出土甚少,銅鏡有四手觀音雙面鏡、觀音紋陽燧鏡、雙獸連珠鏡、蓮花八乳鏡、雙魚鏡等。西夏對金屬工藝比較重視,設有專門機構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銀器殘件以及鎏金銅卧牛等。
現代金屬工藝品 現代金屬工藝品
在金屬工藝發達的基礎上,金銀工藝也隨之發展,在部分銅鐵器物上按圖案陰槽,填以金、銀、絲、塊、圈、點等,構成優美的裝飾,與原器質地相映成輝,光彩閃爍。
元代金屬工藝以金、銀、銅、鐵、錫為其主要原料,以鑄、錘、□、鏨、刻、編、累、掐、嵌等技術製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級工藝美術品。當時的貴族階層和酒樓飯莊都普遍使用金、銀器。但朝廷對金器如同玉器一樣控制極嚴,只准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藝以掐、累、鑲嵌技術為其尖端,亦稱金細工藝。除了以金製成器物之外,還削金為泥,錘□為箔、絲等,用於絲織、漆器、木器的裝飾及鍍金以飾銀銅之器。銀器沒有金器貴重,在城鄉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銀器工藝在技術上與金器相似。見諸著錄或款識的金銀工匠有朱碧山、謝君餘、謝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為知名,他與書畫家柯九思有過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蝦杯、蟹杯等,另還鑄造過昭君像、達摩像等陳設和金茶壺。鑄銅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銅鏡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備用器,多重實用,精美者較少。
現代金屬工藝品 現代金屬工藝品
金屬工藝品
金屬工藝品(37張)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鐘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曆皇帝母崇慶皇太后金髮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鐘寺的金剛華嚴鐘,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 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鐘。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餘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讚美。

金屬工藝分類

金屬工藝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特種工藝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間,是這種工藝品的鼎盛時期,並創造了以藍為主的風格,故“景泰藍”便成為這種工藝品的美名。
景泰藍技藝到清代乾隆年間空前興盛。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曾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
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掐成圖案,焊在銅胎上,再填點上彩色釉料,經燒製而成。這種工藝品晶瑩奪目,金碧輝煌,具有渾厚持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品種有景泰藍保健球、瓶、碗、盤、煙具、酒具、燈具、糖罐、料盒、獎盃、飛禽、走獸和各種裝飾品等60餘類。

金屬工藝燒瓷

燒瓷,又名“銅胎畫琺琅”,與景泰藍同為金屬工藝中的姐妹藝術。它與景泰藍的區別在於不用掐絲,而是在以銅製胎之後,在胎體上敷上一層白釉,燒結後用釉色進行彩繪,經二、三次填彩、修正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
燒瓷技藝比景泰藍產生的要晚。現有最早的燒瓷製品為清康熙年間的製品“彩荷畫蓋碗”和“彩黃地纏枝牡丹唾壺”等。乾隆年間是燒瓷製作的鼎盛時期。在花紋圖案上側重於富有民族風格的裝飾;在開光製作上,注重吸收中國畫的技法;彩繪常用洋紅、粉紅做底色,視若凝霜,光亮細膩。
北京燒瓷工藝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胎體鏨金配飾燒瓷,屬高級工藝品;一類是無鏨金配飾燒瓷,屬普及品。北京燒瓷種類繁多,有瓶、盤、碗、罐、碟、盞、酒具、煙具,以及爐、鼎、爵、燻、掛瓶、插瓶等裝飾品。北京燒瓷在清代為宮廷貢品。

金屬工藝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制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代就已有雛形,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北京花絲鑲嵌工藝品曾在東南亞舉行的首飾比賽中榮獲優秀設計獎。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絲工藝為主,常以無胎成型。成都花絲鑲嵌中的銀燒藍、錯金銀等金銀工藝,都獨具特色。主要工藝品種有花瓶、果盤、煙具、茶具、掛瓶、首飾等。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中陳列的平填銀絲大掛盤《丹鳳展翅》、《孔雀開屏》,就是成都花絲鑲嵌工藝師們的傑作。

金屬工藝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綵,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金屬工藝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
相傳,龍泉寶劍創始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龍泉劍名聲大震。詩人李白曾寫下“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
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有單、雙劍(鴛鴦劍)、長峯劍、短峯劍等幾十種類。具有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龍泉寶劍名揚海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牀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

金屬工藝代表

金屬工藝清代銅鎏金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一種瑞獸,在民間“麒麟送子”的説法曾廣為流傳,並傳孔子即為麒麟所送。由此可見,麒麟在中國古代人的心中,具有和龍一
清代銅鎏金麒麟 清代銅鎏金麒麟
樣崇高的地位。
該銅鎏金麒麟,系用銅鑄造,高183毫米,長248毫米,全身鎏金,除上面的斑斑綠鏽外,其餘部分仍金光閃爍;體態不僅較好地表現出傳説中的麒麟形象,而且還有所發展,如有能飛的雙翼等。其主要的特徵是:身體像矮個麋鹿,頭像豬頭,口張開,下有山羊鬍須,上有獨角,角的中間有分叉,眼圓,雙耳豎起,脊上有魚鰭狀突起,兩側有張開的翼,尾較長,末端膨大,呈火焰形,有四足,蹄為馬蹄狀,身上及四腿裝飾雲紋。其形象很生動,給人以一種快要飛起來的感覺。
從該銅鎏金麒麟的造型、工藝和鏽色等分析,應是清代作品。

金屬工藝金鏨花絲

聞名於世的“金鏨花絲”工藝是中國古代宮廷工藝的傑出典範。至今
金鏨花絲 金鏨花絲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僅限於為皇宮貴族服務。用鏨刀鏨出的流暢花紋和細如髮絲般的金絲所編織的精美花飾,顯示出宮廷工藝大師們的非凡技藝。這些精湛的手工藝品,採用黃金和天然寶石製成,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 他們以中國獨有的藝術神韻和宮廷色彩,成為世界藝術寶庫的珍品,也是國內外藝術博物館和著名收藏家的珍愛。

金屬工藝發展現狀

縱觀國內的傳統金屬工藝美術品生產行業 [2]  ,在現有經濟增速趨緩與文化生態環境日漸多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總體上呈現出萎頓的現象,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銷售總量,都有下滑的趨勢,尤其是在新型金屬加工藝的衝擊下,更是如此。當然,在具體的工藝門類中,又會因為各自的機緣與際遇不同,在行業現狀上又存在着微妙的差異。最主要的是人員問題。雖然近年來在國家的扶持下,工藝美術行業的生產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生活條件也有所好轉,其中少數人員甚至成為行業“暴發户”,但工藝美術行業從業人員收入的整體水平實際上還是比較低的。在各種工藝門類中,從員人員一直在流失,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青黃不接的現象比比皆是,而金屬工藝行業則是其中的重災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形勢日漸好轉,人們就業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樣化,而工藝美術領域人才成長週期長,收入沒有保障,對就業人員沒有什麼吸引力,不僅如此,已有從業人員因各種原因退出或轉行的也不在少數,故行業從業人員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是減少了。而在培養新人方面,儘管金屬工藝作坊或手藝人使盡全身解數,仍然很難招到理想的繼承人,特別是非貴重金屬工藝領域,基本上都幾代單傳,瀕臨後繼無人的絕境。相比之下,貴重金屬工藝在人才培養與技藝傳承上的循環狀況會略微好些。顯然,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已經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了,但是,以取代它為目的的高校培養與職業教育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目的性不明確,教學的效果往往停留在一般操作技能的養成上,而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傳習機制,它與傳承傳統金工技藝和創新方面都與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上存在着明顯的脱節。狀況好一些的企業或作坊有能力和財力來組織技術工人(或學徒)的培訓和技藝的傳承工作,狀況差的企業或作坊則顯然無能為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認識到傳統金工的價值及其對當今社會的作用。
此外,在發展金屬工藝美術的過程中,還出現瞭如下的三個問題:第一,在觀念上,對工藝美術發展的規律存在認識上不足的問題。第二是經濟投入不夠。很多作坊主或企業生產負責人都只是把工藝品的生產作為盈利的方式,而不把它看作工藝美術事業中的一環,在生產的過程中兼顧持續性發展的原則,並增加相應的投入。第三,在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對現代設計進行不當借鑑的問題。而新的生產工藝在適應世界潮流和時尚的過程中又因轉變太快,徒留其表,而傳統金屬工藝內在的韻味與品格(或藝術性)嚴重喪失。當然,某些地區和種類的傳統金屬工藝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首先是政府對金工行業多有保護與扶持,包括設立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基地加以保護。如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國規模最大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基地“京城百工坊”的設立,使得景泰藍等金工藝術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其次是,通過國家或政府的途徑或槓桿作用解決了一些生產原料的困難:如政府特許開發和供應有關的礦產和能源,或者通過政府的協調使得購買一些國際上的資源成為可能,等等。第三,減免一些相關的税收項目。第四,在資金上予以充分的照顧,鼓勵或創造條件使得一些綜合能力較高的從業人員可以獲得一定的政府資金資助。第五,規範市場,減少從業人員與生產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近年來,國內以及國際上的重大的盛事或會議(如奧運會、冬奧會、APEC 會議等)以及旅遊業的發展都給金工藝術帶來了發展的良機。

金屬工藝相關

上海的金屬工藝由3部分組成:一是金銀鑲嵌,它的品種有枱燈、煙盒、首飾等。造型新穎別緻,線條清晰,工藝精良,無接頭痕等特點。
二是機制琺琅,
成都銀絲工藝 成都銀絲工藝
金屬工藝 金屬工藝
它主要以小件為主,如花鳥和人像掛件、別針和戒指、手鐲、開信刀及各類刀具、指甲鉗、捲尺、手鏡、粉盒、牙籤筒、燈具、調味具等便於攜帶的小東西,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喜愛。已形成了造型精巧、圖案精美、色澤鮮豔、富麗堂皇的風格。
三是鋁製工藝品,如相片架、日曆、氣温表、日曆旋轉兩用鏡、鑰匙鏈、掛件等。設計構思巧妙,造型簡練,色彩明快,銷路非常好。
金銀擺件“星月生輝”,是18K黃金用焊、鏨、壓等技法制成的,飛舞的金龍從嘴裏吐出了一簇由5個小鑽石球和一個大鑽石球所組成的一組水花,這些鑽石球,都是由1,164顆圓鑽石鑲嵌而成,並巧妙地將金龍、水花、雲彩等連接在一起。同時可以旋轉的大鑽石球,又可取出做吊墜,做到一物兩用。這件作品是由年青設計師張京羊設計的,它榮獲了1982年東南亞鑽石首飾設計大賽最佳設計獎、中國地區特別獎。他的另一個設計“愛的項鍊”又在1983年東南亞地區鑽石首飾比賽中榮獲最佳設計獎和中國地區特別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