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炮

(大口徑火炮)

鎖定
重炮是一種大口徑殺傷力巨大的火炮,主要用於摧毀要塞、城牆等重要軍事設施,與冷兵器時代投石機一樣,重炮一般只出現在對要塞、城牆的進攻中,若在攻城戰中大面積轟擊城市建築,則會導致街道被建築殘骸堵塞,裝甲部隊寸步難行,而且留給敵軍狙擊手的觀察點也會增多。
中文名
重炮
外文名
heavy artillery
性    質
大口徑殺傷力巨大的火炮
缺    點
不能有效的對付藏匿在城中的敵軍
例    子
斯大林格勒戰役
優    點
有效摧毀重要戰略戰術設施

重炮重炮應用

初期
自火器時代來臨,火炮便一直是戰場上最強大的攻堅武器,在宋元時期,原始的火炮就已經開始投入到了戰場之中,不過那時候的火炮僅僅是簡單的拋石機+裝填火藥的石彈,而元軍的“回回炮”在當時便算是劃時代的大威力火炮了。
到了元朝時期,隨着不斷髮展,初始的身管火炮出現,而當時的火炮在組裝上是身管和炮架硬連接的,要是增大火炮的威力,只能不斷地給火炮加重,而重量龐大的火炮也由此誕生。由於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曾經縱橫亞洲,因此在元朝時期很多來自西亞中東阿拉伯人也來到中國內地做生意,而身管火炮也被其傳出中國來到了阿拉伯,並且迅速在當地興起。
1453年,裝備了大口徑火炮奧斯曼帝國軍隊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重要城市伊斯坦布爾)的攻擊,僅僅數輪炮擊,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便轟然倒塌,歷經千年東羅馬帝國便在這炮聲中消亡,奧斯曼帝國開始崛起並且強盛於歐亞走廊近400年。
此後火炮便開始了在歐洲的傳播,諸如英國、法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等歐洲強國均開始裝備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的重炮,在歐洲人不斷地戰爭和擴張中,火炮快速發展。誕生了諸如口徑達到915mm沙皇巨炮這樣在16世紀屬於怪胎的重炮,而火炮也離開了陸地,進入了海洋(但其本身因為太重了,一般情況下無法運輸,只能放在克林姆林宮內當做防禦手段,而且誕生近500年內未開一炮)
隨着18世紀“蒸汽時代”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火炮也開始了新革命,19世紀歐洲國家連綿不斷的戰爭催生了火炮的進化,無論是前膛變後膛,還是火炮吸能裝置的應用,都對火炮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變化也讓大口徑重炮進入更激烈的戰場提供了條件。
而在1914年-1918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大口徑火炮在陸地上的最高潮,在進入塹壕戰後,雙方為了攻破對方的塹壕,在炮擊時都動用了大口徑的火炮來轟擊,德軍這邊是420mm口徑的重型臼炮,而法軍則是500mm的列車炮,英軍雖然不及,但是380mm的火炮也算是強中之強。
二戰的重炮
一戰的失敗讓德國幾乎輸光了所有儲備,而《凡爾賽條約》讓德國飽受屈辱,為了佈局未來,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的火炮工業便轉移到了瑞士等歐洲其他國家繼續進行秘密研究,而1934年希特勒大權在握後,便逐步開始發展軍工。在他的設想中,德軍應該有兩手準備:其一是避免陣地戰,為此他大力提拔了古德里安這樣的喜愛運動戰的年輕軍官。其二是一旦不可避免的進入陣地戰後,德軍便應該多多發展大口徑的重炮來轟垮敵人的防線,而法國人精心修築的馬奇諾防線也讓希特勒對第二手準備不敢怠慢。600mm的“卡爾”重型自行臼炮和800mm的“古斯塔夫列車炮”作為德軍的“攻堅雙臂”,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但這兩個畢竟是“陸地戰略武器”,不能輕易示人。於是德軍還研發了280mm“K5列車炮”作為常規的重炮投入作戰。但是機動戰迅速打垮了法國也讓“雙臂”的假想敵不復存在,它們直到1942年的克里木戰役才正式出場,僅僅數輪炮擊,便讓堅守近一年的蘇軍防線迅速崩潰。
而作為德軍最大的死敵,蘇軍對於火炮的理解更加透徹,他們沒有像德國人那樣發展超級口徑的巨炮,其使用的最大規模口徑的火炮也只是300mm的老式火炮,而新投產的最大口徑火炮僅僅是280mm,但蘇軍卻打出了歷史級別的密度攻擊,在短時間內能夠讓德軍的陣地變成一片火海,蘇軍最後能在和德軍硬碰硬的較量中笑到最後,大炮可算得上居功至偉。
而美軍在二戰中,重炮的發展相對比較落後,這不是説美軍不重視火炮。而是美軍強大的空中對地能力能夠很好地彌補火炮的火力。但美軍也造出來了M1式240MM榴彈炮投入了歐洲戰場,而且二戰最大口徑的火炮桂冠也在美國人手裏,其914mm的“小戴維”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口徑冠絕二戰,但很可惜沒有投入戰場。
二戰之後
二戰也是一次戰爭革命:在二戰中,城市攻堅戰大量出現,而大口徑的重炮在一些小城市內無法施展,蘇軍的203mm的B-4榴彈炮也是在柏林寬闊的路面上才能夠施展射擊。面對新的戰爭形態,重炮漸漸不在適用,很多超過203mm口徑的榴彈炮都放棄了研製。而155mm火炮當家做主的時代,即便是203mm的重炮也用處不多。
但是其在衰落開始時,大口徑火炮差一點就靠一樣東西起死回生,他就是核彈。在當時小型火炮無法打出長射程,而長程火炮口徑卻不夠,無法裝填核彈。於是大口徑火炮便重新提上日程,1953年5月25日,美軍在其國內核試驗場用280mm的“原子安妮”核大炮試射成功了一枚相當於1.5萬噸TNT當量的戰術核炮彈。而針鋒相對,蘇聯也在1956年研發成功了271工程火炮,該炮採用406mm的口徑,使用T-10重型坦克的底盤,讓他有自由行走的能力,其1957年正式亮相就向美國表示我絕不在競爭中落後。於是核大戰讓大口徑重炮來到了新的小高潮。
但是大家卻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核彈殺傷半徑要比火炮的最大射程還要大,一發炮彈打下去,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而火箭技術的發展和導彈的出現,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於是1960年“271火炮”被蘇軍封存,1963年美軍的“原子安妮”也宣告撤裝。他們倆的離開標誌着大口徑火炮的沒落,正式開始。未來還會不會崛起,就要看戰爭的形式變化了。

重炮應用範圍

重炮大多應用於火力壓制(如山地戰,野戰等開闊地帶的據點清掃),其重火力可以對敵方重要目標造成較大的殺傷。

重炮作用

在城市戰中,重炮主要用於轟炸機盲區進行火力打擊,優先針對發電站、水廠、軍工廠、軍火庫、機場、鐵路等重要戰略戰術設施實行打擊,以摧毀敵方持續作戰能力,並對敵方作戰信心予以打擊。

重炮案例

以重炮極致多拉大炮為例,該炮先後摧毀了斯大林堡壘(Fort Stalin)、莫洛托夫堡壘(Fort Molotov)、白崖(White Cliff)(軍火庫)、西伯利亞堡壘(Fort Siberia)、馬克沁·高爾基堡壘(Fort Maxim Gorky l)。可見重炮是適用於對重要目標進行打擊的裝備。在轟炸機尚未能進行精確打擊的時代重炮是攻堅戰中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