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K5列車炮

鎖定
K5列車炮(英文:28 cm K5 (E) Railway Gun [1]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研製的一種列車大炮。
鐵路,是18世紀工業革命後劃時代的交通工具,在裝甲載運工具發展尚未成熟之前,鐵路是可以將部隊、武器、重火炮快速運達戰場的運輸系統,然而高度的依賴鐵路,當時最可怕的武器武裝列車運用範圍有限,若想大量使用這種武器,發展密集的鐵路網勢在必行,但這種武裝列車仍有缺點。
中文名
K5列車炮
外文名
28 cm K5 (E) Railway Gun [2] 
火炮類型
列車大炮
火炮口徑
280毫米
最大射程
86.5千米 [1] 
所屬國家
德國

K5列車炮發展沿革

K5列車炮火炮簡介

1935年,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列車炮研製計劃,開發過程中廣泛地應用了之前所進行火炮理論研究所積累的經驗。老牌廠家克虜伯的設計師們拿出了方案,最終,口徑定為283毫米的 K5。該炮與之前生產所有列車炮相比無疑是最好的。

K5列車炮歷史背景

K5列車炮 K5列車炮 [1]
早期的武裝列車只有輕武器作為攻擊的主要裝備,想要有更強大的攻擊武力,就必須換裝大口徑的火炮增強攻擊力,這就是列車炮的前身,但是這是一種臨時的設計,早期的列車炮除了放上一些中口徑的火炮外,有些直接拆下海軍艦炮來使用,這些火炮的後座力極強,沒有經過特殊設計的車身往往承受不住強大的後座力,車體結構受損、列車直接出軌的情形層出不窮,然而日新月異的科技,使得這些問題慢慢獲得改善。發展列車炮的各國,紛紛針對早期列車炮的問題進行改善,使用的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馬其諾防線,建立了一連串可互相支援的列車炮鐵路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更開發出擁有800mm口徑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列車炮和擁有283mm口徑火炮還有精準射控系統的K5 leopold 列車炮 [2] 

K5列車炮研製歷程

K5列車炮示意圖 K5列車炮示意圖 [2]
一次大戰後,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被禁止發展大口徑火炮,在各國列車炮發展起來情形下,德國巧妙的利用了以發展海軍為藉口繼續做研製大口徑火炮的計劃。1933年,德國開始進行一連串搭載超重型火炮的列車炮研製計劃,其中克虜伯公司所提出利用現有的載具搭配上283mm口徑火炮的計劃,並於1935年經在過各口徑火炮測試的結果下,由於測試出來的效果最為顯著,而為德國軍方所採納,並且定名為:K5(E) leopold 列車炮,於1936年服役,直至終戰,德國仍然繼續生產 [2] 
第一門K5於1936年正式服役,之後一直持續生產直到1945年。最終產量不確定,但估計在25門到28門之間。從各方面來講,K5的設計都很經典,簡潔的載具,傑出的彈藥搬運設備和裝彈機構,又細又長的炮身 [2] 

K5列車炮技術特點

一般來説,列車炮是由車身前後兩部行動機構來承載全部重量,K5的車身前後分別有6軸,每軸荷載18噸。而一部列車炮是由一系列的車廂構成,包括火車頭、乘員車廂、補給車廂、彈藥車廂等組成。
在使用中,列車炮的發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停到鐵道上直接發射,另一種是固定在專門的鐵道轉盤上 [1] 

K5列車炮性能數據

K5列車炮發射 K5列車炮發射 [1]
口徑 :283毫米
炮口長度 :21539毫米
車長 :31.1M
戰鬥全重 :218噸
不帶彈藥重量 :209550公斤
炮彈重量 :255公斤
炮口初速 :1120M/S
射程 :86.5千米(火箭增程型超過100KM)
發射頻率 :每小時8發
製造廠商 : 克虜伯公司 [1-2] 

K5列車炮服役動態

K5從生產到使用一直處於高度保密中。K5以其優異的性能受到前線部隊的好評。1940年,剛剛配備了GR35式榴彈的兩門K5列車炮被秘密運到法國多佛爾海峽沿岸,向海峽對岸的英國本土射擊,對岸的英國雖然也有超過300毫米的列車炮和海岸炮,但是以他們的射程根本夠不着K5,只能幹捱打,沒有任何辦法。在大西洋壁壘,K5被海軍部隊使用來阻止預想的盟軍穿越多佛海峽的行動。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一直留在那裏。有一門炮甚至被藏到了碼頭附近的美術館裏。儘管這樣,還是躲不過盟軍的偵察和轟炸。在另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車庫。
1944年的意大利安齊奧戰役是K5發威的一仗,兩門K5火炮在安齊奧的鐵路隧道裏躲避轟炸,轟炸過後就跑出來攻擊正在登陸的盟軍士兵和裝備,給盟軍士兵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和恐慌,於是K5便有了另一個綽號“安齊奧特快”。
北非戰役後期曾有計劃運送至少一門在意大利的K5去突尼斯。可以説“哪裏有德軍,哪裏有K5”。鐵道車拉着一門或兩門K5和彈藥車以及居住車廂的情景在歐洲佔領區內經常可以看見 [2] 
K5列車炮參與的戰役最有名的莫過於1944年的安齊奧戰役,由美國盧卡斯將軍所指揮的登陸部隊在意大利安齊奧登陸,建立灘頭堡。但是盧卡斯將軍卻只顧著將補給運上岸而停滯不前,反觀德國的凱塞林將軍在發現盟軍的登陸後停滯不前的情況,緊急利用戰前安排妥當順暢無阻的鐵路系統調派K5列車炮抵達意大利進行支援,由於K5列車炮有精準的射控系統,異常準確的命中率將美軍壓縮在小小的灘頭堡達四個月之久,最後,美軍終於發動進攻,最後擊潰德軍並俘虜了K5列車炮,也才終於知道造成美軍在安齊奧沙灘重大傷亡的元兇就是這門炮。在西戰場方面,K5躲進了大西洋長城中,準備對假情報所指示將從多佛海峽登陸的盟軍轟擊;另外有兩門K5參加了列寧格勒攻防戰之後又參與了斯大林格勒攻防戰。
有兩門K5列車炮被保留下來,其中一門是在法國大西洋壁壘博物館中,也就是當初躲進大西洋長城中準備轟擊盟軍的K5,另一台則存放於美國的阿伯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