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 中文名
- 马奇诺防线
- 外文名
- Maginot Line
- 法 语
- Ligne Maginot
- 德 语
- Maginot-Linie
- 建筑时间
- 1928——1940年(二战期间)
- 建造国家
- 法国
- 建筑地点
- 德法边界线
- 历史意义
- 阵地战思想的产物,法国因过度信赖此防线而放松备战警惕。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19年,法国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法国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法国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
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
地理及结构
播报编辑
马奇诺防线 [1]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莱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作用与意义
播报编辑
发挥作用
马奇诺防线规划与设计目标:
- 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
- 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
- 节省人力
- 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
- 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
- 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
- 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
- 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
- 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 [2]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历史意义
“马奇诺防线”的故事,人人皆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军独守防御战思想,历时12年、耗资50亿法郎修建了“马奇诺防线”。殊不知,战争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二战一开始,这条防线就在德军闪击战面前失去作用,毫无意义。仅39天法国就被德军攻占。劳民伤财修建的“马奇诺防线”,“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固守大规模进攻作战理论,注定会在新的战争理论、战争样式、战争打法中成为摆设。 [4]
二战过后
播报编辑
二战结束后,法国先后几次重整过马奇诺防线以应不时之需。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法国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马奇诺防线还之于民。一些工事成了旅游的景点,另一些变成了蘑菇养殖的农场,而其中的大多数则静静地埋伏在法德边境,目睹着历史的变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