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區

(河南省鄭州市轄區)

鎖定
中原區,隸屬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鄭州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原區位於鄭州市城區西部,東與二七區為鄰;西與滎陽市接壤;南和二七區搭界;北與惠濟區相連,面積193平方公里。 [1]  截至2023年6月,中原區轄14個街道 [26]  ,區政府駐桐柏路200號。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常住人口97.98萬人,城鎮化率為99.4%。 [29] 
1948年,鄭州解放成立三區。1955年改為建設區,1961年更名中原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轄區內,2003年,溝趙鄉和石佛鎮由開發區代管。面積97.1平方公里。 [1]  2021年1月,中原區被評為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8] 
2023年,中原區實現生產總值830.6億元,增長8.1%。 [29] 
中文名
中原區
外文名
Zhongyuan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4101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河南省鄭州市
地理位置
鄭州市主城區西部
面    積
193 km²
下轄地區
14個街道
政府駐地
桐柏路200號
電話區號
0371
郵政編碼
450007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97.98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車牌代碼
豫A
地區生產總值
830.6 億元(2023年)

中原區歷史沿革

解放前,中原區城區範圍南部歸屬鄭縣第二區(齊禮鄉),北部歸屬鄭縣第四區(五權鄉)。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廢除舊的保、甲,成立鄭州市一、二、三區。
1955年10月,三區改為建設區。
1960年5月,建設區更名中原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取消城市人民公社,更名中原區。 [6] 

中原區行政區劃

中原區區劃沿革

1949年,三區原轄大同路以南至南關一帶劃出。
1952年,組建銘功路、蜜蜂張、喬家門、二馬路、小趙寨5個街。
1955年,轄區西移,即鐵路以西至三官廟,南起小趙寨,北至小孟寨、十二里屯。轄蜜蜂張、崗杜、小趙寨、建設路4個街道。
1987年,原屬鄭州郊區的須水、溝趙、石佛鄉和原屬金海區的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時轄:建設路、三官廟、林山寨、棉紡路、桐柏路、綠東村、秦嶺路、汝河路8個街道,中原、須水、溝趙、石佛、大崗劉5個鄉。
1994年,須水鄉撤鄉建鎮。
1997年,石佛鄉撤鄉建鎮。
1998年,溝趙鄉溝趙行政村調整為溝趙、堂李、東連河3個行政村。
2000年,大崗劉鄉羅寨行政村撤銷建立郭廠、段莊2個行政村。 [6] 
2005年,大崗劉鄉更名為航海西路街道,中原鄉更名為中原西路街道。
2010年,成立城開社區。
2011年,將中原西路街道管轄的14個行政村進行劃分。其中,朱屯劃歸棉紡路街道管轄;冉屯村、董寨村、牛寨村劃歸桐柏路街道管轄;旮旯王村劃歸綠東村街道管轄;崗坡村劃歸棉紡路街道管轄;三官廟村劃歸三官廟街道管轄;林山寨村劃歸林山寨街道管轄;北陳五寨村仍暫時由中原西路街道代管。3月,撤銷須水鎮,成立須水街道、西流湖街道。
2012年,成立5個社區,含中原西路街道的萬達社區、航海西路街道的觀瀾社區、建設路街道的陽光新城社區。
2014年,中原區成立航海西路街道的前進南路社區和帝湖花園東社區、中原西路街道的潁河西路社區、秦嶺路街道的錦藝西社區。
2017年,成立棉紡路街道錦繡城社區、天匯北社區和西流湖街道凱旋路社區3個社區。 [6] 

中原區區劃詳情

中原區地理環境

中原區位置境域

中原區,位於鄭州市城區西部。東起嵩山路(含路東碧沙崗公園)與二七區為鄰;西與滎陽市豫龍鎮接壤;南和二七區馬寨鎮、嵩山路街道搭界;北與惠濟區老鴉陳街道和古滎鎮相連,面積193平方公里。 [1] 

中原區地形地貌

中原區為滎陽山間平原向東延伸的一部分。由於長期地質變化,轄區西南部為侵蝕、削蝕淺山丘陵地區,其餘部分為黃土狀傾斜平原。按地貌分,全區總面積中平原佔78%,丘陵佔22%。整個地勢是西部高、東部低,西南高、東北低,即西南向東北傾斜,或局部南北向傾斜。 [7] 

中原區氣候

中原區屬北温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冷暖無常;夏炎多雨,水熱同期;秋涼晴爽,日照充足;冬寒乾燥,風多雪少。全年日照時數2385.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54%。全年無霜期平均227天。 [1] 

中原區水文

中原區境內河流有賈魯河、金水河、須水河。賈魯河四季有較少基流,其餘均為季節河,均屬淮河水系。 [7] 

中原區土壤

中原區土壤成分母質多為洪積沖積物,土壤種類以地帶性褐土類中的礫黃土、潮黃土、沙礫土、褐土化砂土為主,適應農作物生長。 [1] 

中原區自然資源

中原區水資源

中原區
中原區(7張)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兩種。中原區地表水量十分缺乏,全區各河流除賈魯河有較少基流外,其餘各河均已乾涸。多年來平均地表徑流量141.3萬立方米,扣除年平均過境水流量,可利用的僅有流量的15%。過境水源有賈魯河、金水河、須水河、索須河,過境面積109.34平方公里,徑流量1202.7萬立方米。水質屬碳酸鈣水型,符合飲用、工業和灌溉用水的標準。由於須水河、索須河沿線鄉村工業生產中未經過處理的廢水排放,帶來不同程度污染。 [7] 

中原區土地資源

中原區土壤成分母質多為洪積沖積物,土壤種類以地帶性褐土類中的礫黃土潮黃土、沙礫土、褐土化砂土為主,適應農作物生長。礫黃土是主要土壤之一,主要分佈在須水鎮、航海西路街道的丘陵傾斜平原區的崗地,適於各種糧食作物,增產潛力較大。潮黃土、褐土化砂土也是主要土地之一,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

中原區人口

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常住人口97.9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99.4%,比上年末提高0.0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0.83萬人,出生率為8.52‰,死亡人口0.48萬人,死亡率為4.93‰,自然增長率為3.59‰。 [29] 

中原區經濟

中原區綜述

中原區
中原區(3張)
2022年,中原區地區生產總值765.3億元,增長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萬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30.2億元,增長2%;第三產業增加值535.1億元,增長1.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30.1:69.9。人均生產總值79137元,增長1.6%。 [14] 
2023年,中原區實現生產總值830.6億元,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萬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49.6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580.9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30.1:69.9。人均生產總值85242元,增長7.3%。 [29] 
2023年,中原區城鎮新增就業2196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212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11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8人;農民工返鄉創業462人;保持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29] 
2023年,中原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長7.8%。其中,城鎮項目投資下降18.2%;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8.8%。民間投資增長27.3%,佔固定資產投資的54%。 [29] 
2023年,中原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增長28.8%,其中,住宅投資增長30.7%。商品房屋施工面積2110.2萬平方米,增長4.6%,其中,住宅1467.8萬平方米,增長7.2%;商品房新開工面積103.7萬平方米,增長65.1%,其中,住宅85.5萬平方米,增長118.1%;商品房屋竣工面積176.2萬平方米,增長1106.8%,其中,住宅137.4萬平方米,增長1169.3%;商品房銷售面積127.1萬平方米,增長29%,其中,住宅119.2萬平方米,增長40%;待售房屋面積2.66萬平方米,下降30.5%。 [29] 
2023年,中原區共有省市重點項目41個,總投資2449.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02.9億元,全年完成投資514.4億元,為年度計劃投資的102.3%,其中省重點完成113億元,為年度計劃投資的103%;市重點完成401.4億元,為年度計劃投資的102%。 [29] 
2023年,中原區地方財政總收入821493萬元,增長30.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4016萬元,增長9.79%。其中,税收收入413008萬元,增長23.71%。在税收收入中,個人所得税28134萬元,增長9.47%;企業所得税51388萬元,增長1.94%;增值税174244萬元,增長34.7%;契税50257萬元,增長33.77%;城市維護建設税20478萬元,增長1.32%;房產税26284萬元,下降4.51%;印花税10230萬元,增長11.09%;城鎮土地使用税8120萬元,下降6.54%;土地增值税41167萬元,增長90.64%。 [29] 
2023年,中原區財政支出595054萬元,下降29.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2436萬元,增長16.5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5888萬元,增長6.44%;公共安全支出1276萬元,增長39.45%;教育支出107150萬元,增長0.18%;科學技術支出3561萬元,增長34.84%;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882萬元,下降10.8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4574萬元,增長38.03%;衞生健康支出50507萬元,增長109.02%;節能環保支出573萬元,增長65.61%;城鄉社區支出53649萬元,增長11.86%;農林水支出2795萬元,增長82.32%;資源勘探電力信息支出559萬元,下降67.54%;自然資源海洋氣象支出1322萬元,下降9.39%;住房保障支出29403萬元,增長44.98%。政府性基金支出232580萬元,下降56.18%,其中,城鄉社區支出202014萬元,下降31.82%。 [29] 

中原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3年,中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下降15.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8.4%;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22.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9.9%;重工業增加值增長0.1%。分行業看,紡織服裝、服飾業增加值增長20.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長15.1%;專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下降1.1%;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8.4%;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下降22.4%;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5.7%。
2023年,中原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其中,服裝產量777萬件,增長17.4%;自來水生產量40659萬立方米,增長4.1%;混凝土機械9台,與去年持平;金屬包裝容器6991噸,增長8.4%;布201萬米,下降27.4%;礦山專用設備4862噸,下降13.3%;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18.02億千瓦時,下降25.5%。
2023年,中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與去年持平;利税總額下降15%;利潤總額下降45.6%;產銷率達到100%。 [29] 
建築業
中原區 中原區
2023年,中原區建築業實現總產值645億元,增長3.6%;完成增加值150.4億元,增長19.8%。建築施工企業施工房屋面積2372.3萬平方米,下降7.7%;竣工房屋面積940.1萬平方米,增長3%。 [29] 

中原區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中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96.7億元,增長9.7%。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0.8億元,下降3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10億元,增長10.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4億元,增長30%;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2.3億元,增長15.8%。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銷售分類看,2023年,糧油、食品類增長29.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48.1%;金銀珠寶類增長17.4%;日用品類增長26.2%;汽車類增長27.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4.4%。 [29] 
對外經濟
2023年,中原區境外投資額完成263萬美元,同比下降16.2%。 [29] 

中原區交通

隴海鐵路、310國道、鄭少高速、繞城高等級公路等從中原區穿境而過,建設路、中原西路、嵩山路、桐柏路等構建市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中原區政治

中原區黨政領導正職
區委書記
區長
更新於2024年5月 [15-16] 

中原區社會事業

中原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區屬普通高中1所,招生451人,下降4.2%;在校學生1361人,下降0.6%;畢業439人,下降2%。區屬普通初中34所(其中公辦24所,民辦10所),招生11134人,增長10.4%;在校學生30731人,增長6.7%;畢業8899人,下降1.3%。普通小學62所(其中公辦61所,民辦1所),招生19715人,增長25.5%;在校學生92118人,增長8.7%;畢業12229人,增長10.1%;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幼兒園129所(其中公辦33所,民辦96所),在園幼兒27181人,下降14.4%。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482人,下降1%;小學專任教師4850人,增長13.7%。 [29] 

中原區科學技術

2023年,中原區新增科技型企業195家,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97家;高企後備入庫企業99家,新增有效高新技術企業56家;全年新增省級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研發平台12家;M+孵化器成功認定2023年度河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年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68.94億元;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86.1%。 [29] 

中原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有區級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各1個。 [29] 
國家二級圖書館:中原區圖書館。 [2] 
國家三級文化館:鄭州市中原區文化館 [3] 

中原區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新增全民健身路徑15條、智能健身驛站1個、籠式足球場2個。 [29] 

中原區醫療衞生

西流湖公園 西流湖公園
截至2023年末,中原區共有各級各類衞生機構658個,牀位9648張;衞生技術人員14481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4654人,註冊護士6173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衞生技術人員54人;衞生監督所1個,衞生技術人員3人;婦幼衞生機構1個,衞生技術人員7人;保健委員會健康管理中心1個,衞生技術人員2人;鄉鎮衞生院1個,衞生技術人員94人,牀位44張。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5個,衞生技術人員832人;社區衞生服務站29個,衞生技術人員227人;標準化村衞生所21個,衞生技術人員62人。 [29] 

中原區人民生活

2023年,中原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1元,增長6.9%;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1780元,增長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96元,增長5.2%。其中,工資性收入33599元,增長2.6%;經營淨收入1539元,增長19.3%;財產淨收入7000元,增長4.6%;轉移淨收入9457元,增長4.3%。人均消費性支出32118元,增長10.1%。其中,食品煙酒消費增長4%;衣着消費增長7.6%;居住消費增長13.7%;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增長2.5%;交通通信消費增長28.7%;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增長58.1%;醫療保健消費下降39%;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增長64.5%。 [29] 

中原區社會保障

2023年,中原區完成失業人員就業技能培訓5803人;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891人;返鄉農民工創業輔導423人。 [29] 

中原區風景名勝

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1957年7月成立,是河南省內成立最早的地市級博物館。文翰街館位於文翰街9號,總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62米,為全國特大型博物館。館內有21個展廳,規劃各類展覽20個,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廳。被列入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先後榮獲“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科學精神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等稱號。 [23] 
鄭州紡織工業基地
鄭州紡織工業基地(國營鄭州第一棉紡織廠)
鄭州紡織工業基地(國營鄭州第一棉紡織廠)(3張)
鄭州紡織工業基地,位於嵩山路以西、秦嶺路以東、建設路以北、隴海鐵路以南的區域,分佈着鄭州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5個棉紡織廠,佔地約2.5平方公里。2009年6月,鄭州紡織工業基地被定級為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鄭州第二砂輪廠舊址
鄭州第二砂輪廠舊址位於華山路78號。1953年,中央決定在武漢成立中南砂輪廠籌備處。同年遷入鄭州。1956年,鄭州砂輪廠動工興建,1962年鄭州砂輪廠正式更名為中國第二砂輪廠(二砂),1964建成投入生產。工廠由6個生產車間、2個輔助車間和2個動力車間組成。各棟廠房內外經過精心設計,之間有架空廊道相聯,使整個廠區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9]  2019年,鄭州第二砂輪廠舊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後莊王遺址
常莊水庫
常莊水庫(2張)
後莊王遺址,位於中原區溝趙鄉後莊王村東北的崗地上,屬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處原始聚落遺址,現存面積約5公頃。根據地層疊壓與打破關係及出土陶器的特徵,分為上、中、下三層,均發現有以陶器為主的生活用具和以石器為主的生活用具。1963年6月,此處被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4] 
2013年3月5日,後莊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 
小雙橋遺址
小雙橋遺址,位於鄭州市石佛鄉小雙橋村,包括嶽崗、葛寨、於莊的一部分,遺址主體文化年代相當於鄭州二里岡上層二期。遺址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2000米,總面積近600萬平方米。1989年發現,1990年以來多次調查、發掘。發現有城牆夯土建築基址、祭祀坑等文化遺蹟和石磬、原始瓷尊、石圭等重要遺物。特別是發現的青銅建築飾件,造型獨特,紋飾繁縟,為國內首次發現,對於研究商代建築的發展水平等具有重要意義。發現的朱書陶文書寫在陶缸表面的繩紋之間,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書文字一脈相承。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商代最早的書寫文字。 [27]  2006年5月25日,小雙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 

中原區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中原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5] 
2021年1月,中原區被評為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 [8] 
2021年12月,中原區入選“河南省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22年3月,中原區入選河南省民營經濟示範城市試點。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