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莊王遺址

鎖定
後莊王遺址,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溝趙鄉後莊王村東北300米處的崗地上,北鄰索須河,為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8年和1976年進行兩次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 [4] 
後莊王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發現有灰坑、墓葬等遺蹟。出土有陶、石、骨、角、蚌器等遺物。陶器多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和泥質紅陶,少量白衣彩陶和繪紅、黑彩的彩陶片。器形有鼎、罐、盆、缽、尖底瓶等。遺址文化遺存分上、中、下三層。下層、中層相當於仰韶文化中期;上層屬於仰韶文化晚期,部分遺物如鏤孔足盆形鼎、彩陶碗和內折沿斂口矮圈足豆,應屬於大河村類型。 [4] 
2013年3月5日,後莊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後莊王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溝趙鄉後莊王村東北300米處的崗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67-1-267

後莊王遺址歷史沿革

後莊王遺址
後莊王遺址(2張)
1958年2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後莊王遺址南部進行考古發掘。
1976年6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鄭州市博物館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前後兩次共計發掘面積約600多平方米。 [2] 

後莊王遺址遺址特點

後莊王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索須河靠土崗北側由西向東流過,形成高約10米的斷崖,崗頂為向南傾斜的慢坡。崗項和斷壁上暴露出仰韶文化層和窖穴、灰坑和甕棺葬等遺存。挖掘面積約600多平方米。根據地層疊壓與打破關係,以及各期陶器的特徵,初步分為上、中、下三層。 [2]  [3] 
下層時代較早,發掘出塗有草拌泥長方形房基、塗有草拌泥的圓形窖穴和灰坑、成人墓、 兒童甕棺葬等;中層發掘出塗草拌泥夾木骨牆的房基和圓形窖穴、成人墓、兒童甕棺葬等;上層年代較晚,發掘出塗有白灰面地坪的圓形和長方形房基、圓袋形窖穴、灰坑和甕棺葬等。遺址文化層較厚,有早晚之分,表明是一處居住時間較長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氏族聚落。 [3] 

後莊王遺址文物遺存

後莊王遺址出土陶器
後莊王遺址出土陶器(2張)
下層:出土的生活用具(包括葬具)主要是陶器,有鼎、罐、豆、小口尖底瓶、釜、甕、缽和器蓋等。以泥質紅陶與砂質棕陶最多,泥質灰陶較少,有部分白衣彩陶。出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是骨器。器形有斧、鏟、刀以及骨鏃、骨針、陶紡輪和陶彈丸。另有骨容與殘陶環。 [2] 
中層:出土作為生活用具的陶器有鼎、罐、甕、缽、尖底缸、平底缸、尖底瓶、碗、器蓋等。陶器仍以砂質棕陶和泥質紅陶最多,泥質灰陶次之,並有一些施白衣繪紅彩與黑彩的彩陶。此期的甕棺葬出土數量較多,用作葬具的陶器種類也比較多,有尖底罐、尖底瓶、平底缸、甕、罐、缽、盆、鼎、器蓋等。此期的生產工具中,石器有鏟、斧、刀、鑿、紡輪以及骨鏃、陶彈丸和鹿角錐等。 [2] 
上層:出土陶器有鼎、砂質罐、甕、泥質罐、缽、小口尖底瓶、豆、碗和器蓋等。泥質灰陶較多,砂質與泥質紅陶與棕陶較少,部分泥質紅陶繪黑彩。器表紋飾有繩紋、弦紋、鋸齒紋與附加堆紋。生產工具中石器有鏟、斧、鑿、刀、彈丸以及蚌鐮、骨鏃、陶紡輪等。另有石環、陶環與蚌環等。 [2] 

後莊王遺址保護措施

後莊王遺址文保標誌碑 後莊王遺址文保標誌碑
1963年6月20日,後莊王遺址被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後莊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後莊王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信息
後莊王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溝趙鄉後莊王村東北300米處的崗地上。 [4] 
  • 交通信息
乘坐市內公共交通Y20路、B201路、B35路至長椿路莊王社區站下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