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逸凡

鎖定
鄧逸凡(1912.6.14—2004.9.3),原名鄧福坤,又名鄧國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峭峯堡村(今小豐村)人。在軍旅生涯中,歷任紅軍師政治部秘書、宣傳科幹事、參謀處文書,軍團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組織科科長,八路軍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教導營政治委員、政治部副主任,縱隊政治部副主任,華中總指揮部後方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三總隊政治委員等職。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直羅鎮戰役東征西征山城堡戰役平型關戰鬥,率部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駐越南軍事顧問團政治部主任、第二副團長,政治學院副教育長、教育長、副院長,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等職。參與組織領導越南北部邊界、紅河中游、東北、寧平、和平、西北、上寮、奠邊府等戰役中的政治工作,參與領導政治學院的創建和教學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4年9月3日在廣州病逝,享年93歲。 [1-4]  (摘要圖參考資料 [3]  [5]  [20] 
鄧逸凡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和高級指揮員。 [16] 
中文名
鄧逸凡
別    名
鄧福坤(原名)
鄧國雄(學名)
鄧惠民
鄧彥 [5]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2年6月14日
逝世日期
2004年9月3日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參加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參加平型關戰鬥
率部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
參與組織領導越南北部邊界、紅河中游、東北等戰役 展開
主要成就
參加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參加平型關戰鬥
率部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
參與組織領導越南北部邊界、紅河中游、東北等戰役
參與組織領導越南寧平、和平、西北、上寮、奠邊府等戰役
參與領導政治學院的創建和教學工作 收起
出生地
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峭峯堡村(今小豐村)
軍    銜
中將(1955年)

鄧逸凡人物生平

鄧逸凡早年經歷

1912年(民國元年)6月14日,鄧逸凡生於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峭峯堡村(今小豐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入私塾讀書,11歲起先後入興寧新圩正立、松樹圩崇德、尚友小學和水口區立高小讀書。 [1-3] 
1927年(民國十六年)秋,鄧逸凡考入興寧縣興民中學讀書。 [1-3] 

鄧逸凡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民國十六年),鄧逸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3] 
1928年(民國十七年),鄧逸凡被反動縣政府通緝,輾轉到汕頭、潮州等地的鐵匠鋪、刻印鋪當學徒。後為生活所迫,到國民革命軍第5軍獨立團學兵隊、第8路軍總指揮部警衞隊當兵。 [1-3] 
1930年(民國十九年),鄧逸凡在粵贛邊界中站地區佈防時脱離國民黨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3]  曾任紅4軍第10師政治部秘書、宣傳科幹事,紅1軍團第2師參謀處文書。參加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1-3]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5月後,鄧逸凡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組織科科長。 [1-3] 

鄧逸凡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的鄧逸凡
抗日戰爭時期的鄧逸凡(1張)
抗日戰爭爆發後,鄧逸凡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鄧逸凡參加平型關戰鬥後,任第115師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第344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教導營政治委員、旅政治部副主任。 [1-3]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鄧逸凡任八路軍第5縱隊政治部副主任,隨部東渡運河開闢淮海地區抗日根據地。 [1-3] 
皖南事變”後,鄧逸凡任華中總指揮部後方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 [1-3] 

鄧逸凡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鄧逸凡任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第21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三總隊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 [1-3] 

鄧逸凡建國之後

建國之後的鄧逸凡
建國之後的鄧逸凡(5張)
1950年7月起,鄧逸凡任中國駐越南軍事顧問團政治部主任兼政治顧問組組長、第二副團長。參與組織領導越南北部邊界、紅河中游、東北、寧平、和平、西北、上寮、奠邊府等戰役中的政治工作。 [1-3] 
1955年回國後,鄧逸凡任政治學院副教育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參與領導政治學院的創建和教學工作。 [1-3] 
“文化大革命”初期,鄧逸凡受到迫害。 [1-3] 
1969年後,鄧逸凡任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 [1-3] 
1977年-1984年,鄧逸凡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 [1-3] 
2004年9月3日,鄧逸凡在廣州病逝,終年93歲。 [1-4]  (圖冊參考資料 [6] 

鄧逸凡主要成就

淮北打蔣
1946年7月27日至29日,鄧逸凡參加組織指揮了朝陽集戰役,在安徽省靈璧縣朝陽集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69師第92旅和第57師第60旅一部,生俘第92旅少將副旅長沈盛楷及以下國民黨軍5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朝陽集戰役的勝利是山東野戰軍自改編以來在淮北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7]  ,增強了蘇皖解放區指戰員打敗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信心。 [7] 
援越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鄧逸凡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參加指揮了邊界、中游、東北、寧平、和平、奠邊府等重大戰役戰鬥。 [8]  [18] 
1950年9月16日至11月4日,鄧逸凡參加組織指揮協助越軍進行邊界戰役,殲滅法軍八個整營,斃俘法軍8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收復了5個市、13個縣鎮 [9-11]  。邊界戰役打通了中越邊境700多公里的交通線,打破了越南解放區被包圍的態勢, [12]  扭轉了戰局 [11]  ,為軍隊建設和進一步奪取戰爭主功權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1] 
1950年12月至1953年12月,鄧逸凡一直深入在越南前指,協助越軍組織指揮了西北戰役、紅河中游等戰役,殲滅法軍20000餘人,偽軍40000餘人,解放了萊州南部、山蘿、義路、安沛等地,鞏固了越北根據地。 [13]  [22]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 [6]  ,鄧逸凡參加指揮了奠邊府戰役,殲滅法軍3個主力兵團、7個傘兵營、3個炮兵營,連同工兵、裝甲、運輸部隊和少量正規部隊,共16200人,其中俘敵10903名,包括少將1名、上校3名、中校10名、少校27名、尉官和軍士1749名。擊落擊毀各種飛機62架,擊毀坦克4輛,繳獲重炮30門、坦克6輛、降落傘3萬多具和大量物資彈藥。奠邊府戰役給法軍以毀滅性的打擊,有力地配合了日內瓦會議上的外交鬥爭。 [12] 

鄧逸凡人物軼事

投奔紅軍
鄧逸凡,1912年6月14日出生於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峭峯堡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夏季,鄧逸凡高小畢業,考入興寧縣興民中學。10月,鄧逸凡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公開稱青年改造社)。鄧逸凡在村裏,幫助農民赤衞軍送信、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和畫報,號召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宣傳實行不交租、不納税、不還債、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1928年初,中共興寧縣委轉移至水口鎮峭峯堡村,並出版縣委機關報——《紅旗報》及其他宣傳品,鄧逸凡及其堂兄鄧東浩等幫助印刷,分發至縣屬各地。
1928年1月,鄧逸凡和父親以及堂兄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國民黨縣政府通緝。面對靖衞團的日夜搜捕,他的父親和堂兄先後逃離家鄉。不久,國民黨軍警到峭峯堡圍堵鄧逸凡。鄧逸凡因事先得到情報,連夜轉移到別處,使國民黨軍警撲空。
為避開靖衞團的搜捕,不滿16歲的鄧逸凡拜別祖父,帶着大姐給他的20個小毫洋,披着濛濛夜色,離開家鄉,開始了流亡生涯。他先到汕頭市一家籐箱手藝工廠當學徒,後去澄海熬麥芽糖賣。每天賺三四毛錢,僅夠維持伙食。秋天到了,天氣逐漸轉涼,鄧逸凡和堂兄趕往潮州,想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以度過寒冷的冬天。
在潮州城,鄧逸凡改名鄧惠民,到一家刻印鋪裏當學徒。老闆相當苛刻,鄧逸凡受盡虐待。後來聽工人都説老闆剝削太厲害,鄧逸凡便鼓動大家要老闆加工錢,老闆認為鄧逸凡煽動工人,便把他開除了。
不久,鄧逸凡參加潮安靖衞團,給一個連長當勤務兵。但不到兩個星期,鄧逸凡不願伺候這個鎮壓農民運動的長官,託故請假退出了靖衞團,到國民黨第五軍(徐景堂部)獨立團學兵連報名。由於他個頭小被拒之門外,該連連長邱少郊,廣東梅縣人,聽到鄧逸凡也講客家話,便把這個小老鄉收留下來,並安排在他手下當二等兵。
1930年春,鄧逸凡到國民黨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警衞隊當上中士班長。同年3月,鄧逸凡被任命為代理排長,開拔臨近江西的南雄、大庾一帶佈防,防止紅軍入粵。鄧逸凡對紅軍早已嚮往,一到粵贛邊界的中站街,他就帶領全排20多人投奔紅軍。
艱苦歲月
參加紅軍後,由於鄧逸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故被留在紅四軍第一縱隊第一支隊當文書。1930年4月初,經支隊政治委員李賜凡和支隊黨委秘書沈聯雄介紹,鄧逸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冬,鄧逸凡調任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此時,第四次大規模"圍剿"開始了。鄧逸凡調支隊農民擔架隊任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反"圍剿"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紅軍傷亡不少,搶救任務十分繁重。每次戰鬥,鄧逸凡總是率擔架隊員們從火線上搶救傷員到包紮所,戰鬥一結束,立即轉運傷病員到後方醫院。在鄧逸凡的帶領下,擔架隊出色地完成了戰地救護任務。
1933年6月初,調到紅一軍團第二師參謀處任文書,專門做軍事統計工作。長征途中,統計工作尤為辛苦,統計報告內容很多。鄧逸凡盡職盡責,出色完成,得到時任軍團長林彪的讚揚。為了擺脱國民黨軍的"追剿",取得戰略主動,部隊常常每日強行軍百里以上。鄧逸凡除了自背行李物品、槍支彈藥外,還得揹着全師的統計資料,不堪重負,於是向上級申請免背步槍。可是,領導不僅沒有同意他的要求,反將其視為"動搖分子",令特派員進行監視。部隊渡過金沙江後,鄧逸凡所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向他展開鬥爭,又一次撤銷了他的支部委員工作。沒過多久,那個監視他的特派員逃跑了,被視為"動搖分子"的鄧逸凡卻揹着槍支彈藥、行李物品和全師的統計資料歷盡艱難堅持了下來,爬雪山,過草地,直到長征勝利。
1937年8月,鄧逸凡任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團長,隨部隊開赴抗日前線。9月25日,參加平型關戰役,經整日激戰,第一一五師擊斃日軍精鋭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1000多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
1938年5月,鄧逸凡調師教導大隊任教育處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鄧逸凡常常一個人在窯洞裏讀書、看報、抄筆記、寫日記,有時還撰寫理論文章,思想理論水平迅速提高。
1939年2月,鄧逸凡調任第三四四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他協助黃克誠組織召開了全旅宣教工作會議,利用各種機會對部隊進行教育。在鄧逸凡的組織下,全旅的宣傳教育工作有聲有色,生動活潑。
1940年5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戰略部署,鄧逸凡所部等在黃克誠率領下,越過隴海鐵路、津浦鐵路到達皖東北。8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進入皖東北地區的八路軍和原在該地區的新四軍及地方武裝統一整編為第五縱隊,增強了華中抗日武裝力量。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鄧逸凡任縱隊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底,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江蘇海安正式成立,鄧逸凡任華中總指揮部後方政治部主任。"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1941年2月,新四軍新軍部在鹽城成立,政治部以後方政治部為基礎組建,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沒有到任,7月11日後由饒漱石兼任),鄧逸凡擔任軍政治部秘書長,擔負了政治部大量具體工作。為打破日偽軍頻繁"掃蕩"和經濟封鎖,部隊開展了自給為目的的大生產運動。鄧逸凡帶頭參加勞動,經常帶領政治部機關工作人員在部隊駐地周圍,在機關辦公室和宿舍前後開荒種田、飼養家禽家畜。農民出身的鄧逸凡是種糧種菜的行家裏手,他在自己的房前屋後親自栽種的各種蔬菜和瓜果長得鬱鬱葱葱。8月20日,美軍1架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被日軍擊傷,12名飛行員分3批跳傘,最後跳傘的5名飛行員降落在鹽阜地區。鹽阜軍民與日偽軍激戰兩個多小時,犧牲4名戰士,將5名飛行員從虎口救出。為了迎接5名飛行員,軍部命鄧逸凡負責接待工作。鄧逸凡克服重重困難,想方設法,讓美國飛行員生活得好一些。他把自己的房子粉刷一新,讓給飛行員們住,並送來了自種的瓜果,還負責召開歡迎大會,附近村鎮的羣眾聞訊也紛紛送來雞、鴨等慰勞營養品。當美國飛行員得知他們住的屋子前後長勢良好的各種蔬菜和瓜果是秘書長鄧逸凡親手栽種時,都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後來,鄧逸凡派人把村頭的一座大廟打掃得乾乾淨淨,隔成卧室、會客廳、餐廳、浴室等,還在牆上掛上世界地圖和歡迎盟軍戰友的標語。美軍飛行員搬來以後,感到非常滿意。後來這5名美國飛行員都被安全地送回了大後方。營救5名美國飛行員的事蹟,擴大了新四軍在國際上的影響。
征戰南北
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軍部奉命北移山東,並於1946年1月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的指揮機構。同月,鄧逸凡調任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集中正規軍58個旅約46萬多人,分三路向華東解放區進犯。戰爭初期,鄧逸凡協助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韋國清指揮了朝陽集戰役、宿北戰役等重要戰役。
1947年5月,第二縱隊參加孟良崮戰役,協同第七縱隊堅決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四十八師及第七軍向被圍在孟良崮山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增援。13日,戰鬥發起,戰至15日,第二縱隊控制苗家莊、餘家溝、五神堂、留田、前後草鞍子溝、磊石之線。為救援整編第七十四師,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十三師及整編第四十八師、第七軍各一部竭盡全力向第二縱隊展開進攻,鄧逸凡和縱隊其他首長始終和全體指戰員一起奮戰在一線,指揮縱隊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完成任務,保障戰役全勝,激戰兩晝夜,使援軍毫無進展。16日17時,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被全殲,蔣介石哀嘆這是"無可補償的損失"。
1948年11月,第二縱隊奉命參加淮海戰役。為了瓦解國民黨軍,鄧逸凡組織縱隊政治攻勢指揮所,負責開展政治攻勢和接待來降的國民黨官兵。12月23日,天降大雪,整個戰場白茫茫一片,包圍圈中的國民黨軍官兵少米無柴,飢寒交迫。鄧逸凡抓住有利時機,組織部隊向國民黨官兵散發由毛澤東寫的廣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並根據掌握的情況,給被圍的國民黨軍營以上軍官每人都送去一封勸降信。在強大的政治攻勢面前,國民黨下級軍官和士兵自動投降的越來越多。國民黨軍第九十六師第二八七團代理團長李振龍在日記中説:"二縱的政治攻勢真是無孔不入,他們連姓名、家世都很清楚,這樣單刀直入的做法,的確令人害怕。"29日,國民黨軍第三十二師第九團第一營營長晏子良率領全營投降。20天的休整時間內,國民黨軍向縱隊投誠的人數達1000多人。
1949年2月,第二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鄧逸凡任軍政治部主任。改編後,鄧逸凡隨部隊南下,於3月17日進至皖中羅昌河地區,以一個多月時間進行渡江作戰準備工作。4月20日晚,在總前委的一聲號令下,第七兵團所屬部隊首先實施渡江作戰,擔任兵團第一梯隊的第二十一軍、第二十四軍突擊部隊飛速登船起渡,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對岸突擊。各先頭部隊渡江後,勇猛穿插,實行包圍迂迴,分割殲敵,至22日12時,勝利突破長江防線。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被突破後,鄧逸凡協同軍其他首長指揮全軍不顧疲勞,輕裝疾進,乘勝追擊,5月3日解放杭州,接着又解放了浙東、浙南等地區。9月,鄧逸凡調往南京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三總隊政治委員。此時,新的任務又向鄧逸凡召喚了。
援越抗法
1950年4月初,中共中央決定組成軍事顧問團,協助越南人民軍進行軍隊建設和抗法作戰指揮,顧問團團長由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政治委員韋國清擔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三總隊幹部組成顧問團團部,總隊長梅嘉生擔任韋國清的主要助手。6月27日上午,劉少奇單獨接見了韋國清和梅嘉生。劉少奇問起在幹部方面是否還有困難時,韋國清認為,去了越南,他和梅嘉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軍事上,覺得還少一名政治工作方面主要負責的領導。梅嘉生推薦了鄧逸凡,劉少奇與鄧逸凡一塊工作過,對鄧逸凡十分了解,當即拍板同意。
此時,鄧逸凡正在北京,總政治部羅榮桓主任告訴他,已決定調他到總政治部工作,並要他先回南京搬家,到京後再分配具體工作。正當鄧逸凡準備回南京搬家時,被劉少奇派來的同志接到中南海頤年堂。韋國清、梅嘉生、鄧逸凡當即商定,韋國清抓全面工作,司令部工作由梅嘉生主持,政治工作歸鄧逸凡負責。
當時法軍在兵力上佔絕對優勢,佔據了平原的大中城市,越南人民軍以游擊戰為主。鄧逸凡和顧問團的同志不得不和人民軍總部一起連續轉移,穿越密林中崎嶇的山路,涉過滔滔的河流,有的地方甚至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這裏人跡罕至卻遍地螞蟥、毒蟲橫飛。到了目的地安營紮寨,鄧逸凡和同志們一起動手砍竹子、樹木,再弄些茅草搭起一個小茅棚,用竹子編成了牀、桌子和凳子,建成臨時的辦公室和寢室,裏面掛着地圖,擺着打字機,架着無線電收發報機,人們在臨時建起的森林村莊裏緊張地工作。
為了打開中越邊界交通運輸線,取得中國的直接援助, 9月16日,越南人民軍組織發起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運動戰——邊界戰役。鄧逸凡率政治顧問組同志與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主任阮志清及有關領導共同研究了戰役政治工作的部署,幫助總政治局起草了戰役政治動員令,闡明邊界戰役的目的和重大意義,號召全體指戰員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不怕疲勞,不怕犧牲,奪取全勝。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邊界戰役勝利空前,一舉殲滅法軍8個整營,斃俘8000多人,解放了長達750公里的邊界地區,打通了中越邊境交通線,越南戰局從此發生了轉折,越南人民軍由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由游擊戰轉入運動攻堅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新階段,開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1951年12月,越南人民軍舉行和平戰役。當時,韋國清、梅嘉生已回中國治病,鄧逸凡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建議越方組織中、小規模的運動戰,大力開展游擊戰,以粉碎法軍的進攻。越南勞動黨中央和人民軍總部採納了鄧逸凡的意見。至1952年2月,和平戰役結束,人民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共殲滅法軍2.2萬多人,恢復和發展了敵後遊擊根據地,增強了部隊和人民羣眾長期抗戰的信心。
1953年9月2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和越南勞動黨中央在顧問團駐地舉行授勳大會,胡志明主席親自授予鄧逸凡二級軍功勳章。
至1954年3月,越南人民軍包圍奠邊府法軍已近3個月。為配合由蘇、美、英、法、中五國及有關國家代表參加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周恩來向軍事顧問團提出,在越南組織打幾個漂亮仗,以爭取外交上的主動。為配合戰役的開展,鄧逸凡主持政治顧問組及時提出《在奠邊府戰役中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些問題的建議》,分析了冬春作戰以後的勝利形勢,指出部隊中存在的思想問題,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鄧逸凡還向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主任阮志清建議應設立軍事法庭,對違犯紀律,貪生怕死,貽誤戰機,造成嚴重後果者,給予審判法辦。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在戰役勝利後對鄧逸凡表示,這一建議對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5月7日,越南人民軍全殲奠邊府守軍1.62萬人。5月8日,即奠邊府戰役勝利結束的次日,正是日內瓦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開始。奠邊府戰役的勝利,為日內瓦會議達成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鋪平了道路。
1955年9月中旬,鄧逸凡完成在越南工作任務後,率軍事顧問團部分人員離開河內回國。阮志清在鄧逸凡回國前夕,與他兩次誠摯交談,表達了真誠的感激之情和難分難捨的戰友情誼,並親自送行到睦南關(今友誼關)。
和平時期的貢獻
1955年9月27日,鄧逸凡被授予中將軍銜,同時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5年12月,鄧逸凡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教育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政治學院開辦了越南班,培訓越南團職幹部。越南班共有學員20名,配有兩名翻譯。鄧逸凡對越南班的建設非常關心,經常到學員中瞭解情況,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1958年胡志明主席到中國訪問時,在鄧逸凡陪同下,專門到政治學院看望越南班的學員。
1963年4月,鄧逸凡被任命為政治學院副院長。1964年7月,軍隊院校開始整風運動,政治學院成為運動的重點,在學院發起批判鬥爭,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院長莫文驊和鄧逸凡。鄧逸凡被扣上"鬥志嚴重衰退"、"政治立場不穩"、"缺乏階級鬥爭觀念"等帽子。誣陷他"在反對個人崇拜問題上受修正主義影響","歪曲《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根本內容"等。1965年初,莫文驊被撤職,鄧逸凡雖然保留了職務,但工作已十分困難,每天要沒完沒了作檢討。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鄧逸凡被停職。他白天為學院打掃衞生,晚上接受批鬥,扭臂彎腰,交代"罪行",身心備受摧殘。隨着鬥爭的升級,鄧逸凡被誣陷為所謂"反黨集團"成員,受到關押審查。1969年5月5日,政治學院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作出《關於鄧逸凡同志所犯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錯誤的處理決定》,認定鄧逸凡在1928年曾參加過國民黨軍,屬失節行為,在政治學院工作期間,犯了走資派錯誤。12月,鄧逸凡調往廣州軍區,被取消了警衞員、通訊員。
到廣州軍區後,鄧逸凡被降職任命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接到命令,鄧逸凡立即乘船前往海口,到生產建設兵團上任。
1977年12月,鄧逸凡被重新任命為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由於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大批幹部遭受殘酷的打擊和迫害。鄧逸凡積極把揭批查和落實黨的幹部政策緊密結合起來,推動落實政策和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對於過去審幹中的遺留問題,要認真甄別,做好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打擊迫害的幹部落實政策;對於他們的工作安排、生活上的困難及家屬子女受連累的問題,要按軍委、總政的規定給予妥善解決。
1979年二三月中越邊境自衞還擊戰後,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保留輸送大批戰鬥骨幹的要求,鄧逸凡走遍全區部隊深入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全面考察瞭解的基礎上,建議對團以上領導班子作適當調整,充實優秀中青年幹部,使大批德才兼備、年輕有為的幹部走上領導崗位。
鄧逸凡反對鋪張浪費,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下部隊檢查工作,他要求各單位接待從簡。1981年,鄧逸凡帶領工作組到湖南某軍分區考察工作,軍分區領導拿出當地出產的名酒招待,他勉強吃完這頓飯後,親自看着秘書付了酒錢才算罷休。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鄧逸凡平易近人,關心體貼下屬。他和妻子用業餘時間養些雞鴨,在院子裏種些青菜。秘書餘淼文的妻子身體不好,經常有病,鄧逸凡常常送去自家捨不得吃的雞蛋。每年春天,玉蘭花開時,他和妻子與公務員一起在房前屋後摘採玉蘭花,然後賣到收購站,賣的錢給公務員買些日常用品或學習書籍。
鄧逸凡清正廉潔,從不利用自己的職權為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謀利。他對子女要求嚴格,子女們都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考上大學。小女兒大學畢業後,想分配到廣州回父母身邊,鄧逸凡沒有答應,最後小女兒被分配到福建。在部隊當兵的侄兒轉業時,想讓鄧逸凡出面找工作,鄧逸凡始終沒有答應。
鄧逸凡關心家鄉教育事業。在興民中學重修興寧學宮、重建文峯書院落成時,他題詞:"把教育事業放在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1979年12月,他回到興寧,到學宮參觀,並向母校師生作報告,勉勵師生勤教勤學,繼往開來。
1984年2月,72歲的鄧逸凡離職休養。1988年,鄧逸凡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4年9月3日,鄧逸凡因病逝世,終年93歲。(原載《父輩的足跡》 廣東省地方史志辦編 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19] 

鄧逸凡所獲榮譽

1953年,鄧逸凡獲越南人民共和國二級軍功勳章。 [1-3] 
1955年,鄧逸凡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3] 
1988年,鄧逸凡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3] 

鄧逸凡親屬成員

祖父:鄧仁古,中年曾開糟坊酒店和豆腐店,置田產若干,後破產。 [5] 
父親:鄧官叔,不喜勞作而贊成革命。 [5] 
母親:曾氏,出身貧寒,性格温柔,早逝。 [5] 
夫人:顏可彤 [17] 
前妻:周志中 [17] 
鄧逸凡將軍有兄弟四人,將軍為長,育有二子三女。 [14]  1950年夏,中央決定鄧逸凡將軍參加軍事顧問團入越,協助越軍抗法。將軍回家後告訴前妻周志中。周聞之失聲痛哭,曰:“好不容易盼來安定生活,又要分離。”1952 年7月,鄧逸凡將軍赴越後回國探親。周志中提出:“你再去越南,我們就離婚。”將軍思之再三,雖向上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仍表示服從組織決定,由此被批為“享樂主義”。後,將軍懷揣離婚協議書返回越南前線。 [17] 

鄧逸凡人物逝世

2004年9月3日,廣州軍區原副政治委員鄧逸凡同志(正大軍區職待遇),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15] 
鄧逸凡同志逝世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曹剛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徐才厚,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廣州軍區司令員劉鎮武、政委楊德清,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全國人大副秘書長王雲龍喬曉陽;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衝,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洪學智葉選平,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武元甲大將等,分別給鄧逸凡同志送了花圈,對其親屬表示慰問。2004年9月10日上午,廣州軍區在家的常委劉鎮武、楊德清、張國初、馬國文、周遇奇、唐新秋、呂丁文,廣州軍區老領導王猛、張仲先、李希林、徐芳春、劉存智、姜林東、單印章、宋維縂、吳純仁、陽震、王申、高天正、龔谷成、宋文漢、王同琢、唐皎,廣東省老領導梁靈光,廣州市老領導歐初等,參加了鄧逸凡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16] 

鄧逸凡人物貢獻

鄧逸凡是廣東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文書、書記官、秘書、幹事、政治指導員、科長和巡視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科長兼巡視團團長、處長、旅政治部副主任、華中總指揮部後方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晉東南、冀魯豫地區多次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鬥爭,以及南下華中、東進蘇北創建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總隊政委等職,參加了峯縣、朝陽集、人和圩、諸城、宿北、魯南、南麻、臨朐、益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杭州、金華、温州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政治顧問、政治顧問組組長、副團長、副總顧問,越南人民軍總政治部顧問,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回國後,他歷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教育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建立了功勳。(新華網) [15] 

鄧逸凡人物評價

新華網:鄧逸凡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建立了功勳。 [4] 
南方日報:鄧逸凡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信念堅定,不怕犧牲,勇於探索,勤奮工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8] 

鄧逸凡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鄧逸凡故居位於興寧市水口鎮小豐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為二堂二橫槓式結構,斗門門額牆體上以墨直書“纘承先緒”四字,然門廊牆體上、屋內外牆面脱落,裸露大片土磚,屋檐瓦面不齊整,瓦桷盡出。禾坪之上雜草叢生,全屋破敗不堪,搖搖欲墜。 [14]  2021年12月06日,鄧逸凡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