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修

(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鎖定
郭修(?~253年),史書作“郭脩” [3]  ,一作郭循 [6]  ,字孝先,涼州西平人,三國時期曹魏官員。原為曹魏中郎,被蜀漢將領姜維俘虜後降蜀漢,任左將軍,後來刺殺了蜀漢大將軍費禕。被曹魏追封為長樂鄉侯,諡曰威侯。 [3] 
全    名
郭修
別    名
郭脩
郭循
孝先
諡    號
威侯 [3] 
所處時代
三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涼州西平
逝世日期
253年
主要成就
刺殺蜀漢大將軍費禕

郭修人物生平

郭脩,西平郡人。蜀漢將領姜維攻打西平郡時,郭脩被蜀漢軍擒獲。 [3]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孫盛魏氏春秋》記載,郭脩字孝先,一向有功績德行,著名於西州。在一次對蜀漢戰事中被姜維所俘,但郭脩不為所屈。蜀漢皇帝劉禪以郭脩為左將軍。然而郭脩更想找機會刺殺劉禪,平日利用向劉禪道賀的時機,一邊拜賀一邊趨前,希望接近劉禪,卻總是被其側近阻隔,難以得手,於是郭脩決定另覓刺殺對象。 [1]  [4] 
魏嘉平五年(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漢壽縣開辦歲首大會,郭脩當時在座,乘費禕歡飲沈醉之際,親手刺殺費禕。 [5]  [6]  (《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六》引《江表傳》、《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九》引袁希之《漢表傳》記載郭脩掏出藏在馬鞭中的小刀,刺中費禕,費禕在幾天後去世。 [7-8]  [12-13] 
郭脩自己也在此年身死。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詔説:“已故的中郎西平人郭脩,節操高尚,行為可嘉,忠於朝廷,矢志不移。過去蜀將姜維侵犯郭脩的本郡,將郭脩抓到蜀地。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羣眾北上,圖謀襲擊大魏,經過漢壽的時候,設宴召請賓客。郭脩在廣坐之中手刃刺殺費禕,其勇賽過聶政,功績超過傅介子。堪稱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壯士。朝廷為功臣追加褒寵,目的是為了表揚忠義之士;賜福於功臣的後人,是褒獎鼓勵將來之人。現在朝廷追封郭脩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户,諡號威侯。他的兒子承襲他的封號爵位,另加封為奉車都尉,賜銀千鉼,絹帛千匹。以此來表示我對死者和生者的愛寵,並使郭脩的忠義精神永遠傳誦下去。” [3] 
雖然曹魏朝廷對於郭脩捨身刺殺費禕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但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郭脩的行為不能稱作捨生取義,曹魏對他的褒獎是誇大事實。裴氏以為:“古代真正的捨生取義之人,行事必有道理,要麼因為感恩懷德,拼上性命也不會悔恨;要麼是處於關係利害的時機,奮發而響應;詔書上提到的聶政、傅介子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事情並非這樣,那就是胡亂作為了。魏、蜀雖是敵國,但彼此之間沒有如趙襄子消滅智氏般的仇恨,魏國也不像戰國後期的燕國般備受亡國威脅。且劉禪是個能力平庸低下的君主,費禕是個資質一般的輔政者,兩人的存亡並不會關係到國家的興喪。而郭脩在魏國,只是西州的一個男子,被蜀人擒獲時,他不能堅守節操抗拒恥辱,對魏國又沒有食祿之責,不為時主所使,卻無故選擇在不合適的地方犧牲生命,義無所加,功無所立,所謂‘折柳樊圃’,説的就是這樣的狂夫。” [9] 

郭修人物評價

曹芳:“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羣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2]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古之捨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事非斯類,則陷乎妄作矣。魏之與蜀,雖為敵國,非有趙襄滅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郭脩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獲於蜀,既不能抗節不辱,於魏又無食祿之責,不為時主所使,而無故規規然糜身於非所,義無所加,功無所立,可謂‘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謂也。” [2] 

郭修姓名爭議

在《三國志·蜀書》中,《後主傳》及《費禕傳》記載費禕被刺殺之事,兩處都稱刺客為“魏降人郭循”。 [5]  [6] 
而在《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曹芳詔中,則稱刺殺費禕者為“故中郎西平郭脩”。 [2-3]  (此處裴注《魏氏春秋》亦作“郭脩” [4]  )同為《蜀書》中的《張嶷傳》,記載張嶷曾引岑彭來歙之事勸誡費禕慎防刺客,又指“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 [10]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諸葛恪孫峻設計殺死一事,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評論中,提起費禕被殺的例子,亦載“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脩所害”。 [11]  脩、循二字形似,計《三國志》連裴注,“郭循”見錄兩處,“郭脩”見錄四處,加上考慮到“蜀不置史”的背景,故以郭脩為其本名。
參考資料
  • 1.    魏氏春秋  .易文言[引用日期2014-05-06]
  • 2.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0-13]
  • 3.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嘉平五年)八月,詔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羣眾,陰圖闚,道經漢壽,請會眾賓,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其追封脩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户,諡曰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賜銀千鉼,絹千匹,以光寵存亡,永垂來世焉。"
  • 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魏氏春秋曰:脩字孝先,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脩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脩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
  • 5.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
  • 6.    《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十六年春正月,大將軍費禕為魏降人郭循所殺於漢壽。
  • 7.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引袁希之漢表傳曰:費禕領漢節,誘納降附。越雋太守張嶷箋試禕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皆見害刺客,不鎮重也。今明公位尊權重,宜覽前事。"後歲首,禕持節行酒,郭循以馬鞭中小刀刺禕,禕數日薨。
  • 8.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9]
  • 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臣松之以為古之捨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事非斯類,則陷乎妄作矣。魏之與蜀,雖為敵國,非有趙襄滅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郭脩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獲於蜀,既不能抗節不辱,於魏又無食祿之責,不為時主所使,而無故規規然糜身於非所,義無所加,功無所立,可謂"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謂也。】
  • 10.    《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嶷初見費禕為大將軍,恣性汎愛,待信新附太過,嶷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鑑前事,少以為警。"後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
  • 1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志林曰:初權病篤,召恪輔政。臨去,大司馬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答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無以答,當時鹹謂之失言。虞喜曰:夫託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機,能勝之者鮮矣。自非採納羣謀,詢於芻蕘,虛己受人,恆若不足,則功名不成,勳績莫著。況呂侯國之先耆,智度經遠,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見拒,此元遜之疏,乃機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義,廣諮當世之務,聞善速於雷動,從諫急於風移,豈得隕首殿堂,死凶豎之刃?世人奇其英辯,造次可觀,而哂呂侯無對為陋,不思安危終始之慮,是樂春藻之繁華,而忘秋實之甘口也。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嚴垂髮,六軍雲擾,士馬擐甲,羽檄交馳,費禕時為元帥,荷國任重,而與來敏圍棋,意無厭倦。敏臨別謂禕:"君必能辦賊者也。"言其明略內定,貌無憂色,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且蜀為蕞爾之國,而方向大敵,所規所圖,唯守與戰,何可矜己有餘,晏然無戚?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脩所害,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往聞長寧之甄文偉,今睹元遜之逆呂侯,二事體同,故並而載之,可以鏡誡於後,永為世鑑。】
  • 12.    《北堂書鈔 卷第一百二十六 武功部十四》:以鞭藏刃「江表傳雲:費禕鎮漢壽,誘納降附。太守張嶷牋戒禕曰:“昔岑彭率師,來弇仗節,鹹見害於刺客,不鎮重也。今明公位重,宜監前事。”後歲首,禕持節行酒而至郭修以鞭藏小刃,因刺殺禕,禕至數日而薨。」
  • 13.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北堂書鈔卷第一百二十六  武功部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