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西路

鎖定
遼西路,遼朝軍事、財賦區劃,或以其治所稱興中府路 [2]  [5]  ,統轄興中府宜州錦州川州建州來州五節鎮。 [1]  [3]  設有遼西路錢帛司 [2] 
中文名
遼西路
別    名
興中府路 [2]  [5] 
治    所
興中府(今遼寧朝陽 [2]  [4-5]  [14] 
轄    區
興中府及宜、錦、川、建、來五節鎮 [1] 

遼西路歷史沿革

遼朝初年,韓知古受命營建霸州彰武軍,授為彰武軍節度東南路處置使, [6] 霸州處置使司前身。
統和二十七年,廢霸州處置使司,改設立五州制置使司作為管理霸、建、宜、錦、白川等五個節鎮的機構,呈現出向獨立軍事區劃發展的傾向。在墓誌中可見霸州彰武軍節度使兼任五州制置使的記載。 [1]  [4] 
開泰末,彰武軍節度使曾一度兼任“乾、顯、宜、錦、建、霸、白川七州都巡檢”。巡檢“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可見以霸州彰武軍為中心的軍事區劃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 [1]  [4] 
重熙十年,霸州升為興中府,由府尹負責興中府、宜州崇義軍、錦州臨海軍、川州長寧軍、建州保靜軍、來州歸德軍的軍事治安。“遼西路”與“中京路”至此正式成為兩處獨立、平行的高級軍事區劃。 [1]  [3-4] 

遼西路行政區劃

遼西路即興中府尹轄區,下轄宜州崇義軍、錦州臨海軍、川州長寧軍、建州保靜軍、來州歸德軍。 [1]  [4] 
由於軍事區劃的設置,涉及物資調配等諸多財賦問題,遼代軍事路與財賦路設置密切相關。財賦路“中京路”“遼西路”“東京路”範圍與軍事路“中京路”“遼西路”“東京路”相同。 [3-4]  其中遼西路設有遼西路錢帛司 [1-2] 

遼西路歷史背景

遼西路軍事方面

遼朝在州、軍、城之上設置上京留守司、中京留守司、南京都元帥府(兵馬都總管府)、西京兵馬都部署司、東京兵馬都部署司(東京留守司)、興中府、西北路招討司、西南面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北女真兵馬司、南女真湯河司、東京統軍司等軍事機構。 [1]  [4] 
遼代高級軍事區劃即“軍事路”,包括上京路(上京留守司轄區)、中京路(中京留守司轄區)、南京路(南京都元帥府轄區)、西京路(西京兵馬都部署司轄區)、東京路(東京兵馬都部署司轄區)、西北路(西北路招討司轄區)、西南面(西南面招討司轄區)、東北路(東北路統軍司轄區)、遼西路(興中府尹轄區)。其他軍事機構轄區,包括北女真兵馬司轄區、南女真湯河司轄區、東京統軍司轄區、黃龍府都部署司轄區等,均為中級軍事區劃。 [1]  [4] 
從統轄範圍上看,高級軍事區劃覆蓋遼朝全境,中級軍事區劃位於高級軍事區劃內,往往為高級軍事機構的分支機構或因事設置。 [1]  [3-4] 

遼西路財政方面

遼朝效仿宋朝路制,相繼設置了八個專司理財的路,分別是:上京路、中京路、南京路、東京路、西京路、遼西路、平州路、長春路。這八個財賦路的地位平行,但財政機構設置並不相同,分別是:上京鹽鐵司、中京度支司、南京三司使司、東京户部司、西京都轉運司、遼西路錢帛司、平州路錢帛司、長春路錢帛司。統稱五京計司並三路錢帛司,合為遼朝八大地方財政機構。 [2]  [5]  [13] 

遼西路相關文獻

韓橁墓誌》:“推忠契運宣力功臣、彰武軍節度東南路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諱知古。曾祖父也。” [6] 
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撰。” [7] 
遼史·本紀·卷二十八》:“金主復書曰。能以兄事朕,歲貢方物,歸我上、中京、興中府三路州縣 [2]  [5]  ;以親王、公主、駙馬、大臣子孫為質;還我行人及元給信符,並宋、夏、高麗往復書詔、表牒,則可以如約。” [8] 
《遼史·列傳·卷三十二》張琳傳:“琳奏曰:前日之敗,失於輕舉。若用漢兵二十萬分道進討,無不克者。上許其半,仍詔中京、上京、長春、遼西四路計户產出軍。時有起至二百軍者,生業蕩散,民甚苦之。四路軍甫集,尋復遁去。” [9-10] 
《遼史·本紀·卷三十》:“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自此遼國分矣。” [11-12] 
參考資料
  • 1.    遼朝軍事區劃體系研究——兼論遼代"道""路"諸問題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引用日期2023-09-07]
  • 2.    遼朝州縣制度中的“道”“路”問題探研--《中國史研究》2003年02期  .知網[引用日期2023-09-07]
  • 3.    陳俊達.遼朝軍事區劃體系研究——兼論遼代"道""路"諸問題[J].中國史研究.2022,(3):55-60
  • 4.    陳俊達.遼朝軍事區劃體系研究——兼論遼代"道""路"諸問題[J].中國史研究.2022,(3):60-66
  • 5.    關樹東.遼朝州縣制度中的“道”“路”問題探研[J].中國史研究.2003,(2):129-143
  • 6.    遼·《韓橁墓誌》遼寧朝陽出土,館藏於朝陽市博物館,原文收錄於《全遼文·卷六》.
  • 7.    遼·張嗣初·《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收錄於《塔子溝紀略·卷十一》《全遼文》.
  • 8.    遼史·本紀·卷二十八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9-07]
  • 9.    遼史·列傳·卷三十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9-17]
  • 10.    《遼史·列傳·卷三十二·張琳傳》:“琳奏曰:前日之敗,失於輕舉。若用漢兵二十萬分道進討,無不克者。上許其半,仍詔中京、上京、長春、遼西四路計户產出軍。時有起至二百軍者,生業蕩散,民甚苦之。四路軍甫集,尋復遁去。”
  • 11.    遼史·本紀·卷三十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9-17]
  • 12.    《遼史·本紀·卷三十》:“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自此遼國分矣。”
  • 13.    遼代南面地方財政機構研究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引用日期2023-12-02]
  • 14.    地名掌故  .朝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