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鎖定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是指中國南宋著名文學家楊萬里的一首詩作,屬於七言絕句。這首詩的意思是我在山嶺下看山,山就像浪濤一樣,我看見別人登山嶺,我也想去嘗試。我登上山嶺每一步都回頭看一下他人,當我爬得很高時可山卻更高。
作品名稱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作    者
楊萬里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誠齋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原文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嶺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
一登一陟(zhì)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譯文

我在山嶺下看山,山就像浪濤一樣,
我看見別人登山嶺,我也想去嘗試。
我登上山嶺每一步都回頭看一下他人,
當我爬得很高時可山卻更高。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註釋

1.選自《誠齋集》
2.回顧:回頭看
3.陟(zhì):升;登
4.嶺:山嶺
5.濤:江濤,浪濤
6.旋:立刻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詩人介紹

簡介: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詩作內容有一些以關心國事、要求恢復中原為主要內容,但更多的是描寫自然風物,詩風活潑新鮮,輕巧自然,別具一格,其詩自成一體,稱“誠齋體”。
楊萬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授贛州司户,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 開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冑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諡“文節”。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傑出事蹟

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各,稱“中興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闢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別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號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鉅製;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衝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這部分,作品有的題材過於細碎,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粗率淺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於觀察細緻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閒居初夏午睡起》)“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春回雨點溪聲裏,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雲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楊萬里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楊萬里呱呱墜地。這是一個風狂雨橫的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於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四月,俘虜徽宗、欽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了宋、金戰戰和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 楊萬里八歲喪母。父親楊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號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經》,常忍着飢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着藏書對楊萬里説:“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銓《楊君文卿基志銘》)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他14歲拜高守道為師,17歲拜王庭程為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臨安參 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27歲拜劉才邵為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户任上,父親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里以重要的影響。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楊萬里進士及第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楊萬里的詩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註釋】
[註釋](1)淨慈寺:在今杭州西湖南岸。(2)畢竟:終究,到底。(3)四時:四季。
[譯文]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特有的風光就是與別時不同。蓮葉滿湖,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方,荷花帖水映日,顯出與眾不同的豔紅。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
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註釋】
[註釋](1)準擬:預料。(2)枉卻:辜負。東風:春風。
[譯文]春天來到之時,預料今年春天賞春的樂事肯定會很多,沒想到又和往年一樣,辜負了今年春天的美景。看到我是年年都不曾有眼去觀賞那似錦的繁花。我不是在病中就是在愁中,那有心情去觀花呢!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初夏睡起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類別:【記時】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晚日暄温稍霽威,晚風豪橫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須怒?來日一霜誰不知。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七絕】
一夜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秘書監。主張抗擊金人,收復失地。以正直敢言,累遭貶抑,晚年閒居鄉里長達15年之久。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今存詩作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縴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楊萬里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着意,50歲以後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伯》:“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就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所著《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以史證《易》,為經學家非議。所著《誠齋集》133卷(包括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誠齋詩話》1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賞析

作者此詩寫他登嶺看遠山,起先看時,那山如伏濤般平伏不聳高,待自己在此山每登高一段,就一回顧剛才所看的山,這時卻發現,當我的腳已站得更高時,那山卻又比我更高了。
常登山的人都會有這般經驗,嶺下看遠山,總覺得那山勢並不高遠,待自己爬上更高山時,才發現遠山仍舊比自己站的地方更高遠。這也就是孔子的學生所説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兩句可用來比喻一個人學養的高深,也可用來表示學問的永無止境。全詩構思精巧,語言明暢,用了物與神遊、境隨心遷的妙理。在詩人的筆下,自然界的山有與人一爭高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