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刃有餘

(漢語成語)

鎖定
遊刃有餘(拼音:yóu rèn yǒu y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 [1] 
遊刃有餘(遊刃:運轉刀鋒)指肢解牛體時能對準骨節間的空隙下刀,刀刃運行於空隙之間還有迴旋的餘地;形容技藝熟練,做事輕鬆利落。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中文名
遊刃有餘
拼    音
yóu rèn yǒu yú
近義詞
揮灑自如滾瓜爛熟爐火純青
反義詞
捉襟見肘一籌莫展力不勝任
出    處
莊子·養生主》
注音字母
ㄧㄡˊ ㄖㄣˋ ㄧㄡˇ ㄧㄩ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遊刃有餘成語出處

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遊刃有餘”。 [1] 

遊刃有餘成語故事

梁惠王有一個廚子叫庖丁。有一回,他去看這個庖丁宰牛,只見他絲毫不費勁地就把牛的骨頭和肉分割下來,只用手一觸,用肩一倚,用腳一踩,用膝一靠,就聽到皮和骨頭脱離的聲音,他用起刀來,都是恰到好處,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2] 
梁惠王感到非常吃驚,便佩服地問庖丁:“你的手藝為什麼這麼高啊?”庖丁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説道:“我所以技術好的原因,是知道了用刀的道理,運用到技術方面去。我剛學宰牛的時候,眼中看到的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只要憑我精神的感覺,依着這精神的運用,就能知道牛身體骨骼的組織,自然而然地支解開來,不必用眼睛去看牛,這是因為熟能生巧,運用起來,都能砍到緊要的地方,因為我非常熟悉牛的骨頭和肉的結構,因此才能這樣輕而易舉。” [2] 
梁惠王又問:“那麼,你使的這把刀一定非常鋒利吧?”庖丁輕輕揮了揮刀,笑着回答:“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因為他們的刀刃經常碰到牛骨。可是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個年頭,宰殺了幾千頭牛,但它仍像新刀一樣鋒利。其實,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頭中間有一條縫,要比刀刃寬得多,把這樣薄薄的刀刃插進去還綽綽有餘呢!” [2] 

遊刃有餘成語寓意

世間萬物紛繁複雜,很多東西看上去很複雜,但都有其客觀規律。關鍵是善於掌握事物的規律,順着規律疏導,遇到難解的節設法繞道溝通,避免違背規律硬砍硬崩。試想庖丁如果不按規律辦事,不知道拐彎,拼着力氣砍壞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尷尬而沒有迴旋的餘地。成語告訴人們,只有反覆實踐,探究事物內在規律,熟練地掌握技巧,做事才能得心應手。 [2] 

遊刃有餘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遊刃有餘”指肢解牛體時能對準骨節間的空隙下刀,刀刃運行於空隙之間還有迴旋的餘地;形容技藝熟練,做事輕鬆利落。 [1]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運用示例
宋·陸九淵《與林叔虎書》:“叔虎才美,試於一縣,其遊刃有餘地矣。” [1]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後》:“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5] 
清·梁啓超《論近世國民黨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歐洲國民力之發達,亦不過百餘年間事耳。然挾之以揮斥八極,亭毒全球,遊刃有餘,貫革七札。” [1] 
現代·茅盾《子夜》一七:“現在他們全力來做公債,自然覺得遊刃有餘。” [1] 

遊刃有餘同源成語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382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540
  • 3.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12:586
  • 4.    李瀚章編撰;李鴻章校勘. 曾文正公全集 第7冊 經史百家雜鈔一[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4.09:19-20
  • 5.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蘇軾詩文鑑賞辭典 下[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1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