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然意思
編輯1、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
3、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樣子。
赫然出處
編輯《漢書·枚乘傳》:“漢知吳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後漢書·張皓傳》:“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赫然引證解釋
編輯1.發怒的樣子。漢桓寬《鹽鐵論·褒賢》:“趙高治獄於內,蒙恬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陳王赫然奮爪牙為天下首事。”《漢書·枚乘傳》:“漢知吳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唐李羣玉《洞庭風雨》詩之一:“想赭君山日,秦皇怒赫然。”《明史·李獻可傳》:“洮河失事,陛下赫然震怒。”
2.奮發的樣子。《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逮孝武亟興邊略,有志匈奴,赫然命將,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甘泉。”《新唐書·吐蕃傳下》:“ 憲宗常覽天下圖,見河湟舊封,赫然思經略之。”清龔自珍《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一時之治。”
3.光彩鮮明的樣子,多指紅色。《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遠望舍南,火光赫然屬天,有頃不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明堂》:“頂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宋洪邁《夷堅丙志·九聖奇鬼》:“宣(薛季宣)以劍拂其處,血光赫然。”宋洪邁《夷堅乙志·更生佛》:“白光騰上,室宇赫然。”
4.醒目、驚悚的樣子。《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明朱國禎《湧幢小品·鸚鵡墮地》:“[陸綸]一日之野,有鸚鵡向前哀鳴,忽墮地,則赫然死人也,就而視之,已復為鸚鵡。”魯迅《熱風·估<學衡>》:“翻開《史記》,便是赫然的一篇《五帝本紀》。”
6.興盛、顯赫的樣子。宋石介《上趙先生書》:“先生犄之,介等角之,又豈知不能勝茲萬百千人之眾,革茲百數千年之弊,使有宋 之文赫然為盛,與大漢相視、鉅唐同風哉!”宋葉適《梁父吟》:“嘉梁父之草木兮,被赫然之榮寵。”元劉祁《歸潛志》卷十:“[胥持國]由經童入仕,得幸於章宗,擢為執政,一時權勢赫然。”《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八年》:“於是説(張説)勢赫然,無敢攖之者。”《東周列國志》:“那一朝天子,卻又英明有道,任用賢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復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興。”
赫然英語翻譯
編輯1、令人驚訝的樣子――impressively;awesomely
2、發怒的樣子――terribly
3、顯赫,盛大――grand
4、生氣,發怒――angry
[3]
- 參考資料
-
- 1. 人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上冊19課,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課《一面》中的意思
- 2. 初中語文人教版新版七年級下冊《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第95頁最後一行
- 3. 赫然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