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治通鑑續紀

鎖定
《資治通鑑續紀》是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海京。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統三年11月結束,共952年,其中宋紀一百一十七卷,元紀三十六卷,明紀八十五卷,清紀一百卷,共計400餘萬字,略多於《資治通鑑》。 [1-2] 
中文名
《資治通鑑續紀》
別    名
《通鑑續紀》
作    者
吳海京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1月
頁    數
2134 頁
定    價
680 元
ISBN
9787503437328

資治通鑑續紀作者介紹

吳海京,浙江諸暨人,生於1977年10月,現在諸暨市政法委工作。工作之餘,好研讀古代文獻,有志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因感嘆司馬温公《資治通鑑》沒有好的續作,自宋元明清長達千餘年的歷史沒有一部系統的編年體史書,因而以一人窮十年之力,參考諸類史籍百餘種,刪繁去冗,前後考證,撰寫成冊,從而使中國自戰國至清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前後貫通,合成一體。籍此以激發廣大中華兒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並使之不斷髮揚光大。

資治通鑑續紀內容介紹

本書系《資治通鑑》的續作,因前人所作的《資治通鑑》相關續作如清畢沅夏燮的《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質量不高,史料不全,文筆繁冗,敍事不連貫,無法與《資治通鑑》相提並論。為此,作者重新綜合各種史料,進行系統編纂,以成是書。全書參照《資治通鑑》體例,用文清晰簡明。

資治通鑑續紀作品目錄

(宋)
卷第一 宋紀一太祖上之上
卷第二 宋紀二太祖上之中
卷第三 宋紀三太祖上之下
卷第四 宋紀四太祖中之上
卷第五 宋紀五太祖中之中
卷第六 宋紀六太祖中之下
卷第七 宋紀七太祖下之上
卷第八 宋紀八太祖下之下、太宗上之上
卷第九 宋紀九太宗上之中
卷第十 宋紀十太宗上之下
卷第十一 宋紀十一太宗中之上
卷第十二 宋紀十二太宗中之下
卷第十三 宋紀十三太宗下之上
卷第十四 宋紀十四太宗下之下、真宗上之上
卷第十五 宋紀十五真宗上之中
卷第十六 宋紀十六真宗上之下
卷第十七 宋紀十七真宗中之上
卷第十八 宋紀十八真宗中之中
卷第十九 宋紀十九真宗中之下
卷第二十 宋紀二十真宗下之上
卷第二十一 宋紀二十一真宗下之下、仁宗一
卷第二十二 宋紀二十二仁宗二
卷第二十三 宋紀二十三仁宗三
卷第二十四 宋紀二十四仁宗四
卷第二十五 宋紀二十五仁宗五
卷第二十六 宋紀二十六仁宗六
卷第二十七 宋紀二十七仁宗七
卷第二十八 宋紀二十八仁宗八
卷第二十九 宋紀二十九仁宗九
卷第三十 宋紀三十仁宗十
卷第三十一 宋紀三十一仁宗十一
卷第三十二 宋紀三十二仁宗十二
卷第三十三 宋紀三十三仁宗十三
卷第三十四 宋紀三十四仁宗十四
卷第三十五 宋紀三十五仁宗十五、英宗上
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英宗下
卷第三十七 宋紀三十七神宗上之上
卷第三十八 宋紀三十八神宗上之中
卷第三十九 宋紀三十九神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 宋紀四十神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一 宋紀四十一神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二 宋紀四十二神宗下之上
卷第四十三 宋紀四十三神宗下之下、哲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四 宋紀四十四哲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五 宋紀四十五哲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六 宋紀四十六哲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七 宋紀四十七哲宗下、徽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八 宋紀四十八徽宗上之中
卷第四十九 宋紀四十九徽宗上之下
卷第五十 宋紀五十徽宗中之上
卷第五十一 宋紀五十一徽宗中之中
卷第五十二 宋紀五十二徽宗中之下
卷第五十三 宋紀五十三徽宗下之上
卷第五十四 宋紀五十四徽宗下之中
卷第五十五 宋紀五十五徽宗下之下、欽宗上
卷第五十六 宋紀五十六欽宗下
卷第五十七 宋紀五十七高宗一
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高宗二
卷第五十九 宋紀五十九高宗三
卷第六十 宋紀六十高宗四
卷第六十一 宋紀六十一高宗五
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高宗六
卷第六十三 宋紀六十三高宗七
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高宗八
卷第六十五 宋紀六十五高宗九
卷第六十六 宋紀六十六高宗十
卷第六十七 宋紀六十七高宗十一
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高宗十二
卷第六十九 宋紀六十九高宗十三
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高宗十四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一十七
卷第一百一十八 元紀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元紀三十六
卷第一百五十四 明紀一
............
卷第二百三十八 明紀八十五
卷第二白三十九 清紀一
.........
卷第三百三十八 清紀一百
[3] 

資治通鑑續紀創作原因

《資治通鑑》是一部傳誦千秋的偉大歷史著作。然而,凡愛讀《通鑑》,有嗜古之癖的人,大概都會感到遺憾——沒有一部從宋代到清代的編年體“通鑑”,足以賡續《資治通鑑》的輝煌。
通鑑並不是沒有續書,從元代陳桱的《通鑑續編》到清代畢沅的《續資治通鑑》,還有夏夑的《明通鑑》和今人主編的兩套《清通鑑》,還有一本《中國二十世紀通鑑》,大致已經構成了通鑑系列的完整樣貌。然而,這些通鑑續書,大多不能令人滿意。
例如,《續資治通鑑》在史料上缺乏熔裁,文字冗雜囉嗦,又刻意為金兵的燒殺搶掠迴避,宋金兩國至為悲壯慘烈的交兵,在這本書裏化作模糊的影像。間或有“時城中糧絕,人皆贏困,不能執兵。城破,金見居人瘦瘠,嘆而憐之,兵校千餘人皆不殺”的描寫,彷彿金兵是人民救星似的。另外,《續資治通鑑》的遼金元人名是乾隆的改譯版,與今日通行者不同,清代的曾國藩都嘆為“自乾隆間改譯遼金元三史人名,雖三朝諸臣最熟之名,亦使人茫然莫辨……”,《續通鑑》中遼金元史是重要部分,但它不但寫得簡略,而且人名怪異,讓人讀得頭大如鬥,毫無收穫可言。
夏夑的《明通鑑》,文筆比《續資治通鑑》更差些。事情的前後始末散落在不同的卷帙裏,缺乏統御全局的能力。它的敍事非常煩碎,基本上是某大臣加官,皇帝出席某儀式,某大臣逝世(順便再講點兒他的生平事蹟),皇帝生了某兒子,某地出現叛亂……,彷彿《大明日報》的頭版新聞彙編——讀這樣的東西,要想對歷史有深沉的思考是不可能的。《資治通鑑》雖然也屬編年史,但敍事精煉,熔裁得體,記載大事時胸有全局,文筆更是飛動如畫,筆端時常蘸着作者的情感。與之相比,《明通鑑》差的太遠。另外,《明通鑑》對清朝開國和明清戰爭的歷史,對清朝頗多美化粉飾,這也是那個時代不可避免的。
今人編纂的兩部《清通鑑》,章開沅的四冊,全鈔實錄,乾澀無味。戴逸編的好些,資料豐富,某些章節還帶着作者的情感,甚至也採納了一些小説中的史料,《考異》部分也推敲合理,用清晰簡明的語言,向我們這些歷史外行普及了清史研究中的一些疑案紛爭之處。但畢竟是今人,文言功底不足的毛病,也影響了這部書的質量。
這些通鑑續書的最大問題,就是篇幅太大。例如《續資治通鑑》僅寫了四百年的歷史,就用了二百二十卷。《清通鑑》的篇幅更大,戴逸版二十大冊《清通鑑》,記載清代一朝的歷史,比《資治通鑑》字數還多。雖然詳今略古是史家通例,但這些續書的文筆不能和資治通鑑相提並論,篇幅又如此巨大,對於讀者而言,真不是件好事。
實際上,之所以沒有優秀的當代學者續修通鑑,大概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當代的史學訓練過度社會科學化,總是在發掘新史料、提出新觀點上做功夫,續修《通鑑》保存史料的意義並不大。學者們也許認為,有那功夫,還不如多寫幾篇“原創性”論文。
第二,續修《通鑑》工程浩大,一人之力難以勝任。
第三,當代史學家的文言功底,已經無法續寫這樣的史書。 [1] 

資治通鑑續紀創作過程

在浙江省諸暨市,一個非史學專業的年輕人,窮十年之功,七易其稿,用文言文完成了400餘萬字的《資治通鑑續紀》。
盛夏7月,記者在諸暨市文廣新局採訪。該局局長金海炯指着散發着油墨芳香的三大冊《資治通鑑續紀》對記者説:“且不論書的學術價值如何,在世風浮躁的今天,10年業餘時間足不出户,潛心寫作,完成了中國史學上這樣一部奇書,有幾個人能做到?”
這部奇書的作者就是吳海京。
《資治通鑑》是一部劃時代的編年體史書,清代學者王鳴盛評價,“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這部300萬字的鉅著,毛澤東生前一直襬放牀頭,曾經通讀17遍。
吳海京也痴迷《資治通鑑》,大學沒畢業,他已通讀了10遍。
吳海京1977年出生在諸暨市陳宅鎮一個山村。諸暨歷史文化積澱豐厚,這方靈山秀水曾孕育過元代大畫家王冕,詩壇領袖楊維楨,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陳洪綬等俊傑。他所在的陳宅鎮一直傳誦着先祖“延陵季札”的事蹟:據《史記》記載,季札是吳國賢公子,父親、兄弟都想將王位傳給他,但季札不願為王,逃至此隱居,後就成了諸暨、東陽地區吳氏的祖先。
吳海京對歷史的興趣自幼俱來。其父是“文革”下放農村的中專生,吳海京幼時常聽父親講歷史故事,許多故事是在和父親一起勞作時聽到的。玉米收穫季節,晚上一家人圍着籮筐搓玉米,父親給他們的獎賞便是講故事,精彩的故事使勞作成為精神享受的過程。潛移默化中,吳海京幼小的心靈已播下鍾情史學的種子。
吳海京小學時就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初中看《史記》《左傳》《戰國策》;高中開始閲讀《資治通鑑》。嗜書使他把所有零花錢都用在購書上。他上高中時,哥哥上大學,弟弟上初中,父母打工供養他們。他每月的零用錢是20元。為買書,他從不在食堂買菜,一大缸乾菜吃一個星期。日積月累,高中時他就買了整整一箱書。
1996年考上西南政法大學,他仍心繫史學。上大學時每學期生活費增至1000元,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他半學期的生活費,他只能靠勤工儉學維持生活。這套繁體豎排無標點的《二十四史》成為他的最愛,一有空他就潛心苦讀。寢室熄燈後,他打着手電筒、點上蠟燭繼續讀。
在同學眼裏,他是一個怪人。
吳海京實在太喜歡文言文了。他不但喜讀,還經常用文言文寫作。
在史學專著中,《資治通鑑》是吳海京最喜歡的書。然而自謂“讀温公通鑑十餘遍不厭”的他,每看到《資治通鑑》的結尾,就會因該書只記載到五代而深感遺憾。《史記》之後有《漢書》《後漢書》,而《資治通鑑》之後的續作雖有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鑑》、夏燮的《明通鑑》,但這些續作記載繁冗,史料缺失,缺乏考證,可讀性差,無一能傳承《資治通鑑》之神韻。
由宋及清近千年歷史無一部好的系統編年體史書,這是司馬光之後的千年孤獨!是《資治通鑑》之後的千年遺憾!
2000年,吳海京大學畢業,先在上海當了兩年律師,因仍心繫史學,他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回鄉考入諸暨市政法委成為一名普通幹部。
生活安定下來後,他把所有業餘精力投入到史學上。在繼續研讀《宋史》《遼史》《金史》之餘,他將所讀內容按《資治通鑑》的風格進行摘抄和歸納。當他翻閲已有一定規模的讀書筆記時,突然萌發一個念頭:可否按《資治通鑑》的體例和風格,編寫一部《資治通鑑》續作?
此念一出,連他自己也嚇了一跳。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前後有兩朝皇帝支持,不但為其專門設置書局,還給他配備了5名助手。司馬光自稱“臣之精力,盡於此書”。《資治通鑑》續作當屬國家工程,憑一己之力,還是業餘,這豈非痴人説夢?
然此念既萌,從此便在他腦海中盤桓不去。
2003年春節,爆竹聲聲,26歲的吳海京終於按捺不住,他躲進書齋,決心踵武前賢:“温國公先生,我追隨你來了!”
從此,吳海京下班回家,晚飯後即泡上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攤開書本,打開電腦,敲擊鍵盤。每天寫多少不作硬性要求,晚上11點準時結束,保證不影響次日工作。
吳海京寫書的事傳出後,有人不解,有人質疑,有人諷刺,有人支持。父親吳生賢對他説:“大丈夫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既然德、功不能立,就當立言。”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吳海東鼓勵他:“為社會、為後人做有意義的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深受中國知識分子傳統影響,處江湖之遠仍位卑未敢忘憂國,吳海京效法先賢,“為往聖繼絕學”。
但要完成既定的目標並不容易。諸暨畢竟不是大城市,查找資料十分不便。
1997年翻閲《元史》,吳海京發現其中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後獲知民國初年柯紹忞的《新元史》彌補了《元史》不足,便到處尋覓此書。2000年在浙江省高級法院實習時,一日下班後在一傢俬人書店裏吳海京突然看到一套海南出版社新出的《二十六史》,馬上翻閲,《新元史》赫然在列,他馬上買下。柯紹忞深感《元史》不佳,而以一人之力重編《新元史》。這為他日後續寫《資治通鑑》提供了勇氣。
為了尋找翦伯贊編寫的《中外歷史年表》,他“眾裏尋他千百度”。此書是上世紀50年代出版,現早已蹤跡難覓。2005年10月,他到上海出差,在一個路邊舊書攤上竟覓得此書。後來在寫書過程中,此書一直襬在案頭,幫了大忙。
就這樣日積月累,他佔有的史料越來越多。
《資治通鑑續紀》從宋建隆元年開始,中間跨越遼、金、蒙元、明、清諸朝。吳海京以正史為基本參照,以各類實錄、通鑑、本末為輔,對照並採納一些野稗雜抄,同時借鑑近現代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補正史之不足,對各朝的政治、軍事、經濟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系統詳盡的記載。
編寫工作枯燥繁雜,但吳海京卻覺得有滋有味。寒來暑往,他默默工作着。青燈照壁,冷雨敲窗,他卻感到春風拂柳,超脱於世俗之外,感到自己已穿越時空,與歷史交 [4]  融,與聖賢對話:寫到司馬光放棄位高權重的樞密副使,以垂老之年隱居洛陽,潛心編撰《資治通鑑》,他似乎感覺自己當時就在司馬光身邊,把酒論史,笑語彌空;寫到岳飛進兵朱仙鎮,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將其召還,他似乎看到了萬千中原百姓“哭聲震野”的場景,不禁為之唏噓;寫到明孝宗以六歲之齡初次認父,胎髮未剪,“發披地,走投上懷”,他流下憐愛之淚;寫到南明遺臣瞿式耜拒絕降清,慷慨赴義,他潸然淚下;寫到康熙之世,君明臣賢,“士敦詩禮,民安耕鑿”,他悠然神往……
吳海京很認真,他不願因寫書而耽誤工作,所以他寫書全是在業餘時間進行。一個人業餘時間難免有交往應酬,若參與,就會佔用寫作時間。吳海京推掉所有應酬。漸漸地,他遠離了社交圈,沉浸在書齋裏,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即使這樣,時間仍需像牙膏那樣擠。起初,吳海京會把正在寫的那部分稿子打印出來帶在身邊,一有空就拿出來閲讀修改。後來有了筆記本電腦,他隨身攜帶,一有空就打開來寫。他還備有便箋,腦子裏的靈光一閃,對某個問題的突然領悟,來不及打開電腦,就在便箋上記下。
從2003年春至2009年7月,400餘萬字的初稿完成。
接着,吳海京開始修改書稿。在初稿蒐集史料的基礎上,二稿重點是考證、分析、辨別,同時前後對照,系統撰寫。吳海京治史甚嚴,引用史料儘量詳盡,堅持字字有出處。二稿工作量雖沒有初稿大,但要求遠甚於初稿。為考證一個人名,為將某一段歷史敍述得更清楚、更準確,他翻藏書,查資料,在浩繁的史料中爬羅剔抉,反覆推敲論證。
2011年10月,二稿修改完成。接着,三稿對文字語言的加工又開始了。隨後又進行第四、第五稿……
書稿完成後,校對是很費勁很枯燥的事,要逐字逐句地對着看,時間一長,頭昏目眩。找人幫忙吧,當地實在無法找到既擅文言又懂歷史的人。無奈,400餘萬字的稿子只能自己一遍遍校對。在校第四、第五稿時,他總是拿出一卷先看一遍,然後再從頭開始校對。全稿校完,再通覽一遍。2012年校第七稿,此時已到最後階段,他夜以繼日,每天校到深夜。休息時抬頭看窗外的路燈,竟是一團團煙火,繁星亂閃。
“那段時間,我一直不斷地掉頭髮。”他對記者説。
踽踽獨行於自己的世界,當吳海京離目標越來越近時,生活、家庭卻離他越來越遠。由於太專注於寫作,他無暇顧及家務,無法顧及妻子,夫妻之間缺少交流。當他意識到時為時已晚:2012年,妻子帶着女兒,與他離婚了。
他不怨妻子。相遇、相識、相愛,最終卻是分離,吳海京對妻子和女兒的愧疚永遠是心頭的痛。
2012年歲末,第七稿完成。至此,這部鴻篇鉅製全部完成。此書鑑前世之興衰,考當時之得失,系統記載了自宋建隆元年至清宣統三年間952年曆史中的軍事、政治、經濟等重要活動和重大事件,這是《資治通鑑》之後規模空前的一部史學鉅著,此書使我國自戰國至清末2000年曆史得以貫通。
從25歲到35歲,為使《資治通鑑》走出千年孤獨,吳海京用了整整10年時間,付出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吳海京的家是一個書的世界,書架上,桌上,牀頭,堆滿了《清史稿》《史集》《中國史稿地圖集》《百子全書》《多桑蒙古史》等木刻版、線裝版、現代版古籍史料,還不包括他從網上下載的從宋至清的史書、紀事本末、歷史年表、人物傳記、歷史演義、明清兩朝實錄,以及《國榷》《國史考異》《大學衍義》等史料。許多書和資料都被他翻破,不少頁碼都用透明膠粘住。
吳海京告訴記者,書稿完成後,他先後投給幾家文史出版社,均無迴音。
是此書沒有價值?顯然不是。出版社的回答是:書太專業,沒有市場。
沒有市場,賺不了錢,哪家出版社願做賠本買賣呢?
無奈,吳海京決定自費出版。
經瞭解,出版這部書需要10多萬元。
對吳海京來説,這是一筆鉅款。工作十多年,他把自己積攢的錢全花在了購買書籍、蒐集資料上。而離婚後他已背下債務。
無錢出版,十年辛苦的結果就是一堆廢紙!
“書一定要出!”吳海京所在單位諸暨市政法委副書記楊永水説,“小吳,你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用擔心,費用我們一起想辦法。”
諸暨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郭浩良表示,無論這部書質量如何,單就其精神已屬難能可貴,一定要支持!
諸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元清聽説吳海京的事蹟後非常感動。他説,一個年輕的公務員,不圖安逸,不受利誘,耐得住寂寞,窮十年之力,終成《資治通鑑續紀》。這種鑽研精神、堅守精神、擔當精神,值得學習和倡導。
市委宣傳部資助他5萬元。
“奇人奇書啊!這樣的年輕人太不容易了!”浙江東方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澍深為感動,拿出3萬元資助。
吳海京老家陳宅鎮也伸出援手給予支持。
吳海京通過網絡找到北京點擊成金文化傳播公司經理吳光利,吳光利將此書推薦給中國文史出版社編輯馬合省。馬合省讀罷,認為此書很有價值,在他的推動下,《資治通鑑續紀》於今年初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冊,338卷,430萬字。
為完成這部史學奇書,吳海京付出的代價難以想象。
“十年時間,我雖然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投入其中,但我似乎活了一千年。用十年換千年,值得!我無怨無悔!”吳海京説。 [4] 

資治通鑑續紀缺點

例如,作者自己的文言文稍弱,從自撰的序言即可看出,作者並不能寫一手漂亮的古文,反而可以説是文筆相當拙笨。但這一點可以彌補,因為此書的材料幾乎全部引用自其他史書,作者的剪裁認真,自可彌補此缺點,自收到書後,筆者閲讀時,除序言外,覺其正文中文筆流暢典雅,並未明顯感到是今人的手筆。作者對史事的駕馭能力有時也有不足,沒有《考異》(作者自稱有《考異》五卷,但未刊行)。
另外,作者雖然上限開始於960年,但用了兩卷的篇幅敍述《資治通鑑》未能詳細敍述的遼代初年的歷史,而名稱仍用“宋紀”,繫於宋太祖建隆元年之下,未免張冠李戴。下限斷在宣統三年11月中華民國成立,也很不合適,等於使清朝有頭無尾。因為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的退位詔書才宣告了清朝滅亡,並宣告了中國兩千餘年君主制的終結,而作者則是在宣統三年十一月就基本結束了此書的敍述(最後只有兩行: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辭位)。另外,對於清史的敍述中,頗失信以存信、疑以存疑的精神,很多地方寫得過分確鑿,例如雍正即位一段,《清紀》中直接寫康熙傳召大臣,面諭立胤禛為皇帝,此稍覺過當。又戊戌變法至庚子拳亂一段,對慈禧頗多回護之詞,如太后將光緒幽禁於瀛台,是何等慘事,而《清紀》九十三僅説“上以祭社稷壇齋戒,遷居瀛台”,庚子年帝后西逃,《清紀》九十四至九十五,僅寫作“上奉皇太后次懷來……上奉皇太后次大同……上奉皇太后次太原”,彷彿光緒皇帝不是被慈禧挾持,反而是帶着慈禧太后做了一次旅行。此外的小疏漏,還有不少。
總之,此書的質量,出乎我意料的好,勝於本朝官修的史書甚多,但它的缺失,確實也是不少。如果作者能仿效司馬光修《通鑑》的精神,進一步地修改;如果有一些有識之士(例如企業家、文化機構……)為吳海京先生組織一個有歷史專業背景、文言文寫作背景的輔助班子,如同當年司馬光修通鑑時的“書局”一樣,讓吳海京能專心修撰,相信此書能完全取代《續資治通鑑》、《明通鑑》和《清通鑑》的地位,和《資治通鑑》無縫融合在一起,成為讀史者案頭的常備讀物。 [1] 

資治通鑑續紀優點

吳海京是一位公務員,想必也是不滿於這些續書的質量,這才奮筆續寫《資治通鑑》。花了十年辛苦,一朝成書。他以極大的勇氣,做了當代的專業史學家不想做,不敢做,不願做的事。它的好處是:
第一,卷帙合理。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統三年11月結束,共952年,其中宋紀一百一十七卷,元紀三十六卷,明紀八十五卷,清紀一百卷,共計400餘萬字,略多於《資治通鑑》,但並不是不可接受的繁多。
第二,不必再看遼金元乾隆改譯人名。
第三,從宋代直貫到清代, 一部在手,即可不必再看其他續書。
各個朝代編纂之方法,亦有其獨到的優點:
例如,宋紀一百一十七卷,基本上是宋、遼、夏、金、蒙等政權事蹟,均衡記載,遼、金、蒙三朝事蹟,並不缺略。元紀三十六卷也無《續通鑑》過於簡略之病。試舉一例,畢沅《續資治通鑑》裏,“宋寧宗”的部分只佔一百八十二卷宋紀中的九卷,而《資治通鑑續紀》中,宋寧宗佔一百一十七卷宋紀中的十二卷,比例大大高於《續通鑑》,原因即在於:《續通鑑》對蒙古興起的記載極為簡略,而《資治通鑑續紀》用大量篇幅介紹了鐵木真的經歷,大蒙古國的建立,以及金國與蒙古的戰爭,按通鑑的紀年法,這一歷史時期正是“宋寧宗”的範圍。作者運用了《蒙古秘史》等材料,將這一段歷史寫得宏大壯美,可歌可泣。
清紀一百卷,尤其難編。但作者剪裁得當,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大事歷歷,如觀掌紋。 [1] 

資治通鑑續紀序言

彷徨再三,敢攀先賢,一仿温公體例,取其要旨 ,用其筆法,作通鑑續紀,蓋承温公前作,參編年諸 書,考正史雜抄,襲後世研究心得,照今人拾遺之作 ,前後辨正,刪冗用簡,取其軍民政治、利弊得失利 於治者,貫穿成文,編作一書,以年為綱,以事為目 ,自宋建隆元年始,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止,凡歷年 九百五十三,作卷三百三十八,附錄二,宋紀一百十 五,元紀三十六,明紀八十五,清紀一百,字數四百 餘萬。值世承平,文史蔚興,遺文秘冊,兼取中外之 用,聞見日寬。餘雖術業不專,研習尚淺,然參古人 前作,取其考證之功;用今世成果,採其博覽之廣; 彙集百家之長,得以差次成文,事目粗備。自癸未年 始,至癸巳年止,前後凡歷十年,七易其稿,始成是書。 [2] 

資治通鑑續紀文化界評價

十年風雨感斯文
■何根土(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吳海京以個人之力,窮十年之功著一部煌煌430萬字的《資治通鑑續紀》,將成為文史界的熱點,是可以預期的。
先前,曾聽説諸暨有一位青年將出版一部續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史學著作,我總是心有疑竇:這不是炒作也該是某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學愣頭青的烏托邦。
自《資治通鑑》問世以來,不是沒有人萌生過續作的念頭,且曾付諸實踐,如清人畢源的《續資治通鑑》、夏燮的《明通鑑》等等。這些都是巨大的文化系統工程,談何容易,洵非常人可期。譬如畢源的《續資治通鑑》180餘萬字,耗去這位官居兵部尚書、湖廣總督的乾隆進士三十餘年的心血。而今,不消説是諸暨,即是整個華夏史壇還會有如此能耐的人麼?
今春三月某晚,海京來到我的住處,這是我們第一次相見。那三冊墨香濃郁的鉅著,一舉證實了我的意識陳腐。在這個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久久摩挲着傾注了海京無數心血的著作,這位有點羸弱和內斂的年輕人面容,不斷呈現於字裏行間,我毫無睡意,腦海中出現了碩大的兩個字:驚駭!
海京的史識史膽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多已見諸報章,毋需贅述,而是書文章的質量與學術定位如何,首先須認真研讀,且與讀者的學養相匹配,況史料的爬羅剔抉,向來仁智互見,實非我這樣僅初識文墨者可以置喙。但是,有一點我卻十分清楚:司馬温公當年著《資治通鑑》時雖仕途不是很順遂,然畢竟他是大宋重臣,其影響力與財力不言而喻,幫助編篡的劉攽、劉恕、範祖禹皆是當時學界翹楚。海京雖然在道義與資金方面也得到了單位、領導、友朋和企業家的大力支持,但在學術上,他卻是在十分窘迫的條件下和有限的空間裏孤軍奮戰。這一切,與司馬温公間,除毅力外不存在絲毫的可比性。是故,海京勵志砥行,實堪欽佩。爰成一絕,以寄不盡之慨:
十年澹泊墨磨人,誰解茂陵甘持貧。
寂寞青燈霜露重,輸誠為報一枝春。 [5] 
集大成理脈絡重史料
■楊仲堅(諸暨市委黨校原副校長)
我對《資治通鑑》“二十四史”有較深研究,並通讀了吳海京的《資治通鑑續紀》。
我認為此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集大成。將散佈於“二十四史”及其他各類史料中自宋至清的歷史以一本書的形式集中體現,使讀者能通過閲讀這樣一本書就可以通曉自宋至清近千年的歷史,而不必去翻閲汗牛充棟的史料。
二是理脈絡。通過這本書的統籌、考證、辨析,完全理清了自宋至清這一段歷史的脈絡,條理清晰,讀者能一目瞭然。
三是重史料。該書不僅將各類史料系統歸納到一起,而且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書來使用,讀者在引用史料時可以直接拿來引用,對以後讀者治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916年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曆代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我認為,吳海京的《資治通鑑續紀》與《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相比,更有史料和引用價值。
當然,由於作者畢竟不是專業的學者,此書也有白璧留瑕,希望作者在繼續參考各方意見後,對本書作進一步的修改,更上一層樓。
客觀陳述了史實
■章飛燕(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資治通鑑續紀》整部書體量宏大,脈絡清晰。從史學上看,因作者考證較為嚴謹,注重相互印證,較為集中地保存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的可信史料,並且因為省去了《資治通鑑》原著中的作者點評,只是客觀陳述了史實,使得這部作品少卻了許多主觀上的偏頗,給讀者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我認為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也體現了作者務實低調的風格。
從文學上看,《資治通鑑續紀》一書繼承了司馬光的手法,文筆簡約典雅,摒卻華麗虛飾,要而不繁,符合史學著作品的特點。
像吳海京這樣一個非古漢語專業出身的青年作者,能達到如此水平,十分不易。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