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貧齒類

鎖定
貧齒類基本上屬於南美洲的固有類型,只在遙遠的第三紀初期有些分佈於其它地區。貧齒目是最原始的有胎盤哺乳動物之一,在進化的早期就和其它哺乳動物分道揚鑣,這類原始的動物仍在美洲頑強的生活着,而在史前則還曾經有過雕齒獸和大懶獸(大地懶)那樣的巨型種類,在恐龍被發現之前,這些大型貧齒類曾經是博物館的寵兒。在陸橋形成以後,貧齒類則均有部分種類到達了新北界。現有常見類型:食蟻獸樹懶犰狳
別    名
貧齒目,異關節目
中文學名
貧齒類
拉丁學名
xenarth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下綱
貧齒目
分佈區域
南美洲

貧齒類總體介紹

參見代表圖片:樹懶
貧齒類 貧齒類
貧齒目的拉丁文原意是沒有牙齒的意思,但事實上,除了食蟻獸科真正沒有牙齒外,其他2科都具有牙齒,其中犰狳科有多達100顆左右的同型齒,樹懶科有16—20顆牙齒,這些牙齒構造簡單,沒有釉質,卻能終生生長。因此,不能僅靠有無牙齒來鑑別貧齒目動物,而要參照其他特徵,例如貧齒目動物沒有眶後條;沒有側枕突;沒有門齒和犬齒,如果有前臼齒和臼齒存在,則為近於釘狀的圓柱形,沒有釉質和齒根,或者僅有1個單齒根;後足典型的為5趾,前足為2—3個顯著的趾,上面都有尖鋭的長爪;腰椎間有附加的關節,又叫外關節突;雌獸子宮為雙角,雄獸睾丸在腹腔中等。
在第三紀時,貧齒目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最早的古貧齒目動物發現於北美洲始新世的地層中。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陸分離之前,這些古老的貧齒目動物就由北美洲進入南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陸分開之後,南美洲的貧齒目動物很快發展起來,成了南美洲動物羣中的優勢類羣,並且一直生活到現代。南美洲的貧齒目動物,在第三紀時向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向着巨大的身體和披毛的方向發展,如南美新生代晚期的大地懶,體形大小與一隻小象相仿,體重可達數噸。生活在南美洲的樹懶和食蟻獸,則是大地懶的近親。另一個是向着披甲的方向發展,如現生的犰狳和已經絕滅了的雕齒獸等。
貧齒目動物中,犰狳類為陸棲或半穴居,樹懶類為樹棲,食蟻獸類為陸棲或樹棲。犰狳類和食蟻獸類主要以白蟻及其他軟體的無脊椎動物為食,但犰狳類食性較雜,也吃鳥卵、漿果以及腐肉等。樹懶類則以樹葉、樹芽、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它們的種數和數量都不多,分佈僅侷限於西半球從美國南部至南美洲一帶。
貧齒目共有3科,即:犰狳科Dasypodoidea(22種)、食蟻獸科Myrmecophagidae(4種)和樹懶科Bradypodidae(6種)。

貧齒類分類介紹

貧齒類樹懶科

僅1屬3種,包括鬃毛樹懶Bradypus torquatus、三趾樹懶Bradypus tridactylus和褐喉樹懶Bradypus variegatus。分佈於南美洲。毛被蓬鬆長厚;頭短圓,耳小並隱於毛內;尾短;前肢3指,後肢3趾,均有可屈曲的鋭爪,前肢長於後肢;上顎有齒5對,下顎4對,共18枚;胃分數室;頸椎9節,為哺乳動物中最多者;全身毛色灰褐因身上毛被附着有藻類植物,外表呈現綠色。終年棲居樹上,用爪鈎住樹枝倒掛身軀,並在樹上移行,可防備食肉獸的襲擊,天敵為蟒蛇和猛禽。嗅覺靈敏,視覺和聽覺不很發達。夜行性,以樹葉、果實為食,但三趾樹懶專吃桑科植物葉子。能忍飢一個月。多數種類春季繁殖,妊娠期隨種類而異,4~6個月或9個月。每胎1仔。某些種的壽命達11年。可供作科學研究或觀賞,但難於飼養。

貧齒類二趾樹懶科

僅1屬2種,包括二趾樹懶Choloepus didactylus和霍氏二趾樹懶Choloepus hoffmanni。分佈於南美洲。有時歸於樹懶科,區別在於前者前肢3指,頸椎6節。二趾樹懶與更新世的大地懶Megatherium americanum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大地懶地面生活,具發達的尾和爪,可依靠後足和尾站立,體型巨大,體長6米,體重可達5噸。

貧齒類犰狳科

有8屬20種,可分為倭犰狳亞科Chamyphorinae和犰狳亞科Dasypodinae。分佈於美洲。體長12.5~100釐米,尾長2.5~50釐米,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着骨板與鱗板,並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接,可將身體蜷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 ,釘狀,終生生長。包括倭犰狳屬Chlamyphorus、裸尾犰狳屬Cabassous、毛犰狳屬Chaetophractus、犰狳屬Dasypus、六帶犰狳屬Euphractus、大犰狳屬Priodontes、三帶犰狳屬Tolypeutes、小犰狳屬Zaedyus等。

貧齒類食蟻獸科

僅3屬4種,包括侏食蟻獸Cyclopes didactylus、大食蟻獸Myrmecophaga tridactyla、小食蟻獸Tamandua tetradactyla和墨西哥小食蟻獸Tamandua mexicana。分佈於美洲。吻部尖長,嘴管形;舌可伸縮,並富有粘液,適於舐食昆蟲;耳小而圓;前肢力強,第三指具特別發達並呈鐮刀狀的鈎爪,後肢4~5趾亦具爪。頭骨細長而脆弱,無齒。吃螞蟻、白蟻及其他昆蟲。侏食蟻獸見於墨西哥、特立尼達、巴西和秘魯,體形最小,體長僅15~18釐米,尾亦纏繞性,樹棲,也常下地。大食蟻獸分佈於中、南美洲,體長1~1.3米,其舌能伸出口外50多釐米,主要棲於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白天或晚上活動,善游泳;由於肉可食用,又易於捕捉,數量大減,20世紀70年代開始受到保護。小食蟻獸產於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魯,體長50~60釐米,尾可捲纏,喉部和肩部黑斑在頸部成項圈狀,日間多隱蔽在密林或躲在樹洞裏,夜間出來覓食,常用前肢爪搗毀蟻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