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食蟻獸

(哺乳綱披毛目動物)

鎖定
小食蟻獸(學名:Tamandua tetradactyla):哺乳綱、披毛目的一種食蟻獸。頭體長53.5-88釐米,尾長40-59釐米;體重4500克。前肢有四個趾爪,後肢則為五趾。行走時會用手背而不是掌心着地。腹部及卷尾的尾部均沒有毛髮。口鼻部修長及弧形向下彎,舌長;眼睛很小,視力較差;耳朵很敏鋭,尾部有纏繞性。
棲息在多樣的生境上,從原始森林到次生林、及熱帶稀樹大草原等。獨居動物,主食為蟻、白蟻及蜜蜂等。分佈於安第斯山脈以東,位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特立尼達島和圭亞那,南至烏拉圭北部和阿根廷北部。
中文名
小食蟻獸 [1] 
拉丁學名
Tamandua tetradactyla
別    名
斑頸食蟻獸
二趾食蟻獸
外文名
英文 Southern Tamandua, Collared Anteater, Lesser Anteater, Northern Tamandua, Tamandua
法文 Fourmilier À Collier, Tamandua
西班牙文 Brazo Fuerte, Hormiguero De Collar, Oso Hormiga, Oso Hormiguero, Oso Melero, Tamanduá, Tamandúa De Colla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披毛目
食蟻獸科
小食蟻獸屬
小食蟻獸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目
蠕舌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4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Myrmecophaga tamandua G. Cuvier, 1798
同義學名2
Myrmecophaga longicaudata Turner, 1853
同義學名3
Tamandua longicaudata nigra Beaux, 1908
同義學名4
Tamandua bivittata opisthomelas Gray, 1873 [2] 

小食蟻獸形態特徵

小食蟻獸頭體長53.5-88釐米,尾長40-59釐米;體重4500克。由於在不同分佈地區的個體差異大,致使在分類描述上變得困難。如在南美洲東南部的亞種像穿上了一件黑色背心般,結果兩肩、側腹及臀部均為黑色一直環繞至前臂,從背部看上去則呈現一個V型,而其餘部分則呈現出亞麻色、黃褐色至褐色;位於巴西北部至委內瑞拉及安第斯西部的種羣則全身披金色、棕色甚至黑色,背心痕跡不明顯。 [4] 
前肢有四個趾爪,後肢則為五趾。為避免鋒利的趾爪刺傷掌心,它們行走時會用手背而不是掌心着地。腹部及卷尾的尾部均沒有毛髮。口鼻部修長及弧形向下彎,張開幅度則剛好與其直徑相近,長長的舌頭則從此伸出。眼睛很小,視力較差;但直立的大耳朵很敏鋭,該物種更依賴聽覺去判斷四周的環境。樹棲性,尾部有纏繞性。 [4] 
食蟻獸身體結構上的特徵,是與其捕食昆蟲的一系列活動相聯繫的。頭骨長而大致呈圓筒狀,顴骨完全,長的鼻吻部有複雜的鼻甲。齒骨細長,無齒。蠕蟲狀的長舌能靈活伸縮,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粘液,用於粘取眾多的蟻類。這些發達的腺體位於頸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長着強而彎曲的爪,其餘各趾縮小。小食蟻獸完全或部分過着樹棲生活,步行時,前肢靠帶彎爪的內向趾揹着地。身上和尾部的毛均較短,且尾有抓撓能力。亞馬遜河南北亞羣之間存在明顯的形態差異。 [5] 

小食蟻獸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2000米。棲息於各種濕潤和乾燥的森林中,包括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和荊棘叢。最常見於溪流和河流附近的棲息地,尤其是那些藤蔓和附生植物茂密的地方。這與這些地區可提供獵取的食物特別多不無關係。 [3-4] 

小食蟻獸生活習性

小食蟻獸一般為夜行性,偶爾也會白天出沒。日間多在大樹幹的樹洞或其他動物留下的洞穴內棲身。獨行性,僅在被激怒時發出嘶嘶聲及從肛門腺體中放出難聞的氣味。一天中花長時間在樹上覓食,有研究指委內瑞拉種羣會花13-64%的時間在樹上生活。事實上,小食蟻獸在地上的活動不算靈敏,不能像其近親大食蟻獸般高速奔馳。 [4] 
強而有力的前肢除了用作搗毀蟻丘覓食外,也是重要的自我保護工具。如在樹上受到威脅,小食蟻獸會用其後肢及卷尾抓緊樹枝,騰空兩臂以作戰鬥之用。如在地上受襲,它們會背靠岩石及大樹,並用前肢抓住對手與其周旋。在熱帶雨林中,常見小食蟻獸擦拭附在眼睛上的蒼蠅及蚊子等昆蟲。 [4] 
小食蟻獸利用其強壯的前肢撕開開放的巢穴,細長的鼻子和圓形舌頭(長達40釐米)來舔食昆蟲,從而提取獵物。主要吃樹棲的螞蟻和白蟻,通過氣味定位。會避免食用具有強大化學防禦能力的螞蟻,例如軍蟻切葉蟻。偶爾也吃蜂蜜和蜜蜂,在人工飼養中,還吃水果和肉。 [4] 

小食蟻獸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根廷(卡塔馬卡、查科、科爾多瓦、科連特斯、福爾摩薩、拉里奧哈、米西奧斯、薩爾塔、聖菲、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圖庫曼)、玻利維亞、巴西(託坎廷斯、塞爾希佩、聖保羅、阿克里、阿拉戈斯、阿馬帕、亞馬遜、巴伊亞、巴西利亞聯邦區、塞阿拉、聖埃斯皮裏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託格羅索、南馬託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里約熱內盧、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娜)、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巴拉圭、秘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 [3] 
小食蟻獸分佈圖 小食蟻獸分佈圖

小食蟻獸繁殖方式

小食蟻獸的雌性是多倍體的;交配通常發生在秋天。妊娠期從130天到150天不等,每胎產一隻幼崽,在春天出生。幼食蟻獸一出生就不像它的父母;它的皮毛從白到黑都不一樣。它騎在母親的背上一段時間,有時會在母親覓食時安全的棲息在樹枝上。壽命為9年6個月。 [4] 

小食蟻獸亞種分化

小食蟻獸(4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小食蟻獸亞馬遜亞種
Tamandua tetradactyla nigra
Geoffroy, 1803
2
小食蟻獸東秘魯亞種
Tamandua tetradactyla quichua
Thomas, 1927
3
小食蟻獸馬託格羅索亞種
Tamandua tetradactyla straminea
Cope, 1889
4
小食蟻獸指名亞種
Tamandua tetradactyla tetradactyla
Linnaeus, 1758
[2] 

小食蟻獸保護現狀

小食蟻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3年 ver3.1——無危(LC)。 [3] 

小食蟻獸種羣現狀

小食蟻獸儘管在其活動範圍的某些部分,它們被家犬獵殺或作為寵物出售,但並沒有受到重大威脅。有時(不適當地)用作寵物或食用。皮膚有時用於製造皮革產品。在野外發現的小食蟻獸被捐贈或出售給私人或動物園,並可能參與動物販運。棲息地喪失和退化、野火和道路交通在某些地區構成威脅。在烏拉圭,小食蟻獸受到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棲息地喪失的影響(Coitiño等人,2013年)。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