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道揚鑣

(漢語成語)

鎖定
分道揚鑣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最早出自《魏書·河間公齊傳》。 [2] 
該成語多比喻志趣、目的不同,各走各的路;在句子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賓語。 [3] 
中文名
分道揚鑣
拼    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近義詞
各奔前程、風流雲散
反義詞
志同道合、並駕齊驅
出    處
《魏書·河間公齊傳》
注    音
ㄈㄣ ㄉㄠˋ ㄧㄤˊ ㄅㄧㄠ

分道揚鑣成語出處

北朝·魏收《魏書·河間公齊傳》:“子志……與御史中尉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2]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的時候,做洛陽令的是元志。元志青年時代讀過不少書,頗有文才,而且辦事幹練,為人強悍。他的父親曾經救過皇帝的性命,所以元志在孝文帝面前,很有些威信。 [5] 
有一天,元志乘車出門,在路上碰巧遇上了朝廷的御史中尉李彪。李彪的官職比元志高,按禮節元志應該給李彪讓路,可是元志毫不謙讓,雙方爭執不下,只好倆人一塊來見孝文帝,讓皇帝裁決。見了孝文帝,李彪説:“我是朝廷上的近臣,哪有洛陽令與我抗衡的道理?”元志説:“神鄉縣主,普天之下誰不編户?凡是居住洛陽的人統統編在我的户籍裏,我豈有趨避中尉的道理?” [5] 
孝文帝看看他們二人,都是自己的親近臣僚,不好評判是非,只好説:“洛陽是我們的國都,自然應該分路而行,驅馬前進,自今以後,你們分開走。”從此元志便與李彪摺尺量道,每人佔用一半。 [5] 

分道揚鑣成語寓意

這個故事啓示人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共事是需要共同知趣,共同目標,共同語言的。如果根本性、原則性不同,如政治立場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學術見解不同,根本説不到一塊兒去,只好“分道揚鑣”了。這與“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樣,相互之間連正常交流都辦不到,連基本信任都沒有,就缺乏“相為謀”的基礎,如果勉強“同謀”,除了誤事誤人兼自誤,相互傷害,也不能“謀”出什麼名堂來,因此,“道不同”就應該“分道揚鑣”,否則會“兩敗俱傷”。 [4] 

分道揚鑣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分道揚鑣”多比喻志趣、目的不同,各走各的路;在句子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多用於人,有時也用於事。 [3] 
運用示例
清·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十九回:“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亦向廣西進發,分道揚鑣,為國效力去了。 ”
清·吳沃堯《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談了一會各個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揚鑣。”
近代·顧笑言《李宗仁歸來》第三章:“一個與其分道揚鑣的腹案,漸漸形成。” [1] 
近代·郭沫若《革命春秋·海濤集·塗家埠》:“於是我們的交情便進了一境,由‘貌合神離’再變為‘分道揚鑣’了。” [2] 

分道揚鑣成語辨析

“分道揚鑣”和“各奔前程”都有“由於志向、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於:分道揚鑣偏重在“分手”,多用於人,也用於事物;“各奔前程”偏重在“各自奔赴目標”,僅用於人。“各奔前程”的原因還有興趣不同,感情不合等,而且是長期或永久的;分道揚鑣多指長期的,但有時也指短期的。分道揚鑣指各有造詣,互不相讓;“各奔前程”沒有。 [3] 
參考資料
  • 1.    分道揚鑣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3]
  • 2.    王濤,阮智富.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7.08:347
  • 3.    郄祿和,黃英妮.新華萬能成語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358-359
  • 4.    陳營.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0
  • 5.    張能,李滿.中華成語故事  上.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