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書帖

鎖定
《論書帖》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所書,存世有兩個版本,內容相近書風各異。 [1] 
作品名稱
論書帖
作    者
懷素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草書
收    藏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
材    質
花箋紙本,墨跡

論書帖內容簡介

其一:《論書帖》墨跡本(摹本),著錄於《宣和書譜》,或為唐、宋年間摹寫本。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縱28.6釐米,橫40.5釐米,9行,85字。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後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卷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乾隆”、“嘉慶”、“宣統御鑑之寶”等鑑藏印,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其二:《論書帖》碑帖本(拓本),又名為論書帖法帖,著錄於《江村銷夏錄》,為清代碑帖拓本經摺裝。總長113.8釐米,高31釐米,10行,85字(缺兩字),筆勢縱放流暢,神采飛揚,兼有行草韻味。帖上有“唐釋懷素書”款,帖後有項元汴陸樹藩題跋。又經著名收藏家高士奇梁清標笪重光王鴻緒等人鑑定。帖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御書”、“平生真賞”(米芾印鑑)、“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項叔子”、“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周壽昌荇農氏所藏”、“高士奇圖書印”、“儼齋秘玩”、“陸樹藩印”等鑑藏印,為學者黃錦祥藏本。

論書帖一版本

基本信息
論書帖 論書帖
《論書帖》墨跡本(摹本),著錄於《宣和書譜》。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縱28.6釐米,橫40.5釐米,9行,85字。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後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 卷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曠奄”、“乾隆”、“嘉慶”、“宣統御鑑之寶”等鑑藏印。 [1] 
一版本(墨跡本)釋文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亦,一説作“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一版本書法評析
  • 風格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於懷素其他如《自敍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誇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雖偶作牽連映帶,但亦無拖沓之嫌。筆墨流宕處,英姿勃發,氣象超然。其結構以平正恆定基調,疏密聚散之間,顯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的風致。
  • 筆勢
懷素《論書帖》在筆勢上體現得非常出色。折勢一般是表現在每行第一個字中的第一筆,或是用筆蘸墨後所作字的第一筆用折鋒,第二、三筆用搭鋒。此帖的折鋒一般指落筆時的藏鋒逆鋒,搭鋒指承上一筆的筆鋒。如帖中第七行“顛形詭異”四字,“顛”字第一筆用折鋒,第二筆用搭鋒承下第一筆橫的收筆,第三、四筆也都是搭上前一筆。第四字“異”字墨色較濃,顯示出筆蘸墨後所書的痕跡。其第一筆用折鋒,看上去似與前一字“詭”字的末一筆不相連貫。折、搭之勢表示在數字內的筆勢是上一個字用折鋒,下幾個字的第一筆用搭鋒,保持其筆勢的連貫性,不使其勢背。
  • 折搭
又如《論書帖》中第一行“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九字,第一字“為”字的末一筆為折下之勢,餘下八字的第一筆都用搭鋒,承上筆勢。其中“為其”二字及“山不高地”四字,字與字之間連接之筆細若遊絲;“山”、“亦”、“無”三字的第一筆雖搭上一字之鋒,但線條都不連接;“無靈”二字連接之筆稍粗,但略細於“無靈”二字本身的線條。這九個字雖都採用折、搭之勢,但具體表現卻有變化。宋姜白石續書譜》雲:“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草書用筆既要多變,又要自然無做作之態,其難度就在於此。
一版本鑑賞遞藏
鑑賞收藏印 鑑賞收藏印
《論書帖》前後800來年,流傳有緒,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明項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內府收藏。項氏收藏時,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書籤,今已佚失。《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江村消夏錄》、《墨緣匯觀》中均有著錄。 《論書帖》卷後有歷代收藏家、書法家的題跋,或記述流傳經過,或加以品鑑,長短不一。其中元代趙孟頫行書跋雲:“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明項元汴跋雲:“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清安岐在《墨緣匯觀》中稱此帖“字字規法右軍,不做縱橫之勢”。懷素《論書帖》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出規入矩,這一種傳統素養的修持,頗受後世書家矚目。元鮮于樞説:“懷素守法,特多古意。”《論書帖》沒有摻雜懷素特有的狂顛縱放之勢,當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論書帖二版本

基本信息
論書帖法帖》(墨本),唐釋懷素書,清代碑帖拓本,此帖罕見彌足珍貴。經摺裝。總長113.8釐米,高31釐米,10行,85字(缺兩字),書法豪邁灑脱,靈動多姿,略有行草韻味。帖上有“唐釋懷素書”款,帖後有項元汴、陸樹藩題跋。又經著名收藏家高士奇、梁清標笪重光王鴻緒等人鑑定。帖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御書”、“平生真賞”(米芾印鑑)、“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項叔子”、“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周壽昌荇農氏所藏”、“高士奇圖書印”、“儼齋秘玩”、“陸樹藩印”等鑑藏印。現為學者黃錦祥所藏。 [1] 
論書帖 論書帖
二版本(碑帖本)釋文
第二個版本(碑帖本)釋文 第二個版本(碑帖本)釋文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為其離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聞知山中事有也。
(注:此版本書寫內容有兩處地方與第一個版本有所不同。一是:“離逸”二字不同於第一個版本的“顛逸”二字;二是:“聞知”二字不同於第一個版本的“問知”二字。)
二版本書法評析
懷素《論書帖》碑帖本(第二個版本)局部
懷素《論書帖》碑帖本(第二個版本)局部(5張)
懷素《論書帖》的第二個版本是學者黃錦祥發現的版本。為清代舊拓本,其正文與前版本基本一致而書風迥異,在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件墨跡碑拓有完整題跋,詳細介紹了懷素《論書帖》的傳世數量和遞藏經過…著名金石學家陸心源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在識文中説:“懷素《論書帖》有兩個版本,其一是:三希堂刋本完善無缺(指不缺字),後有趙文敏(趙孟頫)跋;其二是:即此本中缺“兩字”,前明為項墨林(項元汴)所藏,康熙中歸高江村(高士奇)藏等等…”兩者來源均有説明,後者為最新發現的懷素《論書帖》碑拓,帖中筆跡豪邁奔放,獨具懷素早年瀟灑不羈的藝術個性,令人耳目一新。
懷素《論書帖》是古代名帖,儘管第一個版本(摹本)與第二個版本(拓本)有所不同,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大家去學習研究。通過“第二個版本”的發現,也很大限度還原了懷素“論書帖”的本來面貌。帖中除了宋代“紹興”、“政和”、“宣和”和米芾等多枚印鑑之外,還有明代收藏大家項元汴等人的題跋。以此推測,懷素的碑刻始稿或源於宋代,惜未見其碑刻原石。懷素的早期作品與晚年作品有明顯區別,從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重新迴歸到晉人風度,這也是懷素的高明之處。 [1] 
二版本書法題跋
1. 項元汴題跋:
項元汴題跋 項元汴題跋
唐釋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門人也。初勵律法,晚精意於翰墨,追仿不輟,禿筆成冢,一夕觀夏雲隨風頓悟筆意,自謂:“得草書三昧。”斯亦見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也。當時名流如李白戴叔倫竇臮錢起之徒,舉皆有詩美之,狀其勢以謂:“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人不以為過論。又評者謂:“張長史為顛,懷素為狂,以狂繼顛,孰為不可?”及其晚年益進,則複評其與張芝逐鹿,茲亦有加無已,故其譽之者亦若是耶!考其平日得酒發興,要欲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
論書一帖,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不知其肘下有神,皆以狂稱之,殆亦非會心者。予昔購之,雖行草不倫,其筆法與此帖一同,但有肥瘦之異,正不解真草各有態,執而論書,鮮不失矣。汴也何幸觀此奇觀,千百載之下,吾謂:“君子有三樂,此帖與存焉後人其寶之。”墨林項元汴在雙樹敬題。
2. 陸樹藩題跋:
陸樹藩題跋 陸樹藩題跋
懷素《論書帖》,宋徽宗內府物,為《書譜》所載八十七種之一。《江村消夏》箸於錄:是帖世有二本,一刋於“三希堂”,完善無缺,後有趙文敏(趙孟頫)跋;一即此本中缺“兩字”,前明為項墨林(項元汴)所藏,康熙中歸高江村(高士奇),又經梁蕉林(梁清標)、笪江上(笪重光)、王儼齋(王鴻緒)鑑定者也。光緒十五年季夏歸安陸心源識(男)樹藩書。 [2] 
這個題跋信息量具大,當中提及的高士奇、梁清標、笪重光、王鴻緒、陸心源都是清代赫赫有名的鑑定家和收藏家。陸心源在識文中明確指出:“懷素《論書帖》存世有二個版本”,而寫此題跋之人正是陸心源長子陸樹藩
從學者黃錦祥發現的第二個版本(舊拓本)中,確是缺少“兩字”,“詭”字和“昨”字,與陸心源的識文相符。 [1] 

論書帖作品賞析

比較兩個版本的文字差異,碑帖本(第二個版本)在詞藻運用上比墨跡本(第一個版本)更加精謹,體現出懷素深厚的學問功底。
碑帖本 碑帖本
首先,我們要了解詞性的前後關係。“顛逸”是指顛狂放逸,即亂寫亂畫滿紙荒唐,與下句“全勝往年”就顯得自相矛盾。而“離逸”則不同,離指離開、擺脱;逸,過也、縱也,這裏指放縱。“離逸”是指離開過分放縱之筆(即拒絕不規範的寫法),所以後來才會覺得自己“寫得比往年好”,大意是指懷素在書寫方面糾正了某些錯誤,因而取得了更大進步,這完全吻合懷素在學習上的嚴謹個性…其次,文中最後一句,用“聞知”一詞,在文字的修飾方面更為巧妙,符合唐人文采淵博的時代特徵,“聞知”即是聽説後知道。(表示早已聽聞知曉);而第一個版本的“問知”二字,則是從“不知道問別人”到“已知有這會事”相矛盾。
業內人士指出,《論書帖》是懷素早期作品之一,此碑帖(第二個版本)很有可能是懷素《論書帖》正文的原作稿本,即是懷素《論書帖》的真跡版本,因此對探索懷素草書的發展軌跡有重要意義!也有長期從事古籍碑帖研究的藏家表示,第一次見到這個古代帖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孤本倍加珍貴。 [1] 

論書帖作者簡介

懷素(737~799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史稱“草聖”。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嶽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
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自敍帖》、《小草千字文》紙本、《神蹟帖》、《苦筍帖》、《論書帖》等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