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樊市博物館

鎖定
襄陽市博物館是以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襄陽古城昭明台內。
昭明台為1993年復建的城台高樓式仿古建築,佔地面積4202.2平方米,建築面積9739平方米。
現開闢有兩個基本陳列展廳,三個臨時展廳。基本陳列在城台二、三層展廳常年對外展出,展廳面積3200餘平方米,基本陳列主題為:“聆文明之足音 品南北之遺韻——襄陽古代歷史文化展”,從館藏近4萬件文物中選取879件(套)各類精品文物,運用圖片、實物、模型、音像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襄陽自20萬年前以來歷史文化的清晰脈絡和深厚底藴。 [1] 
中文名
襄樊市博物館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地    點
襄陽古城昭明台
竣工時間
1993年
開放時間
淡季9:30~16:30 旺季9:00~17:00

襄樊市博物館發展歷史

原博物館
原襄陽市博物館位於襄陽市襄城區南街譙樓。據史料記載,在我國明成化年間,知府何源築層台,修兩扇門,立譙樓於台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雙層磚木結構房屋。基座南北長40米,東西寬16米,高6.4米。樓高9.6米,東西向,為2層重檐硬山式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3間。明末被毀。清雍正五年(1727年)於舊址復建,後經多次修繕。古譙樓坐西朝東,為磚石台基木結構樓。新中國成立後,該樓被重加修繕。後來,這裏曾做過襄樊市博物館。2002年11月成為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襄陽博物館夜景 襄陽博物館夜景
襄陽市博物館位於襄陽古城昭明台內,昭明台為1993年復建的城台高樓式仿古建築,佔地面積4202.2平方米,建築面積9739平方米。現開闢有兩個基本陳列展廳,三個臨時展廳。基本陳列在城台二、三層展廳常年對外展出,展廳面積3200餘平方米,基本陳列主題為:“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遺韻——襄陽古代歷史文化展”,從館藏近4萬件文物中選取879件(套)各類精品文物,運用圖片、實物、模型、音像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襄陽自20萬年前以來歷史文化的清晰脈絡和深厚底藴。
原始人生活情景復原 原始人生活情景復原
館藏大司馬青銅鼎 館藏大司馬青銅鼎
自1975年4月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社會捐贈、民間徵集、接收移交、調撥等形式共收藏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文物和標本近7萬件(考古發掘仍在不斷出土),其中已定級的一級文物102件,二級文物378件,三級文物4709件。藏品種類齊全,包括陶、銅、瓷、鐵、鉛錫、金銀、漆木、玉、石、瑪瑙、料、水晶、蠟、骨、牙、角器及書畫、拓片等,時代跨度大,上起舊石器時代晚期,下至當代。尤以商周青銅器較具特色,最為集中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諸侯國青銅器,有銘青銅器的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省前列,涉及的諸侯國包括鄂、鄧、曾、楚、鄭、鄀、蔡、黃、衞、弦、應、吳、徐、許、秦等。還有一批完整的三國時期文物、戰國至清代自成序列的銅鏡、內容豐富的南北朝畫像磚、小型明清道教造像、數千張館藏原始拓片等也具有一定的特色。館內革命文物、文獻及資料為空白。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襄陽市博物館有較為完備的服務設施,如參觀須知、導遊圖、各種標誌牌、電子顯示屏、觀眾休息處、觀眾意見薄等,温馨提示大家文明參觀,及時傳播服務信息。 [1] 
免費開放四年多來,襄陽市博物館共接待海內外各類參觀團體1200餘個,觀眾總人數每年35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館藏東漢陶豬圈 館藏東漢陶豬圈
為了讓人們瞭解市博物館的文物精品,突出宣傳襄陽的歷史文化,擠出經費編輯出版了《襄樊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襄樊市博物館文物陳列》兩本圖冊,並即將出版《襄陽史蹟掃描》、《襄陽瑰寶巡禮》兩本文物普及的書籍。
館藏戰國楚國升鼎 館藏戰國楚國升鼎
館藏東漢青龍畫像磚 館藏東漢青龍畫像磚
為充分展示襄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藴,向海內外觀眾宣傳襄陽,及時向廣大市民報告我市取得的豐碩文明成果,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欣賞需求,吸引市民多次走進博物館,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市博物館還積極籌辦臨時展覽,以充分發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先後舉辦了18個臨時展覽,包括《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展》、《襄樊記憶——百年襄樊老照片展》、《華夏第一青銅馬——樊城三國墓出土銅馬展》、《襄陽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成果展》、《打擊文物犯罪保護文化財富——谷城追繳文物成果圖片展》、《襄陽陳坡大墓出土精品文物展》、《襄陽好風日——襄陽市首屆行草書法展》、《襄陽好風日——襄陽市首屆行草書法展》、《楚天襄陽有線之春——王太雄、王世霖書畫展覽》、《秦富榮捐獻文物展》、《光輝的歷程偉大的成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展覽》、《走向共和——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展覽》、《姜家林聯墨藝術作品展》、《劉長斌書歷代詩人詠襄陽藝術作品展》、《“龍的精神、龍飛襄陽、龍的傳人”及“國花爭豔、國色天香、國富民強”——蔡明振、張金鵬書畫藝術展》、《王斌坤門券藝術展》、《草根七年行——拾穗者保護文化遺產成果展》等。並先後到北京參加《眾志成城雷霆出擊——全國重點地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成果展》,到武漢參加《荊楚英華——全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聯展》、到西安《色掛形象窮神變——中國古代壁畫源流展》。2013年積極開展《襄陽瑰寶圖片巡展》,將展覽送到學校、社區、部隊等地。 [1] 
襄陽作為一個有2800多年曆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襄陽擁有數萬件珍貴文物,博物館的所在地昭明台是襄陽市的標誌性建築,是號稱全國最長的仿古文化街北街的龍頭。襄陽曆代均是兵家必爭、文人墨客雲集之地,地面地下文物十分豐富。博物館現有文物一萬多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古字畫、古籍石刻珍藏豐富見長。一名文物專家介紹:“唐代名家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唐代詩人王維畫的孟浩然像石刻等都堪稱國寶。青銅器物數量也居全省同類城市之首。襄陽市博物館在極大程度上集中了襄陽地區現已發現的幾千年的藝術精華和歷史瑰寶。
襄陽新博物館
襄陽博物館新館 襄陽博物館新館
新的襄陽博物館已經開始規劃建設,襄陽博物館新館位於襄城區峴山東部的鳳凰山衝,佔地面積212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成後的博物館新館,既是展示襄陽精品文物和悠久歷史的殿堂,也能滿足市民和遊客休閒娛樂的需求。數百平方米的廣場北側,博物館的學術報告廳、展廳、辦公樓錯落有致。主體建築外面仿照襄陽古城,形成三層方形城台式建築,中間高高矗立着四角四層攢尖頂的閣式樓宇,依着它背靠的鳳凰山,取名鳳凰閣。屆時,鳳凰閣北與襄陽城內昭明台呼應,東與峴山上即將恢復的峴首亭相對,遙相呼應。

襄樊市博物館基本陳列

博物館的襄陽曆史陳列以“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遺韻”的襄陽古代歷史文化為主題,基本展陳約 2000平方米,既有融聲光電等科技技術為一體的在全國具有領先技術的互動展覽,也有能夠反映襄陽文明進程的精品文物展覽,分兩層五個單元,共展出襄陽由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近1000件精美的珍貴文物。
走進大廳,映入參觀者眼簾的將是一幅表現襄陽秀美風光的漆畫。漆畫後的標誌性雕塑作品——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是楚國漆器的精品。其旁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楚辭名家宋玉,漢光武帝劉秀,“建安七子”王粲,“卧龍”的諸葛亮、“鳳雛”龐統,唐代詩人孟浩然張繼皮日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等襄陽名人雕像牆。
第一展廳——史前時期的襄陽
(2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有關的考古文獻資料表明,十幾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這段歷史將用現代科技復原、展示。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樊城鄧城附近的山灣、太平店軍營坡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特別是考古人員1990年至1994年在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最重要的一處彩陶遺址,其光彩可與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相媲美,可以説它匯聚了南北文化的精華,獨具地方特色。
在展覽中,圖表展示雕龍碑遺址地理環境圖,遺蹟分佈總平面圖,雕龍碑發掘主要收穫統計表,雕龍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徵表和展品。通過這些文物,可以領略到雕龍碑遺址的輝煌,也可以通過其他遺址的展出,感受襄樊5000年的文明進程。
遺址見證文明:一件器物、一個圖案和紋飾體現出了古人的精神情感與意趣;一把石斧、一件銅鼎、一件陶壺,能夠展現出先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生活與鬥爭的圖景。
本單元展出80餘件珍品文物。
第二展廳——先秦時期的襄陽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偉的楚國大銅鼎,與牆壁上先人們艱苦勞作的圖畫和青銅冶煉場景相呼應,昭示着襄陽歷史從史前時期進入青銅文明時代。歷史文明的門檻隨之打開,暗示着“篳路藍縷”的楚國由弱小到雄霸一方,暗示着襄陽地區的先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辛勤耕耘,進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
夏商周時代,襄陽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通道,一度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鄧國及其外圍有周崗、餘崗和黃家村等兩週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物類別和文化內涵,無不凝聚着先民的匠心獨具與智慧,既見證了襄陽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鄧城的時代發展序列和作為都、市的繁華。
襄陽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西北荊山山脈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國早期開發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楚曾一度建都於鄢郢(即今宜城市鄭集鎮),並置襄陽為“北津戍”。在宜城市區南楚皇城遺址及其附近,不僅分佈有眾多的楚文化遺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參觀中我們可看到楚國不同時期器物組合、器型、紋飾的變化,器類由鼎、缶、壺到鼎、敦、壺,紋飾由繁縟細密的蟠螭紋到光素無紋等交接過程等,從中可以窺視楚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有的風采。
本單元500餘件文物為研究襄陽曆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證襄陽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廳——秦漢時期的襄陽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兩漢三國時期,襄陽曆史進入了新的一頁,它成了引領全國的政治學術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時期這裏經濟繁榮、文化興盛,是士族、名士聚集之地。
秦漢時期,伴隨漢莊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配置的模型明器大量出現,反映了漢人獨特的天地思想和陰陽風水信仰觀念。襄陽擂鼓台出土西漢彩繪漆衣鳥雲紋陶鼎、壺、盒各二件,主題鮮明,色彩豔麗,光彩奪目,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彩陶瑰寶。
低温鉛釉陶約在西漢中期出現,東漢很盛行。出土於襄陽夥牌的東漢綠釉紅陶樓,它不僅記錄了墓主人生前富足無憂的莊院生活場景,而且反映出漢代建築的真實風貌。
葬玉、玉劍飾等在漢代大量流行,玉製舞人、動物等藝術品也方興未艾。館藏印章多為私印,假司馬印為官印,假司馬為官名,司馬前貫以假者為副職。
式樣豐富,製作精巧,美輪美奐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的漢代銅鏡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發展,它是漢代金屬工藝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本單元展出近100件文物。
第四展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襄陽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襄陽曆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公元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將荊州治所由湖南漢壽遷到襄陽,使襄陽成為一個控地甚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一變化,對襄樊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襄樊成為歷代府、道、州、縣的治所,並一度成為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三國之後,襄陽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天下之要綱,襄陽實握之”。
此時處於南北交接地帶的襄陽,其文化傳統表現出以南朝文化為主體,又具有中原風格的特色。
青瓷盤口壺、罐、黃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時陶俑,品種多樣,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鎧甲武士俑等,並開始着重動作和神情刻畫。文官俑形態灑脱,武士俑體格強健,神情剽悍,真實形象地表現出此期士族名士放蕩不羈、戰亂頻繁的世俗面貌。此期襄樊出土陶俑均為模製後插合成型,腹部微凸,這些特徵與中原北朝風格相接近,説明襄陽地區是南風北傳的重要通道之一。
1984年,考古人員在襄陽城西虎頭山東北麓賈家衝發現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墓,該墓文化主流明顯是南朝風格,從出土的大量飛仙供養、佛教題材等圖案可以找到證明。
本單元將展出50件珍貴的文物。
第五展廳——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襄陽
(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隋唐以後至明清時期,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這個時期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多彩,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昌盛、文化的繁榮及民族的大融合。唐墓中出土一批陶俑,體態豐盈、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該時期出土的不同窯系、不同釉色和裝飾工藝的陶瓷器,可謂異彩紛呈、爭奇鬥妍,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的感覺。
在傳世文物中,也有一批價值頗高的珍貴文物,以青銅造像、墓誌碑刻拓片和官印為主。青銅造像有 100多尊,內容涉及有道教和佛教題材,是研究我國明代造像藝術、鎏金技術、鑄銅技術和宗教文化的藝術寶庫。在墓誌碑刻中,唐武周時期宰相張柬之的家族墓誌銘及王大劍、李景逸、劉密、楊孝貞、畢粹等唐代人物墓誌,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史志內容。傳世元明時期的官印均用九疊篆,篆字篆法自然流暢,布白對稱飽滿,是研究當時的篆刻工藝、用兵制度和官品制度的重要資料。
本單元共展出文物100餘件。

襄樊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華夏第一青銅馬
這一青銅馬高1.62米、長1.61米,於2008年11月在湖北省襄襄陽市一建設工地被髮掘,出土時馬的前半部分基本完好,後半部分已成碎片。文物修復專家考察了東漢到三國魏晉時期馬的造型特徵、歷史資料和殘件,運用一系列複雜工藝,最終將青銅馬的後半部分基本修復完成。經過修復後的青銅馬身高1.63米,身長1.62米,重約2噸,通體呈青色,頸部鬃毛直立,作引頸嘶鳴狀。相關專家表示,這是全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馬,堪稱“華夏第一青銅馬”。
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複製品)
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原物僅28釐米高,現藏於省博物館。因該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細膩,色彩豔麗,是楚國漆器中的精品,也是襄陽出土的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所以襄陽博物館按照原樣放大10倍複製後安放在正對大門處的大廳裏。該器物在過去是放置水果的果盤。張靖介紹,對於該器物龍蛇造型所傳達的信息有多種解釋,其中主要的有,一、龍蛇信仰在古代始終交織在一起,該器物可能反映了當時楚地不同信仰族羣間的融合;二、龍的原型有豬、鱷魚、蛇等多種説法,其中蛇曾是許多部族的圖騰,該器物可能反映了蛇是龍的原型之一。
邦季鼎
春秋早期。1976年出土於萬店周家崗東周墓葬。
錯金嵌玉鎏金鱉形銅帶鈎
戰國。1990年湖北宜城楚皇城出土。器身寬大,帶面分前後兩段:前段為魚形,其頭部鑲嵌一塊橢圓形玉飾;後段為鱉形,頭部與魚須相接,尾部上卷作鈎,鱉身鑲嵌一塊弧形玉飾。通體用不同線條刻畫出不同部位的特徵,線條中間錯金。楚皇城為楚國早期都城,也是東周時期襄宜平原大都市。這件錯金嵌玉鱉形銅帶鈎,造型奇特而別具匠心,線條圓潤流暢,做工精巧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鄧公牧簋
1979年襄陽廢品收購站徵集。通高21.8cm、口徑18.5cm。帶蓋。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獸面小足。腹兩側有對稱獸首耳,下有垂珥。蓋頂隆起,有喇叭形狀圓形握手。蓋沿、上腹飾竊曲紋,間以獸面紋,腹部及蓋頂飾瓦紋,圈足飾三角雷紋。器內底、蓋內有相同銘文二列六字“鄧公牧乍(食賁)簋”。鄧公牧簋可能出自樊城鄧城附近鄧國國君“牧”的墓中出土。
鄧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古老方國。鄧的先人早期就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商代的鄧為侯國。西周初年分封的鄧國國力強盛,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至少在西周中晚期又徙都於襄陽鄧城。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國版圖全部納入楚境。鄧國也是在襄陽城區建都立國唯一可考證的諸侯國,鄧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在鄧城遺址附近的王坡貴族墓地、沈崗墓地和黃家村遺址出土了一批鄧國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器和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是襄陽3000年曆史文明的見證。

襄樊市博物館參觀信息

地 址: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北街1號昭明台 
交通線路:乘1、13、14路公交車至鼓樓商場、昭明台
開放時間:淡季9:30~16:30 旺季9:00~17:00
閉 館 日:週一(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及農曆除夕全天閉館
票 價:觀眾從博物館前的領票處免費領取參觀券,一人一券。
郵 編:44102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