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峴山

(湖北省襄陽市的景點)

鎖定
襄陽峴山為赤松子洞府道場,傳説伏羲死後葬在此處,身體化為峴山諸峯包括峴首山(下峴)、紫蓋山(中峴)、萬山(上峴),是一座正宗的歷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荊山,環抱“鐵打的襄陽”,遙控“紙糊的樊城”,峯巖直插滔滔漢水,雄據一方。大宋淳化年間,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與元蒙在此數度爭戰,收復失地後,作襄陽銘道:“壯哉峴,脊南北。翳墉壑,幾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摩崖石刻猶存。
中文名
襄陽峴山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無門票
著名景點
古隆中
習家池
馬躍檀溪
俗    稱
三峴
類    別
自然景觀

峴山歷史傳説

峴山神話傳説

據説伏羲死後葬在襄陽境內。因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羲,故伏羲死後身體化為形狀似大人足跡的羣山橫亙襄陽南(峴首,中峴諸山),而掌控宇宙秩序的“規矩”則化為西邊的羣山(上峴諸山)。因為山小而險,故稱之為峴山。

峴山史書記載

史引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雲:“伏羲葬南郡,在襄陽”。
(唐朝)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雲:“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
南宋羅泌撰《路史》雲:“伏羲……世紀雲葬南郡在襄陽”。
(清代)馬驌撰《繹史》雲:“帝王世紀庖犧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廣通志》載: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長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欽定四庫全書》、《通鑑外紀》、《世説新語》、《元和郡縣誌》中亦有詳細記載。

峴山主要景點

峴山,到處是名勝,遍身皆古蹟。劉備馬躍檀溪處鳳林關射殺孫堅處,羊祜墮淚碑杜預的沉潭碑,劉表墓與杜甫墓,張公祠和高陽池,王粲井,蠻王洞等蜿蜓數公里。登臨峴山頂往南看去,楚皇城、張自忠上將抗日殉國處以及古代文學家——宋玉故里歷歷在目。朝東方向,夾魚梁州山水田園派詩的開創者——孟浩然的隱居地鹿門山漢水相望。向北遠眺,襄陽米顛紀念館,古鄧國和關羽水淹七軍遺蹟盡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煙雨朦朧。峴山腳下的襄陽城夫人城,是宋元大戰之地。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有詩:《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歷史上流傳下來關於峴山的詩多不勝數。而實際上,這位來自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可以説是古往今來以詩描寫峴山最多的詩人。上面詩中所提到的峴山位於襄陽城西南1公里處(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以南),東臨漢江,與一水相隔的鹿門山形成東西對峙,嚴如扼守在江漢平原北部的兩扇大門。
名山名水出名人,當然也出名石。在峴山腰巖上有一塊蒼勁的“峴石”就是極品古石。鳳凰山出的襄陽石,宋代的“雲林石譜”己有記載。經考證,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的編鐘,是峴山的石片磨成的。在湖北省博物館陳列的編鐘復品,以及演奏發出的美妙楚音,也是峴山之磬聲。三千里漢水,流到這兒被峴山迎頭一擋,拐出了一個大大的急轉彎。峴山美石不斷被衝進漢水,在魚梁州形成了漢水第一大卵石灘,無數的水墨石、火爆石、梨皮石血石臘石,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純潔的白沙中,醉倒了一串串的石痴,吸引了一隊隊的石友。仰望幽幽峴山,伴陪滄滄漢水,醉賞渾渾美石,不亦快哉!不亦樂呼?進了此情此境,石道中的朋友們,你還坐得住嗎?
千年萬山稱上峴
萬山歷來有上峴之稱,自然名山 、神話名山、人文名山、文化名山、英烈名山。“神女弄珠”和“漢江女神”的發源地,有建安七子王粲故居杜預沉碑處,孟浩然垂釣處,劉關張三義石等眾多的古蹟和遺址;宗教之山,古時山頂有幽蘭寺,今後稱保堤寺,以及僧人取水所用的苦井;軍事之山,楚莊王問鼎中原及宋元萬山之戰就發生在這兒。
中峴紫蓋伏羲跡
紫蓋山古稱中峴,俗稱琵琶山。解放戰爭時期襄樊戰役,在這兒進行過激烈的戰鬥。
帝王世紀》、《繹史》、《路史》雲:“伏羲葬南郡,在襄陽。”據説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峴山的紫蓋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
棲霞嘯月屹峴石
峴山北部半腰有一蘑菇狀巨石,上刻“峴石”二大字。為市區第三高山,海撥363米。山小而險。唐代杜審言、孟浩然、李白王維等均留下足跡,有峴石寺、羊叔子亭、峴石寺、峴石洞石刻、棲霞洞、嘯月亭等眾多名勝古蹟。
峴首羊杜美名傳
史書稱襄陽有三峴,此山為之首,故又名峴首山黃祖軍士高射殺孫堅於此山。(《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1]  )舊有峴首亭峴山亭。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死後,其部屬在峴山祜生前遊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稱此碑為墮淚碑
馬躍檀溪柳子關
三國志》裏的注引用相關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劉表待之甚厚。表欲廢長立幼,備勸止之。劉表後妻蔡夫人忌恨備,命弟蔡瑁在襄陽設宴,欲藉機殺備。至期,伊籍暗告備,備急飛身上“的盧”馬奔出襄陽城。至城西檀溪,人馬俱陷入水中,備急呼“的盧”,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蔡瑁引軍追至溪邊,備急勒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司馬徽,得聞伏龍,鳳雛之名。
而這段故事檀溪的發源地,就在扁山尖山之間的一塊平地處。白昀與陳家駒先生多次考察檀溪之源,找到了檀溪泉水“活水窩子”及宋家包庫。扁山是襄陽市區最高山峯,海拔459米,尖山是市區第二高山,海拔371米。扁山舊稱柳子山,過去在扁山與萬山之間還設有柳子關。
真武黃龍山上觀
在傳統習慣中,朝均州武當山者,先要來到襄陽真武山,給真武大帝上表章,算在真武大帝處報了到。有錢財和精力者當繼續去武當山天柱峯朝金頂,錢財精力不足或患病者可就此迴轉,也算實現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願。最南部的黃龍觀山上以前有道觀佔地數畝。
劉表採藥百丈南
舊傳百丈山有麝香獸,劉表派人採藥,遇洞得麝香數鬥,如石蓮,馨香芳馥,非人間所有。此山曾發生過宋元之戰。
虎頭山上顯英雄
虎頭山是市區第四高山,海拔354米,山上有劉備洗筆池,山下有晉太醫王叔和洗藥。是羣眾最喜愛登的山峯之一,其中的英雄坡(俗稱二球坡)是市區山中最陡的一條路,引起了登山愛好者征服的慾望。
望楚延慶寺相連
望楚山就是羣眾俗稱的華山,舊有為宋孝武帝宅,相傳為帝所生,帝為武陵王時愛其峯秀,改名望楚山。孟浩然曾兩處在詩中提到此山,並寫《登望楚山最高頂》。山南有楚巖二大字。
望楚山上過去有延慶寺,並且附近有卧佛寺、白馬寺、谷隱寺、甘泉寺、峴石寺龍泉寺等相連,是一個佛家文化集中的地區。
習池源頭白馬泉
白馬泉在白馬山下。漢習鬱引泉水鑿池水養魚,成為中國最早的私家園林習家池。旁有杜甫宅、王粲井。明知府萬振孫《水利議》雲:鳳凰山官泉,先年泉水通渠,南流至白馬鋪二十里,灌溉軍民田地百餘傾。白馬山和白馬泉風景優美,自古以來就是遊玩宴飲之地。
浩然故里澗南園
孟浩然的故里就在觀音閣附近,還叫孟家園。在詩中,孟浩然稱自己的家園為澗南園,也是因為在白馬泉之南。並且孟浩然22次提到峴首山,10次提到習家池,可見他的老家就在峴山附近。並且在詩中提到北澗和南澗,所謂北澗,就是指南渠襄水),南澗,就是白馬泉。綜合這幾個因素,只有觀音閣附近具有這些特徵。
蠻王洞內風光險
蠻王洞又叫王莽洞,因傳説王莽追劉秀的民間故事而得名。洞位於峴山主峯南側,為石灰岩溶洞。內有石刻像三組六尊,宋代題刻三塊,其中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的一塊,記載了郡太守遊襄陽城南諸峯一事,為我市年代較早的石刻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考古價值。
摩旗山中化石疊
順安上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化石的門類上看,有三葉蟲珊瑚蟲、菊螺、貝殼,還有一些頭足類腕足類生物化石。其中最多是三葉蟲和珊瑚蟲化石。這些化石對於我們研究襄陽的地質和地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可以開發成登山和旅遊的景點供遊人參考、探究。
扁山腳下菊花潭
扁山與雙背樑子腳下的陳家衝,是錢營村三組和四組。這兒有龍泉井和龍泉寺遺址,有菊花潭,羣山環繞,風景優美,孟浩然當年在這兒寫下過《疾愈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尋菊花潭主人不遇》《過故人莊》《戲題》等傳世名篇。市峴山森林公園建設指揮部市規劃局規劃院在白昀和陳家駒先生的建議下,已初步將陳家衝規劃為菊花潭風景區,成為市民健身休閒訪古的新去處。
赤松神陂仙人飛
傳説赤松子居住在襄陽大朱山的石室中,能夠在烈火中行走,隨風雨自由上下。有一日遊歷到蔡陽在湖畔小憩,夢到了赤龍卸下角伏身而來,之後不久炎帝少女就慕名來到襄陽,居住在小朱山岩洞中,追隨赤松子修仙。赤松子常在大朱山悟道石上傳道與炎帝少女,並在小朱山煉丹化玉。最終兩人在朱山赤松神陂昇仙得道而去。大朱山和小朱山還有兩位仙人當年修仙遺蹟。赤松子為雨師,所以襄人為了求雨,在大朱山和小朱山相連的赤松神陂上建了雨師殿祭拜赤松子和赤靈仙子來求雨。
始祖谷中詩像刻
峴山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約70.5米、長約230米,孟浩然石刻雕像,高50米、長約90米。山中碑文詩刻多達上百處。
峴山處處是名勝,遍身皆古蹟,可謂一石一古蹟,一木一景觀。
據初步瞭解,從漢唐至清末,著名的名勝古蹟不勝枚舉。
有二關:鳳林關、柳子關。
九洞:蠻王洞、劉秀洞、扁山老虎洞、豹子洞、謝莊洞、大米洞,還有過流霞洞、廣陽洞、過風洞。
一溪一湖一渠一渚:檀溪鴨湖南渠襄水)、解佩渚
二泉:龍泉、白馬泉。
三潭:菊花潭、峴山潭、萬山潭。
四池:習家池、鳳凰池、濯筆池、洗藥池
一館:桃林館。
一殿:雨師殿
三書院:鳳山書院、冽泉書院、學業堂
二台:漢皋台漢陰台。
三學院:洌泉書院、鳳山書院、學業堂
七亭:峴首亭、峴山亭漢廣亭、濯漢亭、漁樂亭、翊襄亭、仰止亭。
九個名人故宅:習氏故宅、龐德公故宅、王仲宣故宅、杜甫故里張柬之故園、皮日休故宅、徐庶故里、張子容故里、澗南園孟浩然故居
三廟:羊候廟、漢主廟、伏羲廟。
二觀:真武觀、黃龍觀
三祠:羊杜祠、唐宰相張公祠、忠節祠。
十多座名寺:谷隱寺、卧佛寺、峴石寺檀溪寺、鳳林寺、景空寺、甘泉寺、龍泉寺延慶寺、黃龍寺、保堤寺、愆恩寺、白馬寺、鐵佛寺、龍興寺、清涼寺、朝陽寺、萬壽寺、尼姑庵
磨崖碑刻甚多:李曾伯襄樊銘、南宋趙淳掃墓記事銘、墮淚碑杜預記功碑、來將軍去思碑等,峴石、蒼巖、棲霞、嘯月、楚巖等字摩刻仍清晰可見。
二十三名人墓:昭王墓、漢襄陽侯侍中習鬱墓、晉太醫王叔和墓、唐處士孟浩然墓、宋通判徽州贈少保王綱墓、元湖廣行中書省左丞阿里罕墓、元翰林學士暢師文墓、禮部尚書任亨泰墓、都督同知王信墓、襄陽知府何源墓、山東副使宗理墓、禮部尚書艾福墓、刑部侍郎孔文英墓、廣州府同知邵濟墓、大理寺丞鄭傑墓、封御史劉大經墓、子大理寺丞存義墓、御史曹璘墓、御史康慶墓、盩厔知縣鄭達墓、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鄭繼之墓、國軍二十七師師長馮安邦墓、(伏羲冢)。
到清朝峴山仍有十景:靈顯石、龍虎巖、流霞洞、嘯月台、甃子室、盤陀坡、古冰井、滌缽池、鎖鳳橋、歸雲嶺。
同時還有劉備馬躍檀溪劉表設伏斃孫堅杜預高岸沉碑、孟浩然踏雪尋梅、繡鳳點睛、虎皮井等眾多軼聞傳説。

峴山峴山文化

襄陽峴山的著名唐詩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山水詩。此詩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弔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全詩借古抒懷,融寫景、抒情和説理於一爐,感情真摯深沉,平淡中見深遠。
峴山十景
作者鄭梅嶺,清人。生平事蹟未詳。
靈顯石①
嶙峋不肯小②,孤孑自能奇③。
介性堪今古, 煙霞緊護持。
龍虎巖
心寂自能虛,猙獰空有狀。
風雲任往來,隱卧青苔上。
流霞洞
花垂澗下風,苔鋪崖前路。
危穴掩青霞,人來飛滿樹。
嘯月台
月散千林影,寒邀眾壑潺。
一聲長嘯處,落葉滿空山。
秋 子室
一缽圖澄水④,三間鹹澤廬。
鳥啼人不見, 返照映簾虛。
盤陀坡
石路劈松根, 崎危似鑿。
白去欲送人,陣陣來空壑。
古冰井
巖下泉似鏡,侵人六月寒。
呼童烹野茗,一盞滌冰肝⑤。
滌缽池
持缽獨頻來,一泓煙雨翠⑥。
石鰲不畏人,競聚餐得餌。
鎖鳳橋
山光匝四周,雨過青猶濕。
鶴子戀溪聲,跚跚橋上立。
歸雲嶺
策杖看雲歸,倚崖復小憩⑦。
空濛不踉晴,冷翠沾衣袂⑧。
[註釋]
①靈顯石:即峴石。此石拔地而起,兀立山頂,呈蘑菇狀,高約十米,直徑約四米,上刻有“峴石”二大字。
②嶙峋:形容山石峻峭突兀。
③孤孑:獨特。
④秋 :井壁。圖澄:晉高僧佛圖澄
⑤野茗:山中野茶
⑥泓: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
⑦憩:休息。
⑧不踉:象聲詞,形容水石撞擊的聲音。袂:衣袖。
[評箋]
古人到襄陽必遊峴山,而今峴山有91%的森林覆蓋率,加之十景均尚有跡可尋,開發其旅遊資源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