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國

(古代諸侯國)

鎖定
鄧國產生於黃帝時代,歷夏、商、週三代,先後為登姓、姒姓、子姓、隗姓和曼姓所取代。其遷徙過程是由山東轉入漢水流域,最後立國於湖北襄陽西北二十里的鄧城(一説今河南鄧州),前678年為楚國所滅。 [2-3] 
中文名
鄧國
簡    稱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鄧城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鄧侯
主要民族
華夏族

鄧國歷史沿革

《太平御覽》卷78曾引:“有媯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生炎帝。”卷79又引《春秋元命苞》雲:“女登生神農”,登即鄧,有媯即有媯,為舜之祖。黃帝時有臣子鄧伯温,當是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第一個男性酋長,曾隨黃帝與蚩尤作戰。鄧部落遂成為黃帝的主要部落聯盟成員。其居留地據《路史》載“黃帝臣鄧伯温國,當在兗州府境。”即今山東兗州一帶。
夏初,鄧為“仲康子國”(即夏王仲康之子的領地),為姒姓所代。今河南登封東南三十五里的郜城鎮及登封為登人居地而得名,説明登人已由山東兗州西遷於此。
襄陽鄧城發掘卜骨 襄陽鄧城發掘卜骨
商初,有芬氏首領登恆為商湯駕御車輛,説明這支姒姓部落的首領已淪為商的臣隸。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考河北之鄧的所在地,《括地誌》釋:“故鄧城,在河陽縣西三十一里。”即黃河北岸孟縣西境的鄧城,而軹在鄧城之西(今濟源東境),亦即秦莊襄王取魏的鄧、軹二縣。大約在周滅商時,子姓之鄧為土方之隗姓取代。周滅商後,大封姬、姜二姓於中原,追隨周滅商的庸、徽、蜀、發、濮、彭、盧等國,則被擠往西南貧瘠山區,鄧當在其中,故陝豫之交發現隗姓之鄧的鐧器。
周初,鄧國為隗姓之鄧。大約周昭王以前,曼姓取代隗姓之鄧。西周中葉以後,鄧自從鄧林遷今湖北襄陽西北二十里之鄧城,西與楚、巴,南與濮相鄰,成為周王朝南部領土。周代銅器中有登尊、登鼎、登伯盨、鄧孟壺、鄧公簋等,應是曼姓鄧國貴族的銅器。
前705年,鄧侯和西鄰的谷伯到今山東曲阜朝拜魯國。兩年後,巴國派韓服通過楚國與鄧交好,楚派道朔和韓服一起出使鄧國,為鄧南境鄾邑之人所攻殺。楚武王派薳章責備鄧國,鄧國不理,遂令鬥廉率兵匯合巴軍圍鄾,鄧侯派養甥、聃甥帶兵救鄾,三戰皆勝。後楚、巴設伏夾擊鄧軍,鄧軍大敗,鄾人夜逃。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借道鄧伐申,楚鄧有姻親關係,故鄧祁侯允許楚軍順利通過,但隨後仍遭楚軍攻擊。又過十年,楚滅鄧。鄧亡後,其後人以鄧為姓。 [1]  [3-4] 

鄧國考古發現

20世紀80年代,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對襄陽西北十多里的鄧城村古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一些帶銘文的青銅器。
經國務院核定,湖北省襄陽市的鄧國故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