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處(拼音:chǔ、ch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狀似一個頭戴皮冠在几上坐着的人。處本義為暫時停下來、止息,引申為居住。用於使動,引申為使事物各得其所的行為,特指對過失或壞的行為進行處理。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不外出做官稱為處士,而未嫁的子女稱為處子或處女。以上義讀chǔ。“處”還讀作chù,作名詞用,意思是所處的地方、場所,又指機關或機關裏的一個部門、機構。 [15] 
中文名
拼    音
chǔ,chù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THI [2] 
倉    頡
HEO [2] 
鄭    碼
RSID [2] 
筆    順
撇、橫撇、捺、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294) [3] 
平水韻
上聲·六語(chǔ);去聲·六御(chù) [4] 
總筆畫
3+2(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2340₀ [2] 
統一碼
5904 [5]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異體字
処、䖏、𩂫
注音字母
ㄔㄨˇ,ㄔㄨˋ
筆順編號
35424 [2]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處”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2。《漢語大字典》認為,“處”的金文字形像一個頭戴虎皮冠的人據幾而坐的形象 [8]  是古人席地而坐時供依靠的器具或擱置物件的小桌子。古人家居時,習慣席地而坐。坐累了就靠在或坐在几上,這樣做只是暫時休息一下,故處的本義為暫時停止、歇息一會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處”表示一隻猛虎暫時蹲踞在某個地方。從“處”字的金文字形來看,它的上面是一隻“虎頭”,右下是個依坐的“幾”,左下的“止”表示虎腳。合起來表示停止、休息的意思。 [16] 
小篆形體(圖3),將金文的上半部分變成了“虍(hū)”,下面是一隻腳(止)和依坐的“幾”,變成了從“虍”聲的形聲字。隸變後的楷書寫作“處”,即繁體字形。有的小篆將上部的“虍”省去(圖4),隸變後的楷書寫作“処”。現代通行的簡化字形“處”則是由“処”變化筆畫而來的。 [16] 
處由暫停、歇息進而擴展為停止、留下。三國魏·曹植《浮萍篇》:“日月不恆處,人生忽若寓。”大意是時間是不會永遠停止在那裏的,人生是匆匆而過的。“處”是在屋內暫歇,故又引申為居住、棲息、安頓。如屈原《九章·涉江》:“幽獨處乎山中。”處由居住又引申為一道生活,有交往的意義。《詩·小雅·黃鳥》:“此邦之人,不可與處。”不可與處,即不能交往、不好相處。和平共處,更是現代的常用詞語。
居住自然是在一定的處所里居住,處由此又產生出處所、位置等關聯意義。如《史記·五帝本紀》:“遷徙往來無常處。”
靠在或坐在几上暫歇,這是一個具體的行為、動作。把它的內在意義抽象化就是安置、處置、辦理等概念化的意義。《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我早起在太太跟前説的這樣好,如今怎麼處呢?”處就是處置、辦理,怎麼處即怎麼辦。處又由此引申出懲處、處罰義。如《晉書·食貨志》:“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
凡事要處置、辦理,必須要仔細辨察、區分,故處字又因而有了辨察、區分的意義。《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王引之《述聞》:“謂辨物也。”
古時未出嫁的女子,只是在孃家暫住,是還沒有出去的,故稱為處(chǔ)女。同樣,也把那些未出去當官的讀書人叫處士。《莊子·逍遙遊》:“綽約若處子。”成玄英注:“處子,在室女也。”《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也。”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ǔ
動詞
中止;停止
stop
《易‧小畜》:“既雨既處。”程頤傳:“既處,既止也。”
《漢書‧敍傳上》:“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居住;棲身
dwell
《詩經‧小雅·四牡》:“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啓處。”
《莊子‧至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居今之世,手頭略有餘裕,便或出或處,自由得多。”
懲罰;懲辦
punish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若是這樣胡鬧,我即刻送到縣裏處你。”
處罰;處決;處分(fèn);懲處
治理;辦理;安排
manage
《左傳‧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這是你家害我的,須憑你家裏怎麼處我?”
處理;處置;裁處
留,留下

《禮記‧射義》:“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

決斷;定奪
judge
《國語‧晉語一》:“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對曰:‘早處之,使知其極。’”韋昭注:“處,定也。”
《漢書‧谷永傳》:“將動心冀為後者,殘賊不仁,若廣陵、昌邑之類?臣愚不能處也。”顏師古注:“處,斷決也。”
處正、處變
保持;主持;執掌

《管子‧任法》:“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
漢·劉向《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不為苟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

對待
treat
《禮記‧檀弓下》:“﹝顏淵﹞謂子路曰:‘何以處我?’”
《荀子‧非相》:“談説之術,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
巴金《家》九:“這些日子來他對於任何大事小事差不多都是以平靜的態度處之的。”
處待;處物
交往;跟別人在一起

《詩經‧小雅‧黃鳥》:“此邦之人,不可與處。”
《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楊朔《中國人民的心》:“他就是這麼個人,和誰都處得來。”
處世;共處
擔任;承受

《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及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

審度;辨察

《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史記‧龜策列傳》:“衞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視月之光,觀鬥所指,定日處鄉。”

置身;存在
place
《史記·李斯列傳》:“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處境;養尊處優
據有;佔有

《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唐·韓愈《送鄭十校理序》:“由是集賢之書盛積,盡秘書所有,不能處其半。”

委任,任用

《史記‧樂毅列傳》:“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
唐·韓愈《上張僕射書》:“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處之。”

名詞
相交往的人

《鶡冠子‧天則》:“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任賢使能,非與處也。”

指辦法

《西遊記》第七二回:“沙僧道:‘哥哥仔細。’行者道:‘我自有處。’”

區別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序》:“二者之間,必有處焉。”

(Chǔ)姓氏用字



chù
名詞
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location;
place
《墨子‧兼愛中》:“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
唐·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7] 
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詞:“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處所;住處;別處;停車處;所到之處
事物的方面或部分
part;point
《孫子‧虛實》:“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唐·韓愈《與袁相公書》:“誠不忍奇寶橫棄道側,而合下篋櫝尚有少闕不滿之處。”
好處;益處;害處;難處
某些機關的名稱,也指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
department;section

軍機處;業務處;辦事處;政策處;財務處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幾部】昌與切(chǔ)
処,止也。得幾而止。從幾從夂。
處,処或從虍聲。 [11] 

説文解字注

(処)止也。人遇幾而止。引申之,為凡凥処之字,俗分別其上去。
從夊幾。夊,讀若黹,從後致也。人㒳脛後有致之者,至乎幾而止,故字從夊幾。昌與切,五部。
夊得幾而止也。此釋會意之恉。以上八字與舊本不同,今更正如此。又以上三篆皆會意,而不入人部、屍部、夊部者,重幾也。
處,或從虍聲。今或體獨行,轉謂処俗字。 [13] 

廣韻

昌與切,上語昌 ‖ 虍聲魚部(chǔ)
處,居也。止也。制也。息也。留也。定也。《説文》又作処。亦姓,《風俗通》雲:“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昌據切,去御昌 ‖ 虍聲魚部(chù)
處,處所也。昌據切。又音杵。二。 [12]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虍部】處
(chǔ)《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並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
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又居室也。《詩·大雅》:於時處處。
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既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偽滋多,雖處以嚴𠛬,而不能禁也。
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雲: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雲: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chù)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魯語》:五刑三次。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jù)又《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又通杵。《公羊傳·僖十二年》:𨻰侯處臼卒。註:《左傳》作杵臼。
《説文》作処。
《廣韻》:俗作䖏 [1] 
【子集下】【幾部】 処
《唐韻》昌與切。《集韻》《韻會》敞呂切,並音杵。《説文》:処,止也。從夊,得幾而止。《玉篇》:與處同。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夂”從左、下包圍“卜”,頂部“夂”低“卜”高。“夂”,第二筆的折點抵豎中線;捺從橫中線起筆,筆程長,捺腳低。“卜”,豎在豎中線右方,點收筆於橫中線。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處(處)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次清
昌與切
tɕʰjo
去聲
九御
開口呼
次清
昌據切
tɕʰ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次清
敞呂切
ʨʰiɔ
去聲
九御

合口呼
全清
居御切
kiɔ
去聲
九御

合口呼
次清
昌據切
ʨʰiɔ
禮部韻略

上聲
敞呂切

去聲
昌據切
增韻

上聲
敞呂切

去聲
昌據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穿
撮口呼
次清
ʈʂʼiu
去聲
魚模
穿
合口呼
次清
ʈʂʼ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昌汝切

去聲
魚模
昌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穿
次清
敞呂切
tʃ‘y
去聲
四御
穿
次清
昌據切
tʃ‘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着
穿







陰去
第四諸主着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6]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i̯o
先秦
王力系統
ȶʰ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j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h
r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ɕʰ
i̯wo
隋唐
王力系統
tɕʰ
ǐo
隋唐
董同龢系統
tɕʰ
j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tɕʰ
i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tśh
jwo
隋唐
陳新雄系統
tɕʰ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2.06:1046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3-09]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3-10]
  • 4.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3-11]
  • 5.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3-21]
  • 6.    處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3-21]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1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35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95-196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017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48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7;393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68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8
  • 15.    殷傑編著.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34-36
  • 16.    駢宇騫,張文路編著.國人必知的2300個漢字常識[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07:398
  • 17.    成都博物館展現錦城瑰麗與厚重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4-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