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儀

鎖定
蘭儀,古地名,清道光四年(1824)由蘭陽縣與儀封縣合併,屬開封府。治所即今河南蘭考縣。宣統元年(1909)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為蘭封縣。 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併,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
中文名
蘭儀
別    名
蘭封蘭陽東明縣 [5] 
浚儀 [5] 
考城縣 [11] 
釋    義
古地名
名稱演變
蘭陽縣→蘭儀縣(蘭陽縣,儀封縣合併)→蘭封縣(避溥儀帝諱)→蘭考縣(蘭封縣,考城縣合併) [2] 
著名景點
請見書院
白雲山 [12] 
韓陵
非物質遺產
儀封三絃書盆窯村土陶燒造技藝 [8-9] 

蘭儀發展歷史

古時候,今蘭考縣境屬豫州之地。西周時期,其西部屬衞國,東部屬戴國。秦時,嬴政東遊至户牖,“霾霧四塞,不能進”,故名其地為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蘭考縣的儀封。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40年)在户牖邑置東昏縣。王莽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東昏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東漢復改東明為東昏縣。 [6]  歷來分別設置了東昏縣和谷縣,進而演變為蘭陽儀封和考城三縣。今日蘭考縣就是由歷史上的蘭封(由蘭陽儀封合併)考城兩縣合併而成。 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併,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

蘭儀名稱來源

蘭陽縣儀封縣合併而來,故名。清道光五年(1825年),儀封城被淹沒,儀封縣併入蘭陽縣,稱蘭儀縣。 [10] 

蘭儀悠久歷史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蘭考縣流經母親河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一道彎,很久以前史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和活動。相傳黃帝蚩尤曾途經縣境,黃帝的兒子青陽氏(郭沫若認為是少昊氏一酋長)死後埋葬在青陵崗,即今本縣紅廟鎮青龍崗村。再根據縣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崗(杞縣崔林河東岸)、牛牧崗(民權縣雙塔東)、竇固堆(東明縣境內)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遺蹟證明,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一帶繁衍生息。
古時候史前時期,今蘭考縣境屬豫州之地。西周時期,其西部屬衞國,東部屬戴國。東周王朝春秋時期,春秋五霸首霸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即為:盟葵丘強齊稱霸,其中葵丘即在今蘭考縣境內。歷來分別設置了東昏縣和谷縣 [4] 

蘭儀地名演變

蘭考縣地處中原腹地,是由歷史上的谷縣東昏(東明)、蘭陽儀封考城諸縣分合演變而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縣境西部,春秋時稱户牖,戰國時稱户誦邑。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置東昏縣。
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稱東明縣。曹魏黃初四年(223年)廢縣,宋乾德元年(963年)重建東明縣。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將縣域分成南北兩部分。金天興元年(1232年)縣治遷河北岸冤句故地,遂將南岸地域析置蘭陽儀封2縣。蘭陽縣治仍在原東明縣城。元至正十七年( 1357年) ,蘭陽縣城遷於韓陵 (今城關鄉老韓陵村西)。明洪武元年(1368年) ,再遷於馬村(今縣城)儀封在金末建縣,縣治在通安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遷白樓村(今儀封鄉政府所在地)。清道光五年( 1825年)並於蘭陽縣,稱蘭儀縣。清宣統元年(1909年),改稱蘭封縣
縣境東部,古稱戴國。春秋時,改為谷城,秦置谷縣。秦楚之際稱甾縣。東漢建初二年(82年),改為考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蘭封考城2縣均歸陳留專署領導; 1952年6月, 改歸鄭州專署領導.1954年6月,蘭封考城2縣合併,稱蘭考縣
縣政府駐原蘭封縣城,隸屬關係不變。1955年4月,蘭考縣劃歸開封地區。1977年12月, 劃歸商丘地區。1980年8月,迴歸開封地區。1983年6月, 開封地區撒銷,蘭考縣隸屬開封市,至2003年未變化。 [1] 

蘭儀歷史名人

張伯行 [2]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