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藥學

(藏醫藥學)

鎖定
藏醫藥學是中華民族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着3000多年曆史,在西藏這塊神奇而廣闊的雪域大地上,勤勞勇敢的藏民族憑着自己世代積累的醫藥經驗,用他們的智慧和勞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抗爭,並吸取鄰近地區的醫療精華,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藏醫藥學。
中文名
藏藥學
地    區
西藏
特    色
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藏醫藥學

藏藥學歷史沿革

經歷了千百年臨牀實踐證明,以及歷代藏醫大師潛心鑽研和經驗總結,形成了療效確切、獨立完整的藏醫藥學體系。其中藏藥學是藏醫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藥是開水,最初的醫療者是拉蒼巴”這説明了藏醫學實踐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從藥學實踐中開始的,雖然在以後的整個醫學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實踐內容的側重點,但是醫學和藥學的理論及實踐方法是同一個根源。
其中藏藥學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藏族人民開始在雪域高原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就逐步學會了一些食物的醫藥性能,在醫藥的朦昧時期,就已經知道“有毒就有藥”的道理,這就是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因中毒而導致某些病痛,從而發現藥物的過程,這是藥物知識的積累過程。
最早的醫學著作《醫學大典》和《無畏的武器》,由於早已遺佚,無從查考,但其中必然有藥物方面的內容,當無疑問。現存最古的醫著,公元八世紀上半葉成書 的《月王藥珍》中,已經載有藥物780種,其中植物藥佔一半以以,達440多種(佔56。4%),動物藥260多種(佔33。3%),其餘80種(佔 10。2%)是礦物藥。書中所載的藥物,主要是結合疾病來論述的,也有一些專章專門討論如五靈脂、硫磺以及粉劑、膏劑、湯劑等各種製劑及具體藥物,也曾偶爾提到一點帶理論的東西。但總地説來,當時的藥物學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同一世紀下半葉的《四部醫典》既是藏醫基礎理論的奠基作品,又是在藏藥學方面打下堅實基礎的經典著作。書中提到的藥名,在1000種以上,對許多藥物的來 源、質地、貴重珍寶藥、石類藥、土類藥、木類藥、精華類藥、濕生常用的藥物。這部古典著作還把藥物按其治病的作用分成十七類,即治熱性病藥、治赤巴病藥、 治血病藥、治瘟疫熱性培根病藥、治隆病藥、治寒性培根病藥、治黃水病藥、治蟲病藥、治腹泄藥、治尿病藥、催吐藥、下瀉藥等。
在吐蕃王朝崩潰之後,西藏地區處在割據的混亂狀態,此時,由古天竺輸入一些醫學,主要是壽命吠陀醫學的“八支”,一些藥學專著也相繼出現。主要的代表作有《甘露精義八支密訣》、《藥診八支》、《甘露八部》、《草藥大全》等等,其中藥物的分類法大致仍然與〈四部醫典〉的相差不遠,只是在 內容方面做了一些充實。
此後的四個世紀,各個學派不僅在醫學臨牀方面出現繁榮的景象,在藏藥上更顯出爭鳴的重要意義。南方學派在用藥習慣上善用清涼性藥物,對藥物的形態特徵、 生活環境比較注意,他們還繪製了不少藥物的形態掛圖,對藥方的配製,也提出不少意見。其代表著作如《千萬個舍利》、《祖先口述》雖然不是藥學專著,但其中有關藥物的內容,都有獨至的見解,尤其是後一部書,仍被藏醫學家所推崇。北方學派則善於應用温熱性藥物,這與當地高原環境有關。這一派同樣也繪有不少藥物掛圖,尤其是倫汀堆孜久美在繪圖的技術方面,更為後世所推崇,成為其後成套系列的醫學掛圖的藍本。他們還有不少有關藥物方面的作品,如《珍寶圖鑑》、《藥方秘要》等。
十七世紀以後,藏藥由於理論和經驗的不斷積累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方面表現為彩色醫藥掛圖的完成,其中藥物學的內容十分豐富,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有些足以為鑑定藥物之品種的依據;另一方面則是十九世紀問世的《晶珠本草》的著成。它可以説是集藏藥學的大成,在藏藥學發展史上是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其所載的藥物,共分十三類,二千二百九十四種。它對於統一藥名、訂正謬誤、鑑別品種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理論性的問題,與每一種藥物互相結合,使之具體化,使後世有所遵循,成為藏藥學史上的重要典籍。 [1] 

藏藥學藥理

藏藥學 藏藥學
藥物治療在藏醫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吐蕃時期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記載。但藏藥學與藏醫學在早期是相互融合的,並沒有單獨的藏藥學專著,從7~8世紀的《月王藥診》和《四部醫典》的內容中就可以看出。直至10世紀才開始有藏藥學的著作問世。到了18世紀,藏藥學著作已約達120部,其代表作首推《晶珠本草》。這時是藏藥學史上的興盛期。早在公元前,藏族先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就已經發現了某些動、植、礦物有解除人體疾病的功效,如用酥油止血,治燒傷、燙傷;用青稞酒通經活絡散瘀,等等。這些經驗通過言傳口授保存於民間,而這一時期就是藏藥學的啓蒙時期。
現存最早的一部藏醫學著作是《月王藥診》。其中就記載有藏藥780種,包括植物藥440種,動物藥260種,礦物藥80餘種。而到《四部醫典》問世之時,其中所載的藥物已達到1000種以上。6~9世紀中葉是藏醫藥學史上的關鍵時期,雖然此時的著作大都是藏醫學與醫藥學的合著,但為後來的藏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直至清代出現了著名的藏藥學專著——《晶珠本草》,其中共載約2294種,在藏藥的分類方法中是頗具代表性的。根據藥物的來源、質地、生境和入藥部位等將藏藥分成13類,包括珍寶類、石類、土類、汁液精華類、樹類、濕生草類、旱生草類、鹽鹼類、動物類、作物類、水類、火類、炮製類。樹類又分為葉、花、果實、枝、杆、皮、樹脂等7類。旱生類系草本,分根、葉、花、果實、地上部分和全草等6種。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科學,在植物和藥物分類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藏藥的應用中,礦物藥和動物藥幾乎佔了用藥總數的一半以上,這在其他古代傳統藥學中是很少見的,這可能與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其所形成的民族風俗習慣有密切的關係。而且藏藥中有不少藥物只產在高海拔的環境中,如高山雪蓮花、喜瑪拉雅紫茉莉等,這也是其他醫療體系中少見的。
藏藥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藥物的生長、性、味、效與所謂五源(即水、土、火、風、空)有密切關係;二是認為性、味、效是臨牀用藥的理論基礎。
藏藥有六味、八性和十七效。六味是指甘、酸、鹹、苦、辛、澀六種,其滋養身體的力量依次以前者較大。具有甘、酸、鹹、辛味的藥物能醫治隆病,具有苦、甘、澀味的藥物能醫治赤巴病,具有辛、酸、鹹味的藥物能醫治培根病;八性是指8種性能,即重、潤、涼、熱、輕、糙、鈍、鋭,在臨牀應用中要依據對治的原則,即熱性病以寒性藥物治療,寒性病以熱性藥物治療,寒熱並存的疾病以寒熱藥兼而治之;十七效指17種對治功效,寒與熱,温與涼,干與稀,潤與糙,輕與重,穩與動,鈍與鋭,柔與燥及軟。總之,藥物的功效是以寒熱為主導的,熱的效能醫治寒性病,寒的效能醫治熱性病,只有判別清楚疾病的性質,然後用與病性相反的藥性藥物治療,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三因”所致的病症,也要講求藥物的性效,治療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如治療隆病,宜用具有重、穩、鈍、柔、潤、乾等藥性的藥物,以使體質結實,抵抗力增強;治療赤巴病則用具有涼、稀、鈍、潤、軟性的藥物,以滋潤身體;而治療培根病則以具有辛、鋭、糙、輕、動等性質的藥物,使身體產生較多的熱能。
藏藥的劑型也有其獨特之處。常見的劑型有丸劑、散劑、湯劑、膏劑、藥油、藥酒和滴劑等。在配製之前應首先對原料藥材進行鑑定。這包括品種、質量等,然後再按炮製通則予以加工炮製,萬可按照處萬刑量進行配製。最常用的劑型是丸劑,係指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製成的圓球形制劑,又分水泛丸、浸膏丸、酥油丸、藥油丸等。藏藥雖然也有湯劑的使用,但一般很少,這可能與高原地區的氣壓低、水的沸點低有關,在這種條件下很難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完全煎熬出來。
藏藥十分講究對藥物的炮製。一般的炮製手段有篩、刮、洗、漂、碾、炒、煅等,根據不同藥物的特點而分別選用。同時也很注意選擇適當的時間來採集藥物。在不同的季節,根據藥用的特點分別採摘其根、莖、花、葉等部位,然後去除其雜質,陰乾、曬乾。
當然,藏藥也有不少成藥,包括二十五味珍珠丸、十味訶子散、八味石榴清肺散、九味牛黃丸、珍珠七十味等。其中的一些,如珍珠七十味對神經系統疾病的療效顯著,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藏藥學醫學專業代碼

醫學類專業代碼概覽
醫學類
基礎醫學
100101
100201


100202
100203

100204
100251

100252
100253

100254
100305

100306
100307

100308
100309

100310
100311

100312
100401

100402
100501

100502
100503

100504
100505

100506
100601

100701
100801

100802
100803

100804
100805

100806
100807

100809
100810

10081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