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醫學

(蒙古族醫學)

鎖定
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是蒙古民族逐漸積累的獨特的醫藥學理論和治療方法。蒙醫學既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長期與疾病鬥爭中所積累起來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它吸收了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牀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
中文名
蒙醫學
外文名
mongolion medical profession
發源地區
蒙古民族
全    稱
蒙古族傳統醫學
組    成
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
分    類
民族傳統醫學
綱    要
五元學説

蒙醫學醫學理論

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是蒙古民族逐漸積累的獨特的醫藥學理論和治療方法。蒙醫學既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長期與疾病鬥爭中所積累起來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它吸收了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牀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蒙醫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結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區,多户外活動,多肉食的特點,發展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基本也是用草藥、針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其間也受中國中醫的影響很大,以前也摻雜着薩滿教的迷信,如跳大神之類,但現在已經進行研究,去其糟粕,如同中醫學一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行政部門承認的一種醫學方法。
蒙醫學認為要説明藥物對人體起作用的複雜關係時,首先要研究整個宇宙與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相互依賴並存的辯證關係。世上萬物要保持生態平衡、正常並存的主要因素是它們之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滋補、對立、抑制、增減、滲透和被滲透等相剋關係。醫生的整個防病治病的過程是利用藥物與人體之間的對立統一的矛盾解決機體發生病變之後,又得到恢復正常或長壽的目的。
蒙醫學的理論體系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為主導。在蒙醫學理論中陰陽,五元、三根、七素、三穢是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則的辨證理論基礎。 [1] 
蒙醫學 蒙醫學
蒙醫學自古以來以陰陽變化的相互關係來説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確定治療原則。
五元學説成為蒙醫學理論體系的綱要,分別歸屬於土、水、火、氣、空。蒙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各個部分之間都有密切聯繫,這種相互聯繫和構成,均和五大元素密切相關。
三根是人體賴以進行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和基本物質----赫依、希拉、巴達乾的簡稱。三根的功能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同樣也表現在異常的病理變化中。
七素為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飲食精華、血、肉、脂肪、骨、骨髓及精液。七素在有機整體的內部運動中屬陰性範疇,有顯示人體第二特性的作用。七素內部也存在着引起矛盾運動的因素。
所謂的三穢指人體吸收食物的養分後,污物、殘渣以大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存在於人體內的糟粕以尿的形式排出;汗液能使皮膚潤潔,起固表的作用。
病理學是以陰陽學説為主導,以人體基本組成部分之五元、三根七素的相對抗關係為基礎,研究發病原因、因素、病變過程,同時分析研究病因、發病部位及疾病本質的學科。
診斷學是蒙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蒙醫學基礎理論為依據,指導臨牀實踐的一門科學。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以問、望、切三診方法從整體觀念出發,重視疾病的客觀反映與內在病變的聯繫,對疾病進行行之有效的診斷。
蒙醫學中以重治病因為前提的原則是治療疾病時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就是治療原則。其一,針對病因施治,其二,結合病情,辨證施治。
蒙醫學根據自己的理論體系,研究人體形成,生長髮育,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動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開展防病治病和使人延年益壽的工作。任何醫學理論體系都來源於臨牀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牀實踐的。蒙醫學也不例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與疾病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不斷地得到充實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理論體系。
蒙醫學以獨特的理論體系 ,獨到的臨牀療效為蒙古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作出了應有貢獻。同時,蒙醫藥以安全、質優、有效、價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羣眾的信賴。相信,在黨和國家的真確領導下蒙醫藥學的明天更為輝煌!

蒙醫學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地區的遊牧經濟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牧民飼養的駱駝被中原視為“奇畜”,他們把用駱駝奶作成的“酥”作為補養身體的佳品。蒙醫傳統方藥還有很多“酥製劑”、“酥引子”。另外還有“馬乳療法”等等。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紀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進藏時期,在西藏有位醫生,當地人民叫他“蘇克布門巴”(藏語,意為蒙古醫生)。由於他的醫術高明,被人們譽為“起死良醫”。元代,是蒙醫闡古啓新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時,在宮廷裏“設掌飲膳太醫四人”,專門從事飲食營養衞生的研究。飲膳太醫忽思慧,曾編著一部《飲膳正要》(公元1330年),書凡三卷,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 13世紀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全蒙古民族以後,同國內各兄弟民族, 特別是同漢族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於是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也得以發展,有了手工業,創造了蒙古文字。西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裏, 也有"蒙古灸"的記載, 並在《宇妥·元丹貢布傳略》一書中提到"蒙古放血療法"。常年馳騁在廣闊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經常發生戰傷、摔傷、骨折等疾病, 客觀要求他們不斷摸索克服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 正腦療法也是早期蒙醫的重要內容之一。還有對傷口的"燒灼療法"、重傷者的"腹罨療法"(即把牛或駱駝的腹腔剖開,將傷者放入,利用其温施療)。 在元代,飲食療法得到較為系統的總結和發展。著名的元代宮廷飲膳太醫、 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記載大量的蒙古族飲食衞生及飲食療法的內容。如常用的馬奶、牛骨髓、乳酪及營養衞生的內容在該書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此書在祖國醫學營養學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蒙漢兩族醫藥很早就有交流。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就載有很多北方民族的醫療衞生知識。許多北方少數民族醫家則致力於研究漢醫,並介紹到蒙古地區。如宋《聖濟總錄》在南宋時即已散失,後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遼代的耶律庶成則把一些漢醫學的方面的書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廣泛傳播。還有直魯古寫出《脈訣針灸書》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視,在明人陳弟編的《世善堂藏書目錄》中仍有著錄。元代蒙醫學家沙圖穆蘇用漢文撰成《瑞竹堂經驗方》十五卷,書中反映出蒙醫學的某些特點,如治療風寒濕痹的方劑較多,該書所載方劑達數百首,其中有些方劑實用而有效,至今仍為醫家所樂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劑,均出自該書。用沙漠中生長的地錦草乳汁治療創傷的方法,至今仍在應用。森林地帶的蒙古人對草藥的知識尤為豐富。如14世紀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記載:"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藥劑,並以蒙古療法醫病之事,頗有盛名。"隨着與國內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髮展,蒙古肉蓯蓉和動物性藥物傳到內地和國外;同時,內地和外國的藥物也傳入蒙古地區,促進了蒙藥的發展。
14世紀,蒙古族翻譯家沙拉布僧格,將古代印度鉅著《金光明最勝王經》從維文、藏文譯成蒙文。在該書第24章裏摘述《聖心八部醫法秘書》中的"平息由赫依、希拉、巴達幹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症的理論"。隨而古代印度醫學的部分基本理論初次傳播於蒙古地區。16世紀,明代中、末葉隨着西藏喇嘛黃教輸入蒙古,藏醫也隨之而來到蒙古地區。1576年,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傳到蒙古。印度佛教鉅著《丹珠爾經》於17世紀末被譯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醫學鉅著《壽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對蒙醫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蒙醫吸收了藏醫學及古代印度醫學的以陰陽、五元學説為基礎的赫依、希拉、巴達幹理論和七要素理論以及漢醫知識,結合蒙古地區特點及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發展。在18世紀時,已經形成了以寒熱理論為主導的理論體系。湧現出許多蒙古族醫學家,編寫註解和補充《四部醫典》的書以及其它醫著,對蒙醫學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蒙醫學包括基礎理論、蒙藥與蒙藥方劑、臨牀各科等幾大學科。蒙醫基礎理論主要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以及治療方法等,對臨牀各科具有指導意義的一門學科。蒙醫學理論來源於臨牀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牀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它不僅僅是醫療經驗的積累,而且具有從實踐中昇華出來的一套學術理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接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思想—陰陽、五行學説的影響,吸收了印度醫學、藏醫學、中醫學的部分基礎理論,不斷地得到了充實和提高。蒙藥學是對蒙藥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每味蒙藥的來源、形態、產地、品種和真偽的鑑別、性味、功效以及採收、加工、炮製、貯藏等。蒙藥學還總結出了一整套用藥規律,應用於臨牀,而達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目的。方劑學是以蒙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製、藥物應用的一門學科。內容包括蒙藥的配置原則、配方規則、配方劑型、配製工藝、方劑功能、主治、用法與用量等。蒙醫臨牀各科包括內科、外科、温病科、婦科、兒科、傳統療術科、骨傷科、五官科、皮膚科等。都以蒙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對疾病進行辯證分析、診斷和治療的具有獨具特色的學科。

蒙醫學主要學科

本專業培養具備蒙醫學基礎理論和醫療技能以及一定的現代醫學知識,能在本專業和蒙西醫結合方面的醫療、教學、科研等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蒙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蒙醫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以及一定的現代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受到蒙醫臨牀操作和辯證施治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蒙醫理法方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能力。

蒙醫學主幹學科

蒙醫基礎理論、蒙醫臨牀醫學
主要課程
蒙醫基礎理論、蒙醫診斷學、蒙藥學、蒙醫方劑學、《四部醫典》導讀、蒙醫療術學、蒙醫温病學、蒙醫內科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內科學、中醫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採藥認藥、製藥實習、臨牀見習、畢業實習等,一般安排56周。

蒙醫學修業年限

蒙醫本科五年
蒙醫專科三年
蒙醫護理四年(本科)
蒙藥學四年

蒙醫學授予學位

醫學學士、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相近專業
臨牀醫學、中醫學

蒙醫學開設院校

內蒙古醫學院蒙醫藥學院(含蒙醫本專科、蒙醫護理、蒙藥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赤峯學院
參考資料
  • 1.    蒙古醫學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