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博-35

鎖定
薩博-35,即J35“龍”戰鬥機是瑞典薩博飛機公司研製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可執行截擊、對地攻擊、照相偵察等多種任務。 1951 年開始設計, 1955 年 10 月原型機首次試飛。預生產型於 1958 年 2 月試飛。截止於 1973 年共生產 589 架。是 60 年代瑞典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其型別有: A 、 B 、 D 、 F 型,是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截擊機; C 型,雙座教練型; E 型,戰術照相偵察型; XD 型是向丹麥出口的攻擊/偵察型; XS 型是向芬蘭出口的截擊型。
中文名
薩博-35(J35“龍”)
外文名
Saab-35(J35"Darken")
次型/級
薩博-39
服役時間
1960年3月8日
首飛時間
1955年10月25日
所屬國家
瑞典

薩博-35發展沿革

薩博-35研製背景

早在 1949 年,應瑞典皇家空軍委員會提出的要求,薩伯公司開始進行代號“項目 1200”的新機預研,計劃用其取代到時必然過時的薩伯 29“圓桶”,“圓桶”雖然服役時間不久,但由於各航空大國的新型噴氣戰鬥機層出不窮,其性能已經開始落伍。
瑞典皇家空軍對新機的具體要求是可以攔截高空高速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 1.4 馬赫,除了可以使用瑞典現有的機場外,還要具備公路起降能力,也就是説要能夠使用臨時加固的公路簡易跑道。這也是瑞典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戰鬥機起降性能提出如此要求,畢竟這個時期的局勢不同了,原蘇聯鋒芒畢露的攻擊力使瑞典人沒有幻想能頂住其第一波次進攻,因此在機場遭突然襲擊而被摧毀後戰鬥機的公路起飛性能就顯得格外重要。此外,還要求新機的構造不能過於複雜、易於維護、價格低廉、操縱簡單,總之就是要求在戰時能夠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戰鬥力,一切的設計要圍繞惡劣的戰爭環境。這是瑞典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戰機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也説明其對薩伯的飛機研製能力充滿信心 [1] 

薩博-35原型設計

“小龍”號 “小龍”號
在薩伯的主設計師艾力克·巴瑞特(Erik Bratt)領導下,薩伯的工程師們為了滿足飛機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採用無尾三角翼的氣動佈局,而且機翼後掠角達到罕見的 70 度。後來經過詳細論證,機翼設計改為雙三角翼結構,後掠角達到 80 度的內段機翼採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設計,為容納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寬敞的空間;外翼段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緣後掠角 57 度,外翼段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改善戰機的低速性能和縮短起降距離,同時保留高速飛行時的低阻特性。不僅機翼後掠角大得驚人,垂直尾翼的後掠角也不含糊,驚世駭俗的機翼和垂尾使這架飛機的外形十分前衞。要知道在這以前還沒有人設計過這樣的無尾雙三角翼飛機
在美國進行了一系列風洞試驗後,機翼的氣動外形基本確定,並準備製造一架尺寸為原型機 70% 大小的驗證機——薩伯 210“Lill Draken”,在瑞典語中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小龍”,它的大名“Draken”——“龍”——是留給該機的生產型的。完成了為“龍”取得飛行數據的任務後,“小龍”被送進瑞典空軍博物館。

薩博-35定型生產

“龍”的三視圖,注意其機腹的導彈掛架 “龍”的三視圖,注意其機腹的導彈掛架
1953 年瑞典政府訂購三架原型機和三架預生產型薩伯 35 戰鬥機。生產型機計劃換用英國羅·羅公司的“埃汶”200(Avon Mk.48A)發動機,沃爾沃航空發動機公司(就是著名的瑞典汽車生產商——沃爾沃公司的前身)獲得了“埃汶”200 的生產許可證,開始生產瑞典版的“埃汶”200——RM6B,該發動機換用公司自己研製的“65 型”加力燃燒室,由於瑞典的氣候寒冷,所以通常要對引進的發動機的燃燒室進行必要的改裝,以免發動機水土不服。改裝後的發動機淨推力為 4.8 噸,加力推力可達 6.8 噸。
1955 年 10 月 25 日,薩伯 35 的原型機首飛成功,當時原型機使用的是英國“埃汶”200 發動機(Avon Mk.21,該發動機的瑞典型號為 RM5A)。在隨後的試飛中最大速度達到設計要求的 1.4 馬赫。同時代的法國“幻影Ⅲ”型戰鬥機的原型機首飛比薩伯 35 晚了一年,但在 1957 年 1 月的試飛中達到 1.5 馬赫,而且在 1958 年 10 月 24 日,“幻影Ⅲ”A 型在試飛中於 12,500 米高度達到 2.0 馬赫的最大速度,“龍”達到這樣的速度是 1960 年以後的事了。不過對於“龍”式來説這樣比不太公平,因為“幻影Ⅲ”A 要達到 2.0 馬赫的最大速度,必須啓用一台助推用的火箭發動機。“龍”試飛成功後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薩伯 35 投產。投產時由於超音速理論已經成熟,戰鬥機速度開始向 2 馬赫衝擊,因此瑞典空軍將薩伯 35 的最大速度指標提高到 1.8 馬赫。這樣做的原因或許還有可能是當時得到的情報:原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始進行“圖-105”超音速轟炸機項目——就是後來的圖-22“眼罩”。

薩博-35衍生型號

型號J 35A
露天展品——“龍”A 型 露天展品——“龍”A 型
J 35A 是薩伯 35 的第一種生產型,第一架生產型 J 35A 於 1958 年 2 月 15 日試飛成功,試飛的那架 J 35A 安裝的是瑞典製造的 RM6B,這次成功標誌着 J 35A 的批量生產正式開始。1960 年 3 月,這架 J 35A 進入瑞典空軍服役,標誌薩伯 35 型機正式服役的開始。
除了雙三角中單翼垂尾的設計有些前衞外,還採用了翼身融合。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很前衞的設計其實很早就有。
機翼後緣三段式副翼 機翼後緣三段式副翼
飛機的表面控制(就是副翼翼面操縱)為二餘度液壓系統,為了防止由於飛行員對駕駛杆的杆力感覺不明顯操縱過度,導致飛機過載過大發生事故,駕駛杆連接了助力裝置,使飛行員在操縱該機時多少有點感覺。每側機翼後緣的副翼分成三段。外翼段由螺栓與內翼連接,可將外翼卸下以方便陸上運輸,在後機身的上下兩面各有一塊麪積不大的減速板
作為單座型戰鬥機,J 35A 加壓座艙還為飛行員配備了空調設備,這些配置不僅是因為瑞典屬於寒區國家,更重要的是飛行員要駕駛戰鬥機在 18,000 米以上高空執行攔截任務。為了減小過載對飛行員的影響,座椅後仰達 30 度,同時還為飛行員配備了火箭彈射座椅,型號為 Saab-73SE-F——也是薩伯公司的產品,可在零高度和 100 公里/小時以上的飛行速度下彈射,當時各國裝備的第一代彈射座椅還達不到零-零彈射的指標。
“龍”的尾輪 “龍”的尾輪
J 35A 共製造 90 架,但先前生產的三架預生產型和第一批 17 架均用於部隊評估,連火控雷達機炮瞄準具都沒安裝,所以從第 21 架起才是真正的標準生產型。前 65 架(一説是 62 架)J 35A 是使用“65 型”加力燃燒室的“短尾龍”,其餘是使用“66 型”加力燃燒室的長尾型,這部分“長尾龍”改進了加力燃燒室後升限有所提高,但加長了尾噴口後不得不在機尾安裝尾輪,以防止起降時尾噴口觸地。
型號J 35B
教練“龍”的前視潛望鏡 教練“龍”的前視潛望鏡
B 型繼 J 35A 後的“龍”系列的第二個型號,於 1959 年 11 月 29 日首次試飛,1961 年末開始服役,算原型機在內共製造了 72 架。外形上 B 型與後期生產的 A 型沒多大區別,但換裝了薩伯產的 S7 型火控系統。無奈的是當時瑞典皇家空軍僅有的 Rb 24 空-空導彈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紅外信號特徵較大的發動機尾噴管,無法迎頭攻擊。J 35B 在執行截擊任務時只好掛兩個能裝 19 發 75 毫米火箭彈的火箭發射巢,在迎頭攻擊時無制導的火箭彈比只能追尾的導彈強。攜帶了火箭彈的 B 型同時也能執行有限的對地攻擊任務,其實在後來的 J 37“雷”出現後,老式的 J 35 大部分是作為多用戰鬥機使用的。
型號Sk 35C
瑞典語中 Sk 為“教練機”一詞(Skol)的開頭兩個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軍的教練機型號均以 Sk 開頭。“龍”式的 C 型是雙座教練機型,其原型機於 1959 年 12 月 30 日試飛成功。前後串列的座艙為後座的飛行教練配備潛望鏡以改善其前向視野,但教練員對該設計評價不高,一句“總比沒有強”就可以概括。
瑞典皇家空軍的 Sk 35C 型教練“龍” 瑞典皇家空軍的 Sk 35C 型教練“龍”
該機的後艙設計中薩伯公司在防護上考慮的比較多,當時認為,如果座艙遭到飛鳥或其它異物撞擊,前座的學員受傷的話還有後座的教練可以駕駛飛機,問題不會很嚴重,但萬一後座的教練也受傷那乞不是兩名飛行員外加飛機全部玩兒完。所以在學員與教練之間加裝了一塊防撞隔板以加強防護。座艙的變化不僅導致飛機的航向穩定性變差,還減少了機內載油量。作為解決方案,在前機身下部安裝了兩隻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穩定性;將兩門機炮拆除來騰出空間增加油箱容量。為防止這些改動導致機身重心發生變化還將機頭的火控雷達給拆了,不過沒有雷達倒沒有妨礙其攜帶紅外製導的“響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導彈進行訓練。
除了 C 型的原型機外,該型機全部由 A 型早期生產型改裝而成,並保留了 A 型使用“65 型”加力燃燒室的短尾特徵。
型號J 35D
薩伯公司為“龍”配備的彈射座椅 薩伯公司為“龍”配備的彈射座椅
隨後引進的“埃汶”300(Avon Mk.60 型)發動機也換裝了自產的加力燃燒室。改裝後的發動機就成了瑞典自己的 RM6C,早期該發動機使用的是“66 型”加力燃燒室,淨推力 5.75 噸,加力推力增至 7.83 噸,該發動機配備給了“龍”式。由於使用了新發動機,本來是作為第二批次 B 型生產的飛機得到了 J 35D 的新型號。由於換裝的新發動機性能不錯,D 型在開加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 2 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總算將“龍”帶入了 2 馬赫時代。D 型的燃油攜帶量比 B 型多了 600 升,還可在機腹下掛兩隻 530 升副油箱,除此之外進氣口向前延伸,這也是 D 型與 B 型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
在航電設備方面 D 型除了將自動駕駛儀升級成國產的 FH5 型(又是薩伯的產品)外,其 S7A 火控系統也將火控雷達升級成了愛立信的 PS-03 雷達。在 D 型服役後,“67 型”加力燃燒室研製成功,換裝後的 RM6C 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增至 8 噸;而後薩伯自家的 RS35 彈射座椅研製成功並配備 D 型,這是真正的“零-零”彈射座椅,即使飛機停在跑道上它也能將駕駛員安全彈射。
包括 D 型的原型機在內,J 35D 共 93 架。隨便説一下,D 型的唯一一架原型機是由 A 型改裝的,1960 年 12 月 27 日首飛,但直到 1963 年才服役,除了這架原型機外其餘的 D 型都是新造的。
型號S 35E
S 35E  有着奇特的機頭形狀 S 35E 有着奇特的機頭形狀
應瑞典皇家空軍的要求,薩伯在 D 型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型無武裝的偵察“龍”——E 型,型號為 S 35E。該型偵察機共攜帶 7 台偵察用照相機:一台前向 SKa 16B 相機位於機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內,這台相機後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44 廣角相機,機頭右側兩台旁視斜向 SKa 24-100 相機,而機頭左側只有一台旁視斜向 SKa 24-600 長焦相機,拆掉兩門“阿登”以騰出其位置安裝兩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100 相機。1973 年後,E 型在機腹下外掛新型照相偵察吊艙,其設備包括三台英國提供的紅外校正 70 毫米同步相機和一套電子閃光系統,這樣 E 型也被用來執行夜間偵察任務
E 型的機頭整流罩使用滑軌,可以方便的開啓以取出膠片和相機。除了加裝了相機而且少了機炮外,與 D 型沒什麼區別,性能也差不多。1963 年 6 月 27 日,由一架 D 型改裝成的E型原型機首飛,早期的 E 型包括原型機在內使用的也是“66 型”加力燃燒室,後期才換“67 型”。
偵察“龍”的座艙 偵察“龍”的座艙
1965 年 8 月 E 型服役,這時原蘇聯防空軍裝備的截擊機主力是蘇-9“捕魚籠”(Fishpot),其最大速度可達 2,230 公里/小時,比 J 35E 的 2,150 公里/小時快不了多少,在截擊時蘇-9 如果攜帶空-空導彈的話就飛不到它的最大速度。E型 的巡航速度可達 1,000 公里/小時,強於蘇-9的 960 公里/小時,而且蘇-9 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不過 1,650 公里,更何況蘇-9的發動機耗油率較高,一旦在追擊時為了提高速度而拋掉副油箱,它的追擊航程也就沒多大了。也就是説如果用 J 35E 對華約國家進行偵察,原蘇聯並不能有效阻止。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畢竟在冷戰期間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沒必要招惹原蘇聯這隻強悍的北極熊
不包括原型機的話,E型共生產了 59 架,其中前 28 架本來是瑞典皇家空軍訂購的 D 型,後空軍改了主意,這些 D 型在生產線上被改裝成了 E 型。
型號J 35F/J
瑞典自家的 F 型“龍”,掛 4 個副油箱 瑞典自家的 F 型“龍”,掛 4 個副油箱
以 D 型為基礎,薩伯還發展出了 F 型,三架原型機由 A 型改裝,1961 年首飛,1965 年服役,共生產 230 架。
J 35J 型,內翼掛 Rb 24,外翼掛 Rb 27 J 35J 型,內翼掛 Rb 24,外翼掛 Rb 27
F 型與使用 RM6C 的 D 型後期生產型在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加大了機內載油量,修改的座艙罩改善了飛行員的視野,座艙內的儀表板也經過重新佈置,再次升級導航、通信、自動駕駛設備。薩伯的 S7B 新型火控系統也具備迎面截擊能力,使用愛立信公司的 PS-011/A 火控雷達和紅外傳感器,其中 PS-011/A 雷達的搜索距離能達到 46 公里,跟蹤距離能達到 30 公里。隨着火控系統的升級F 型所攜的武器也相應升級,除了以前的 Rb 24 導彈外,還可攜帶 Rb 27 和 Rb 28 空-空導彈,但左側機炮被拆除,騰出的空間用來安裝電子設備
F 型使用的紅外傳感器 F 型使用的紅外傳感器
Rb 27 導彈的彈頭原是為容納核戰鬥部的 Rb 27 導彈的彈頭原是為容納核戰鬥部的
Rb 27 導彈是瑞典以生產許可證形式生產的美國 AIM-26B“獵鷹”空-空導彈,而 AIM-26B 導彈屬於休斯公司的“獵鷹”(Falcon)空-空導彈系列。它的前一個型號,綽號“核獵鷹”的 AIM-26A 比較可怕。顧名思義這是一型使用核戰鬥部的空-空導彈,雖然可以迎頭攻擊,但由於其半主動雷達制導系統精度低,“核獵鷹”的命中率不高,考慮到它 2,000 噸當量核戰鬥部,就算精度不高也夠用了。要命的是它的射程只有 9.3 公里,發射後載機也難逃厄運,所以“核獵鷹”只生產了 100 餘枚,只裝備了美國空軍。AIM-26B 就是將“核獵鷹”的戰鬥部換成了普通炸藥的型號,其它部件沒什麼變化,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精度依然不高,所以美國空軍自己沒要多少,生產的絕大部分導彈用於出口。
Rb 28導彈 Rb 28導彈
至於 Rb 28 導彈則是休斯公司為美國空軍生產的 AIM-4C,是給截擊機使用的空-空導彈,仍屬於“獵鷹”導彈系列。其紅外導引頭性能較差,故該導彈只能尾追目標從後部攻擊,再加上 2 馬赫的速度和 8 公里的射程,也只適合用來截擊轟炸機。後來 AIM-7“麻雀”系列出現之後“獵鷹”系列就逐漸淡出了。順便説一下,AIM-26A“核獵鷹”就是在 AIM-4 系列的基礎上換裝核戰鬥部和 M60 火箭發動機改裝而成的。
型號J 35X/XS/O
芬蘭“龍” 芬蘭“龍”
1968 年,丹麥政府為其空軍選擇了為其專門改裝的 J 35X(由 J 35F 改裝,字母‘X’代表出口)。X 型與 F 型類似,不過加大燃油攜帶量同時加強機體結構,外翼經過重新設計,機尾加裝了着陸阻攔鈎,而且 X 型的最大外掛可達 4.5 噸。丹麥採購的“龍”總數為 51 架。
1970 年,芬蘭政府決定採購 12 架“龍”J 35XS(基本就是 J 35F)截擊機。幾年後,隨着不斷的增購,其採購“龍”的總數達到 48 架。
奧地利的“龍” 奧地利的“龍”
1985 年,奧地利成為最後一個購買“龍”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採購該機的非北歐國家。奧地利購買了 24 架瑞典皇家空軍使用過的 J 35D。經過翻新,這些“龍”的型號改成 J 35O,字母“O”代表奧地利,因為瑞典語中奧地利的國名為“Oesterreich”。

薩博-35技術特點

薩博-35結構特徵

該機的主要任務是以M1.4-M1.5的速度截擊,也能完成對地攻擊和偵察任務。Saab-35的設計要求在1949年公佈,瑞典薩伯-斯堪尼亞公司在1951年底開始具體的設計,1953年8月正式簽定了研製合同,1955年10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共製造了3架原型機,都安裝引進英國的“埃汶”200渦噴機。第一架預生產型飛機於1958年2月開始試飛,其安裝的是瑞典自行設計的RM6B渦噴機。截止1973年,瑞典空軍共裝備了589架Saab-35,另外出口到丹麥51架和芬蘭12架。 Saab-35採用特殊的無尾雙三角翼翼身融合體佈局三角形的發動機進氣口布置在翼根部,採用大後掠垂直尾翼,並在其前方設有一個小型三角形天線,有利於避免失速。其特殊的無尾雙三角翼翼身融合體佈局令西方各國大為震驚。
地勤人員的讚揚則是該機易於維護,這恐怕得益於該機的機身前後兩段是由螺栓連接,從工藝分離面很容易將飛機分前後兩段,直接對發動機進行必要的維護。從地勤人員的評價可以看出,薩伯公司在設計中的確已經考慮到飛機的維護性,這也基本達到了瑞典皇家空軍當初的要求。

薩博-35動力系統

其中 D 、 F 型的主要裝備和性能如下:為 1 台 RM-60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 5800 公斤,加力推力 8000 公斤,主要設備有:火控系統,自動駕駛儀等。武器有: 2 門 30 毫米“阿登”機炮, 9 個外掛架,可掛 4 枚“蒼鷹”或“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時,最大載彈量 4500公斤 ( X 型)。
該機翼展9.4 米,機長 15.35 米,機高 3.89 米,機翼面積 49.2 米(2)。空重 7450 公斤,最大起飛重量 15000 公斤,燃油量(機內、 F 型) 4000 升。最大平飛速度 M2.0/2120 公里/小時(高度 11000 米),實用升限 18300 米,海平面爬升率 200 米/秒,轉場航程 3250 公里;作戰半徑(高-低-高) 560~720 公里。起飛滑跑距離 460~550 米,着陸滑跑距離 510 米。

薩博-35航電系統

薩伯的“龍”系列是作為晝間截擊機設計的,原定的作戰方式為尾隨追擊,因此安裝的是薩伯公司 S6 火控系統,該系統採用的是由瑞典本國的愛立信公司製造的法國“西拉諾”雷達,由法國湯姆森公司研製,主要裝備法國自己的幻影Ⅲ 型戰鬥機。為了減輕飛行員負擔還加裝了自動駕駛儀。後來少數A型機換裝 S6B 火控系統,新的火控系統配備了紅外傳感器,可以輔助雷達搜索並跟蹤目標,新型火控系統使 J 35A 部分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B型換裝了薩伯產的 S7 型火控系統的,具備了迎面截擊能力,與只能尾隨攻擊的 A 型相比作戰效能提高不少。
D 型除了將自動駕駛儀升級成國產的 FH5 型外,其 S7A 火控系統也將火控雷達升級成了愛立信的 PS-03 雷達。

薩博-35武器系統

阿登 55 型 30 毫米機炮 阿登 55 型 30 毫米機炮
J 35A 的機內武器是兩門英國產“阿登-55”型單管旋轉機炮,該炮 30 毫米的大口徑使得每門炮只能帶 90 發備彈。兩門炮的位置與眾不同,在兩側機翼內翼段上發動機進氣口的外側各配一門,而且兩門機炮與機身距離較遠。
1961 年,為 J 35A 配備了新型掛架,“龍”式可以掛載 4 枚 Rb 24 空-空導彈執行截擊任務,作戰能力增強。
F 型所攜的武器也相應升級,除了以前的 Rb 24 導彈外,還可攜帶 Rb 27 和 Rb 28 空-空導彈。

薩博-35性能數據

跟同時代的典型戰鬥機對比。
翼展 9.40m
機長 15.35m
機高 3.89m
機翼面積 49.2平方米
空重 7450kg
起飛重量 10220kg(J-35D,無外掛)
最大起飛重量 15000kg(J-35D)
最大內油量 4000L(J-35F)
薩博-35 薩博-35
最大外油量 3500L(J-35F)
動力 RM6C渦噴機(J-35D)
無加力推力56.8KN(5796kg)
加力推力78.5KN(8000kg)
最大平飛速度 M2.0(J-35D,加力,高度11000m)
實用升限 18300m
轉場航程 3250km
固定武器 2門30mm“阿登”-55機炮
外掛武器 Rb-24空空導彈,各種炸彈等

薩博-35服役事件

從 60 年代到 70 年代,“龍”系列戰機在瑞典皇家空軍保持了一份不錯的服役記錄,到了 80 年代由於薩伯 37“雷”的出現“龍”開始逐漸淡出“江湖”,到了 90 年代,原蘇聯的解體加上預算緊張,瑞典皇家空軍無力大規模更新戰機,為保持戰鬥力只好讓 J 35F 型繼續在一線服役,所以在 80 年代中期對已有點過時的 J 35F 進行升級。F 型的航電設備被統統升級,連座艙儀表板也全部更新;機體外部沒什麼變化,只是每側內翼增加了 1 個導彈掛架使導彈掛架的總數增至 6 個,可以同時掛 6 枚 Rb 24 導彈(Rb 27 和 Rb 28 太重,同時掛 6 枚這兩種型號的導彈根本承受不了),從而成為能掛導彈最多的“龍”。各型“龍”的掛架位置略有不同,但除 F 型和 J 型外,最多隻能帶 4 枚近程空-空導彈,而且沒掛過空地導彈。最初把升級後的 F 型稱為“J 35F MOD”,其中“MOD”是改型的意思。1991 年 8 月,全部 66 架“龍”被改裝完並被賦予新的型號 J 35J,其餘 F 型全部退役。到了 1998 年,剩餘的 J 型也不幸退役,這款經歷了半個世紀風風雨雨的老“龍”終於壽終正寢。

薩博-35總體評價

薩伯公司在設計“龍”的時候還沒有發展出跨音速面積率理論,這對“龍”的超音速性能有一定的影響。由於“龍”的整個機體基本比較平直,原來認為“龍”笨重而不靈活,但事實恰恰相反,雙三角翼氣動佈局使其擁有不錯的近距格鬥性能。自“龍”服役之後,瑞典再沒有購買國外戰鬥機,結束了防空作戰需要“外員”的歷史,因為對於空軍來説,“龍”滿足防空作戰的需要。
與“龍”同時代採用無尾三角翼設計的戰鬥機還有美國的 F-102 截擊機,但對於美國空軍來説這款總產量過千架的截擊機並不成功,其最大速度只有 1.25 馬赫,巡航速度不過 0.8 馬赫,沒過多久就被淘汰。而英國 1956 年服役的格洛斯特“標槍”是亞音速截擊機,裝備數量少而且性能比“龍”差很多,能和“龍”相提並論也就屬法國的“幻影”Ⅲ。達索的傑作——“幻影”Ⅲ型戰鬥機性能出眾、裝備國家眾多而且實戰經驗豐富,“龍”式望塵莫及。但要考慮到瑞典是一個全國人口總數還不如北京市的國家,而且薩伯設計的這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就採用大後掠無尾雙三角翼佈局,設計最大速度就定到 1.4 馬赫,後來其改型還達到 2 馬赫的速度。瑞典人的這種勇於使用先進技術的作風不僅體現在飛機設計中,還有其獨特的 S 型坦克、博福斯火炮、小型隱身艦、AIP 潛艇……這就是瑞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