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菹,漢語二級字 [2]  讀作菹(zū),本義指醃菜 [3]  出處為《禮記·祭統》。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1] 
釋    義
從艸,沮聲。本義;醃菜
出    處
《禮記·祭統》
總筆畫
11 [1] 
注    音
ㄗㄨ [1] 

基本信息

【名】
(形聲。從艸,沮(jū)聲。本義;醃菜)
同本義〖pickle〗
菹,酢菜也。——《説文》。字亦作葅。
水草之菹。——《禮記·祭統
七菹。——《周禮·醢人》
饋食之豆,其實葵菹——《周禮
又如:菹醢(鹽醃野菜肉醬);菹醬(葅醬。醬菜)
枯乾的草〖witheredgrass
請君伐菹薪,煮沸水為鹽。——《管子·輕重甲
又如:菹笠(用茅草編織的笠);菹薪(枯槁的草木;柴草)
草蓆〖strawmat〗。如:菹稭(葅稭。用農作物莖杆編成的鋪墊物,草蓆)
肉醬〖mincedmeat〗
麋鹿為菹。——《禮記·內則
又如:菹膾(魚肉醬);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marsh〗
紐菹之獸。——《穆天子傳》。注:“吳人呼田獵茸草地曰菹。”
又如:菹澤(水草繁茂的沼澤地);菹藪(水草繁茂的湖澤)
【動】
古代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mince
菹其骨肉於市。——《漢書·刑法志
zūhǎi
〖amincingexcruciation〗古時的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楚辭·涉江》
酸菜,醃菜。
多水草的沼澤地帶菹草
剁成肉醬,切碎:菹醢(古代把人剁成肉醬的一種酷刑)。
肉:麋鹿為菹。
枯草:菹薪。
筆畫數:11;
部首:艹;
筆順編號:12244125111
【動】 割。
例:以蒲為車,菹秸為藉,祭而掩之,所以報地。——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古籍解釋

唐韻》側魚切,音䶥。《説文》酢菜也。《釋名》菹,阻也。生釀之,遂使阻於寒温之閒,不得爛也。《詩·小雅》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禮·祭統》水草之菹。《注》芹茆之屬。《侯鯖錄》細切曰齏,全物曰菹,今中國皆言齏,江南皆言菹。
集韻》子邪切,音嗟。澤生草曰菹。《孟子》驅蛇龍而放之菹
地名。《穆天子傳》南征至於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