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菲利普·K·迪克

鎖定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1928.12.16~1982.3.2)是美國的科幻小説作家,除了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説和少數作品出版在廉價的雜誌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説被改編成電影。雖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羅伯特·海因萊因羅伯特·西爾弗伯格等人的讚賞,但卻很少得到一般人的認同,直到他去世後才漸漸被人們認可。
中文名
菲利普·K·迪克
外文名
Philip K. Dick
別    名
理查德·菲利普
傑克·道綸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28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982年3月2日
職    業
作家
主要成就
雨果獎、坎貝爾紀念獎
出生地
伊利諾州芝加哥市
代表作品
《高堡奇人》
《流吧!我的眼淚》
書迷暱稱
PKD

菲利普·K·迪克人物生平

迪克的創作成為了賽博朋克(cyberpunk)類型作品的前身,他這些作品都描述一個道德淪喪的美國加州社會,早期的小説探索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論題,後期的作品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這些描繪其實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像是《暗黑掃描儀》(A Scanner Darkly)和《瓦利斯》。錯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擬像複製(simulacra)都有個共通的陰謀設定,這個設定是關於一個虛擬世界生活着常見的人們,而不是銀河的精英分子。“在迪克的書中沒有英雄事蹟。”厄修拉·勒古恩這麼説,“但有着許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提及的就是那些誠實、仁愛、堅忍的平凡人們。”其中一部長篇小説《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創造出一種新的科幻作品類型——錯列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獲得1963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流吧!我的眼淚》(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舉世聞名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醒過來,在這個外觀完全相同的世界裏他不再是個名人,甚至沒有任何人認識他。這篇小説贏得1975年約翰·坎貝爾紀念獎(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最佳長篇小説。在這些故事中,迪克將他所喜愛的人們放進虛構的世界,一個被他質疑其構想和制度的世界。“我甚至質疑這個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實的,我想知道是否我們都是真實的!”迪克寫道。迪克的故事常墮落為看似荒謬的幻想,角色們發現他們每天生活的世界是個假像,產生自外部的實質世界或來自不可靠敍述者的鉅變(or from the vicissitudes of an unreliable narrator)。“所有他的著作開始於沒有一個單獨、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基本假設。”Charles Platt寫道,“所有東西感覺上都不太對勁,腳下的地板很可能會突然移動,主角可能發現自己曾活在某人的夢中,或是他可能進入某種毒品誘發的狀態而感覺比在真實世界還要好,亦或者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中。” [3]  當有人也寫下這種有特色的論點和妄想狂的氣氛,有時候我們會形容它是“有迪克特色的("Dickian" or "Phildickian")”。
菲利普·K·迪克 菲利普·K·迪克
菲利普·迪克和他的雙胞胎妹妹珍·迪克(Jane Charlotte Dick)提早了六個星期誕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市,父母為約瑟·艾德格(Joseph Edgar)和多蘿西·迪克(Dorothy Kindred Dick)。根據各種描述,多蘿西無法恰當地養育及照顧這對新生兒,就在他們出生的三個禮拜後珍被電熱毯嚴重灼傷。迪克的父親是一個假冒的美國國務院農業部門的調查員,他取出人壽保險證書,接着一位保險約僱的看護就被派遣到他們家,護士一看到營養不良的菲利普和受傷的珍就立刻將這兩個嬰兒送往醫院,但是珍在途中就死亡了。雙胞胎妹妹的去世深深地影響迪克的寫作、人際關係和人生的觀點,造成他作品中一個不斷重複的主題“雙胞胎幽靈”。後來他們全家搬往了舊金山灣區,但在迪克五歲那年父親被調往內華達州雷諾市;母親桃樂西拒絕搬往,因此父親對於孩子的監護權起了爭執。迪克的母親決定獨自扶養他長大,於是又搬到華盛頓——他母親找到工作的地方。迪克在1936到1938年間就讀於約翰·艾通小學,完成二到四年級的學程。他經常曠課,並在寫作結構的課程得到最低分(C),即使有個老師曾談到他“在説故事上展現興趣與能力”。1938年六月,多蘿西和菲利普搬回加州。迪克進入加州的伯克利中學,然後短暫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攻讀德語,但在完成任何課程之前就退學了。他推銷自己的履歷並當上一個音樂節目的DJ,然後在1952年賣出他的第一篇小説,大約就是從那時開始全職寫作。1950年代對迪克來説是一段困苦中求生存的日子,以至於他曾這麼説:“我們甚至付不出圖書館借書逾期的罰款。”他回想着1960年代初期在加州的反文化運動and was sympathetic to beat poe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共產黨)。There is some dispute regarding the latter and Dick later admitted to being literally thrown out of at least one of its rallies.迪克反抗越戰因此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列檔監察的對象。1963年,迪克靠着《高堡奇人》這篇小説贏得雨果獎,當科幻界對這位天才喝彩時,他在文學界整體而言並不受到賞識,因此他的書只能出版於廉價的科幻出版社,結果就算他在後面幾年經常出版小説,仍舊得持續在金錢和心理上掙扎着,甚至到了晚年他還是一直有財務上的困擾。在1980年的短篇故事選集The Golden Man的序言中他寫道:
“好幾年前,當我病的時候,海因萊因提供他所能給我的一切幫助,而當時我們不曾謀面;他總是打電話鼓勵我並問我身體是否安好,他還想為我買台電動打字機,願上帝祝福這位世間少有的真正紳士,即使我不認同他作品中的構想。有一次我欠政府許多税金,完全籌不出錢來,是他借我這些錢,我真的很感激海因萊因和他的妻子,為此我獻上一本書作為感謝。羅伯特·海因萊因是個英俊的男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並有着軍人的姿態;你可以説他有軍事背景,甚至是他的髮型。他知道我是個精神錯亂的怪人,但當我和我的妻子陷入困境時他仍然會幫助我們。這就是最好的人性所在,這就是那位我所喜愛的人。”
迪克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者,舉凡宗教、哲學、玄學、新諾斯替教(neo-Gnosticsm)他都有所涉略,這些元素也常出現在他的故事裏。他一生中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説叫作《主教的輪迴》,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許多作品是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
迪克和他的幻想
“我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何謂真實?許多我的故事和小説裏討論着精神病患的心態和毒品誘發的狀態,藉由我能呈現一個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單一的宇宙。音樂和社會學都是我小説中的題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傾向,尤其是我曾寫下關於法西斯主義與我對它的畏懼。”
在他青少年時期,大約是十三歲那時,迪克持續整個禮拜反覆夢到自己在書店試着從《驚奇雜誌》(Astounding Magazine)裏找個議題,當他找到這個議題時卻總會包含在The Empire Never Ended這篇故事裏,而這篇文章總會向他透露出這個宇宙的秘密。As the dream repeated, the pile of magazines through which he was searching got smaller and smaller, but he never reached the bottom of it,最後他變得渴望,探索複雜世界讓他狂熱(like the Lovecraftian Necronomicon, promising insanity to its readers)。很快在那之後這些夢就停了,但是這句“The Empire Never Ended”將出現在他之後的作品中。1974年2月20日,他從一次拔智齒時的麻醉副作用影響下康復過來。他應門接下一份附加的止痛藥,並注意到那位送來這包藥的女人身上戴着一個吊飾with what he called the “vesicle pisces”.(He probably was referring to the intersecting arcs of the vesica piscis.)當她離開後,迪克開始感到奇怪的幻覺,雖然一開始他歸咎於止痛藥,但持續幾周的幻覺讓他認為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受到一種超自然的理智入侵我的意識,好像是我已經完全發瘋了,然後突然之間我又變得頭腦清楚。”迪克對Charles Platt説道。1974年的2月和3月,他接收到一連串的幻覺,並總括稱之為2-3-74(為2月/3月1974年的速記法)。他描述一開始是由許多雷射光線與幾何圖形組合成的圖像,其間偶爾會瞥見耶穌古羅馬,當影像變得越長越頻繁,迪克開始聲稱他活在雙重人格之下,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則是托馬斯(Thomas),托馬斯是西元一世紀時受到羅馬帝國迫害的基督教門徒。儘管迪克的過去和持續吸食毒品,他接受這些幻覺成為現實,並相信自己曾接觸某種上帝的本質which he referred to variously as Zebra,God,and,most often,VALIS.

菲利普·K·迪克心理學

隨着時光流逝,他漸漸變得偏執,臆測着KGB(前蘇聯國安會)或FBI(美國聯邦調查局)要密謀對他不利,迪克相信這些人經常對他設下陷阱。根據某種觀點,他聲稱這些人有責任為他的房子遭到盜竊負責,而各式各樣的文件被偷走了。然而他後來又聲明可能是他自己偷了自己的東西,卻忘記自己曾做過這麼一回事。迪克推論自己是否可能得了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的議題充斥了他的作品,特別是一篇1964年的小説Martian Time-Slip,就是關於一個出院的精神病患者(ex-schizophrenic)傑克·波倫(Jack Bohlen)。而這個特色也出現在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這部小説中,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位於一個來自月球庇護所後裔所殖民的社會的中心。精神疾病的主題一直使迪克感到興趣,因此他在1965年寫了一篇論文,命名為《精神分裂症與〈易經〉》。(Sutin,Lawrence. Divine Invasions:A Life of Philip K. Dick. Carroll & Graf,2005)

菲利普·K·迪克化名

迪克寫作時偶爾會用筆名,其中以理查德·菲利普(Richard Philips)和傑克·道綸(Jack Dowland)最值得一提。“道綸”這個姓出於作曲家約翰·道綸(John Dowland),而約翰·道綸也常在迪克的作品裏出現蹤影。書名:《流吧!我的眼淚》(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就是直接參照道綸最知名的作曲Flow My Tears。一些迪克的短篇小説裏的主角也有着道綸這個名字。迪克的短篇故事Orpheus with Clay Feet就是以傑克·道綸這個筆名出版的小説。故事裏主角傑克·道綸渴望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説家。在故事裏,道綸出版了一篇自己的小説,也定名字為Orpheus with Clay Feet,並使用Philip K. Dick為筆名。在《瓦利斯》這篇半自傳式的小説中,主角叫作Horselover Fat,其中Philip或Phil-Hippos是希臘語的Horselover,Dick是德語的Fat。

菲利普·K·迪克婚姻和小孩

迪克結過五次婚,並有兩女一子,這五次婚姻全都以離婚結束。
1948年5月,與Jeanette Marlin,持續六個月。
1950年6月,與Kleo Apostolides,於1958年離婚。
1958年,與Anne Williams Rubinstein(育有一女Laura Archer,出生於1960年2月26日),於1964年離婚。
1966年或1967年(來源存疑),與Nancy Hackett(育有一子Isolde,通常叫作“Isa”),於1970年離婚。
1973年4月18日,與Tessa Busby(育有一子Christopher),於1976年離婚。

菲利普·K·迪克逝世

迪克在1982年3月2日逝世於美國加州的聖塔安納市(Santa Ana),這是反覆的中風伴隨着心臟衰竭導致的結果。在他死後(他的生命維持器是在3月2日那天關掉的,但他的腦波早在五天前就已經停止了),他的父親艾德格將兒子的遺體帶到科羅拉多州的摩爾根堡(Fort Morgan, Colorado),在他的雙胞胎妹妹過世時,墓碑上同時刻着他們倆的名字,而迪克的死亡日期還沒填上;在五十三年後,那個最後的日子已被刻上,而迪克就葬在他妹妹身旁。

菲利普·K·迪克主要作品

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1962)發生在一個錯列的美國世界,不同點在於這個世界裏二戰勝利的是軸心國(Axis powers)。這部小説被認為定義出了一種新的文學類型“錯列歷史(alternate history)”,而且是迪克的小説中唯一贏得雨果獎的作品。除了《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尤比克》之外,它是值得推薦給菲利普·迪克迷的入門書之一。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1968)這篇小説是關於一個追捕仿生人(android)逃亡者的賞金獵人,經歷了道德上的轉折點。這個靈感影響了1982年的一部著名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它合併和加強了迪克的一個重要的質問:什麼是真實的和什麼是虛假的?是人模人樣的仿生人冒牌貨還是真正的人們?我們應該將他們看作機械還是人類?這位賞金獵人必須在這兩難之中達成妥協。
尤比克
尤比克》(1969)uses extensive networks of psychics and a suspended state after death to create an eroding state of reality. 2005年時代雜誌將它名列於1923年以來百大最佳英語小説。
流吧!我的眼淚
流吧!我的眼淚》(1974)是關於一個身處於一個未來警察國家的電視明星,當他一天早上醒來,發現他居然竟變成一個無名小卒,甚至失去事關生存的身份證明。雖然此部作品並不認為是他最好的小説之一,卻是在他沉寂多年之後首次出版的小説;而他沉寂的這段時間,也是他聲望開始成長的時期,並得到約翰·坎貝爾紀念獎的最佳科幻小説獎,也是迪克小説中唯一同時被提名雨果獎星雲獎的作品。
暗黑掃描儀
暗黑掃描儀》(1977)是一部從警方偵察案件角度描寫的科幻小説,故事描述一位偵查毒品犯罪的卧底探員,為了堅守其卧底身份而吸食大量致命毒品。此篇作品已經被改編為電影,由理查林·克萊特執導,並於2006年上映。這是菲利普·迪克的暢銷小説。
瓦利斯
瓦利斯》(1980)也許是迪克最具有後現代與自傳性風格的小説,細述了他自身與一個聖靈的假設奇遇。此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學術上最具計劃性的作品,並且也被美國知名作曲家Todd Machover改編為歌劇。它被票選為迪克最佳小説。迪克晚期的作品,尤其像《VALIS》三部曲,皆着重自傳性內容。VALIS即是“巨大自動化活性智慧系統”的縮寫,迪克以此作為他其中一部小説的標題(並在他的至少三本小説中延續了這個主題)並接着建立了一套理論——VALIS是實際存在的產生器也是與外星球聯繫的工具。
太陽系大樂透
2203年,人類已統治整個太陽系,但社會的運行卻很不靠譜。最高領導人由一台叫作“瓶子”的樂透機器選出。瓶子一轉,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世界的主宰。
這一次,卡特賴特成為了幸運兒。他來自底層、無權無勢。初一上台,便要面對前任的刺殺和挑戰。雙方實力懸殊,他該如何應對?
與此同時,一艘飛船在太陽系中尋找傳説中的行星。飛船和卡特賴特關係匪淺。他的當選,是天降鴻運還是另有玄機? [1-2] 

菲利普·K·迪克獲獎記錄

迪克一生中曾被授予以下榮譽:

菲利普·K·迪克雨果獎

最佳小説獎
1963 - 《高堡奇人》(獲獎)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提名)
最佳短篇小説獎
1968 - 《先賢之信》(提名)

菲利普·K·迪克星雲獎

最佳小説獎
1965 - 《血錢博士》(提名)
1965 -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處聖痕》(提名)
1968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提名)
1974 - 《流吧!我的眼淚》(提名)
1982 - 《主教的輪迴》(提名)

菲利普·K·迪克約翰·坎貝爾紀念獎

最佳小説獎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獲獎)

菲利普·K·迪克改編作品

迪克已有許多的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但只有少數零散地以原著為基礎,並被用來當作好萊塢動作冒險電影的靈感起點,然而原著中所呈現的角色特質已經被好萊塢動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
《銀翼殺手》
其中最受推崇的改編電影即是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所執導的《銀翼殺手》,改編自1968年迪克的小説《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作者對於此電影感到憂心,並且拒絕再把此電影寫成電影小説,更在製作過程中批評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和電影本身。當他有機會看到以特效做出來的2019年的洛杉磯景況時,他驚喜於此景象與他想象中吻合的吻合度。隨着電影的拍攝,迪克和導演斯科特有過關於此電影主旨以及角色坦誠且熱忱的討論,雖然他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迪克依然支持此電影的製作。不幸的是迪克於此部電影播映的四個月前因心臟病過世。相較於上部電影,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所執導的改編電影《關鍵報告》則較忠實地以動作冒險的電影模式表達一些迪克的作品主題,雖然其中還是改寫了許多原著的重點。
《全面回憶》(改編自《全面回憶》)
全面回憶》(1990)則改編於迪克的短篇小説《全面回憶》,使用了與原著同樣的精神,但是使原本的劇情更加流暢、合理化。故事中包含了菲利普·迪克式的元素,也就是常對如何區分到底是幻想還是現實而感到感到困惑、迷惘,還有一連串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好比機器能帶人類回到過去,而且故事的主人翁甚至懷疑自己的真正身份。
《冒名頂替》(改編自《冒名頂替》)
另一部同樣改編自迪克另一部於1953發表的同名小説《冒名頂替》的電影《冒名頂替》也於2002年上映,此部電影運用了迪克最常見的兩大主題:使患者減低分辨現實與幻覺能力的精神疾病和高壓政府對主角的迫害。
《記憶裂痕》(改編自《記憶裂痕》)
吳宇森導演執導的2003年的電影《記憶裂痕》,則對同名的迪克短篇小説做了大幅改編,因而票房慘敗且受到強烈的批評。
《異形終結》(改編自《第二代》)
電影《異形終結》(1995)則是根據迪克短篇小説《第二代》(Second Variety)改編而來。然而故事的場景卻從原著的地球戰後廢墟轉移到一般遙遠星球的科幻場景。《第二代》被引述可能對電影《異形終結者》(1984)以及系列作品中機器主宰的未來景象產生過影響。
《一個廢物藝術家的自白》
法語電影《一個廢物藝術家的自白》(Confessions d’un Barjo)則是改編自迪克的非科幻故事《一個廢物藝術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
《黑暗掃描儀》(改編自《暗黑掃描儀》)
動畫電影《黑暗掃描儀》(改編自迪克同名小説)或稱《盲區行者》,於2006年7月上映,並由基努·裏維斯飾演Fred/Bob Arctor,薇諾娜·瑞德飾演Donna,小羅伯特·唐尼伍迪·哈里遜則如同他們飾演的角色關切毒品議題。這部電影採用rotoscope特殊處理方式,採取真人演出,之後再用動畫效果疊上去,營造出一種類似油畫效果的質感,有別於傳統2D與3D兩類動畫。
《尤比克》
迪克1974年時曾親自寫過改編自《尤比克》的電影劇本,但是此部電影從未被拍攝。
改編自《流吧!我的眼淚》等的歌劇
至少迪克的作品中有一部被改編成正統的舞台形式,就是《流吧!我的眼淚》,在1988年由紐約的先鋒派公司Mabou Mines首先展演,隨後也被廣為演出。
另一部被改編成的舞劇則是由Tod Machover所作詞作曲的歌劇,這部歌劇於1987年12月1日以法文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首演。隨後也被改編為英文,並且於1988年被錄製成CD發行。

菲利普·K·迪克軼事典故

  • 雖然迪克從沒有自稱為PKD先生,但是他的書迷和評論家皆簡稱他為“PKD”。
  • 迪克的前妻泰紗曾在訪談中被問及為何改編自迪克作品的電影中極少有使用原著標題的(《銀翼殺手》對《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她説:“事實上,書的內容很少能完全貫徹它原先的主題,就好比編輯常常在閲讀完手稿之後會重寫標題一樣。菲利普常常説他無法寫出理想的標題,如果他有這能力的話,那他就會是一個廣告作家而非一個小説家了。”
  • 迪克和厄修拉·勒古恩——也許是在20世紀末的科幻作家中,唯一在學術上和文學評價上可與他相互媲美的對手——皆畢業自同一所高中班級,但當時並不相識。當勒古恩是個跳級生時,迪克卻因無藥可醫的廣場恐懼症而錯過了一年的高中時光。勒古恩後來成了迪克最忠實的擁護者(稱迪克為“我們本土的博爾赫斯(Our own home-grow Borges)”),並撰寫了The Lathe of Heaven一書向迪克致敬,兩人一直維繫良好的友誼並相互交流,直至迪克去世。
  • 改編自迪克作品的電影截至2004年已累積至大約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