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賽博朋克

鎖定
賽博朋克,是“控制論”與“朋克”的合成詞。字面意思,就是對“高度機械文明”的反思。該背景大多描繪在未來,建立於“低端生活與高等科技結合”的基礎上,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再以一定程度崩壞的社會結構做對比。之後,它從文學向電影遊戲媒介延伸,催生了賽博朋克文化。同時,它還演變為一種視覺美學風格,被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眾多領域中 [6-7] 
“賽博朋克”脱胎於在1960—1970年代興起的科幻小説新浪潮運動。發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1980年,科幻作家布魯斯·博斯克創造了這個詞,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説《神經漫遊者》將賽博朋克這個詞發揚光大,並開啓了一種科幻文學類別。擁有五花八門的視覺衝擊效果,比如街頭的霓虹燈、街排標誌性廣告以及高樓建築等,通常搭配色彩是以黑、紫、綠、藍、紅為主,但霓虹燈等只是其中標誌,並不是所有霓虹燈相關的都稱為賽博朋克 [9] 
賽博朋克的情節經常圍繞黑客人工智能大型企業之間的矛盾而展開。科幻小説家勞侖斯·普爾森曾嘗試定義賽博朋克文學運動的內涵和社會思潮——經典的賽博朋克角色是邊緣且性格疏遠的獨行者。他們生活在社會羣體的邊緣,一個瀰漫反烏托邦氛圍的未來地球:日常生活受到急劇改變的科技影響,普及的計算機化信息籠罩全球,以及侵入性的人體改造 [1] 
中文名
賽博朋克
外文名
Cyberpunk
別    名
數字朋克
賽伯朋克
別    名
電腦朋客
網絡朋客
出    處
神經漫遊者
定    義
反烏托邦
興起時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

賽博朋克文化來源

“Cyberpunk”這個單詞由cyber(網絡)和punk(朋克)組成。cyber的詞源是cybernetics(控制論),控制論是20世紀重要的思想運動,奠定了冷戰後定量社會科學與信息技術時代。朋克則是起源於二戰後英國工人階級社區的亞文化,躁動反叛的青少年通過音樂、服飾、街頭行動反抗一切統治權威。治理與反叛,兩個矛盾的概念糾纏在一起。
1948年,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跨學科領域的鉅著《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創造了控制論(Cybernetics)這一概念。“控制論”源於希臘語kybernētēs,意為“治理”。維納認為人類社會、生物體和自動化機器都可以看作這樣的控制系統,系統通過各個組成部分的信息交換和反饋,來完成自我調節與控制。作為一種方法論,控制論融合了機器與生物的界限,也挑戰了人類認知與行為的主體性 [13] 

賽博朋克文化概念

賽博朋克最早作為一種科幻題材出現,最早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科幻小説潮流,發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了一種亞文化,目前已經不再僅限於科幻小説,而是充分滲透到小説,動漫,電影,遊戲,藝術和建築等多個領域中。在賽博朋克世界裏,人成為了不值一提的渺小生物,由於高科技的發展,人與機械的分線開始消失,人工智能的發展誕生了有思想的仿生人,而且人工智能、黑客以及控制財富的大型公司之間產生了衝突,邊緣人物則通過高科技來逃避集體意識實現個體的自由,帶有反烏托邦的意識。和星際旅行、太空爭霸等天馬行空式的科幻世界比起來,賽博朋克給人的感覺更為真實,因為它加入了社會矛盾和對人性的思考,反烏托邦和悲觀主義色彩都是賽博朋克文化的標籤 [12] 
賽博朋克最核心的突出特點是“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Low Life)字面意思是科技水平高了,但生活質量下降了。從世界觀來看,賽博朋克是科技與社會碰撞形成的產物,而且是離現實不遠的未來世界,這時候的實體國家通常已經消亡,由壟斷公司掌控財富,城市化加劇、社會體系崩塌帶來衰敗與暴力。通常包含兩組反差:視覺層面上,極高的技術水平與極低的生活質量形成反差;故事層面上,強權的科技公司與弱勢的底層人民形成反差。在賽博朋克的作品中,一邊是閃爍着霓虹燈光的摩天大樓,富人們在此享受生活,但在陰暗的角落裏,到處是黑幫、流氓、搶劫犯的身影,窮人們只能靠電子產品來麻痹自己 [5]  [10-11]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文化背景

朋克最初來自於“二戰”之後的英國,當時戰後英國的失業率上升,經濟蕭條,社會死氣沉沉,一些年輕人通過音樂的形式,用姿態宣泄着心中的怒火。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具有反叛精神的朋克文化跨越大西洋,與美國科幻“新浪潮”(New Wave)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賽博朋克的雛形。
從科幻文學史的角度來看,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盛行的“黃金年代”科幻文學已經顯得乏力。這些作品對科學的樂觀想象和對人類未來的烏托邦幻想已經讓讀者產生了厭倦。科幻新浪潮的適時出現試圖讓這種垂死的文體煥然一新,引導科幻小説進入了嚴肅文學的領域。這類科幻文學聚焦的主題與現實息息相關,不再一味歌頌太空探索、外星殖民的美好願景,而是探索科技的黑暗面,由此逐漸表現為反烏托邦的敍事風格。誕生於這一時期的賽博朋克有着非常強烈的現實關懷,這些科幻作家試圖通過作品來對嬉皮士性解放迷幻藥文化等各種正在發生的社會運動和變革作出迴應。他們意識到,追求效率的科技終將帶來一個僵化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整個社會充斥着對人性的壓抑。霓虹燈與陰雨,摩天大樓貧民窟也是賽博朋克的經典意象。例如香港歷史上的九龍城寨,就成為了賽博朋克作品中的城市建築原型 [2]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發展歷史

賽博朋克奠定基調

1948年,“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首次發表控制論思想之時,引發了一場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思想革命。維納提出的控制論的根本洞見在於,擁有生物系統的人類,在本質上與機器所共享的一套相似的反饋機制。換言之,人類與機器的行為在理論上是可以達成統一的,人類的智能行為是這套機制的外在表現,而機器也可以像人類一樣自我學習和進化。
1983年,科幻作家布魯斯·博斯克創造了“賽博朋克”(cyberpunk):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朋克(punk)的合成詞。並把該名設定為自己短篇小説的名字,形容迷失的年輕一代:他們是抗拒父母的權威、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利用電腦技術鑽漏洞和製造麻煩的技術宅
1982年,經典科幻片銀翼殺手》開創了這種高科技背景與低生活成本雜糅、陰冷壓抑的美學風格,繼而影響後世眾多作品 [3]  。同年大友克洋發表了漫畫《阿基拉》。之後在1988年改編成動畫電影《阿基拉》,並且使得“賽博朋克”這個科幻類別被更多的人知曉。
1984年,威廉·吉布森發表了《神經漫遊者》,這部囊括科幻文學“大滿貫“的經典之作採納了賽博朋克這個詞,並自此開啓了一種科幻文學的新類別。在小説中描繪了能聯結虛擬電腦數位空間(Cyberspace)的黑客(hacker),這也是後來科幻電影《黑客帝國》(Matrix)的框架雛形 [4] 
開山鼻祖《神經漫遊者》 開山鼻祖《神經漫遊者》

賽博朋克奠定風格

菲利普·K·迪克的賽博朋克小説《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對關於主題的類型化處理進行了説明,“電影視覺未來主義者”席德米德所設計的《銀翼殺手》世界奠定了整個賽博朋克的風格基調。賽博朋克的世界是當代城市空間的一種極端版本,骯髒、污染、黑暗和危險遍佈着整個底層街道和地面。而對於生活在街道之上的摩天大樓中的經濟精英們來説,他們有乾淨安全的環境 [5] 
威廉·吉布森的小説《虛擬之光》為代表的作品,對以麥克·戴維斯為代表的社會學家羣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戴維斯就在《佈滿貧民窟的星球》中對洛杉磯目前存在的兩級分化狀態進行了描繪。在小説中,甚至塑造了一名負責調查未來洛杉磯邊緣化人羣的分裂和社會結構的日益部落化現象的日本社會學家角色。
尼爾·斯蒂芬森的小説《雪崩》則展現了一個更為極端的世界情景:美國等國已經被分解為更小的單位,而包括半合法黑手黨在內的國際公司則處在騷亂之中。而影片《銀翼殺手》中的一切內容都無不昭示着兩極分化態勢的日益嚴峻 [8]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風格作品

賽博朋克文化符號

賽博朋克風格

時代背景
不久的未來,科技的高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活,高智能產品層出不窮,義體人和仿生人屢見不鮮。但是,改變並不意味着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並未因此提高。
社會背景
高等科技導致財富和武力流向科技型寡頭企業,社會羣落不再以國家和地區劃分,而是全都籠罩在由信息技術控制的巨大網絡之下,導致社會制度崩壞,貧富差距懸殊。
環境背景
科技的發展帶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雙重破壞,酸雨沙塵暴、遮天蔽日的烏雲,廢棄的無人區、擁擠的貧民窟、密集的摩天樓、晦暗的地下城,隨處可見 [6] 

賽博朋克元素

元素
元素
介紹
摩天樓
賽博朋克裏密集而高聳的摩天樓,是未來工業水平的體現,它們佔據着高層次的空間地位,同時也暗示着擁有者高不可攀的社會地位。在有些近乎宗教宮殿式的宏偉建築面前,社會底層的個人力量更顯得微不足道。
義體人(賽博格
肢體、器官、皮膚,甚至“人”都可以由機械製造,用機體強化人體的“賽博格”,是賽博朋克世界的常客,代表着科幻感和虛幻感。機械的冰冷和人性的温暖,往往在這種混搭的設定中發生置換,從而更加容易觸及賽博朋克的實質。
義體武器
賽博朋克在科技表現上的兩大支柱,就是信息網絡和生化改造。兩者也不是完全分開的,很多時候生化改造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連接網絡。如果説《攻殼機動隊》和《黑客帝國》是更強調網絡這一端,早期的《銀翼殺手》更強調生化科技,人造人這一端。
朋克時尚
賽博朋克也是朋克,所以賽博朋克不會缺少現實中成型的,標榜叛逆的朋克時尚。稍微具體一點,就是無政府朋克這一派的代表元素,包括莫西幹頭,自由之刺,帶釘裝飾,皮夾克長筒靴,紋身等等。其中人們經常將頭髮染成各種顏色,畫上各種彩妝。綠色,藍色,粉紅色等,很多時候也有迷幻和曖昧的色彩。
超夢和神經接口
儘管已經有全身級別的替換改造,但性質相近的信息接收裝置,超夢設備還是表現得比較保守的。更像是強化版的VR。對於虛擬現實可能的危害性,《賽博朋克2077》有了更多的具體想象,算是貼近時代的一面。
貧民窟
作為富有的對比,貧民窟代表着賽博朋克的底層世界,低下、擁擠、骯髒、混亂。香港的九龍寨城是現實中的典型範例。在動盪的20世紀,在中英的政治博弈中淪為“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寨城,奇蹟地發展出自成一體的蠻荒生態,這種社會形態啓發了很多的賽博朋克作品。
東方元素
賽博朋克的世界裏有很多的東方文化元素,漢語、日文、藝伎拉麪店等,但這並不是歧視,而是包含西方視角中的東方主義異化感,人類高科技失控的深刻懼怕,以及城市巨大化帶來的社會冷漠,賽博朋克的城市或多或少會包含一些有出入的東方元素,不太像真正多元並存的城市,更像是一種突兀的雜糅 [15-16] 
賽博朋克世界的天氣時常不好,雨水是環境惡劣的一種反映(酸雨)。連綿的雨天,有時用於烘托悲涼的氛圍,有時用於呈現錯亂的視覺——地上積窪的雨水,倒映着城市上空絢麗的燈光,既是對光源的補充,也延展了這種虛偽的繁華 [16] 
人造光
由於科技對環境的破壞,賽博朋克的世界裏總是黑雲密佈,導致自然光不足,所以常常用人造光源進行補充;同時,人造光源也用於對科技的展示和信息的傳遞,比如全息投影、廣告屏、霓虹燈……無處不在的人造光源塑造了未來世界的繁華表象,但是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光污染。
故障藝術
現實當中對數碼科技的經驗,讓亂碼卡頓,錯位,偽色,聲音失真這些設備失靈時的表現,成了一種獨有的風格。和《黑客帝國》的字符雨效果類似,賽博朋克的世界,總少不了各種雪花點,偽色,乃至閃爍黑屏。

賽博朋克文化分析

賽博朋克的風格主線,就是反映出科技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與脆弱渺小的人類個體之間的強烈反差,同時外界與內在,鋼鐵與肉體,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等矛盾在其中交織。看似對立,宿命卻連結在一起。賽博朋克作者試圖從偵探小説黑色電影後現代主義中汲取元素,描繪20世紀最後20年數碼化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賽博朋克的反烏托邦世界,被認為是20世紀中葉大部分人所設想的烏托邦未來的對立面。
布魯斯·斯特林這樣總結賽博朋克的特質:“待人如待鼠,所有對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給人。閉上眼拒絕思考並不能使這個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這就是賽博朋克。”
賽博朋克文學有着強烈的反烏托邦和悲觀主義色彩。他們通常將視角放在未來科技高度發達的大時代下底層小人物上,描寫太平盛世表象下社會的腐朽與人性的墮落,對未來做出悲觀的預言。但也是在這陰暗的角落將會誕生懷有希望的英雄。在賽博朋克文學中,大多故事發生在網絡上、數碼空間中。現實和虛擬現實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此流派經常使用人腦和電腦的直接連接
賽博朋克經常以隱喻義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於大公司企業、政府腐敗及社會疏離現象的擔憂。一些賽博朋克作家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警示人類社會依照如今的趨勢將來可能的樣子。因此,賽博朋克作品寫作的目的是號召人們來改變社會。通常以驕傲,目空一切的態度看待在城市中犄角旮旯生存的過街老鼠為展開。

賽博朋克影響評價

科技是科幻的底座……在賽博朋克的世界,科技的迅猛究竟帶來的是“穩穩的幸福”,還是會導致“妥妥的不幸”。賽博朋克的世界觀所揭示的諸多神奇與矛盾,讓人在科技之餘反思倫理,在物質之外發現精神,在機器之外尋找人性,在歲月之外確認文明。換句話説,它的最大價值或許就在於,讓我們在通往未來的時候可以儘早知曉,哪些是康莊大道,哪些是末路歧途 [6] (人民日報 評)
一切看似天馬行空的文藝作品,都是在反映創作者當下所處的“現代”。如今身處的,就是一個賽博朋克的時代。這個看似繁榮的空前盛世,其實一直潛藏着人性的深淵,向下滑落的大門,一直為所有人免費敞開。而且不同於可以隨意通過“城頭變幻大王旗”進行王朝循環的農業時代,工業革命開啓的現代科技文明,因為消耗了太多的不可再生能源,已經無法在短期內重新從低技術狀態“重啓”了。人民從出生起就享受着的、看似天經地義的現代生活,其實是一個高度複雜、脆弱的“紙牌屋”。賽博朋克作品中刺眼的灰暗未來,其實是創作者們對當下讀者送來的警示箴言。但希望依然存在,正如人類一步一步憑藉理性的認知走到今天的歷史所證明的,人性的深淵之中,同樣存在着“天使”,存在着打破束縛、超越自我、追求至高自由的渴望與夢想。如何克服本性的束縛、放下固有的思維定式、打破如今詛咒一般越來越“現實主義”的賽博朋克幻想,開拓全新的未來可能,才是當下人類最迫切需要進行的“思維革命” [14] 中國科學技術館 評)

賽博朋克相關作品

菲利普·K·迪克(1928.12.16—1982.3.2)的作品成為了賽博朋克類型作品的前身。
“我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何謂真實?我甚至質疑這個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實的,我想知道是否我們都是真實的!”迪克常將筆下人物放進虛構的世界,一個被他質疑其構建和制度的世界。這些故事看似荒謬的幻想,角色們發現他們每天生活的世界是個假像,產生自外部的實質世界。所有他的著作都建立在“沒有一個單獨、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基本假設。
菲利普·迪克筆下是一個衰敗的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沒落,是科技的重重淪陷。狄克生前沒有得到世人認可,但在他死後,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偉大作家和前衞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他的小説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科幻片史上有名的《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記憶裂痕》《強殖入侵》等。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蔓生三部曲”
威廉·吉布森由於他的小説《神經漫遊者》(1984年)而通常被人們與賽博朋克聯繫起來。他注重風格、角色成長以及傳統科幻小説的氛圍,神經浪遊者曾被授予雨果獎星雲獎。根據術語檔案(Jargon File),吉布森對計算機和當今黑客文化認識不深,使他對計算機和黑客在將來的角色有着特別的推測,而這種看法對黑客們來説天真得令人憤怒,卻又令他們感到非常刺激。
其他著名的賽博朋克作家包括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魯迪·魯克(Rudy Rucker)、帕特·卡蒂甘(Pat Cadigan)、傑夫·努恩(Jeff Noon)以及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值得一提的是斯蒂芬森,他被認為是後賽博朋克(postcyberpunk)的代表,儘管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區分很沒必要。
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因他荒涼的筆觸、憤世嫉俗的世界觀和殘斷的文字,強烈地影響了此流派的作者。賽博朋克的世界是一個反烏托邦的、黑色電影(film noir)的絕望世界。菲利普·K·迪克對此流派也有很大影響。他的作品主題包括社會荒頹、人工智能、偏執狂以及現實及某種虛擬現實間模糊的界限。
弗諾·文奇,作為賽博朋克流派中活躍的作家,弗諾·文奇擁有極高的聲譽,在硬科幻小説寫作方面很有一手。他的小説邏輯嚴密,情節緊湊,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處,尤以細節的締造和令人驚歎的預見力著稱。大量細緻又經得起推敲的描述讓虛構出的“異世界”及生活其中的種族幾可亂真。和他本身的科學素養大有關係,弗諾·文奇本身就是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1981年的《真名實姓》使他聲名大噪,1992年的《深淵上的火》獲得雨果獎,2000年又以該書前傳《天淵》擊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再獲雨果獎
後期的賽博朋克的電影有雷德利·斯科特1982年所執導的電影《銀翼殺手》,是幾部菲利普·狄克的著作所改編的電影之一;《捍衞機密》(1995年)和《新玫瑰旅館》(1998年)。兩部電影基於威廉·吉布森的短篇故事,然而票房和評價方面皆不理想;《黑客帝國》系列(1999年—2003年)則是少數非常成功的賽博朋克電影。近期加入此類別的電影製作包含了原本1982年電影的續作《銀翼殺手2049》(2017年)、《升級》(2017年)、改編自1990年代日本漫畫《銃夢》的《阿麗塔:戰鬥天使》(2019年),以及2018年Netflix的影集《副本:義體置換》。
電子遊戲、桌面遊戲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例如《賽博朋克2077》和《暗影狂奔》系列,其故事情節經常受賽博朋克文學和電影強烈的影響。90年代初開始,一些時尚和音樂的趨勢也被稱為賽博朋克。賽博朋克也在日本動畫日本漫畫中佔據重要位置:《阿基拉》《銃夢》《攻殼機動隊》《玲音》《電腦線圈》《死亡代理人》《BLAME!》《心理測量者》《蘋果核戰記》等作品在當中是最為著名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