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向之亂

鎖定
華向之亂,是指前522--前520年宋國發生的政治動亂。
當時宋國的國君宋元公對掌權的華氏、向氏不滿,導致發生動亂,最終華氏從此在宋國消失、向氏仍有一部分存在,君臣矛盾也就依舊存在,後來又發生平元之亂、向魋之亂。
中文名
華向之亂
發生時間
前522--前520年
發生地點
宋國
主要人物
宋元公
華亥
向寧

華向之亂事件背景

宋國政府的重要職位同樣由一批世卿擔任,這些世卿家族均是先君的後人,主要有:
  • 戴族(戴公之後):華氏、樂氏、皇氏、老氏;
  • 莊族(莊公之後):仲氏;
  • 桓族(桓公之後):魚氏、鱗氏、蕩氏、向氏。
這些世卿家族與國君固然都是同姓,但年代久了,血緣的紐帶日益脆弱、利益的衝突也日益激化。即使較晚形成的桓族(桓公卒於前651年),與國君的關係也少有什麼親情可言了。
宋國的官制,最重要的是以下六卿: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司城就是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所以避諱改叫司城)。六卿之間沒有固定的高低之分,例如右師華元、司城子罕、左師向戌都曾擔任執政官。因為歷代國君都產生公族,職位緊張,只好又擴充編制,將司寇分為大司寇與少司寇,司馬分為大司馬與少司馬、增加大宰少宰。但編制不能無限制地擴充,公族卻在不斷地產生。最要緊的,國君為了強化自身的控制力,試圖將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近的兄弟、堂兄弟們加入卿的行列,而傳統的世卿家族自然也要奮力保住自己的位置。這樣,宋國的國君與新公族組成攻方,各家舊公族形成守方,在國家穩定了近百年之後,展開了一次殊死的搏鬥。

華向之亂事件經過

華向之亂君臣交質

公元前522年周曆2月己丑日,這天正是冬至。魯國的日官梓慎照常履行職責,登高台而望雲氣:“哎呀,今年宋國要發生內亂,國家幾乎滅亡,三年之後才能平息下去。蔡國將有大喪。”亞卿叔孫昭子判斷:“那一定是戴、桓兩族了,他們太過驕橫無禮,將是內亂的根由。”
現在的宋國,君臣矛盾確已發展到難以調和的地步了。宋元公名佐,即位已經10年,向戌去世後,執政大臣換成了右師華亥(華元之孫)。在元公眼裏,在華亥和左師向寧都是驕奢蠻橫的權臣,自己這個國君簡直沒有任何權威可言。而在華亥和向寧看來,元公是個“無信多私”的傢伙,作為一國之君,卻沒有信用自然難得臣子的尊敬,“多私”就更可怕了,這個國君時時琢磨着要擠掉這些世卿家族的位置,到處安插自己親信的“私人”。
情況表明,國君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地展開着,沉默下去肯定是坐以待斃。華定(宋卿,職務不詳)、華亥兄弟與向寧商議:“再這樣下去,早晚都得死在國君手裏,咱們何不先發制人呢?即使失敗了還可以流亡,流亡總比死要強些吧。”三人謀劃已定。
前522年初夏,華亥對外詐稱得病,宋是禮儀之國,執政生病,羣臣自然要來探望,包括元公的那幫兄弟(羣公子)。公子們一到華府,立即被抓,落網的有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孫援公孫丁,以上六人均為平公的兄弟、堂兄弟,以及向氏家族中投靠國君的向勝、向行。6月9日(丙申),華亥們一不做二不休,果斷殺死六名公子公孫,向勝、向行也被扣押在華亥家的倉庫裏。元公聞訊,親自趕到華府為公子們求情,不但遭到拒絕,自己也被華亥扣了下來。
但接下來,華亥也沒敢把事情做到極至,而是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最後是君臣們達成協議:元公保證維護三人的既得利益,三人則繼續效忠於國君。16日(癸卯),元公提供自己的大子欒以及欒的母弟辰、公子地三名公子被送來做人質,平公則帶走華亥之子華無戚、向寧之子向羅、華定之子華啓三人做人質,君臣盟誓之後,權且相安無事。
在宋國,國君的力量還是雄厚的,還有一些國君的親信漏網。這次突然襲擊,以公子城(字子邊,元公親弟)為首的八人出奔鄭國,不久,公子城返回國內,糾集力量起來反擊,但隨即在鬼閻(在今河南省西華縣東北)被華亥、向寧擊潰,公子城投奔晉國。其餘七人仍留在鄭國,這七個人分別是:元公的堂兄弟公孫忌,子罕之孫樂舍,司馬(強),向戌之子、也就是向寧的兩個哥哥向宜、向鄭,剛剛流亡過來的楚國太子建,以及小邾國的公子郳甲。 [1] 

華向之亂元公出擊

與國君結盟不久,華亥就深感後悔而叫苦不迭了。既然還承認國君的地位,還答應去繼續輔佐他,那麼以臣子而扣押國君的人質,這人質還包括大子——未來的國君,華亥面臨的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可想而知。
且不説將來大子即位後自己以及的家族能否在國內安身,單看眼下,互相扣留人質,就根本無法讓人覺得這是正常的君臣關係,均臣的名分壓得華亥幾乎要窒息了。為了盡力消除負面影響,華亥與妻子每天都是自己先盥洗乾淨,伺候人質用餐以後,自己才敢去吃飯。現在,三名人質成了捧在華亥手中的燙手山芋:拿不住也放不下。相反地,元公的處境是越來越主動了,他也很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每天都要和夫人跑到華府,親眼看這兒子們吃完飯才肯回去。這一招實在是厲害,不僅讓華亥感到壓力巨大,也是在天天提醒着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宋國臣民:看啊,我們國君的兒子都做了臣子的人質。這樣一來,華亥夫婦做出的臣妾姿態也就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了。華亥覺得越來越招架不住,就想把人質放回去,但向寧反對:“就是因為信不過國君才拿他兒子做人質的,放回去,咱們也就離死不遠了!”
華亥還忽略了更要命的一條:國君是個“無信”的人,與臣子結盟,元公完全是出於自保的權宜之計,所謂盟約,在元公那裏是沒有任何約束力的,一旦緩過氣來,隨時可以撕毀,毫無心理障礙可言。現在,形勢越來越主動,元公自然就想着對付華、向兩家了。對付實力雄厚的對手,元公還需要構建一個統一陣線,他知道,各大世卿家族內部也並非都是鐵板一塊,而國君的名分,本身就代表着無上的尊嚴和號召力。向寧作亂,他的哥哥向宜、向鄭以及族人向勝、向行就站在自己一邊,但這四人或被捕或流亡,一時指望不上了。華氏也是如此,華亥作亂,而華亥的族人,年高望崇的大司馬華費遂卻忠於國君。元公找到華費遂,請求他幫自己驅逐亂臣,華費遂擔心:“為了國君,臣不敢惜死。可萬一他們把太子、公子殺害了,您不就更難受了嗎?但如果您一定要幹,我也只能堅決執行您的指示。”元公現在是鐵了心了:“孩子們的死活是他們命裏註定的,我實在受不了這樣的羞辱了!”
前522年10月,君臣雙方維持了100天左右的和平宣告結束。元公孤注一擲,率先殺死手自己中的人質,隨即攻打華、向兩家,華亥、華定、向寧措手不及,倉皇逃往陳國。臨行前,向寧要殺死元公的大子,被華亥制止:“因為冒犯國君而逃亡,再殺死國君的兒子,哪國還肯收留我們呢?況且,把他們留下還有用處。”華亥把人質交給自己的庶兄、少司寇華牼:“你年紀大了,無法再出國去事奉別人,你把三個公子交還國君,一定能夠免罪。”
華牼也做得漂亮,沒有找元公談任何條件,直接派人把三位公子送進宮,自己扭身出門,要去流亡。元公很感動,趕緊過來拉住華牼的手:“我知道你是無罪的,回來吧,我恢復你的職位。” [1] 

華向之亂波瀾再起

作為平定內亂的首功之臣,華費遂的心裏卻很不是滋味。華費遂生了三個兒子:華貙(子皮)、華多僚華登。小兒子華登就是亂臣的死黨,這次也流亡到吳國去了;長子華貙是國家的少司馬,次子多僚擔任御士,為國君駕車,兩人關係極差,根本擱不到一塊去。作為一位老人、一個父親,最傷心的事情也莫過於此了。
華多僚是元公身邊的心腹,不停地誣陷着自己的哥哥:“華貙準備接應那些流亡的亂臣回來!”元公一開始不信,聽得多了,也就懷疑起來,但他不忍動手:“為了我,你父親已經拋棄了一個良(能幹)子(指華登)。即使你説的是真的,(寡人)要死要流亡,也是命中註定的。我不能再讓華貙也去流亡了。”多僚一看元公有點相信了,繼續拱火:“如果實在不忍心讓家父傷心,那您自己就早點流亡國外去吧。只要能夠保住性命,就不要怕流浪遠方。”這麼一説,元公倒真的害怕起來,連忙派出自己的一個貼身侍者找到華費遂的心腹宜僚,請宜僚喝酒,請宜僚把情況告訴華費遂。華費遂一聽就反應過來,傷心欲絕:“一定是多僚搗的鬼!生下這麼個奸佞的兒子,又不忍殺死他,我自己也老而不死,現在國君又下了命令,我還能怎麼辦呢?!”華費遂只得與元公密謀,準備讓華貙到孟諸去打獵,趁機趕他出國。
事情進行得極其嚴密,本來不應該發生意外。但元公覺得很對不住華貙,就賜宴款待他,還給了豐厚的饋贈,連華貙身邊的隨從也得到賞賜。過了幾天,又是父親華費遂宴請、饋贈、賞賜。華貙的部下張匄覺得蹊蹺,就提醒華貙:“這裏面肯定有問題!”華貙覺得有理,知道父親事事不瞞宜僚,就把他找來,劍加脖頸逼問,宜僚害怕,只好説出了內情。張匄當時就要去殺多僚,但華貙最後還是決定忍耐:“父親年紀這麼大了,阿登的逃亡已經給了他那麼大的打擊,我怎麼能再打擊他一次啊,咱們還是流亡去吧。”
前521年5月14日(丙申),也就是華貙準備流亡的日子,他帶手下來到大司馬府,想見父親最後一面,不料正碰上華多僚為父親駕着車準備上朝。小人得志,難免眉飛色舞,言語張狂,旁邊的張匄實在忍無可忍,與主人華貙以及同事臼任、鄭翩一起動手殺死了華多僚。事到如今,華貙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乾脆劫持父親一道起事叛亂,同時派人去招那些流亡在外人。
20日(壬寅),去年叛亂的華亥、華定、向寧率領黨羽返回國內。兩股力量裏應外合,宋國都城及周遍地區立刻陷入一片混戰之中。元公趕緊命令新任執政樂大心與豐愆、華牼率軍抵禦,在都城郊區的橫城攔截叛軍。華氏勢力很快攻佔都城郊外的盧門,以南里作為根據地繼續進攻。樂大心與豐愆、華牼節節後退,6月19日,政府軍修繕舊鄘城和桑林的大門就地堅守,勉力支撐危局。當時諸侯的都城並非如後世那樣只是方方正正的一個,而是由許多相互獨立的小單元散落,拱衞着一座較大的國君之城,如南里、橫城、舊鄘、桑林都是如此。因此,政府軍方面才得以撤退和喘息,避免了迅速崩潰的噩運。
這場風波是元公自己的錯誤鑄成的,等於逼迫臣子反抗,民心不利,亂軍鬥志高昂,危機也就比去年要嚴峻許多。 [2] 

華向之亂新裏之戰

宋國的內戰從盛夏持續到初冬,戰局絲毫不見有明朗的趨勢。10月,流亡吳國的華登搬來吳軍支援華氏,向都城攻來;而宋國朝廷也迎來了自己的援軍:齊國大夫烏枝鳴領着齊軍助戰來了。
吳軍向以善戰著稱,此次來勢洶洶,齊、宋聯軍有些含糊了。宋國的廚人濮挺身而出:“《軍志》上説:‘先發制人可以摧毀對方的意志,後發制人要等待敵人的疲憊(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我們何不先發制人,趁對方長途勞累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機主動出擊?如果放任他們進來站穩,華氏的力量就更強大了,到時候後悔也就晚了。”聯軍採納這個建議,冬10月17日(丙寅),齊、宋聯軍迎頭痛擊,吳軍大敗,吳國派來的將領公子苦雂和偃州員也做了俘虜。華登毫不氣餒,收拾吳軍殘部再戰,又將聯軍打得大敗。看來吳國士卒果然是虎狼之師,只是兩位帶並的主帥無能罷了。而華登的確是華氏家族的“良子”——乘勝進逼,宋軍陷於心理崩潰的邊緣。
這次失敗的打擊是沉重的,元公最知道華登的本事,準備棄城逃跑,關鍵時刻,又是廚人濮出來打氣:“臣是個小人,只知道為您賣命,沒本事送您出亡,請您稍微等一下。”隨即在軍中巡行鼓動:“願意為國君戰鬥的,把軍徽舉起來!”眾人受到感染,紛紛高舉軍徽。這下元公也來了精神,在楊門召見士卒,並親自走下來巡視部隊,高聲鼓勵:“國家亡了,國君死了,也將是諸位的羞恥啊,難道只是我一個人的罪?!”齊國的烏枝鳴將軍也鬥志昂揚起來,建議道:“以寡敵眾,莫如大家一起拼命;要讓大家一起拼命,莫如撤消防備。眼下正是敵眾我寡的時候,讓我們丟掉長兵器,一起用短劍去格鬥吧!”幾番鼓動之下,這支殘兵居然又變為一支敢死隊。敢死隊立即掉頭向敵人撲去,吳軍剛剛得勝,也正是鬥志幹雲的時候,雙方展開了第三次、也是最慘烈的肉搏戰。最終還是齊、宋聯軍的拼命打法佔了上風,吳軍退卻,聯軍追擊,廚人濮用戰裙裹起一顆人頭奔走呼叫:“華登被殺了!!”吳軍鬥志頓時崩潰,在新裏(也在都城附近)被殺得大敗。華登只得收拾殘兵進入南里,與華亥會合。
新裏之戰的勝利,基本扭轉了政府軍的頹勢。 [2] 

華向之亂赭丘之戰

進入11月,戰事進一步朝着對元公有利的方向發展。4日(癸未),前年逃亡晉國的公子城搬來救兵,統帥這支援宋聯軍的主將是晉國中軍佐荀吳,將領還有齊國的苑何忌曹國的翰胡、衞國公子朝。這樣一來,宋元公信心大增,立即催動大軍攻打叛軍的老巢——南里。11月7日(丙戌),雙方在南里附近的赭丘開戰。
混戰之中,宋國判黨、呂邑長官華豹正好碰上公子城,公子城敗退,華豹大喊一聲:“阿城,有種的站住!”公子城大怒,掉轉戰車殺回來,正要搭箭上弦,看見華豹已經將弓拉滿。公子城只好禱告:“平公(公子城之父)啊,您的在天之靈保佑我吧!”華豹弓弦一響,箭從公子城和車右向宜之間飛過。公子城大喜,剛要回射,華豹那邊又已經拉開弓了。公子城大罵:“不讓還手,真不要臉!”華豹一聽,果然把箭取下。公子城隨即一箭射去,華豹登時斃命。華豹的車右張匄立刻從車上抽出殳——一種類似於長柄大椎的長兵器——跳下戰車撲了過來,公子城又是一箭,將張匄大腿射斷,張匄趴在地上,一殳將公子城的戰車橫木砸折,公子城趕緊再補一箭,張匄這才斃命。華豹車伕幹犨請公子城也給自己一箭,公子城説:“我會在國君面前為你求情”。幹犨謝絕:“不和同車佔有一起犧牲,就是最嚴重的違反軍紀。違反軍紀跟隨你,國君會用這樣的人嗎?您還是快點吧!”公子城無奈,只好再將幹犨射死。
這一戰,華氏的軍力本來就是弱勢,戰略思想又不統一,比如:剛佈陣時,鄭翩本來想想擺成靈活機動的鸛陣,他的御者卻想擺成嚴謹規矩的鵝陣。這樣一來,就更無勝算了。赭丘之戰,華氏大敗,最後的大本營——南里,被聯軍團團圍住。
這下,輪到叛軍首領華亥絕望了,他想起當年晉國的欒盈,因為不甘心被驅逐,潛回國內發難,最終還是被晉國人殲滅了。越想越難受,來見華貙,華亥捶着胸口大喊:“現在咱們成了欒氏啦!”華貙倒是鎮定得多:“你別在這兒危言聳聽!再頂一下,實在不行,逃亡還是有把握的!”隨即派華登到楚國搬兵,華貙親帥十五乘戰車、七十名步兵闖出重圍,兄弟兩人在睢水邊吃了一頓告別飯,華貙灑淚送弟弟南下,自己又回頭殺入南里。
華登到了楚國,楚平王立即同意援助,派薳越率楚軍迎接華氏。大宰犯勸阻:“諸侯之中,只有宋國人還在事奉自己的國君,現在又發生了權臣爭國的叛亂。您還要捨棄君主而資助叛亂的臣子,這不大妥當吧?”平王回答:“你説晚了,我已經答應他們了。”
此次宋國的內戰,確確實實是達到了攪動天下的地步,當時天下兵力最強的晉、楚、齊、吳四國,居然都牽扯近來,尤其滑稽的,是吳、楚兩個多年來勢不兩立的仇敵,居然都站在支持華氏的同一條戰壕裏。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宋國君臣雙方打了個難解難分;現在各自的援軍又是勢均力敵,真動起手來,勝敗權且不論,宋國經得起這樣的災難嗎? [2] 

華向之亂事件結果

宋國自然經不起天下雄兵在自己的領土上斯殺,而此時天下精兵也不願意為一個宋國去殊死搏鬥了。公元前520年春,楚國的薳越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派人與宋元公商量:“寡君聽説您的叛臣讓您憂心,這豈不是貴國宗廟的羞恥?希望您能把他們交過來,寡君替您懲罰他們。”元公眼看勝利在即,自然不甘心功虧一簣:“我無能,不能取悦於自己的父兄,還讓君(楚平王)替我們擔憂,前來傳達命令。但敝國現在君臣爭鬥不止,如果君一定要説:‘我就是要幫助臣子’,我們也只得遵命。人們常説:‘莫從亂家門前過(唯亂門之無過)’。如果真要賜恩保護敝國,那就請不要為奸人撐腰,以鼓勵那些叛臣,這是我由衷的期望。希望君再認真考慮一下!”
元公的辭令理直氣壯,楚國方面也深感為難。但晉、齊、曹、衞聯軍的首領們一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如果華氏看到沒有出路而拼死掙扎,楚國人惱羞成怒而奮力作戰,對我們大家都沒什麼好處。不如把華氏交出去,讓楚國人有點成就感,那樣他們也就不會為難宋國了。為解救宋國而來,這樣做又等於為宋國除了害,我們也算功德圓滿了。”於是聯軍代表找到元公,堅決請求放走華氏。面對這種情況,就是一萬個不願意,元公也不敢再強硬下去了,只得答應。2月21日(己巳),華亥、向寧、華定、華貙、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等一干臣子出奔楚國。晉、楚、齊、吳、曹、衞六國隨即撤軍。一場為期三年,牽動天下的內戰終於宣告平息。 [3] 

華向之亂事件影響

三年的內戰,總算擠走了一幫世卿,宋元公得以重新安排六卿人選: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馬,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挽為大司寇。
其中公孫忌、邊卬是平公的堂兄弟和兄弟,樂祁、仲幾、樂大心、樂挽是傳統世卿。這樣一個新舊貴族結合型的班底,基本平衡了雙方的利益,元公的初始目的也算部分得以實現,儘管代價是如此的慘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