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鎖定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創建於1952年, 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三校工學院以及湖南大學等中南五省12所院校的有關係科合併組成。1956年,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院,該院大部分師生調往成都。1958年,由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馮秉銓教授、徐秉錚教授及部分師生,恢復建立華南工學院電訊工程系。1996年7月無線電系,自動化系及計算科學系首次組建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隨着學科隊伍的不斷擴大,2002年1月由原無線電系,無線電與自動控制研究所,電工電子教學中心組建新的電子與信息學院。
學院現有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均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且設有1個工程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着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適應21世紀我國對信息產業人才的需求,為國家特別是華南地區和廣東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如TCL集團總經理李東生、創維集團總裁黃宏生、康佳集團總經理陳偉榮等均為電子與信息學院畢業生。 [1] 
中文名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華南理工大學
現任領導
薛泉(院長) [2] 
徐向民(書記)
碩士點
2個
博士點
1個
博士後
2個
校    訓
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知名校友
李東生
黃宏生
陳偉榮
校    長
高松
所屬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歷史沿革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前身是無線電系),創建於1952年,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三校工學院以及湖南大學等中南五省12所院校的有關學科合併組成。
1956年,根據國際形勢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以當時華南工學院無線電係為主,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學院大部分師生調往成都。
1958年,由中國電子學專家馮秉銓教授、徐秉錚教授及部分師生,恢復建立華南工學院電訊工程系(無線電系)。共設無線電技術、有線電技術、電機制造、自動控制、計算機技術、電子測量技術六個專業。
1960年,電訊工程系改為無線電工程系,增設了電真空技術專業和電子計算機專業。
1961年,根據海軍建設發展的需求,增設了水聲工程、雷達、陀螺儀與導航三個專業。
1970年~1976年,無線電系的專業有十個:無線電技術、電真空器件、雷達、無線電通訊、電子儀器及測量技術、無線電專用設備、無線電陶瓷器件、半導體器件、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等。
1978年,廣東化工學院和華南工學院合併為華南工學院,無線電系設四個專業:無線電技術、電子儀器及測量技術、無線電通訊、雷達。
1979年~1981年,根據學科設系,系和專業進行了調整,原無線電技術、通訊、雷達、電子儀器及測量技術專業合併為無線電技術專業,將電真空器件專業改名為物理電子技術專業。其它專業調整至相應的系。
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無線電系(所)“通信與電子系統”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的學科。
1988年,“通信與電子系統”博士點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學科。
1995年,無線電工程系改名為“電子與通信工程系”。
1996年7月,學校無線電系、自動化系及計算科學系首次組建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2002年1月,由原無線電系(電子與通信工程系)、無線電與自動控制研究所、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組建新的電子與信息學院。
2008年,經調整,理學院的微電子教研室調入電子與信息學院,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調到電力學院。
2015年,籌建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國際校區)。 [7]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學院簡介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電子與信息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具有五個系,十三個研究所,擁有一批學術水平高、在國內外有一定聲望的教授。學院現有教職工150人,其中教師1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珠江學者2人,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5人,“百人計劃”高 [3]  級人才2人。教師隊伍 [4]  中有正教授30人,副教授 3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1人,佔教師隊伍的83%,在境外學習訪問一年以上的教師47人,佔43%,已經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高水平學術隊伍。學院現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點,5碩士學科點,其中通信與信息系統是我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信息類國家重點學科及華南理工大學"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新增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2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12年申請專利146項,其中發明專利97項,授權專利116項,其中發明專利56項。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電子與信息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環境,擁有投資4400多萬元的廣州集成電路設計與培訓中心、廣東電信-華南理工大學新一代移動通信實驗室、美國德州-華南理工大學DSP實驗室等8個大型研發基地及多媒體課室。
學院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二級重點學科);1個工程博士領域:電子與信息;2個工程碩士領域:“電子與通信工程”和“集成電路工程”;2個博士後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6個博士點,6個碩士學科點,其中通信與信息系統是我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信息類國家重點學科及華南理工大學"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現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業型精英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教育部,依託卓越工程師計劃,與TCL共建),國家級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科技部);2個省部級科研基地: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短距離無線探測與通信重點實驗室;2個廳級科研基地:無線通信網絡與終端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廣東高校音視頻圖文智能信息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市共建科研與人才培養基地:廣州集成電路設計與培訓中心;另外配合兄弟學院建設一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及控制實驗教學中心(電力學院、自動化學院)
在黨中央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的指引下,全院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改革,着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適應21世紀我國對信息產業人才的需求,為國家特別是為華南地區和廣東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如TCL集團總經理李東生,創維集團總裁黃宏生康佳集團總經理陳偉榮等均為我院畢業生。 我院已培養了博士115人,碩士358人,學士6000多人。學院現有在校生2812人。本科生1583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488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77人,非全日制工程碩士285人,博士生175,工程博士4,交換生25人(本科生13人,碩士生12人),留學生15人(本科11人,碩士3人,博士1人)。招生方面,2012年本科招生322人,比2011年減少2%;學術型碩士招生145人,比2011年減少12%,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招生90人,與2011年持平,博士招生33人,與2011年持平。
近年來,學院科研成果突出。2013年立項科研項目242項,實到科研總經費4299.2萬元,同比增長56%,其中縱向3515.7萬元(同比增長7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共17項(同比增長88%),獲資助經費1221萬元(同比增長163%),佔全校國基總經費的9.5%,其中,面上項目8項,青年基金項目7項,科學儀器專項1項,優秀青年基金1項。2013年獲批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3項,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類2項,新世紀人才項目1項。 [5]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管工作
院長
薛泉
主持學院全面行政工作。分管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對外交流合作等工作。
黨委常務副書記
張健
主持學院黨委全面工作;協同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分管教工思想政治、財務、計生、保密、辦公室等工作。
副院長
章秀銀
分管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分管研究生教學、培養和招生等工作。
副院長
靳貴平
分管本科生教學、培養和招生等工作。
副院長
餘翔宇
分管實驗室、設備、消防、宣傳、信息化、網絡安全、教代會、工會等工作;協管研究生教學、培養和招生等工作。
副書記
周軍
分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分管紀委、校友會、關工委、離退休等工作。 [2]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交流合作

作為華南地區IT人才搖籃的電子與信息學院,緊跟國際潮流,開展了密切的國際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8篇,IEEE彙刊論文8篇,132篇被三大索引檢索(SCI 42篇,EI 67篇, ISTP 23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32人次,僅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一年以上者18人。此外還與許多國際知名IT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及開展合作項目研究,比如美國德州-華南理工大學DSP實驗室、日本富士通-華南理工大學移動通信聯合實驗室、MOTOROLA中文信息處理聯合實驗室、Cadence集成電路設計華南培訓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所獲榮譽

2022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團委被授予“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6]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專業設置

  • 本科專業: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 碩士研究生: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工程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
  • 博士研究生:通信與信息系統、電路與系統
  • 博士後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