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子信息產業

鎖定
電子信息產業,是指為了實現製作、加工、處理、傳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所從事的與電子信息產品相關的設備生產、硬件製造、系統集成軟件開發以及應用服務等作業過程的集合。 [1] 
電子信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權威管理部門--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和分析時通常採用的詞,電子信息產業具體細分為投資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出於部門隸屬淵源的原因,電子信息產業有時人們分析時也用電子工業一詞代替。到2009年2月為止,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2015年9月1日,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佈2015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據統計,本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實現利潤總額1416億元,比上屆增長18.6%;總資產合計達到2.7萬億元,比上屆增長13.7%。呈現企業規模、效益穩步增長態勢。另一大亮點是,電子百強企業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面向全球市場配置資源跨國經營層次水平不斷提升,產業話語權顯著增強。據統計,本屆電子百強企業共完成出口交貨值5195億元,比上屆增長13.6%,佔行業總量比重達到10%。 [2] 
中文名
電子信息產業
性    質
產業
成熟時間
2009年2月為止
銷售額
2012年11.0萬億元
歷史最長國家
德國
產    值
世界第一

電子信息產業產業概述

電子信息製造業(電子產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根據工信部電子信息產業公報統計,電子信息產業分為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
電子信息產業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加工工藝的改進,集成電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光纖通信、數字化通信、衞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電子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對軍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進了作戰指揮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無線電通信成為軍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稱作軍隊的“神經”系統。利用電子技術,通過由通信、雷達、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組成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改變了傳統的通信、偵察和情報處理手段,大大提高了軍隊指揮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效能。改進了武器裝備系統。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電子器件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技術是導彈、軍事衞星及其他高技術武器裝備制導和控制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電子技術有密切關係。使電子戰發展成為獨立的作戰手段。電子偵察電子干擾電子摧毀等形式的電子對抗,電子信息產業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重要。

電子信息產業國內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劃分

依據《電子信息產業行業分類註釋(2005-2006)》,電子信息產業包括雷達工業行業、通信設備工業行業、廣播電視設備工業行業、電子計算機工業行業、軟件產業、家用視聽設備工業行業、電子測量儀器工業行業、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工業行業、電子元件工業行業、電子器件工業行業、電子信息機電產品工業行業、電子信息產品專用材料工業行業,12個行業、產業,共46個門類。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
1929
1929年10月,中國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併,恢復了生產。
1950
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
1963
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誌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
90年代初
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複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
2008
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12
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十萬億元大關,達到11.0萬億元,增幅超過15%;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收入84619億元,同比增長13.0%;軟件業實現收入25022億元(快報數據),比上年增長28.5%。
2014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2%,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在全國41個工業行業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8%和20.9%,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2.8和17.6個百分點,佔工業總體比重分別達到9.4%和7.8%,比上年提高0.3和1.2個百分點。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個數超過5萬家,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1.87萬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3.8萬家。全年完成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4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萬億元,同比增長9.8%;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2%。我國共生產手機、微型計算機彩色電視機16.3億部、3.5億台和1.4億台,分別增長6.8%、-0.8%和10.9%,佔全球出貨量比重均達半數以上;生產集成電路1015.5億塊,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
2015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至7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6%,領先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內資企業小型企業活力增強,集成電路導航儀器可穿戴設備大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加快成長,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但也應看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削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強、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等問題仍然突出。”工信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莫瑋透露,要繼續強化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促進融合發展。圍繞產業鏈促進融合配套發展,着力推動軟硬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網絡與產品融合。實施智能硬件行動計劃,加快培育基於互聯網的融合性新產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產業發展不斷開闢空間。 [2] 
2015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產業整體保持了平穩增長。 [3] 
一、綜合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個數6.08萬家,其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1.99萬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4.09萬家。全年完成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1萬億元,同比增長7.6%;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5%,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6.1%)4.4個百分點,在全國41個工業行業中增速居第5位;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7.6%和7.2%,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6.8和9.5個百分點,佔工業總體比重分別達到10.1%和8.8%,比上年提高0.7和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速快於電子信息製造業9個百分點,軟件業比重達到2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全年共生產手機和彩色電視機18.1億部和1.4億台,分別增長7.8%和2.5%,其中智能手機智能電視13.99億台和8383.5萬台,分別佔比達到77.2%和57.9%;生產微型計算機3.1億台,同比下降10.4%;生產集成電路1087.2億塊,同比增長7.2%。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信息技術服務實現收入22123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運營相關服務(包括在線軟件運營服務平台運營服務、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等在內的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增長18.3%;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服務(包括在線交易平台服務、在線交易支撐服務在內的信息技術支持服務)收入增長25.1%;集成電路設計實現收入1449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他信息技術服務(包括信息技術諮詢設計服務、系統集成、運維服務、數據服務等)收入增長17.8%。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3775.3億元,同比增長14.2%,增速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高於同期工業投資增速6.5個百分點。
其中,電子計算機行業完成投資1121.5億元,同比增長30.6%,成為全行業投資增速最快的領域,電子元件、電子信息機電和專用設備行業分別完成投資2878.3、2316.3和1750.8億元,分別增長17.9%、19.6%和13.9%,通信設備、家用視聽設備、電子器件行業增速均低於10%;東部地區完成投資6748.53億元,同比增長20.3%,中、西部地區分別完成投資4278.8億元和2251億元,同比增長8.1%和11.8%;內資企業累計完成投資11462.3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高於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比重達到83.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電子信息製造業500萬元以上新開工項目9614個,同比增長19.8%,增速比上年提高18.8個百分點。其中,通信設備行業新開工項目數量增長32.7%,電子計算機行業增長35.9%,電子元件行業增長20.6%,電子信息機電行業增長24.4%;分地區看,江蘇仍是新開工項目最為集中的地區,新開工項目數同比增長18.2%,高於上年同期16.1個百分點,浙江、廣東、安徽省新開工項目分別增長13.4%、4.8%和45.3%。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銷售產值113294.6億元,其中內銷產值61695億元,同比增長17.3%,高於出口交貨值17.4個百分點;內銷產值佔銷售產值比重(54.5%)超過一半,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
電子測量儀器和電子信息機電行業的內銷產值佔比高達83.3%和80.3%,電子專用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和電子元件行業的內銷產值佔比達74.6%、65.1%和65%,家用視聽設備、通信設備、電子器件和電子計算機行業的內銷產值佔比為55.5%、52.6%、42.6%和28.1%。此外,內資企業的內銷產值佔比達81.5%,中小型企業內銷產值佔比76.9%,對國內市場的依賴度較高;外商投資企業和大型企業內銷比例均不同程度提高。
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3088億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7811億美元,同比下降1.1%,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為34.3%。進口5277億美元,同比下降1.2%,佔全國外貿進口比重為31.4%。貿易順差2534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佔全國外貿順差的42.7%。
軟件業實現出口545億美元,同比增長5.3%,增速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外包服務出口額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嵌入式系統軟件出口增長4.2%。
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額1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增速高於平均水平12.6個百分點,比重(25.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在貿易主體上,內資企業出口2419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民營企業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6.8%,國有和集體企業保持3%和7.9%的增長;從貿易伙伴結構看,新興市場中的新加坡、印度、泰國的出口增速達到10.3%、19.2%和20.8%;在區域結構上,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長較快,貴州、青海、廣西、甘肅、內蒙古出口增速達到435.9%、70.9%、37.9%、32.3%、30.5%。
五、結構調整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中,內資企業實現銷售產值46316億元,同比增長17.8%,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在全行業中佔比提高至40.9%。三資企業實現銷售產值66978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低於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中,中、西部地區分別實現銷售產值14963億元和10584億元,同比增長18.1%和11.5%,增速高於平均水平9.4和2.8個百分點,在全國所佔總比重達到22.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9.3%和16.6%,比上年下降1.5和4.6個百分點。東部和東北地區電子信息製造業分別完成銷售產值86587億元和1160億元,同比增長8.7%和下降13%,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和21.7個百分點;東部和東北地區軟件業增速分別為17.2%和10.7%。
全國15個副省級中心城市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5萬億元,佔全國收入的56.6%,同比增長16.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但低於上年4.7個百分點。其中軟件業務收入超過千萬元的中心城市達到11個,比上年新增加2個城市。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5602億元,同比增長7.2%。產業平均銷售利潤率5%,低於工業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平均成本為87.8元,仍高於工業平均成本2.1元,但比上年下降0.6元;產成品存貨週轉天數為14.8天,高於工業平均水平0.6天。
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30.7元,高於工業14.8個百分點;平均總資產貢獻率為10.1%,與上年持平;資產負債率56.6%,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從主體看,內資企業佔全行業收入和利潤的比重達到41.3%和52.9%,分別比上年提高4.9和5.2個百分點;從規模看,小型企業繼續保持較強發展活力,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20.8%和19.4%,高於平均水平13.2和12.2個百分點;從分行業看,部分行業效益增長較快,通信設備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達到14.4%和18.1%,電子專用設備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達到14.5%和14.1%,電子信息機電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達到13.6%和19.7%,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3] 
2021
整體發展情況
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整體發展的情況 [4] 
2021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交織影響的複雜外部環境,我國電子信息全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砥礪攻堅、奮發作為,實現了行業的穩定發展和“十四五”的良好開局。 [4] 
從規模和增速來看,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41285億元,同比增長14.7%;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94994億元,同比增長17.7%。全行業整體收入規模達到236279億元,同比增長16.6%。全年,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7%,高於全國工業平均增速6.1個百分點;軟件業收入增速高於第三產業增速9.5個百分點。 [4] 
產業投資來看,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2.3%,增速比上年提高9.8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工業平均增速11.0個百分點。尤其是,近兩年我國集成電路相關領域投資活躍,實現半導體器件設備、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製造投資額的大幅增長。 [4] 
從對外貿易來看,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外貿進出口雙雙保持較快增長。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全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795.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增速比上年提高19.9個百分點;進口8373.3億美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 [4] 
從技術創新和支撐帶動來看,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基礎性、通用性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在量子計算、高端芯片、高性能計算機、網絡架構、基礎操作系統、衞星互聯網應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製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同時,基於自身技術實力的提升,電子信息行業不斷為其他產業“賦能”,已成為融合發展的“潤滑劑”“加速器”,在推動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 
細分領域特點
從細分領域發展來看,呈現出兩個特點 [4] 
一是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態勢分化較為明顯。2021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芯片短缺等因素影響,電子信息製造業中,處於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主要細分領域發展呈現較為明顯的分化態勢。從主要產品產量來看,上游基礎類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如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22.4%、光伏電池產量增長42.1%、集成電路產量增長33.3%、光纜產量增長11.6%。另一方面,終端消費類產品和通信系統設備,產量增勢緩慢或同比下降,如手機產量小幅增長7.0%、彩電產量同比下降3.6%、程控交換機產量下降2.0%、移動通信基站產量下降39.4%。 [4] 
二是新興熱點領域加速成長。集成電路領域,儘管疫情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依然明顯,但是面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換擋期和產業鏈重組機遇期,我國集成電路市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測,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預計增長18%左右,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將首次突破萬億元規模。新型顯示領域,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面板生產基地,產業整體規模進一步增長,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加速改善,國內上游企業逐漸壯大,部分核心裝備實現零的突破,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提升。光伏領域,2021年,行業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優異成績。全年,我國多晶硅和光伏電池產量分別增長16.9%和42.1%;全國光伏新增裝機5488萬千瓦,為歷年以來年投產最多。此外,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領域,在技術、政策和市場多重因素驅動下,均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 [4] 
發展建議
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延續穩定恢復態勢,新動能加速形成,但受原材料價格高位上漲、芯片持續短缺以及基數較高等因素疊加影響,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下一階段,為應對科技打壓並取得關鍵核心領域突破,必須要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採取有效措施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培育新興優勢,以保障行業平穩運行。具體建議如下: [4] 
(一)加大力度打造、完善、提升供應鏈體系 [4] 
一是以暢通經濟循環為重點,加大力度打造和完善供應鏈體系。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基礎軟件等“五基”領域實施核心技術攻關行動,補齊國內產業鏈循環中的短板,實現產業鏈循環暢通。二是在市場應用中不斷完善自主可控技術。用好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來支撐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我國能夠定義產品和標準的市場優勢,通過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首台套政策、強制性標準政策工具,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制度,擴大國產自主可控技術和產品的規模化應用。三是堅定不移對外開放,開拓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新渠道,應對美國強制與中方進行科技脱鈎。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利用開源創新等方式,不斷開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新渠道,以打破對美過度依賴的“單一來源”困局。四是着眼長遠全面佈局基礎研究,增強科技發展後勁。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中國與美國之間科技發展差距説到底是基礎研究上的差距。因此,應對美對華科技脱鈎,在注意“抓關鍵、補短板、保急需”的同時,要着眼長遠全面佈局基礎研究及打基礎工作。 [4] 
(二)拓展數字技術滲透,擴大內需,對沖外部衝擊 [4] 
我國在數字技術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實力,但數字技術並未均勻滲透進生產、製造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這是我國實體經濟未來重要的增長點。要提高數字技術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加強數字技術在推動傳統產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應用,通過創新升級進一步帶動實體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產品數字化、生產智能化、流程可視化、服務便捷化,促進跨界融合的供應鏈生態的形成。建議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同時,應做好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一擁而上造成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減税降費力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穩定製造業投資。同時,支持家電等重點出口產品轉向國內市場銷售;加大線上消費模式推廣力度,進一步挖掘三四線城市、鄉村地區消費潛力。 [4] 
(三)加快自主創新,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4] 
從國家層面加強基礎創新研究、通用型基礎設施和公共平台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國家“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與城市羣都市圈規劃進行統籌佈局,指導地方政府從當地資源稟賦戰略定位、比較優勢出發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儘可能地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和區域間的同質化競爭。建議強化政策、資金、機構、人才、設施等聚集效應,提升集中創新能力;對一些風險大、投入高的研發項目,政府部門給予適當的資源支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有利於創新創造的制度環境,培育、激勵、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加強核心零部件、先進工藝、關鍵材料和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領軍人物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深化軍民合作,力爭在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取得創造性突破。 [4] 
(四)轉變觀念,推動產業鏈式招商佈局 [4] 
針對當前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受關注度高的情況,建議地方政府部門改變傳統的“兼收幷蓄”招商策略,徹底告別“撿到籃子就是菜”的觀念。轉為更加註重“鏈式招商”,有針對性地“有鏈強鏈”“無鏈建鏈”“短鏈延鏈”。地方政府應依託龍頭企業、平台企業,與之密切合作,圍繞其生產配套需求,共同吸引相關企業入駐,以產生集聚效應鏈式效應。建議政府部門制定出台更加符合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的政策措施,在企業層面上,重點支持大型平台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方向上,可以重點考慮上面建議中提到的完善提升供應鏈、推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以及鏈式招商佈局等幾個主要方面。 [4] 
2022
挑戰
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電子信息行業發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從2022年的形勢來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增多,挑戰上升。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存在缺煤、缺電、缺芯、缺櫃、缺工等問題;從國際看,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從電子信息行業角度來説,除共性的宏觀環境因素外,技術打壓以及行業自身的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備問題,是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着力方向。 [4] 
機遇
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也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前景廣闊、長期向好的特點沒有變,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二是我國堅定實施的擴大內需戰略,將為2022年的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三是我國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以及較多的政策工具將有力防範外部衝擊,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從電子信息行業角度來看,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新基建發展,把電子信息、智能製造列為重點方向,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規劃,為電子信息製造業以及下游應用行業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4] 
預計2022年,電子信息製造業的生產和投資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出口也將保持正增長。 [4] 
電子信息是典型的全球化技術密集型產業。雖然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產業鏈、供應鏈上仍有很多短板和缺失,也就是所謂的“卡脖子”環節。例如,在高端芯片、基礎材料、核心軟件等領域,我國仍明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4] 
半導體材料方面,目前全球半導體制造材料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雖然目前各大主要品類的半導體材料領域均有國內企業涉足,但整體對外依存度仍在60%以上,特別是大硅片、高端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在工業軟件方面,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但當前工業軟件滲透率不足10%,工業軟件發展現狀可以概況為“工程軟件弱”+“高端軟件少”,工業軟件核心技術亟待突破。 [4] 
從影響來看,以中美科技為例,近年來,美國對華科技政策內容從單點對高科技企業的封鎖制裁,擴大到涵蓋技術管控、交流阻斷、人才封鎖等多手段組合,且在政策設計上越來越精準。目的在於阻斷中國高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研發根基、成長空間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給中國高科技發展及高科技企業發展不同程度遭遇困難與障礙。但是美國對華科技打壓的策略,同時也倒逼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自2016年美對中方進行科技打壓以來,我國部分高科技領域發展更為迅速,對美技術依賴程度不斷下降。展望下一階段,要認清形勢,必須把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點放在自主創新之上。 [4] 
正是由於深刻認識到了這一複雜形勢,近年來,在電子信息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國產傳感器、無線通訊芯片以及部分應用軟件等有明顯的突破。如國產辦公軟件,在國務院組織機構中的覆蓋率超過95%,在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超過90%;在數據庫方面,武漢達夢的產品系列已廣泛應用於公安、航空、金融、電力、電子政務等領域;在操作系統和雲計算方面,麒麟信安的雲桌面系統在國防和電力調度領域推進部署。 [4] 
2022年9月20日,工信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第九場“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取得的主要成就,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規模邁上新台階,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1.6%,營業收入從7萬億元增長至14.1萬億元;利潤總額達8283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從2.5萬億元增長至9.5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6%;2021年利潤總額達1.2萬億元,較2015年翻一番。 [5] 
2023
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增速比同期工業低1.2個百分點,但比高技術製造業高0.7個百分點。12月份,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
2023年,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15.7億台,同比增長6.9%,其中智能手機產量11.4億台,同比增長1.9%;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3.31億台,同比下降17.4%;集成電路產量3514億塊,同比增長6.9%。
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6.3%,比同期工業降幅深2.4個百分點。12月份,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5.5%。
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出口筆記本電腦1.4億台,同比下降15.1%;出口手機8.02億台,同比下降2%;出口集成電路2678億個,同比下降1.8%。
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1萬億元,同比下降1.5%;營業成本13.1萬億元,同比下降1.4%;實現利潤總額6411億元,同比下降8.6%;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2%。
2023年,電子信息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比同期工業投資增速高0.3個百分點,但比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低0.6個百分點。
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東部地區實現營業收入102827億元,同比下降1.2%;中部地區實現營業收入25331億元,同比下降1.5%;西部地區實現營業收入21903億元,同比下降3.3%;東北地區實現營業收入1007億元,同比增加9%。四個地區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業收入佔全國比重分別為68.1%、16.8%、14.5%和0.7%。
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京津冀地區實現營業收入7497億元、同比下降2.8%,營收佔全國比重5%;長三角地區實現營業收入42600億元、同比下降1.8%,營收佔全國比重28.2%。 [6] 

電子信息產業機遇

從政府層面看,我國政府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機遇,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006年3月電子信息產業中國主要經濟指標 2006年3月電子信息產業中國主要經濟指標
一是近期國務院出台10項措施促進經濟增長,2009年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央行出台8項措施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企業創造寬鬆的融資環境。同時,我國還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調整了3770項產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大部分是機電產品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緩解出口企業資金鍊緊張和減緩企業出口的壓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是各級政府、各部委為響應中央拉動內需的精神,積極出台相關具體措施,加大投資力度。
近期水利部新增200億元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2009年計劃投資6000億元開展鐵路基本建設,到2010年將新增鐵路里程1萬公里、投資規模1萬億元;民航總局計劃投資2000億元開展機場新開工項目。
這些領域智能系統的建設,為我國軟件產業和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電子信息產業方針

整合市場和企業資源,關鍵領域研發協作
中國國內企業應抓住中國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數字電視和互聯網建設的時機,依託國內市場建立自主標準體系,推動企業加大對核心元器件和軟件、信息安全系統的開發力度,爭取在關鍵技術和重大標準方面實現突破。
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大產業鏈條
中國應抓住技術進步和國際產業調整的新機遇,形成一批上千億的產業集羣。電子信息產業單純靠規模擴張已經難以為繼,如:中國國的彩電行業,再擴大規模難度已經很大,今後應該轉向速度與效益並重,推動產業向創新型和效益型的轉變。
整合區域資源,高起點推動東中西部互動發展
應該依託中西部資源優勢和信息化應用狀況,以軟件、新型元器件、電子材料等高技術、低污染行業為切入點。同時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發展加工貿易,推動中國的國家出台扶持政策。
建立產業生態設計、評估和管理體系
促進生態流程整合,建立產業生態設計、評估和管理體系。建立產業生態參數數據庫,研究產業生態評估模型,開展重點產品生態參數課題研究
建立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產業基地
中國發改委與中國開發銀行深圳市簽訂合作備忘錄,2009年的5年投入800億元,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中國2009年今後還將在條件成熟地區大力發展中國國家級產業基地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電子信息產業德國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歷史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悠久,基礎較好,在世界電子市場上曾與美國爭霸,稱雄一時。早在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德國的電子技術尤其在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工業方面,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重要電氣壟斷企業。它們創建於上一世紀中期或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技術成就,為德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0年代初,它們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德國電氣設備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曾大量製造飛機、潛艇、導彈用的電氣設備和發射裝置。這時的電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戰爭服務的。
隨着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德國電子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民用電子工業的發展,為軍用電工技術及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聯邦德國軍用電子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曾被禁止研究和生產軍用電子產品,只能發展民用電子產品。但是在美國的扶植下,隨着聯邦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迅速恢復和重建;損失巨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如西門子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其資本日益集中,業務逐漸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它們控制了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到1950年,整個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比戰前的1936年增長了兩倍。50年代,聯邦德國電子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0.3%,在製造業中僅次於造船業(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後,隨着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聯邦國防軍的建立,成立了一些軍用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開始了軍用電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研究協會範圍內建立了高頻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無線電和數學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機工程學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數據處理和模型識別研究所以及光學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軍用電子技術各專業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在此階段,聯邦國防軍裝備的軍用電子設備從國外採購逐步轉向國內生產,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了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工作,研製了大量性能先進、質量優異的軍用電子產品。在通信設備方面,西門子公司研製了FM12/800移動式無線電中繼系統等;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FM120/500無線電中繼系統等;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XT3000系列甚高頻超高頻電台(裝備了‘狂風’和‘阿爾法’噴氣戰鬥機)。在雷達技術方面,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飛行安全控制雷達、機載和艦載雷達防空雷達;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移動式多普勒雷達(MPDR);標準電氣洛倫茨公司研製了毫米波雷達等。在光學儀器方面,卡爾·蔡司公司、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等研製了各種測距儀潛望鏡、紅外瞄準儀、夜視儀、熱成象設備等。在導航設備方面,好幾家公司研製了各種機載和車載導航設備和陀螺儀。此外,還研製了一些自動化作戰指揮、偵察和電子戰等方面的設備。
1975年到2009年2月為止
聯邦德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實現了軍用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為了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現代化,發展了綜合軍用電子系統。例如,在這期間研製了“奧列斯特”(Onest)三座標雷達、“萊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ETM1800高頻調制解調器,E-1800通用接收機,西門子公司研製了CHR532/533高頻通信接收機、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頻通信系統、CTM200微波中繼通信設備;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HF-850系列短波自適應/跳頻通信系統、XK403高頻收發信機等。聯邦德國研製的通信設備完全取代了美式裝備。已研製成阿德勒和阿雷斯兩種地炮火控系統,並開始實施軍民兩用的比格風(Bigfon)光纖通信工程,耗資149億馬克,以取代聯邦德國現有的電纜通信,以及研製陸軍防空偵察、指揮系統等。1984-1988年用於偵察、指揮設備和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費用增長33%。

電子信息產業方針

集中統一管理
聯邦德國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其總的管理原則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聯邦德國的軍事裝備是在國防部裝備部的統一領導下,由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採辦總署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和管理。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電子設備的生產及採購均由該署的通信技術與電子部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包括制訂具體科研、生產和採購計劃,並對總承包商的研製和生產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軍種裝備部門密切配合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採辦總署工作,它們無權單獨組織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與採購。
依靠民間企業發展軍用電子設備,寓軍於民
聯邦德國沒有獨立的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工業體系。軍用電子設備的科研和生產幾乎全部由民用企業和科研機構承擔。利用民間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軍事電子方面的科研和生產工作,避免了軍內建立龐大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減輕了國防部管理工作的負擔,並節省了財政開支。此外這種寓軍於民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有利於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互相轉移和交流,有利於發揮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優勢,同時也便於平戰結合,一旦必要時可迅速動員私營企業生產更多的軍用設備。
重視國際合作和德國內合作
聯邦德國在發展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設備方面十分重視國際合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與法國合作研製的"拉塔克"雷達,與美國合作研製LN3慣性導航設備,與加拿大合作研製CL-289無人偵察機。通過國際合作發展軍用電子設備不僅節約本國的研製費用,而且還能吸取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加速本國軍用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時,聯邦德國也重視同國內廠商的合作,一些重要產品都是由幾家大企業合作研製和生產的。例如軍級自動化通信幹線網就是由電氣公司、西門子公司、標準電氣洛倫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製的。通過國內各廠商的合作,可以發揮各家特長,提高產品質量

電子信息產業產業特點

一、技術和資金密集,創新和風險並存
二、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低
三、研製開發投資高,生產製造成本相對低
四、用户成本鎖定
五、對標準的高度依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