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西猯

鎖定
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是哺乳綱、西猯科的野豬。肩高52-69釐米,頭體長96–117釐米;體重29.5-40千克。是有蹄類動物,兩性相同。具有許多“”的特徵。頭部非常大,鼻子逐漸變細成由軟骨製成的口鼻盤。它們的吻粗糙,口鼻部堅韌,具有良好的結構。它們的耳朵、吻及尾巴較長,腿也比較長,適合跑步,只有前肢帶有露爪,後腳有三趾。
棲息在炎熱及乾旱的叢林。佔地14萬平方公里的大查科平原主要生長的是多肉植物及針刺植物,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大樹。草原西貒的鼻竇適合在乾旱及多塵的環保境生活。族羣規模在1-9之間,平均為4.5。經常成羣結隊地旅行。是日間活動的動物,清晨最活躍,羣族會以一環形遷徙,約於42天就會回到原有的地方,以監視地盤,顯示其所在區域的所有權。以各種仙人掌為食,用它堅硬的鼻子把仙人掌滾到地上,把刺磨掉。也可以用牙齒拔出刺並吐出來。草原西猯的腎臟專門用來分解仙人掌中的酸。
最初發現時草原西貒只有一些化石,且以為已經滅絕。到了1975年才於大查科平原發現它們仍然存活。原住民十分熟悉它們。分佈於巴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的乾旱叢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Chacoan Peccary, Tagua
中文學名
草原西猯
拉丁學名
Catagonus wagner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西猯科
草原西貒屬
草原西貒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Rusconi, 1930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3] 

草原西猯形態特徵

草原西貒
草原西貒(10張)
草原西貒肩高52-69釐米,頭體長96–117釐米;體重29.5-40千克。是西猯科三種西猯中體型最大的動物,是有蹄類動物,兩性相同。具有許多“豬”的特徵。頭部非常大,鼻子逐漸變細成由軟骨製成的口鼻盤。它們的吻粗糙,口鼻部堅韌,具有良好的結構。它們的耳朵、吻及尾巴較長,腿也比較長,適合跑步,只有前肢帶有露爪,後腳有三趾。 [4] 
該物種像西猯科的其他兩種野豬一樣背腺突出。在背部的後端也有一個大的氣味腺,位於尾巴的根的上方約15釐米處。該腺體由一組皮下腺和周圍的管狀腺體組成。表現為皮膚的凸起區域,沿背中線約5-7釐米。腺體產生一種乳白色物質,用於標記在領域和吸引雌性。雌性有四對乳頭,胸部一對,腹部一對和腹股溝一對。鼻腔和鼻竇可能會變大,以適應乾燥多塵的環境。視力較差,而嗅覺和聽覺卻很發達。 [5]  草原西猯擁有第三個後腳趾,而其他野豬只有兩個後腳趾。上犬齒還表現出野豬的顯著特徵,向下指向而不是像其他野豬一樣向上和向下指向。
牙齒是高冠形的,有2只上門齒及3只下門齒,上下各1只犬齒、3只前臼齒及3只臼齒。上犬齒向下,而不像其他豬形亞目般向外及向上。齒序為:I 2/3,C 1/1,P 3/3,M 3/3,共38顆。 [5] 
皮毛很堅硬,具有各種不同的灰色、褐色、灰褐色至黑色。有斑點,穿插着長達22釐米長的鬃毛。背部有一道深色的中背線斑紋,肩上有一條淺色的帶狀白毛,比領西猯的領圈更細,清晰度也更低。口的周圍有白毛。 [6]  幼豬的皮毛顏色較淺。 [5] 

草原西猯近種區別

草原西猯比西猯科的其他兩個物種體型更大,更重。它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其有較長的背骨,較長的嘴吻,成比例的較大的頭和較長的耳朵、尾巴和腿。顱骨與其他野豬物種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口吻、鼻腔和鼻竇極度發育。與其他兩個物種相似,草原西猯沒有明顯的性二態性。除懷孕外,雄性比雌性稍重。 [5] 
豬鬃狀的皮毛通常為棕色至幾乎灰色。深色條紋橫穿後背,在肩膀上有一圈白色毛皮。 草原西猯與其他西猯種類不同,耳朵、鼻子和尾巴更長。它的嘴角有白毛。 [4] 
白唇西猯 白唇西猯
草原西猯 草原西猯
領西猯 領西猯

草原西猯棲息環境

草原西貒棲息在炎熱及乾旱的叢林。佔地14萬平方公里的大廈谷主要都是多肉植物及針刺植物,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大樹。它們的鼻竇適合在乾旱及多塵的環保境生活。它們的腳瘦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間行走。
草原西貒生活在降雨少,温度高的地區,並且僅限於大查科平原生物羣落的最乾旱部分。該物種的主要棲息地是旱生的荊棘森林,其特徵在於有新興的樹種,如紅櫟(Schinopsis lorentzii)和白青岡(Aspidosperma quebracho-blanco)。密集的灌木層,包括三葉蓼(Ruprechtia triflora)、山柑屬(Caparis spp)和相思樹,以及鳳梨科和仙人掌的地面覆蓋物,例如仙人掌屬、古利希仙人掌(Eriocereus guelichii)。在開闊的林地中也發現了查科類植物以較低的密度分佈,其特徵樹木如銀鍾花(Tabebuia caraiba)、巴氏青岡木(Schinopsis balansae)、仙人掌,包括管花柱屬(Cleistocactus)、哈里西亞仙人掌屬(Eriocereus)、頂花麒麟掌屬(Quiabentia)等。 [3] 

草原西猯生活習性

草原西猯領地

像領西猯一樣,草原西猯的領地其範圍以凸多邊形為基礎,面積約為1,100公頃,在巴拉圭草原西猯分佈的核心區域約為600公頃。密度估計值從少於1只/平方千米到高達9.2只/平方千米。在巴拉圭草原西猯分佈區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的密度估計值為0.43只/平方公里。在阿根廷草原西猯分佈地區,密度在被獵捕的地點之間為0.17只/平方公里,而在非被獵捕的地點之間為0.44只/平方公里。 [3] 

草原西猯行為

草原西貒的獸羣規模在1-9之間,平均為4.5。但是,在狩獵區,平均羣體規模較小,從1-4不等。經常成羣結隊地旅行,最多有10只 [3]  。是日間活動的動物,清晨最活躍,尤其會在早上活動,全天活躍,正午時分,會在樹木和灌木叢的陰影下休息,黃昏時不活躍。羣族會以一環形遷徙,約於42天就會回到原有的地方,以監視地盤,顯示其所在區域的所有權。 [4] 
遠視力和嗅覺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作為防禦策略,族羣成員羣族會組成一堵牆來保護自己,不過卻很易成為狩獵的對象。儘管該物種並不是特別膽小或警惕,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迅速逃離,抬起背上的長髮,並從背腺噴出分泌物,大概是為了通過氣味使這些羣體保持在一起。它們會分泌一種奶狀及有味的物質,這種物質是由背部的腺所分泌,塗抹在樹上作記號,或透過磨擦分散到周圍。這些分泌物與團體成員互相擦擦,也用作領土標記。它們雖然經常在泥中打滾,但卻會在特定的地點排泄 [4] 
這些社交哺乳動物通過各種聲音交流,會以不同的叫聲來溝通,包括咕嚕聲及牙齒的嗒嗒聲。即使個體偶爾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有時會有撞及撕咬等行為,但該物種並不像其他物種那樣具有攻擊性。 [4] 

草原西猯食性

大查科地區的乾旱生境為草原西猯提供了非常堅實的植被基礎。這些物種以各種仙人掌為主,這些仙人掌的種類包括管花柱屬和變色仙人掌(Opuntia discolor),這兩種仙人掌是白唇西猯的主要食物。草原西猯用它堅硬的鼻子把仙人掌滾到地上,把刺磨掉。也可以用牙齒拔出刺並吐出來。草原西猯的腎臟專門用來分解仙人掌中的酸。兩室的胃也很適合消化像仙人掌這樣的難消化的粗糙的食物。偶爾吃鳳梨科植物的根,也吃相思科的豆莢和落下的仙人掌花。這種野豬會尋找由蟻丘形成的穴及建築地盤富含礦物質的土壤,尋找鹽漬地,從舔鹽中吸取鈣、鎂和氯等基本礦物質。它們有時還會吃腐肉,甚至可能捕食小型哺乳動物。 [3-4] 

草原西猯分佈範圍

草原西猯是巴拉圭西部、玻利維亞東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乾旱地區的特有種。總分佈地理範圍約為140,000平方公里。 在巴拉圭,該物種原先出現在大查科的所有地區。 在阿根廷出現在查科(Chaco)、福羅薩(Formosa)、薩爾塔(Salta)和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省(Santiago del Estero)。 在玻利維亞,它在丘基薩卡(Chuquisaca)、聖克魯斯(Santa Cruz)和塔裏哈(Tarija)等省的乾燥查科地區持續存在。 [3] 
草原西貒分佈圖 草原西貒分佈圖

草原西猯繁殖方式

豬仔一般在9-12月之間出生,妊娠期5個月。但是幾乎全年都發現有幼西貒出生。出生與食物豐富和降雨的時期有關,視食物的藏量及雨量。平均每胎產2-4只幼西貒。雌性在生育時會離開族羣產子,而後再返回。幼西貒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奔走。它們的皮毛與成年的差不多。沒有兩性異形
出生幼仔的性別比偏向雄性。巴拉圭聖地亞哥動物園的草原西猯,圈養的雌性幼仔的出生年齡為1.2-8.3歲。年齡較小的雌性(三歲以下)的產仔數通常比年齡較大的雌性少。一年一窩。據報巴拉圭的產仔數在1-4之間變化,平均值為2.72。估計野生種羣的窩產仔數為1.7,並認為該窩產仔數少是由於繁殖率低或新生幼仔死亡率高所致。最低繁殖年齡3歲。野生壽命至少為9歲。在圈養中壽命可達18年。被圈養的妊娠時間為151天。 [3]  [6] 

草原西猯保護現狀

草原西猯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瀕危(EN)。 [3] 

草原西猯種羣現狀

草原西貒分佈在南美洲,很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羣族的數量亦因失去棲息地及被分隔而減少。也有獵殺及不明疾病的影響。物種數量在其有限的地理範圍內零散分佈,數量正在減少。該物種已從阿根廷查科的大部分地區消失,其原始範圍已減少了約40%。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東部也有所減小。物種總數未知,但據估計1990年代初期有5,000人在巴拉圭生存。在阿根廷的密度和剩餘棲息地的估計,估計2002年的數量為3,200只。這是在該地區2003年開始大規模砍伐森林之前。在阿根廷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草原西猯是該地區三種野豬中最稀有的一種,並且可能是最容易受到人類干擾的地方。 [3] 
由於草原西猯是南美洲一個孤立地區的特有種,它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自然種羣的數量正在減少。查肯山山核桃的種植範圍正在迅速轉變為德克薩斯風格的大牧場。狩獵也在繼續,還有一種不明疾病近年來一直困擾着種羣(1997年)。已經有計劃人工繁殖草原西貒,但在野外的地方則很難生存。巴拉圭也建立了保護區,但執行程度不高。 [4] 

草原西猯瀕危原因

草原西猯的分佈範圍和數量下降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包括人類狩獵,棲息地破壞和疾病。大貓科動物的捕食也是一個原因。其中,狩獵壓力產生最大的負面影響。在這三個國家中,查科地區的所有野獸物種,無論發生在哪裏,甚至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中,都遭到嚴重捕獵。草原西猯構成了以前豐富的叢林肉的最重要來源之一。草原西猯的皮比其他野豬的皮更薄且價值更低。例如,1988年在巴拉圭的皮草買家以每隻約0.5美元的價格從定居者那裏購買了草原西猯的皮。然而,它們仍然被狩獵和商業交易。 [3] 
棲息地破壞已成為對該物種的主要威脅。儘管大片完整灌木叢得以倖存,但巴拉圭和阿根廷查科的農業和牛牧場的清除率非常高。阿根廷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森林覆蓋率降低到原始覆蓋率的87%以下時,草原西猯就會消失。 [3] 
阿根廷:從1972年到2001年,有588,900公頃(約佔森林的20%)被砍伐,每年的速度為2.2%。假設這種速度一直持續下去,並且將繼續下去,這意味着在給定的15年時間內(三代草原西猯)喪失了33%的棲息地。但是,這些總的森林砍伐率掩蓋了棲息地退化的影響,實際上影響了整個地區。同樣,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阿根廷查科地區的森林砍伐已大大加速。持續的大豆/商品熱潮正在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在過去的10年中,查科省和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省的大豆耕地已從284,000公頃增加到1,513,000公頃。其中一些取代了較小規模的棉花種植,但其中大多數是新的農業產業擴張(2013年)。這給剩餘的森林棲息地帶來了巨大壓力。 [3] 
巴拉圭:一份出版物報告説,從1990年到2000年,估計損失約8,600平方千米,相當於大查科森林的6.4%。查科以前絕大部分的林區都在進行土地整治,估計每天清理5平方公里(2009年)。棲息地的壓力正在明顯增加,尤其是在查科中部的主要草原西猯棲息地。該物種可能僅在該區域的邊緣垂懸,因為遠西部對該物種而言太乾燥,而東部過於潮濕。正在討論有關巴拉圭河的主要灌溉計劃的提案,該計劃將進一步擴大查科中部的森林砍伐,並允許向西部擴展。此外,適應旱地的轉基因作物(尤其是大豆)使更多土地可以用於廣泛的農業生產,進一步侵蝕了其主要棲息地的物種(Pearce 2011)。 [3] 
玻利維亞:在這個國家,這種情況不太嚴重。該山脈北部的Kaa-Iya國家公園為該物種提供了最大的生存基地,據懷疑丘基薩卡省(Chuquisaca)和塔裏哈省(Tarija)的乾旱查科處於相對良好的保護狀態,大規模農業和牧場的擴張程度較低。然而,卡婭婭(Kaa Iya)周圍的查科森林正被新的發展所破壞,生存狩獵壓力很大。該物種被《紅皮書》認為是該國的瀕危物種(Tarifa and Aguirre 2009)。 [3] 
根據上述觀察,預計在三代時間段(15年)內,草原西猯生境的當前和未來估計會損失50%。而且,狩獵壓力沒有減輕,進一步增加了這種下降速度的可能性。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