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豬形亞目

鎖定
豬形亞目(學名:Suiformes):是偶蹄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了所有親緣上與豬科相近、離反芻動物較遠的物種。頭上無角;尺骨和腓骨分別不與橈骨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又分為古齒獸次目彎齒獸次目豬次目。除了古生物化石外,現存的生物僅有豬次目,其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趾節骨。現存2科。
僅包含二個科:豬科西猯科。棲息於稀樹草原、樹木茂密的森林、農業地區、灌木叢、沼澤、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叢間。環境適應性極強。野豬白天通常不出來走動。一般早晨和黃昏時分活動覓食,有晝夜活動的也有夜行性的,中午時分進入密林中躲避陽光。喜歡過羣居生活,常2-3頭甚至10多頭成羣活動,大多集羣活動。雜食性物種,食物通常由植物如作物、水果、堅果、樹枝、菜、草根和綠色植物組成,並輔以鳥蛋、腐肉、小齧齒動物、昆蟲和蠕蟲。
豬科動物分佈於亞歐大陸和非洲,西貒科動物分佈於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注:河馬科曾被歸類於此,但在2014年已和鯨類一起歸類為河馬形類(Cetacodonta))。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豬形亞目
別    名
野豬
拉丁學名
Su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2科
亞    科
3亞科
9屬
22種 [3] 
命名者與年代
Gray, 1868
同義學名
Suina

豬形亞目形態特徵

豬形亞目的動物通稱“野豬”,代表物種為“歐亞野豬”。它們頭上無角。尺骨腓骨分別不與橈骨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這一亞目野生動物僅存豬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趾節骨。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現生種遍佈亞、非、歐及美洲。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古豬弓頜豬鐮齒豬河豬、歐亞野豬等。 [4] 
豬形亞目解剖證明與其他有蹄類的動物不同。 例如,它們具有上頜(上)切牙。 相反,其他的有蹄類動物,例如山羊和鹿,僅在下頜上有門牙,而在上顎將有角質的牙墊。多數有趾的有蹄類動物的胃為四腔。 相反,豬形亞目的胃簡單,可以雜食。雖然大多數偶蹄動物的腿細長,但豬形亞目的腿通常短而粗短。 [5] 
豬科(學名:Suidae)
有6屬18種,分為3個亞科鹿豚亞科疣豬亞科豬亞科。是豬形亞目中現存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科。吻部長,形成豬鼻,嗅覺極發達,犬齒髮達,雄性上犬齒外露並向上彎曲,形成獠牙,每足4趾,僅中間2趾着地。食性雜胃較簡單,不反芻。適應力強,嗅覺發達。 [5] 
西貒科(學名:Tayassuidae)
貒讀音tuān,同“猯”。僅3屬4種。外形和習性和豬科非常相似,但親緣關係不大。體型通常比豬小,後肢只有3趾,雖為雜食性,但比豬更適應植物性食物,胃比豬複雜,獠牙向下而非向上彎曲,是強有力的攻擊性武器,除去獠牙外,還有臭腺可用於驅敵。西貒(中美西貒)Pecari tajacu體型較小。白唇西貒Tayassu pecari分佈於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帶,體型較大。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分佈於南美洲查科草原,原認為已滅絕,但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發現,是美洲最後發現的大型動物,也是最珍貴的西貒。 [5] 

豬形亞目棲息環境

棲息於稀樹草原、樹木茂密的森林、農業地區、灌木叢、沼澤、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叢間。環境適應性極強。夏季,野豬喜歡居住在離水源近的地方,特別是亞高山草甸,山高氣温低,又有天然水池,野豬便經常在這裏取食,在泥水中洗浴。陰坡山楊、白樺林、落葉松林、雲杉林也都是野豬夏季經常活動的良好場所。 [6-7] 

豬形亞目生活習性

野豬白天通常不出來走動。一般早晨和黃昏時分活動覓食,有晝夜活動的也有夜行性的,中午時分進入密林中躲避陽光。喜歡過羣居生活,常2-3頭甚至10多頭成羣活動,大多集羣活動,4-10頭一羣是較為常見的,野豬羣常由老母豬及其後代(1-3代)組成,老公豬喜離羣過獨行生活。野豬多棲息於幽靜山林,特別喜歡生活在河溪邊的潮濕叢林中。野豬的棲息地也隨着食物和氣候條件而變遷。野豬有晝伏夜行的習性,但在寒冷冬季也會白天出來活動。 [6] 
野豬喜歡在泥水中洗浴。雄獸還要花好多時間在樹樁、岩石和堅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體兩側,這樣就把皮膚磨成了堅硬的保護層,可以避免在發情期的搏鬥中受到重傷。野豬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樣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們就把一部分鬃毛脱掉以降温。為防止蚊蠅侵擾,喜在爛泥潭裏打滾。活動範圍一般8-12平方公里,大多數時間在熟知的地段活動。會在領地中央的固定地點排泄,糞便的高度可達1.1米。每羣的領地大約10平方公里,在與其他羣體發生衝突時,公豬負責守衞羣體。公豬打鬥時,互相從20-30米遠的距離開始突襲,勝利者用打磨牙齒來慶祝,並排尿來劃分領地。失敗者翹起尾巴逃走。也有的造成頭骨骨折或被殺死。常通過哼哼的叫聲來進行遠近距離的交流,棲息地每平方公里有多達7-30種動物。 [8] 
野豬作為雜食性物種,食用植物和動物來源的食物。它們的食物通常由植物如作物、水果、堅果、樹枝、菜、草根和綠色植物組成,並輔以鳥蛋、腐肉、小齧齒動物、昆蟲和蠕蟲。此外,已知野豬會獵殺小牛犢或羔羊等牲畜。野豬不僅善於捕食兔、老鼠等,還能捕食蠍子和蛇,雖然科學家就野豬是否對毒素有免疫力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但是野豬看起來沒有遭受因為吃這些危險食品而引起的痛苦。它們也以腐肉等為食,當食物缺乏時常下山尋食農民種的莊稼,如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甘薯等。 [6-7] 

豬形亞目分佈範圍

豬科動物分佈於亞歐大陸和非洲,主要集中於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是豬形亞目中現存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科。
西貒科動物分佈於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5] 

豬形亞目繁殖方式

野豬表現出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統,每個繁殖雄性都捍衞其交配權。獲勝的雄性將在巢穴周邊中與雌性交配。 繁殖全年發生。 妊娠期持續108-120天,每窩產4-6頭仔豬。幼豬出生在巢中,位於茂密的植被中,由樹葉,草和苔蘚構成粗糙的窩。 在最初的兩個星期中,雌性幾乎一直與它的幼崽保持在一起,以保護它們免受潛在的掠食者侵害。大約2個月大時,年輕的公豬開始從巢中出來覓食。 在7個月內達到獨立。 雄性野豬準備在2歲時繁殖,而雌性則在1歲時繁殖成熟。 [6] 

豬形亞目下屬分類

豬形亞目(2科 3亞科 9屬 22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Suidae
Gray, 1821
(一)
Babyrousinae
Thenius, 1970
1
Babyrousa
Perry, 1811
(1)
Babyrousa babyrussa
Linnaeus, 1758
(2)
Babyrousa celebensis
Deninger, 1909
(3)
Babyrousa togeanensis
Sody, 1949
(二)
Phacochoerinae
Gray, 1868
2
Phacochoerus
F. Cuvier, 1826
(4)
Phacochoerus africanus
Pallas, 1766
(5)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Gmelin, 1788
(三)
Suinae
Gray, 1821
3
Hylochoerus
Thomas, 1904
(6)
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Thomas, 1904
4
Potamochoerus
Gray, 1854
(7)
Potamochoerus larvatus
F. Cuvier, 1822
(8)
Potamochoerus porcus
Linnaeus, 1758
5
Porcula
Hodgson, 1847
(9)
Porcula salvania
Hodgson, 1847
6
Sus
Linnaeus, 1758
(10)
Sus ahoenobarbus
Huet, 1888
(11)
Sus barbatus
Müller, 1838
(12)
Sus bucculentus
Heude, 1892
(13)
Sus cebifrons
Heude, 1888
(14)
Sus celebensis
Müller & Schlegel, 1843
(15)
Sus oliveri
Groves, 1997
(16)
Sus philippensis
Nehring, 1886
(17)
Sus scrofa
Linnaeus, 1758
(18)
Sus verrucosus
Boie, 1832
Tayassuidae
Palmer, 1897
7
Pecari
Reichenbach, 1835
(19)
Pecari maximus
Roosmalen et al., 2007
(20)
Pecari tajacu
Linnaeus, 1758
8
草原西猯屬
Catagonus
Ameghino, 1904
(21)
Catagonus wagneri
Rusconi, 1930
9
Tayassu
Palmer, 1897
(22)
Tayassu pecari
Link, 1795
[9-10] 

豬形亞目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