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延楨

鎖定
茅延楨(1897—1925),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人。 [1]  茅延楨出身中醫世家。1914年考入阜陽第三師範,未畢業即考進陸軍第一預備學校。1920年,他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在北京經鄧中夏介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3年,茅延楨軍校畢業後,到上海做黨的地下工作,同林伯渠等一起進行革命活動。 [2] 
1924年國共合作,茅延楨受上海黨組織派遣,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經廖仲愷推薦,任第一期學生隊第二隊隊長。1925年2月,任黃埔學生軍中校參謀和代理參謀處長,參加淡水和棉湖之戰,打垮了陳炯明林虎的主力。6月,他率部隨東征軍回師廣州,被任為4團2營營長。隨着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1925年8月,他奉命到北方各省搞策反工作,在河南鄭州吳佩孚部陳文釗師,被師部參謀孔繁熔陰謀誘殺。葬於五宮花園門前。鄭州立有河南省長劉峙題寫的“茅延楨烈士殉難處”紀念碑。 [2] 
中文名
茅延楨
別    名
茅致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25年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出生地
安徽省壽縣

茅延楨人物生平

茅延楨,字致祥,號真本,1897年出生於壽縣正陽關的一箇中醫世家,1905年入正陽關丙等學堂;少年時就有軍事報國之志,1911年小學畢業後與三名同學私自離家,徒步到南京報考陸軍學校,到達時因誤期而未成。1914年舉家遷居潁上縣楊湖鎮。他考入阜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五年制,免學、膳宿費)。時民國初建,列強欺凌,軍閥橫行。他憂國憂民,痛感讀師範難展宏圖,認為要救國必先強軍,決心投筆從戎。在師範學校只讀了兩年半,茅延楨不顧校長和同學勸阻,徑自退學,到安慶報考陸軍學校;又因報名期已過未能遂願。1917年他到河北省清河鎮,考入第一陸軍預備學校。期間,他到北京參加了北京學生髮起的五四運動,聆聽了北大師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統治的愛國演説,認識了學生運動的一些領導人;他曾隨同北大平民教育團、北京學生代表到長辛店等地宣講革命道理。1920年春,茅延楨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編入第九期工科班。 [3] 
在此期間,他參加北京“五四”學運,併成為李大釗等人在北大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説研究會”的會員。隨着對馬克思主義瞭解的不斷深入,1922年春,茅延楨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常和鄧中夏去京郊長辛店宣傳革命、指導工運。茅延楨軍校畢業後,根據黨組織安排,到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是當時上海僅有的53名中共黨員之一。茅延楨在滬期間公開揭露和抨擊安徽督軍馬聯甲種煙抽税、禍國肥己的罪行。為此,他遭到馬聯甲的通緝。這一革命行動,受到了家鄉人民的好評。 [4] 
1924年,孫中山在共產黨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為培養革命軍事人材,籌建黃埔軍校,茅延楨受上海黨組織派遣,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經廖仲愷推薦,他任第一期學生隊第二隊隊長、軍事教官。同時,茅延楨和學生隊中的張隱韜李奇中等共產黨員建立了歸屬中共黃埔特別支部領導的C.P小組,他任組長。他工作勤奮、善於學習,為了確保教學質量,茅延楨先當學生,認真學習蘇聯顧問的軍事知識,再回隊言傳身教、一絲不苟。業餘時間,他忙於黨團工作,給學員們講形勢、講思想,組織學習《嚮導》《中國青年》等進步刊物,該隊學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迅速提高,大部分人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傾向共產黨。在120名學員中,半年內就有20多人蔘加共產黨,成為全校中共黨員最多的一個隊。茅延楨被譽為“紅色拓荒者”、“紅色教官”。 [1] 
1924年10月,廣州商團密謀以武力叛亂,孫中山決定平叛,組織黃埔學生軍聯合工農武裝包圍了商團,商團負隅頑抗,孫中山下令火攻,茅延楨率先受命,率領二隊學生火燒商團團部,叛亂迅速平定,黃埔學生軍從此首樹聲威。茅延楨因此獲孫中山的嘉獎。11月底,黃埔軍校組建兩個教導團,茅延楨任1團2營黨代表。 [4] 
1925年2月,中共黃埔特別支部與廖仲愷協商批准成立了由教職員和學生中的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參加的“青年軍人聯合會”,茅延楨是主要負責人之一。茅延楨參加組織成立青年軍人聯合會,宣傳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和方針,支援日益高漲的工農運動,提高廣大青年軍人的階級覺悟,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由於共產黨員的積極作用,“青軍會”組織發展很快,從建立到1925年4月,“青軍會”會員就發展到了2000多人,後來發展到20000多人,在各項革命活動中表現十分突出,影響很大。 [4] 
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時,茅延楨代理參謀處長之職。2月4日,他陪同蔣介石周恩來前往東莞縣參加歡迎會。2月15日,茅延楨隨教導第一團只用1個多小時就攻克了由兩千多敵人據守的淡水城。3月14日,參加了棉湖戰役。由於在歷次戰鬥中表現得英勇果斷,茅延楨被調任4團2營營長。 [4] 
茅延楨在東征各戰役中,不但發揮了優秀的指揮才能,並且親自上陣參與作戰,在戰鬥間隙,他還堅持寫日記,對犧牲的戰友進行追悼,對戰鬥經驗進行及時總結,寫下了厚厚的手稿《東征戰記》。隨着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接着,茅延楨參加了平定滇桂軍閥叛亂的戰鬥。由於他在歷次戰鬥中表現得英勇果斷,戰功卓著顯示出了一定的軍事才能。東征凱旋歸來後,國民第1軍在成立的基礎上,擴大了兩個團,茅延楨參與了整編,後來該團又被整編到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2師。 [4] 
隨着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1925年9月,茅延楨奉蔣介石密令,到北方各省做策反工作。他首先來到河南鄭州,併成為鄭州中共組織的主要成員。當時駐防鄭州的是由國民2軍剛收編的陳文釗師(原為吳佩孚部屬)。該師扼守要鎮,坐觀南北形勢,表面聽從國民2軍調遣,實則仍受吳佩孚支配。若能將這支部隊爭取過來,對南方政府的北伐大為有利。於是,茅延楨冒險約見師部參謀孔繁熔,利用與其在保定軍校同學關係,想説服孔棄暗投明,策動該師投向革命。而陰險狡詐的孔繁熔不明大義,佯裝答應,暗藏殺機。一天夜晚,孔繁容假意邀請茅延楨去鄭州市黨部協商。茅延楨為了革命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前往。在路過明王公墓附近時,茅延楨被事先潛伏在那裏的反動刺客從背後開槍殺害,時年僅28歲。

茅延楨後世紀念

茅延楨犧牲後,浸着烈士鮮血的衣服寄往廣州黃埔軍校。後茅延楨的親屬將烈士遺骨運回壽縣正陽關五里鋪(今壽縣豐莊鎮管轄)老家安葬。鄭州立有時任河南省長劉峙題寫的“茅延楨烈士殉難處”紀念碑。 [4] 
徐向前為茅延楨題詞:“革命先烈英名永垂” 徐向前為茅延楨題詞:“革命先烈英名永垂”
茅延楨是我黨最早從事革命軍事工作的黨員之一,他參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為培養革命軍事人才,為發展革命武裝力量,做出了一定貢獻。為北伐戰爭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前夕,中共中央組織部編印的軍隊《死難烈士英名錄》,茅延楨光榮載入史冊。1989年6月,徐向前元帥為茅延楨烈士題詞:“革命先烈,英名永垂”。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