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芒針療法

鎖定
芒針療法 英文名稱:elongated needle therapy ,用針身細長,形如麥芒的針具(芒針)深刺腧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中文名
芒針療法
外文名
elongated needle therapy
性    質
用針身細長
主治病症
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側索硬化

芒針療法產品信息

芒針是一種特製的長針,一般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鏽鋼絲製成,因形狀細長如麥芒,故稱為芒針。芒針系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其針體長度約為75~150mm(3.0~6.o寸),也有長度在150mm以上的,這樣就具備了進針深的特點。

芒針療法主治病症

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側索硬化、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綜合徵、半身不遂、高熱、惡寒、頭痛、嬰兒麻痹、肺炎、結核病低熱不退、無名熱、經閉、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吞嚥困難、舌強語謇、高血壓、甲狀腺病支氣管炎、咳喘、心動過速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增生性關節炎、腰扭傷、坐骨神經痛、昏迷、腦血管意外、腸疝痛、功能性子宮出血、遺精、早泄、足趾麻木、足趾疼痛。

芒針療法操作方法

芒針療法針具

芒針的結構與毫針相同,分為針尖、針身、針柄、針尾4個部分,但針身較長,用彈性韌性好的細不鏽鋼絲製成。芒針的長短、粗細規格主要是指針身而言。其粗細有29號、30號、31號、32號。長短有75mm(3寸)、100mm(4寸)、125mm(5寸)、150mm(6寸)、200mm(8寸)、250mm(10寸)甚至更長。臨牀上以75到150mm(3~6寸)的較為常用。

芒針療法操作

芒針的各種刺法及補瀉手法,都是由針刺基本手法演變而來。主要可分為五種。
1.進針進針時要避免疼痛,儘量達到無痛進針。進針時押手的中、無名、小三指屈曲於皮膚上,用力固定,再以拇、食二指夾住針體。刺手執針柄,使針尖牴觸穴位,與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壓捻結合,迅速刺過表皮。穿皮時手法動作要敏捷,以減輕病人痛感。捻轉宜輕巧,幅度不宜過大。最好在180~~360。之間。
2.出針出針時先緩慢將針提至皮下,再輕輕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針後血液從針孔迅速溢出或噴射者,為針尖刺破小動脈所致,應立即以幹棉球按壓出血處,直到出血停止。
3.捻轉當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後,可以施行捻轉手法。在針體進出過程中,始終使針處於捻轉之下的轉動狀態。在捻轉時務必輕捻慢進,左右交替,不能只向一方向捻轉,不然會使肌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患者疼痛或滯針現象。另一方面,按一定的規律捻轉,結合輕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瀉作用。
4.輔助手法在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為尋求應有的針感可採用一些輔助方法。這主要靠押手的動作以及刺手的靈巧配合。方法是押手食指輕輕向下循按針身.如雀啄之狀;同時刺手略呈放射狀變換針刺方向,以擴大針感。
5.特殊方法 由於芒針針體較長,故在使用中有一些適合本身特點的刺法。主要有彎刺和透刺。
(1)彎刺:某些穴位由於其解剖位置特殊,不能直刺到一定深度,故需採取彎刺,即變換針刺方向的刺法。如刺天突穴時,可先直刺o.5寸左右,然後使針尖向下,沿胸骨後緣進針,可深刺4~5寸。這種刺法要求根據穴位的不同解剖特點,相應地改變押手所掌握的進針角度,以使針尖沿着變換的方向順利刺入。
(2)透刺:透刺是芒針常用方法,採用此法可收到一針雙穴.或一針多穴之效,如地倉透頰車,陽陵泉透陰陵泉,秩邊透氣衝。有人治療小兒麻痹症腦炎後遺症等,沿背部督脈自下而上進行皮下透刺,第1針由長強透至命門,第2針由命門透至至陽,第3針由至陽透至大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