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舉(拼音:jǔ)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產生時代可能更早。“舉”古字形從手、與聲,後來“手”變為“𠀆”,寫作“舉”。本義指“舉起、抬起”;又引申指有起動性的動作行為,有動、名兩用;動詞性如“舉辦、舉行”,名詞性如“舉動、舉止”。“舉”也表示全,如舉國、舉家。 [2]  [4]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8]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6] 
五    筆
IWFH(86);IGWG(98) [1] 
倉    頡
FCQ [1] 
鄭    碼
VAB [1] 
筆    順
點、點、撇、橫、撇、捺、橫、橫、豎 [6] 
字    級
一級(編號:1693) [3] 
平水韻
上聲·六語 [5] 
總筆畫
1+8
四角碼
9050₈ [1] 
統一碼
4E3E [1] 
注音字母
ㄐㄩˇ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或半包圍結構
異體字
*擧、㪯、挙、𠃥、𠦮、𠔖、𦬇、𡥳、𡴃、𦦙、𢪓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舉”字,繁體寫作圖7,戰國文字作圖1,小篆作圖2,均為從手、與(“與”的繁體字)聲的形聲字。上部為聲旁“與”,指示讀音,兼有表意作用,“與”最初的含義是指雙手共舉;下部為形旁“手”,指雙手的動作。本義表示用雙手將物品向上托起。後來字形分化出兩種寫法,一種就小篆字形從“手”寫作圖6;另一種將“手”變化為“圖C”,作圖7。簡化字“舉”是草書楷化體。《康熙字典》等較早的辭書,將“舉(圖7)”歸入臼部。
於省吾先生認為,圖A的甲骨文就是“舉”字的初文。其下像一個大人,雙手舉起一個小孩(子),是個會意字。金文(中山王壺)中有圖B的字形,有學者根據該字在銘文中的用法推出是“舉”字,上部用“與”表聲,下部從犬,意思是舉薦。
“舉”的意義由“托起、拿起”又引申為不拿東西,或不一定用手的“抬起”,比如:“舉手”就是“抬手”,“舉步”就是抬腿走路。“托起、抬起”等動作都具有起動性,所以,“舉”又用來指稱那些有起動性的動作行為,比如:“舉辦”就是開辦,“舉行”就是進行。
“舉例”的“舉”是提出的意思。這個意義也是山“托起、抬起”的意思引申出來的。“列舉”就是一一舉例。 [4]  [18-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雙手向上託物;向上伸。
raise;
lift up
《孟子·告子下》:“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戰國·屈原 《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千鈞之重,人不輕舉。”
舉重;舉手;舉案齊眉
抬起;仰起。
hold up;
lift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蕩水》:“輦猶在肩上,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領地。”
唐·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步;舉目
飛;飛起。
fly
《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飄動。

唐·李白《憶舊時寄譙郡元參軍》詩:“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

張開。

《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黃氏見説心慈愍,舉口便頌《金剛經》。”

稱,言説。

《禮記·雜記下》:“過而舉君之諱則起。”

發問;動問。
question
《禮記·曲禮上》:“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興起;興。
start
《史記·春申君列傳》:“王又舉甲而攻魏。”
《漢書·項籍傳》:“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諭以所為,遂舉吳中兵。”
宋·范仲淹《竇諫議錄》:“貧困者有喪不能自舉,公為出金葬之。”
舉義;舉辦
點燃。
fire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縱兵大掠,舉火燔燒。”
舉火
取;拾取。

《詩經·小雅·車攻》:“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呂氏春秋·樂成》:“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

攻克;佔領。
occupy
《穀梁傳·僖公二年》:“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

記錄;登記。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提出。
enumerate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夫乘爵祿以謙讓者,名不可勝舉也。”
舉例;列舉;舉要;舉一反三
謀劃。

《呂氏春秋·異寶》:“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

糾正。

《呂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

指摘;揭發。

《荀子·不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舉報;檢舉;民不舉,官不究
撫養;生育。
nourish
漢·劉向《列女傳·趙飛燕姊娣》:“飛燕初生,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
舉子
復興;振興。
revive
《禮記·中庸》:“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

立,奉立。

《左傳·文公元年》:“楚國之舉,恆在少者。”

推薦;選拔。
recommend;
choose
《左傳·襄公三年》:“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舉薦;選舉;推舉;舉賢任能
沒收。
confiscate
《周禮·地官·司關》:“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

放;發。
put;
break out
《周書·蘇湛傳》:“湛聞之,舉聲大哭。”

在物價低時收買貨物。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借貸。
borrow
清·顧炎武《答再從兄書》:“孰使我倍息而舉,半價而賣,轉盼蕭然,伍子吹箎,王孫乞食者乎?”

演奏。

《詩經·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禮記·雜記下》:“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

祭祀。

《詩經·大雅·雲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
《禮記·王制》:“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

古謂殺牲盛饌。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
《左傳·莊公二十年》:“司寇刑戮,君為之不舉。”

指飲食。

《儀禮·特牲饋食禮》:“嗣舉奠,盥入,北面再拜稽首。”鄭玄注:“舉,猶飲也。”

指參加科舉考試。

唐·韓愈《諱辯》:“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

指科考中選。

《新唐書·張嘉貞傳》:“以五經舉,補平鄉尉,坐事免。”

窮盡。

《史記·項羽本紀》:“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總括;總計。
summary
《漢書·嚴助傳》:“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

名詞
動作;行為。
act;deed
《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魯迅《致鄭振鐸》:“又聞書店於《世界文庫》的譯本,間有仍出單行本之舉。”
舉止;狀舉

唐·包湑《會昌解頤錄·牛生》:“牛生自河東赴舉。”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唐貞元年間,博陵崔慎思應進士舉,京中居住。”

舉人”的簡稱。明清兩代指稱鄉試考中的人。

《儒林外史》第三回:“鄰居道:‘你中了舉了,叫你家去打發報子哩。’”
中舉;武舉
樹木名。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

肺脊;骨體正脊

《儀禮·有司徹》:“佐食受牢舉如儐。”

古代詞性術語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名詞。
noun
《墨子·經上》:“舉,擬實也。”
章炳麟《文學説例》:“蓋直指形質謂之舉。”

量詞
古代重量單位名。

《小爾雅·廣衡》:“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

副詞
都(dōu)。

《左傳·哀公六年》:“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羣臣乎?’”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

形容詞
整個;全。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舉家錦衣玉食。”
《聊齋志異·促織》:“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
舉國;舉世
動詞
通“與”。結交,結盟。

《荀子·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

通“與”。讚許;表彰。

《呂氏春秋·謹聽》:“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誖而不足以舉。”

連詞
通“與”。和;及。

《左傳·昭公三年》:“豈惟寡君舉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

動詞
通“與”。參與,參加。

《墨子·號令》:“裏中父老小,不舉守之事及會計者,分裏以為四部。”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居許切(jǔ)
對舉也。從手與聲。 [10] 

説文解字注

對舉也。對舉謂以兩手舉之,故其字從手與𠂇手與又手也。
從手,與聲。居許切,五部。
一曰輿也。小徐有此四字。按,輿即舁,轉寫改之。《左傳》:“使五人輿豭從己。”舁之叚借也。舁者,共舉也。共者,非一人之辭也。舉之義,亦或訓為舁,俗別作◻,羼入《説文》,音以諸切,非古也。 [11] 

廣韻

以諸切,平魚以 ‖ 舁聲魚部(yú)
舁,對舉。
擧,上同。
【校釋】擧:為“舉”之異體,不當為“舁”之異體。《説文·舁部》:“舁,共舉也。”徐鉉音以諸切,又《手部》:“舉,對舉也。”徐鉉音居許切。兩字音義不同,《廣韻》誤將“擧"字釋義繫於“舁”字之下,致使二字混同。《玉篇·舁部》:“舁,與居切,共舉也。”又手部:“擧,居與切。《説文》曰:對舉也。今作舉。”二字不混。此處或當為“𢹏”字之誤,《説文·手部》:“𢹏,對舉也。從手輿聲。”
居許切,上語見 ‖ 舁聲魚部(jǔ)
舉,擎也。又立也,言也,動也。《説文》本作擧。又姓,出《姓苑》。居許切。十。 [14]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臼部】 𦦙
古文:𦬠、𠃥
《廣韻》居許切。《集韻》《韻會》苟許切,𠀤音莒。《説文》:對𦦙也。一曰輿也。徐曰:輿輦。《增韻》:扛也。
又挈也。《廣韻》: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𣪠兵同強,𦦙圍欲細。注:𦦙,謂手所操。杜甫詩:𦦙觴白眼望靑天。
又《增韻》:立也。《左傳·文元年》:楚國之𦦙,恆在少者。注:𦦙,立也。
又言也。《禮·曲禮》:主人不問,客不先𦦙。又《雜記》:過而𦦙君之諱,則起。注:𦦙,猶言也。
又動也。《楚語》:夫事君者,不為外內行,不為豐約𦦙。注:𦦙,動也。《前漢·張蒼傳》:人主無過𦦙。
又《韻會》:稱也,揚也,拔也。《禮·檀弓》:所𦦙於晉國,管庫之土,七十有餘家。注:𦦙之於君,以為大夫土也。又《儒行》:懷忠信以待𦦙,力行以待取。
又皆也。《左傳·哀六年》:君𦦙不信羣臣乎。《禮·月令》:季春之月,犧牲駒犢,𦦙書其數。
又合也。《史記·刺客傳》:韓𦦙國而與仲子為讐。《抱朴子·勤求卷》:或𦦙門扣頭,以向空坐。
又行也。《周禮·地官·師氏》:凡祭祀賔客,會同喪紀,軍旅王𦦙則從。注:𦦙,猶行也。
又起也。《晉語》:𦦙而從之,陽子道與之語,及山而還。注:𦦙,猶起也。《戰國策》:臣聞當世之𦦙王,必誅暴正亂。注:𦦙王,興起之王。
又《詩·大雅》:靡神不𦦙。疏:言已為旱之故,祈禱明神。無有神不求,而𦦙祭之者。《禮·王制》:山川神祗,有不𦦙者為不敬。注:𦦙,猶宗也。
又《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𦦙以樂。《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𦦙。注:殺牲盛饌曰𦦙。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嗣𦦙奠盥入。注:𦦙,猶飮也。
又《周禮·地官·司門》:凡財物,犯禁者𦦙之。注:𦦙之,沒入官。
又《司關》:凡貨不出於關者,𦦙其貨。注:從私道出避税者,則沒其財。
又鳥飛也。《論語》:色斯𦦙矣。注:言鳥見人之顏色不善,則飛去。張衡《西京賦》:鳥不暇𦦙。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乃食食𦦙。疏:食𦦙,謂骨體正脊,從俎𦦙鄉口,因名體為𦦙。
又唐人舉止端麗曰𦦙𦦙。韓愈《送陸暢歸江南》詩:𦦙𦦙江南子。
又《小爾雅》: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𦦙。注:𦦙,三兩。
又姓。出《姓苑》:。
又木名。《山海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𦦙。注:蒨,𦦙,皆木名也。𦦙,櫸柳,大者連抱數仞。
又獸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𦦙父。注:大如狗,狀如猴,黃黑色,多髯𩯡,好奮頭𦦙石擲人,即𦦙父也。
又地名。《春秋·定四年》: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柏𦦙。注:柏𦦙,楚地。
又山名。《山海經》:讙𦦙之山,雒水出焉。又:仁𦦙之山。
(jù)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居御切,音據。《禮·儒行》:其慎𦦙有如此者。注:徐音倨。《前漢·揚雄傳》:蔡澤雖噤吟而笑唐𦦙。注:師古協音居御切。崔駰《達旨》:或望色而斯𦦙。注:葉去聲。
(yú)又《集韻》羊諸切,音餘。對舉也。 [12] 
【卯集中】【手部】 擧
《唐韻》居許切。《集韻》苟許切,並音莒。舉本字。《説文》:對舉也。
又《廣韻》以諸切,音餘。與舁同。共舉也。《集韻》作𢪓。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舉字書寫筆順 舉字書寫筆順
下部是“𠀆”不是“豐”。第二筆點收筆豎中線;第四筆長橫在橫中線上方,第五筆撇、第六筆捺穿過橫中線,第七、第八筆兩橫上短下長;下橫與撇尖,捺腳持平、豎筆在豎中線左側。 [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o
王力系統
k
ǐa
董同龢系統
k
jaɡ
周法高系統
k
jaɣ
李方桂系統
k
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wo
擬音/王力系統

k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許切
k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苟許切
kiɔ
去聲
八御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御切
kiɔ
禮部韻略


上聲





居許切

增韻


上聲





居許切



去聲





居御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k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居雨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全清
居許切
ky

去聲
四御


全清
居御切
k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y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y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y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y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y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y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y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y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y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ɕy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y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y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ɕy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øy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ei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y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y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20]
  • 2.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84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4-09]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68
  • 5.    平水韻 六語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4-09]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76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9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0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43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14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下[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04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74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07.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8;259
  • 15.    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9]
  • 16.    舉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9]
  • 1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9]
  • 18.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84-285
  • 1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0-21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