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作品原文
編輯靜夜思明代版本
牀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靜夜思宋代版本
靜夜思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靜夜思註釋譯文
編輯靜夜思詞句註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此詩《樂府詩集》卷九〇列入《新樂府辭》。
⑵牀:此字意思多有異議,今傳五種説法。一説指井台;一説指井欄;一説是“窗”的通假字;一説坐卧的器具,此為本義;一説指胡牀,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即“馬紮”。
⑶疑:好像。
靜夜思白話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層銀霜。
靜夜思創作背景
編輯《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與《秋夕旅懷》作於同時同地。當時李白二十六歲,在揚州(今屬江蘇)旅舍。開元十四年春,李白前往揚州,秋病卧揚州,客宿於當時的揚州旅舍。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夜晚,月明星稀,詩人抬頭望見天上一輪皓月當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詩《靜夜思》。
[7]
[8]
靜夜思作品鑑賞
編輯靜夜思整體賞析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敍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此詩寫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户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説,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脱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説的比他已經説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3]
[9]
靜夜思名家點評
清末俞陛雲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前二句,取喻殊新。後二句,往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藴懷中,偶見牀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
[10]
靜夜思版本考證
編輯《靜夜思》流傳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出自《唐詩三百首》,為明代版本,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另一版本為宋代版本,載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流傳不廣。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時比之《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牀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彙》,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蒐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康熙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並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並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牀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牀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裏,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着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牀前明月光”版比“牀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在《漫説》(《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瞭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牀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説,“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説“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脱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説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説”“山寨説”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
靜夜思作者簡介
編輯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2]
- 參考資料
-
- 1. 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一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75
- 2.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68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9-250
- 4.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0
- 5.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1
- 6.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16
- 7. 崔藝璇.李白集[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54
- 8. 孫宏亮.李白《靜夜思》考證[J]. 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71-74
- 9.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8:333-334
- 10.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13-614
- 11. 周勳初.李白詩原貌之考索[J].文學遺產,2007(1):33-37
- 12.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