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卑與超越

(202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自卑與超越》是一本202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 
書    名
自卑與超越
作    者
[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    者
周小進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2年11月1日
頁    數
300 頁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32790197
叢書系列
譯文經典

自卑與超越內容簡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人類改善自身處境的動力之源,是人類追求優越感的原動力。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闡述了自卑感的行成及其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教導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感的恰當追求,從而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説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卑與超越目錄

目錄
第一章生活的意義
不同的人,會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每個人所賦予的意義中,或多或少都有錯誤。誰也無法掌握生活的終極意義,而且我們還可以説,任何能夠發揮實際作用的意義,都不會百分之百錯誤。所有的意義,都位於全對和全錯這兩個極端之間。
第二章身體與心智
從生命之初開始,直到生命終結,心智和身體共同成長、共同發展,作為整體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互相合作。心智如同發動機,帶動着它在身體中能夠發現的所有潛能,幫助身體尋找能夠征服困難的安全位置。在每個身體動作、每個表徵、每種症狀裏,我們都能看出心智的目標。
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
一定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有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有希望改善的某種處境。如果能保持勇氣,那我們就會用唯一直接、務實、令人滿意的方法——改善處境——去努力消除自卑感。沒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我們所陷入的緊張狀態,會迫使我們採取行動。
第四章早期記憶
早期記憶尤其重要。首先,早期記憶中有生活方式最初的源頭和最直接的表徵。我們能據此判斷某個孩子被溺愛還是被忽視,接受了多少與他人合作的訓練,願意和什麼樣的人合作,面對過什麼樣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第五章夢
人人都會做夢,但明白其意義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其實是很令人驚訝的,因為夢畢竟是人類心智的普遍活動。人類一直對夢感興趣,一直希望理解夢的意義。很多人覺得,他們的夢有深刻的含義,覺得夢奇怪而重要。
第六章家庭影響
與孩子的鬥爭,永遠是失敗的鬥爭:永遠不可能通過鬥爭,逼迫或爭取孩子進行合作。在這樣的鬥爭中,最弱的人總是最終的勝利者。如果我們所要求的東西,他拒絕給我們,那麼這個東西是不可能用強制的方法獲得的。如果我們認識到通過強制的力量不可能贏得合作和愛,那這個世界上要省卻很多無用的努力,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矛盾。
第七章學校影響
學校老師的任務是發現孩子們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他們發現,有些孩子為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做好了準備,他們在家裏已經受到過訓練,對其他人有興趣。有些孩子則沒有準備好,如果個體面對問題卻又沒做好準備,那他就會猶豫、退縮。
第八章青春期
父母越要證明他還是個孩子,孩子就越要對抗,以證明自己是大人。在這樣的鬥爭中,慢慢形成了一種對抗的態度。這時候,我們就有了典型的“青春期逆反”。
第九章犯罪及其預防
罪犯之所以不同,不在於他的努力程度,而在於他的努力方向。如果我們明白,他之所以朝那個方向努力,是因為他沒有理解社會生活的要求、不關注他的同類,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他的行動容易理解了。
第十章職業
有些人試圖逃避職業問題,不工作,或者去做人類共同利益之外的事情。但是,我們總會發現,他們躲開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索取同類的支持。他們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靠着他人的勞動而過活,自己卻不作出貢獻。
第十一章人與同類
人類最古老的努力,就是加入同類的大軍。正是因為對同類的興趣,我們這個物種才取得了進步。在家庭的組織中,對他人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發現自人類有史以來,就有在家庭中聚集的傾向。
第十二章愛情和婚姻
愛情,以及愛情的完成形態——婚姻,是對一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表現在身體吸引、志同道合、生兒育女等方面。很容易看出,愛情和婚姻是合作的一種形式,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福祉,也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