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穎

(南朝陳將領)

鎖定
胡穎(507年—560年),字方秀,吳興(今浙江吳興)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南陳將領。 [1] 
胡穎最開始在南梁為官,任廣州西江督護時與陳霸先結交。梁大同九年(543年),跟隨陳霸先南征交趾、平定李賁,屢建戰功。之後胡穎就隸屬於西江,陳霸先率兵外出時大多以胡穎留守後方。太清二年(548年),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時,胡穎領兵參戰,並歷任平固、遂興、巴丘縣令和豫章監察,督運糧草、主持府務。承聖初年(552年),隨陳霸先抵禦北齊進犯,先後與郭元建、王僧辯杜龕交戰,累遷南豫州刺史、丹陽尹,兼左衞將軍。永定三年(559年),參與平定王琳之亂,後歷任義興、吳興太守,授散騎常侍。 [1] 
天嘉元年(560年)六月,胡穎去世,時年五十四歲。獲贈侍中、中護軍,諡號“壯”。天嘉二年(561年),獲准配享高祖(陳霸先)廟廷。 [1] 
全    名
胡穎
方秀
諡    號
所處時代
南朝陳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興東遷
出生日期
507年
逝世日期
560年
主要成就
征討嶺南、抵禦北齊、討伐叛亂
最高官職
吳興太守,散騎常侍

胡穎人物生平

胡穎隨從武帝

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他的祖先寄居吳興,經官府土斷而成為當地人。胡穎姿容壯美,性情寬厚。在梁朝官至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出鎮番禺,任廣州西江督護。征討俚洞時,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在廣州,胡穎主動結交陳霸先,得到了陳霸先的厚待。梁朝大同九年(543年),陳霸先南征交趾 [15]  ,胡穎從軍,其他將領僚屬的才幹都比不上他。到平定了李賁,陳霸先凱旋後,胡穎隸屬於西江,陳霸先率兵外出時大多以胡穎留守後方。 [1]  [4] 

胡穎北上入援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亂時,陳霸先打敗了元景仲後,派杜僧明、胡穎率領二千人駐紮在嶺上,招兵買馬。 [13]  隨即陳霸先越過五嶺打算北上入援京師建康,途中平定了蔡路養、李遷仕,胡穎都有功勞。胡穎又歷任平固、遂興二縣縣令。陳霸先進軍駐紮在西昌,以胡穎擔任巴丘縣縣令,鎮守大皋,都督軍糧運輸。陳霸先東下到豫章,任用胡穎監理豫章郡。陳霸先率軍與王僧辯在白茅灣會合,共同討伐侯景,以胡穎主持留守府內的事務。 [1-2] 

胡穎抗齊討叛

承聖初年(552年),梁元帝任命胡穎為假節、鐵騎將軍、羅州刺史,封漢陽縣侯,食邑五百户。不久又任命為豫章內史,隨從陳霸先鎮守京口。北齊派遣郭元建出關來犯,都督侯瑱領兵抵禦。陳霸先挑選府內的三千勇士調配給胡穎,派胡穎隨從侯瑱抵禦齊軍,於是在東關大破郭元建。三年(554年),陳霸先圍攻廣陵,齊人東方光據守宿預縣請求投降,陳霸先以胡穎為五原太守,隨從杜僧明援助東方光,沒能成功,退還,胡穎被任命為曲阿縣令。不久,胡穎率領馬軍,隨從陳霸先襲擊王僧辯。又隨周文育在吳興討伐杜龕 [5] 
紹泰元年(555年),胡穎被任命為假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輕車將軍、南豫州刺史。太平元年(556年),胡穎被任命為持節、散騎常侍、仁威將軍。不久胡穎又兼任丹陽尹。 [1]  [6] 

胡穎陳朝任職

永定元年(557年),陳霸先即位是為陳武帝,胡穎兼左衞將軍,其他官職仍舊。 [7] 
永定三年(559年),胡穎隨從侯安都征討王琳,在宣台大破敵將常眾愛等。陳蒨繼位是為陳文帝,任命胡穎為侍中、都督吳州諸軍事、宣惠將軍、吳州刺史。胡穎沒有赴任,隨即改任胡穎為義興太守,將軍稱號仍舊。天嘉元年,朝廷任命胡穎為散騎常侍、吳興太守。 [1]  [8] 
天嘉元年(560年)六月,胡穎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追贈為侍中、中護軍,諡號是壯。 [9] 
天嘉二年(561年),配享高祖(陳霸先)的祭廟。 [10]  [14] 

胡穎主要影響

胡穎歷事梁武帝陳武帝陳文帝三朝,在陳朝的建立及政權鞏固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軍事活動主要有:大同九年(543年),隨陳霸先南征交趾,平定李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時期,隨陳霸先平定蔡路養、李遷仕所部叛軍,接着留守後方,為陳霸先督運軍糧運輸、主持府內事務。承聖初年(552年),隨陳霸先抵禦北齊進犯,先後與郭元建、王僧辯杜龕交戰。永定三年(559年),參與平定王琳之亂。 [1] 

胡穎歷史評價

姚思廉:胡穎、徐度杜稜沈恪並附騏驥而騰躍,依日月之光輝,始覯王佐之才,方悟公輔之量,生則肉食,終以配饗。盛矣哉!(《陳書》) [1] 
李延壽:梁氏雲季,運屬雲雷,陳武帝杖旗掃難,經綸伊始。胡穎、徐度、杜稜、周鐵虎、程靈洗等,或感會風雲,畢力驅馳之日;或擢自降附,乃贊興王之始,鹹得配享清廟,豈徒然哉!(《南史》)

胡穎人際關係

兒子:胡六同,繼嗣。 [11] 
弟弟:胡鑠,也是南朝陳將領。在胡穎去世後統帥其部屬。曾隨章昭達平定歐陽紇,官至雄信將軍、歷陽太守。死後贈桂州刺史。 [1]  [12] 

胡穎史料索引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1]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3] 
參考資料
  • 1.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9]
  • 2.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侯景之亂,高祖克元景仲,仍渡嶺援台,平蔡路養、李遷仕,穎皆有功。歷平固、遂興二縣令。高祖進軍頓西昌,以穎為巴丘縣令,鎮大皋,督糧運。下至豫章,以穎監豫章郡。高祖率眾與王僧辯會於白茅灣,同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
  • 3.    《南史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0]
  • 4.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也。其先寓居吳興,土斷為民。穎偉姿容,性寬厚。梁世仕至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出番禺,征討俚洞,廣州西江督護。高祖在廣州,穎仍自結高祖,高祖與其同郡,接遇甚隆。及南征交趾,穎從行役,餘諸將帥皆出其下。及平李賁,高祖旋師,穎隸在西江,出兵多以穎留守。
  • 5.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梁承聖初,元帝授穎假節、鐵騎將軍、羅州刺史,封漢陽縣侯,邑五百户。尋除豫章內史,隨高祖鎮京口。齊遣郭元建出關,都督侯瑱率師御之。高祖選府內驍勇三千人配穎,令隨瑱,於東關大破之。三年,高祖圍廣陵,齊人東方光據宿預請降,以穎為五原太守,隨杜僧明援光,不克,退還,除曲阿令。尋領馬軍,從高祖襲王僧辯。又隨周文育於吳興討杜龕。
  • 6.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紹泰元年,除假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輕車將軍、南豫州刺史。太平元年,除持節、散騎常侍、仁威將軍。尋兼丹陽尹。
  • 7.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高祖受禪,兼左衞將軍,餘如故。
  • 8.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永定三年,隨侯安都徵王琳,於宮亭破賊帥常眾愛等。世祖嗣位,除侍中、都督吳州諸軍事、宣惠將軍、吳州刺史。不行,尋為義興太守,將軍如故。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
  • 9.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其年六月卒,時年五十四。贈侍中、中護軍,諡曰壯。
  • 10.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二年,配享高祖廟庭。
  • 11.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子六同嗣。
  • 12.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傳》:穎弟鑠,亦隨穎將軍。穎卒,鑠統其眾。歷東海、豫章二郡守,遷員外散騎常侍。隨章昭達南平歐陽紇,為廣州東江督護。還預北伐,除雄信將軍、歷陽太守。太建六年卒,贈桂州刺史。
  • 13.    《南史·卷九·本紀第九·陳本紀上》:二年冬,侯景寇逼,帝將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將圖帝。帝知之,與成州刺史王懷明等,集兵於南海,馳檄以討景仲。景仲縊於閣下,帝迎蕭勃鎮廣州。……帝遣杜僧明、胡穎將二千人頓於嶺上,並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眾來附。
  • 14.    《南史·卷九·本紀第九·陳本紀上》:九月甲寅,詔以故太尉侯瑱、故司空周文育、故開府儀同三司杜僧明、故中護軍胡穎、故領軍陳擬配食武帝廟庭。
  • 15.    《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眾心,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之,冏等不時進,皆於廣州伏誅。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閤中流矢死,賊眾大潰。僧明遂降。梁武帝深嘆異焉,授直閣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户,仍遣畫工圖高祖容貌而觀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