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帝陳蒨(520年,
[1]
一説522年
[2]
—566年5月31日
[49]
),本名陳曇蒨,字子華,號荃菺,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南朝陳第二位皇帝,陳武帝陳霸先的侄子,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
[3]
,陳宣帝陳頊長兄。
[4]
- 出生日期
- 520年,一説522年
- 逝世日期
- 566年5月31日 [49]
- 主要成就
- 平定江南割據勢力;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恢復江南經濟
- 年 號
- 天嘉、天康
- 廟 號
- 世祖
- 諡 號
- 文
- 陵 墓
- 永寧陵
陳蒨人物生平
編輯陳蒨少年英武
陳蒨是始興昭烈王陳道譚的長子,陳道譚為陳武帝陳霸先之兄。陳蒨少年時就沉穩機敏有膽識氣度,儀容秀美,研讀經史,舉止大方高雅,行為符合禮教法度。陳霸先十分喜愛他,經常稱讚陳蒨是家族中的優秀之人。
[5]
梁太清元年(548年)侯景之亂時,其父陳道譚出任梁朝的官員,官至東宮直閣將軍,梁太清元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陳道譚領弓弩手兩千馳援台城(位於建康城內),在石頭城中流矢而亡。當時陳蒨的同鄉之人大多倚憑山湖之險掠奪強取,惟獨陳蒨保護家族不受侵擾。當時局勢日益混亂,陳蒨便移住臨安。
梁大寶元年(550年),陳霸先舉兵後,侯景派人收捕陳蒨和陳霸先之子陳昌,陳蒨便在袖中密藏利刃,想在入見時刺殺侯景,因為面見他們的是侯景的屬員,所以沒有采取行動。侯景多次想加害陳蒨,恰巧在梁大寶三年(552年),陳霸先大軍圍攻石頭城,侯景兵敗,陳蒨才得以逃奔到陳霸先軍營中。
[6]
陳蒨初任吳興太守,當時宣城(今安徽宣城)的亂軍頭領紀機、郝仲等各聚集千餘人,到郡境內侵擾,陳蒨率兵討平了他們,維護了境內治安。
[7]
梁承聖二年(553年),梁廷授任陳蒨為信武將軍,監管南徐州(今江蘇省鎮江市)。
[8]
梁承聖三年(554年),陳霸先北征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任命陳蒨為前軍,陳蒨每戰必勝。
陳蒨名威俱振
陳霸先將要討伐王僧辯時,先召陳蒨一起商議。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佔據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兵勢很強盛,陳霸先密令陳蒨返回長城縣(今浙江省長興縣),立起寨柵來防備杜龕。陳蒨招的兵僅幾百人,軍械裝備又少,杜龕派他的部將杜泰領五千精兵,乘虛殺來,將士們見了相顧失色,但是陳蒨談笑自如,部署更加精明,於是眾人心裏才安定下來。杜泰瞭解到寨內兵少,日夜猛攻,陳蒨激勵將士,親自上陣。相持了幾十天,杜泰兵才退走。等到陳霸先派周文育帶兵討伐杜龕,陳蒨和他一起進軍吳興。當時杜龕兵眾很多,佔據要路,水軍和步兵陣連着陣,陳蒨命將軍劉澄、蔣元舉領兵進攻杜龕,杜龕軍大敗,走投無路,只好請降。東揚州刺史張彪起兵圍攻臨海太守王懷振,王懷振派人來求救,陳蒨與周文育率領輕兵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奔襲張彪。後來張彪的部將沈泰開門迎入陳蒨,陳蒨把張彪的私兵和家財全部收繳,張彪來救,又被擊敗逃走。若邪村的百姓殺了張彪,送來他的首級。陳蒨因功被授為持節、都督會稽等十郡諸軍事、宣毅將軍、會稽太守。山越一帶是深山老林環境險惡,還沒有歸附南方朝廷,不時外出侵擾。陳蒨便分兵出擊,將山越各部全部平定。從此,陳蒨威名和德聲大振。
[9]
陳蒨繼承皇位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篡位稱帝,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封陳蒨為臨川郡王,食邑二千户,拜為侍中、安東將軍。當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對陳霸先,周文育、侯安都在沌口戰敗時,陳武帝詔命陳蒨入都護駕,軍隊的儲備和警戒事務,都交給他掌管。不久命令他領兵到南皖築城堅守。
[10]
永定三年六月二十一日(559年8月17日),陳武帝陳霸先去世,太子陳昌還被扣在北周做人質,當時外有強敵壓境,內無重臣輔佐,宣皇后章要兒便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人商議,決定密不發喪,急速徵召身為臨川王的陳蒨入宮繼位。
[11]
六月二十九日,陳蒨從南皖回到京城,住在中書省。
[12]
陳蒨入宮後,多次推辭不肯繼位,宣皇后又因兒子陳昌的緣故,不肯下令,羣臣猶豫不決。鎮西將軍、南豫州刺史侯安都説:“如今天下未定,沒有時間猶豫不決,臨川王對社稷有功,應當共同推舉他即位。”説完按劍上殿,稟告宣皇后拿出玉璽。
[13]
於是陳蒨繼位當日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是為陳文帝。
[12]
七月初一日,陳文帝尊武帝宣皇后章要兒為皇太后,宮室稱慈訓宮。
[14]
七月初四日,晉升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歐陽頠為徵南將軍,平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周迪為鎮南將軍。
[15]
八月二十六日,封皇子陳伯茂為始興王,繼奉為始興昭烈王陳道譚後嗣。改封始興嗣王陳頊為安成王。九月初七日,立皇子陳伯宗為皇太子,王公以下賜帛各有等差。九月二十一日,立妃沈妙容為皇后。
[16]
陳蒨削平內亂
梁末陳初,南方大亂。土著豪強乘機起兵,割據州郡,不奉朝命。對陳朝在江南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天嘉元年(560年)二月,高州刺史紀機在軍中反叛陳廷並回到宣城,佔據宣城響應反叛的王琳。文帝派遣太尉侯瑱在梁山大敗王琳,而且在博望(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擊敗了入侵的北齊軍隊,生擒北齊將領劉伯球,將齊兵的船艦和物資全部截獲,俘獲了數以萬計的敵軍士兵,王琳和蕭莊北逃齊國。
[17]
因為文帝對王琳和蕭莊大戰的勝利,導致蕭莊所屬的郢州刺史孫瑒在三月舉州歸附陳朝朝廷。同月,以高祖陳霸先的第六子陳昌為驃騎將軍、湘州牧,晉封為衡陽王。
[18]
江州刺史周迪平定南中,斬殺賊兵首領熊曇朗,傳首京師。而且對北齊的戰爭也取得了勝利,北齊軍鎮守魯山城,迫於陳軍的軍威和鎮守困難而棄城逃走,陳文帝詔令南豫州刺史程靈洗鎮守魯山城。
[19]
天嘉二年(561年)正月,合州刺史裴景徽叛逃投奔北齊。同月,北周湘州城主殷亮投降陳朝,湘州被平定。二月,陳文帝以太尉侯瑱為車騎將軍、湘州刺史。
[20]
四月,武陵、天門、南平、義陽、河東、宜都各郡都被陳文帝平定。十月,霍州的西山蠻率領部落歸屬陳朝。十一月,高麗國遣使向陳朝貢獻方物,表示對陳朝正統地位的肯定。同月,陳文帝以武昌、國川兩地歸屬竟陵郡,以安定流民。
[21]
之前,縉州刺史留異響應王琳的反叛,此時王琳已經被平定,留異仍然割據一方,不服管制。陳文帝詔司空侯安都率兵前往討伐。
[22]
天嘉四年(563年)正月,割據臨川郡的周迪在陳朝的打擊下棄城而逃,逃到了閩州刺史陳寶應處,臨川郡的叛亂被陳文帝平定。
[23]
同年七月,周迪捲土重來,再次興兵攻打臨川,陳文帝命護軍章昭達率領大軍前往征討。十一月,章昭達大破周迪的軍隊,將其黨羽全部擒拿,唯獨周迪一人逃出重圍。十二月,陳文帝宣佈大赦天下。詔護軍將軍章昭達進軍建安,討伐閔州刺史陳寶應。
[24]
一直到次年(564年)十一月,章昭達在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大破陳寶應的軍隊,生擒陳寶應和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市)的叛匪留異,擒送京師,晉安郡被平定。
[25]
陳蒨晚年去世
天嘉六年(565年),文帝為皇太子伯宗進行元服之禮,以弟弟驃騎將軍、揚州刺史安成王陳頊為司空。
[26]
四月,臨川太守駱文牙斬殺孤身逃走的叛匪首領周迪,傳首京師。
[27]
八月,文帝開始冊封皇子們為王,立陳伯固為新安王,陳伯恭為晉安王,陳伯仁為廬陵王,陳伯義為江夏王。
[28]
天康元年(566年)二月,改天嘉七年為天康元年。三月,冊封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陳頊為尚書令。
[29]
陳文帝屢次授予陳頊重權導致他死後安城王陳頊擅政,為篡奪陳伯宗的皇位埋下了伏筆。四月,皇孫陳至澤出生,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陳文帝病重,當日在有覺殿去世,時年四十五歲,遺詔皇太子陳伯宗繼承帝位。六月十九日,羣臣為陳文帝上諡號為文皇帝,廟號世祖。六月二十一日,葬於永寧陵。
[30]
但是陳文帝生前授予其弟陳頊以重權,導致他死後嗣帝權力弱小,很快就被陳頊篡奪了皇位。
陳蒨為政舉措
編輯陳蒨政治
主詞條:天嘉之治
陳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這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賢明之君。史書稱陳文帝“從艱難中發跡,瞭解百姓的疾苦。國家的用費,定依儉約的原則。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勵。”
[31]
陳蒨在位期間頒佈的禁奢麗詔、種麥詔等也可看出其務實、仁愛的治國態度。天康元年(566年)四月,他在遺詔中寫道:“只是王業艱難,連年戰爭,百姓多難,不忘謹慎。現在國家安定,教化未行,我便要長辭人世,真是遺憾九泉啊!”
[32]
陳蒨經濟
侯景亂梁,江南生產遭受嚴重的破壞,商品交換更形滯澀。陳朝境內,鐵錢已廢而不行。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陳文帝鑄五銖錢。
[33]
陳文帝在經濟上也較為注意發展農業生產,還實行過土斷,他統治時間不過七年,但在陳朝歷史上,還算是一個粗安的年代。
[34]
陳蒨軍事
陳朝建立之初,南方因為梁末大亂,導致羣雄割據。南方的豪強乘機起兵,割據州郡,無視陳廷的詔命,對陳朝在江南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當時割據勢力有湘州王琳、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等。陳朝剛立國,面臨北方北周、北齊的嚴重威脅,對這些割據勢力只能儘量施以懷柔、籠絡,正式任命其為所據州郡的長官。
王琳本是梁元帝任命的湘州刺史,江陵陷落後,他成為長江中游一帶蕭梁殘餘勢力的盟主,並與北齊相勾結。他立梁元帝年僅七歲的孫子蕭莊為帝,準備與北齊一同東下進攻建康。
[34]
陳文帝平定了盤踞湘、郢的王琳,解除了陳的一個大隱患。
陳文帝在擊敗王琳和北齊的聯軍之後,陳收復了江、郢二州,消除了後方隱患。隨後進軍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截斷江路。北周軍隊在陳軍採用封鎖政策所造成的飢餓威脅下,只得迅速撤退。陳文帝在這次戰役中,又獲致空前大捷。這時候南陳政權才算初步穩定下來,以後廣州刺史歐陽頠、桂州刺史淳于量又先後歸附。長江以南統一在了陳氏政權之下了。
[35]
陳蒨人物評價
編輯陳蒨史書評價
陳蒨歷代評價
- 陳霸先:“此兒吾宗之英秀也。” [36]
- 徐陵:“赫赫英謩,赳赳雄斷,遍行天討,無遺神算,鬱掃江淮,長驅巴漢,九夷百越,雷隨風渙,北頓昆耶,西戡伊靬,荷負皇極,劬勞庶機,勤民聽政,昃食宵衣,服貴綈皂,風移閫闈,唐山罷奏,濮水韜徽,訪採狂狷,搜易攵仄微,世感中孚,民維大畜,外户無閉,高垣奚築,降情儒雅,凝懷庠塾,御廡為歡,臨雍彌肅,禮兼三代,樂備九成。” [38]
- 虞世南:“文皇聰明睿知,纂承洪緒,羣賢畢力,宇內克清,爵賞無偏,刑罰不濫,政事明察,莫敢隱情。國史以為承平之風,斯言得之矣。” [39]
- 白壽彝:“陳文帝繼位後,陳的號令仍不出建康四里之處。但文帝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在軍事上平定了盤踞湘、郢的王琳,解除了陳的一個大隱患。”
陳蒨軼事典故
編輯陳蒨斷袖之癖
主詞條:韓子高
陳文帝有一名貌美如婦的寵臣韓子高,陳蒨在還是臨川王時邂逅了這位美少年
[40]
,從此讓韓子高隨侍左右,寵愛備至。
[41]
基於這種曖昧事實,所以後世有些小説、戲曲借題發揮,露骨地將二人描繪成同性間的愛情與性愛關係,例如唐朝李翊的《陳子高傳》(明朝馮夢龍的《情史》有節錄)、明朝王驥德的《男王后》等皆是著名創作。
陳蒨宵衣旰食
徐陵的《陳文帝哀冊文》中記載:陳文帝“勤民聽政,旰衣宵食。”認為陳文帝處理朝政十分勤奮,每天天不亮就穿起衣來,時間晚了才吃飯。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
[42]
這也是成語“宵衣旰食”的來歷。
陳蒨親屬成員
編輯陳蒨家世
陳蒨同輩
陳蒨后妃
- 皇后沈妙容,生陳廢帝陳伯宗、始興王陳伯茂。
- 汪貴妃,生永陽王陳伯智。
- 孔貴妃,生桂陽王陳伯謀。
- 嚴淑媛,生鄱陽王陳伯山、晉安王陳伯恭。
- 潘容華,生新安王陳伯固。
- 劉昭華,生衡陽王陳伯信。
- 王充華,生廬陵王陳伯仁。
- 張修容,生江夏王陳伯義。
- 韓修華,生武陵王陳伯禮。
陳蒨子女
兒子
- 長子:陳廢帝陳伯宗。
- 次子:始興王陳伯茂。
- 三子:鄱陽王陳伯山。
- 四子:早亡。
- 五子:新安王陳伯固。
- 六子:晉安王陳伯恭。
- 七子:衡陽王陳伯信。
- 八子:廬陵王陳伯仁。
- 九子:江夏王陳伯義。
- 十子:武陵王陳伯禮。
- 十一子:早亡。
- 十二子:永陽王陳伯智。
- 十三子:桂陽王陳伯謀。 [44]
女兒
陳蒨陵寢墓地
編輯陳文帝的陵寢永寧陵,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道新合村獅子衝田野中。
[48]
陵墓前200米處有石獸二隻,東西相對。雙角者為天祿,獨角者為麒麟。天祿長2.60米、高2.75米。麒麟長3.10米、高2.85米。兩獸眥目張口,舌尖上翹,狀極獠戾,振爪欲攫。頦須下垂,耳如削竹,額鐫螺旋紋,翼膊及冠刻鱗紋襯以鳥翅紋,遍身飾花瓣紋和雲紋,形象威猛,雕技嫺熟,從造型到技法均達南朝石刻的高峯,堪稱南京地區現存南朝陵墓石獸中最為矯健玲瓏的一對石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於1977年11月將二石獸提升地表之上,並將天祿斷頭接合。
由於陳文帝陵至今仍未得到確認,因此,也有人認為該處石刻的主人不是陳文帝,而是宋文帝劉義隆,陳文帝陵應是江寧縣麒麟門外靈山之南出土一對青瓷蓮花尊以及石俑等文物的大墓。
[48]
2015年,最新考古發現表明,該墓葬墓主系南朝昭明太子蕭統,而非陳文帝。
陳蒨影視形象
編輯類型 | 播出時間 | 影視劇 | 扮演者 |
---|---|---|---|
電視劇 | 2013年 | 《陸貞傳奇》 | 陳鏡宇 |
網絡劇 | 2016年 | 《韓子高》 | |
2016年 | 《識汝不識丁》 |
- 參考資料
-
- 1. 張忱石.《建康實錄》:中華書局,1986年:第768頁
- 2. 吳海林,李延沛編.《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第522頁
- 3.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世祖文皇帝,諱蒨,字子華,始興昭烈王長子也。
- 4. 陳文帝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4-01-03]
- 5.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史,舉動方雅,造次必遵禮法。高祖甚愛之,常稱“此兒吾宗之英秀也”。
- 6.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侯景之亂,鄉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獨保家無所犯。時亂日甚,乃避地臨安。及高祖舉義兵,侯景遣使收世祖及衡陽獻王,世祖乃密袖小刀,冀因入見而害景。至便屬吏,故其事不行。高祖大軍圍石頭,景欲加害者數矣。會景敗,世祖乃得出赴高祖營。
- 7.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起家為吳興太守。時宣城劫帥紀機、郝仲等各聚眾千餘人,侵暴郡境,世祖討平之。
- 8.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承聖二年,授信武將軍,監南徐州。
- 9.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三年,高祖北征廣陵,使世祖為前軍,每戰克捷。高祖之將討王僧辯也,先召世祖與謀。時僧辯女婿杜龕據吳興,兵眾甚盛,高祖密令世祖還長城,立柵以備龕。世祖收兵才數百人,戰備又少,龕遣其將杜泰領精兵五千,乘虛奄至。將士相視失色,而世祖言笑自若,部分益明,於是眾心乃定。泰知柵內人少,日夜苦攻。世祖激厲將士,身當矢石,相持數旬,泰乃退走。及高祖遣周文育率兵討龕,世祖與並軍往吳興。時龕兵尚眾,斷據衝要,水步連陣相結,世祖命將軍劉澄、蔣元舉率眾攻龕,龕軍大敗,窘急,因請降。東揚州刺史張彪起兵圍臨海太守王懷振,懷振遣使求救,世祖與周文育輕兵往會稽以掩彪。後彪將沈泰開門納世祖,世祖盡收其部曲家累,彪至,又破走,若邪村民斬彪,傳其首。以功授持節、都督會稽等十郡諸軍事、宣毅將軍、會稽太守。山越深險,皆不賓附,世祖分命討擊,悉平之,威惠大振。
- 10.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高祖受禪,立為臨川郡王,邑二千户,拜侍中、安東將軍。及周文育、侯安都敗於沌口,高祖詔世祖入衞,軍儲戎備,皆以委焉。尋命率兵城南皖。
- 11. 《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三年,高祖崩,時外有強寇,世祖鎮於南皖,朝無重臣,宣後呼景歷及江大權、杜稜定議,乃秘不發喪,疾召世祖。
- 12.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永定三年六月丙午,高祖崩,遺詔徵世祖入纂。甲寅,至自南皖,入居中書省。………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
- 13.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還軍至南皖,而高祖崩,安都隨世祖還朝,仍與羣臣定議,翼奉世祖。時世祖謙讓弗敢當,太后又以衡陽王故,未肯下令,羣臣猶豫不能決。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遠,臨川王有功天下,須共立之。今日之事,後應者斬。”便按劍上殿,白太后出璽,又手解世祖發,推就喪次。世祖即位,遷司空,仍為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徵北將軍、南徐州刺史,給扶。”
- 14. 《陳書·卷七·列傳第一》:高祖崩,後與中書舍人蔡景歷定計,秘不發喪,召世祖入纂,事在蔡景歷及侯安都傳。世祖即位,尊後為皇太后,宮曰慈訓。
- 15.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秋七月丙辰,尊皇后為皇太后,己未,以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歐陽頠進號徵南將軍,平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周迪進號鎮南將軍。
- 16.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八月癸巳,以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留異為安南將軍、縉州刺史,平南將軍、北江州刺史魯悉達進號安左將軍。庚戌,封皇子伯茂為始興王,奉昭烈王后。徙封始興嗣王頊為安成王。九月辛酉,立皇子伯宗為皇太子,王公以下賜帛各有差。乙亥,立妃沈氏為皇后。
- 17.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乙未,高州刺史紀機自軍叛還宣城,據郡以應王琳,涇令賀當遷討平之。丙申,太尉侯瑱敗王琳於梁山,攻齊兵於博望,生擒齊將劉伯球,盡收其資儲船艦,俘馘以萬計,王琳及其主蕭莊奔於齊。
- 18.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庚戌,以高祖第六子昌為驃騎將軍、湘州牧,立為衡陽王。
- 19.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丁巳,江州刺史周迪平南中,斬賊率熊曇朗,傳首京師。先是,齊軍守魯山城,戊午,齊軍棄城走,詔南豫州刺史程靈洗守之。
- 20.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合州刺史裴景徽奔於齊。辛未,周湘州城主殷亮降,湘州平。二月丙戌,以太尉侯瑱為車騎將軍、湘州刺史。
- 21.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冬十月乙巳,霍州西山蠻率部落內屬。十一月乙卯,高麗國遣使獻方物。甲子,以武昌、國川為竟陵郡,以安流民。
- 22.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先是,縉州刺史留異應於王琳等反,丙戌,詔司空侯安都率眾討之。
- 23.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四年春正月丙子,幹陀利國遣使獻方物。甲申,周迪棄城走,閩州刺史陳寶應納之,臨川郡平。
- 24.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辛未,周迪復寇臨川,詔護軍章昭達率眾討之。十一月辛酉,章昭達大破周迪,悉擒其黨與,迪脱身潛竄。十二月丙申,大赦天下。詔護軍將軍章昭達進軍建安,以討陳寶應。
- 25.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己丑,章昭達破陳寶應於建安,擒寶應、留異,送京師,晉安郡平。
- 26.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夏四月甲寅,以侍中、中書監、中衞將軍、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安成王頊為司空。
- 27.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丙戌,臨川太守駱文牙斬周迪,傳首京師,梟於朱雀航。
- 28.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己卯,立皇子伯固為新安郡王,伯恭為晉安王,伯仁為廬陵王,伯義為江夏王。
- 29.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改天嘉七年為天康元年。三月己卯,以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頊為尚書令。
- 30.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癸酉,世祖疾甚。是日,崩於有覺殿。遺詔曰:“朕疾苦彌留,遂至不救,修短有命,夫復何言。但王業艱難,頻歲軍旅,生民多弊,無忘愧惕。今方隅乃定,俗教未弘,便及大漸,以為遺恨。社稷任重,太子可即君臨,王侯將相,善相輔翊,內外協和,勿違朕意!山陵務存儉速。大斂竟,羣臣三日一臨,公除之制,率依舊典。”六月甲子,羣臣上諡曰文皇帝,廟號世祖。丙寅,葬永寧陵。
- 31.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世祖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國家資用,務從儉約。常所調斂,事不獲已者,必諮嗟改色,若在諸身。主者奏決,妙識真偽,下不容奸,人知自勵矣。
- 32.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遺詔曰:“朕疾苦彌留,遂至不救,修短有命,夫復何言。但王業艱難,頻歲軍旅,生民多弊,無忘愧惕。今方隅乃定,俗教未弘,便及大漸,以為遺恨。社稷任重,太子可即君臨,王侯將相,善相輔翊,內外協和,勿違朕意!山陵務存儉速。大斂竟,羣臣三日一臨,公除之制,率依舊典。”
- 33. 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463頁
- 34. 《中國通史》陳的衰腐 .語文網[引用日期2017-08-07]
- 35. 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431頁
- 36.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01]
- 37. 《南史·卷十 陳本紀下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4-10]
- 38. 《藝文類聚》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08]
- 39. 《論略》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6-08]
- 40. 《陳書·卷二十·列傳第十四》: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於淮渚附部伍寄載欲還鄉。
- 41. 《陳書·卷二十·列傳第十四》: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於左右。
- 42. 宵衣旰食 .成語網[引用日期2017-07-31]
- 43. 《陳書·卷二十·列傳第十四》:初,仲舉子鬱尚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為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馬……仲舉及鬱並於獄賜死,時年五十一。鬱諸男女,以帝甥獲免。
- 44. 《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世祖十三男:沈皇后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其伯固犯逆別有傳。二男早卒,本書無名。
- 45. 《陳書·卷三十五·列傳二十九》:又以世祖長女豐安公主配異第三子貞臣……天嘉五年,陳寶應平,並擒異送都,斬於建康市,子侄及同黨無少長皆伏誅,唯第三子貞臣以尚主獲免。
- 46. 《陳書·卷七·列傳第一》:淨藏尚世祖第二女富陽公主,以公主除員外散騎侍郎。《陳書·卷九·列傳第三》:弟盼,太建中尚世祖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 47. 南京發現南朝大墓,墓主疑似陳文帝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7-31]
- 48. 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引用日期2014-01-04]
- 49. 《陳書》:(天康元年四月)癸酉,世祖疾甚。是日,崩於有覺殿。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