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恪

(南朝陳將領)

鎖定
沈恪(509年-582年 [3]  ),字子恭,吳興武康(今湖州市德清縣)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南陳名將。
沈恪幹練有大局觀,早年在蕭映帳下效與,同陳霸先有同郡、同僚之誼,侯景之亂時沈恪奮力抵抗,因功封東興侯。後沈恪投效陳霸先,是陳霸先陣營中鎮守三吳之地的主要將領,先後擔任吳興、會稽郡守,參與誅殺王僧辯,平定王僧辯餘黨杜龕,抵禦餘孝頃留異等人的進攻,對穩定三吳局勢有積極貢獻,因功獲封護軍將軍。陳高宗時,沈恪都督嶺南,取得良好政績,因功進號鎮南將軍。晚年又先後監理南兗州和南徐州,負責沿江防務。 [1] 
太建十四年(582年),沈恪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追贈翊左將軍,諡號為“元”。 [1] 
全    名
沈恪
子恭
所處時代
南朝陳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吳興武康
出生日期
509年
逝世日期
582年
主要成就
參與抵禦侯景,監理吳興、會稽,都督嶺南,穩定當地局勢
最高官職
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翊左將軍(贈)

沈恪人物生平

沈恪高祖舊友

沈恪是吳興郡武康縣人,生性深沉而富有才幹。梁朝新渝侯蕭映擔任吳興太守時,徵召他為主簿。蕭映調任北徐州,沈恪跟隨蕭映到鎮所。蕭映調任廣州,用沈恪兼任府中兵參軍,常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反叛,沈恪抗禦有功,被任命為中兵參軍。 [34] 
陳霸先與沈恪是同郡人,關係親密,蕭映去世後,陳霸先南討李賁,於是讓自己的妻子兒女隨沈恪還鄉。不久朝廷委任沈恪為東宮直後,沈恪因征討嶺南的功勞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隨後派沈恪招集宗族子弟從軍。 [4] 

沈恪力戰侯景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亂圍困台城,沈恪率領所部人員退入台城防禦,依慣例加任右軍將軍。叛軍在東、西兩上方向壘起兩座土山攻城,城內也堆土成山對峙,沈恪為東面土山的主將,晝夜抗擊。因有戰功被封為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户。沈恪又升任員外散騎常侍。京城陷落後,沈恪從小路悄悄地回到故鄉。陳霸先討伐侯景時,派人告知沈恪,沈恪就在東方起兵響應。平定侯景後,沈恪到京口拜見陳霸先,當天就被陳霸先任命為都軍副。不久,沈恪又擔任帥府司馬。 [5] 

沈恪平定杜龕

紹泰元年(555年),陳霸先準備誅殺王僧辯,沈恪參與了策劃。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鎮守吳興,陳霸先就派陳蒨回到長城,設立柵欄防備杜龕,又派沈恪回到武康,招集兵員。陳霸先殺死王僧辯後,杜龕果然派副將杜泰領兵襲擊陳蒨。沈恪這時已經帶兵到縣城之外捕殺杜龕黨羽,陳霸先迅速派周文育援救長城,周文育及時趕到,杜泰逃走。陳蒨於是與周文育一道殺出郡城,沈恪的軍隊與之匯合,駐紮在郡南。平定杜龕後,陳蒨討伐東揚州刺史張彪,派沈恪監理吳興郡,留守後方。 [6] 
太平元年(556年),沈恪被任命為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同年,沈恪又調任永嘉太守。尚未赴任,又被派去監理吳興郡。再從吳興入朝任職。 [35] 

沈恪不忘舊主

永定元年(557年)陳霸先受禪登基時,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召沈恪,命令他帶兵進入宮中,護衞梁敬帝離開皇宮,另館居住。沈恪就推門進去見陳霸先,叩頭請罪説:“我曾經為蕭家王朝服務過,今天不忍心目睹它的滅亡,我甘願受死,也不接受這道命令。”陳霸先讚許他的氣節,就不再強迫,另外派副將王僧志代替他。 [7]  [29] 
陳朝建立不久後,沈恪便被任命為吳興太守 [36] 

沈恪鎮守會稽

永定二年(558年),陳武帝調沈恪監理會稽郡。正值餘孝頃陰謀接應王琳,從臨川出兵攻打周迪,於是任命沈恪為壯武將軍,率兵翻過東興嶺救援周迪。餘孝頃聽沈恪到了,就退走了。 [8]  [30] 
永定三年(559年),沈恪升任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從近便的小路去鄱陽。不久,有詔命把沈恪追回,調沈恪代理會稽郡事務。同年,沈恪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 [9] 
天嘉元年(560年),陳文帝陳蒨繼位,提升沈恪擔任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將軍、太守二職仍舊。 [10]  當時的東陽太守留異一直擁兵自重,與時任湘州刺史的王琳相互勾結,王琳被平定後,陳文帝名義上派沈恪接管東陽郡,實力上讓沈恪偷襲留異。留異在下淮防禦,擊敗沈恪,沈恪無奈退守錢塘。當時朝廷正因為湘、郢一帶的戰事,無暇東顧,就暫時安撫留異,不再用兵 [31]  。同年,沈恪被增賜食邑五百户。 [38] 
天嘉二年(561年) ,陳文帝徵召他入朝為左衞將軍。不久又調出京城擔任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 [11] 
天嘉六年(565年),陳文帝徵召他入朝擔任中護軍 [20]  。隨後升任護軍將軍 [12] 
天康元年(566年),陳廢帝繼位,任命沈恪為護軍將軍。 [21] 
光大二年(568年),調任沈恪使持節、都督荊、武、佑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沈恪還沒有赴任,改任護軍將軍。 [13]  [22] 

沈恪鎮守嶺南

太建元年(569年),沈恪加任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總共十八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23]  。沈恪赴任還沒過五嶺,前刺史歐陽紇已經發動叛亂,據險而守,沈恪受阻無法前進,朝廷派遣司空章昭達統率各軍討伐歐陽紇。歐陽紇被平定之後,沈恪才得以進入廣州。廣州遭遇戰火和災荒,處處都殘缺破損,沈恪收集安置流民並加以安撫關切,廣施恩惠,嶺表地區依靠他才得以平安穩定。 [14] 
太建二年(570年),沈恪進號鎮南將軍。 [24] 
太建四年(572年),陳宣帝徵召沈恪入朝擔任領軍將軍 [25]  。等到沈恪才返回朝廷,卻因為路程太遠沒能按時到達,被有關官員奏劾而免任。 [15] 

沈恪任重北方

太建十一年(579年),沈恪再次職擔任散騎常侍、衞尉卿。這年沈恪被任命為平北將軍、假節,監理南兗州 [16] 
太建十二年(580年),沈恪改任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理南徐州。朝廷又派遣電威將軍裴子烈率領五百匹馬,幫助沈恪沿江岸防守。 [17]  [26]  [32] 
太建十三年(583年),沈恪被調入朝廷擔任衞尉卿,常侍、將軍二職仍舊擔任。不久加任侍中,升任護軍將軍。 [18]  [27] 
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後主即位,沈恪因患疾病調任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28]  。當年沈恪去世,時年七十四歲。追贈為翊左將軍,陳後主下旨賞給皇家棺木,接着又出宮前往舉哀,喪事所需財物,全部由國庫資助供應,諡號為“元”。 [19] 

沈恪軼事典故

力救沈文阿
沈文阿與沈恪同宗,善儒學、通經術,深受梁簡文帝重用,在梁敬帝時期任國子博士,兼掌儀禮。由於侯景之亂的破壞,當時很多典章制度缺失,沈文阿引經據典重新擬定了各種典章制度。等到陳霸先登基,沈文阿卻棄官回吳興老家了。陳霸先覺得沈文阿不依附於自己,於是派使者去誅殺沈文阿。沈恪當時為吳興郡守,力勸使者暫免沈文阿一死,並派兵捉拿沈文阿,帶上枷鎖送往京城,向陳霸先求情。陳霸先説,酸腐文人能有多大影響力呢?就放了沈文阿,並讓沈文阿繼續做官。 [33] 

沈恪主要影響

沈恪與陳霸先同郡,早年又有同僚之誼,陳霸先征討侯景時,沈恪就在家鄉吳興起兵響應,是陳霸先的心腹將領。陳武帝、陳文帝時期,沈恪先後監理吳興和會稽,參與討平杜龕、餘孝頃、留異等,為陳朝提供了穩定的戰略後方。太建元年(569年),沈恪都督嶺南,使飽受戰亂之苦的嶺南恢復穩定。晚年又先後監理南兗州和南徐州,負責沿江防務。 [1] 

沈恪歷史評價

姚思廉:胡穎徐度杜稜、沈恪並附騏驥而騰躍,依日月之光輝,始覯王佐之才,方悟公輔之量,生則肉食,終以配饗。盛矣哉!(《陳書》) [1] 
李百藥:沈恪行己之方,不踐非義之跡;子隆持身之節,無失事人之道,仁矣乎!(《南史》) [2] 

沈恪人際關係

兒子:沈法興,隋末羣雄之一。 [1] 

沈恪後世紀念

據浙江省湖州市文史資料記載:沈恪是湖州市德清縣東北的東衡村人,沈恪家居賈塢,曾在賈塢築土郛拒寇。他的墓葬也在縣北十五里的東衡境內。 [37] 

沈恪史料索引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1] 
《南史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2] 
參考資料
  • 1.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9]
  • 2.    《南史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0]
  • 3.    探索古德清最早縣治之謎  .德清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02]
  • 4.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暱,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
  • 5.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侯景圍台城,恪率所領入台,隨例加右軍將軍。賊起東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內亦作土山以應之,恪為東土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邑五百户。遷員外散騎常侍。京城陷,恪間行歸鄉里。高祖之討侯景,遣使報恪,乃於東起兵相應。賊平,恪謁高祖於京口,即日授都軍副。尋為府司馬。
  • 6.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及高祖謀討王僧辯,恪預其謀。時僧辯女婿杜龕鎮吳興,高祖乃使世祖還長城,立柵備龕,又使恪還武康,招集兵眾。及僧辯誅,龕果遣副將杜泰率眾襲世祖於長城。恪時已率兵士出縣誅龕黨與,高祖尋遣周文育來援長城,文育至,泰乃遁走。世祖仍與文育進軍出郡,恪軍亦至,屯於郡南。及龕平,世祖襲東揚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
  • 7.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太平元年,除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其年遷永嘉太守。不拜,復令監吳興郡。自吳興入朝。高祖受禪,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衞敬帝如別宮。恪乃排闥入見高祖,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許事,分受死耳,決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乃不復逼,更以蕩主王僧志代之。
  • 8.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高祖踐祚,除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徙監會稽郡。會餘孝頃謀應王琳,出兵臨川攻周迪,以恪為壯武將軍,率兵逾嶺以救迪。餘孝頃聞恪至,退走。
  • 9.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三年,遷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便道之鄱陽。尋有詔追還,行會稽郡事。其年,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
  • 10.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世祖嗣位,進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將軍、太守如故。
  • 11.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二年,徵為左衞將軍。俄出為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
  • 12.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六年,徵為中護軍。尋遷護軍將軍。
  • 13.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光大二年,遷使持節、都督荊武右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未之鎮,改為護軍將軍。
  • 14.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高宗即位,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恪未至嶺,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恪不得進,朝廷遣司空章昭達督眾軍討紇,紇平,乃得入州。州罹兵荒,所在殘毀,恪綏懷安緝,被以恩惠,嶺表賴之。
  • 15.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太建四年,徵為領軍將軍。及代還,以途還不時至,為有司所奏免。
  • 16.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十一年,起為散騎常侍、衞尉卿。其年授平北將軍、假節,監南兗州。
  • 17.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十二年,改授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遣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助恪緣江防戍。
  • 18.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明年,入為衞尉卿,常侍、將軍如故。尋加侍中,遷護軍將軍。
  • 19.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後主即位,以疾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其年卒,時年七十四。贈翊左將軍,詔給東園秘器,仍出舉哀,喪事所須,並令資給,諡曰元。子法興嗣。
  • 20.    《陳書》卷三《世祖本紀》:六年……十二月……丁巳,……軍師將軍、郢州刺史沈恪為中護軍,鎮東將軍、吳興太守吳明徹為中領軍。
  • 21.    《陳書》卷四《廢帝本紀》:天康元年……五月……丁酉……新除中護軍沈恪為護軍將軍
  • 22.    《卷四》卷四《廢帝本紀》:二年……十一月……丙午,以前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沈恪為護軍將軍。
  • 23.    《陳書》卷五《宣帝本紀》:太建元年……丁酉……護軍將軍沈恪為鎮南將軍、廣州刺史。
  • 24.    《陳書》卷五《宣帝本紀》:二年……六月……乙巳……安南將軍、廣州刺史沈恪進號鎮南將軍。
  • 25.    《陳書》卷五《宣帝本紀》:四年……冬十月……戊戌,以鎮南將軍、廣州刺史沈恪為領軍將軍
  • 26.    《陳書》卷五《宣帝本紀》:十一年……十二月……癸酉,遣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南徐州。
  • 27.    《陳書》卷五《宣帝本紀》:十三年……十二月……己亥,以翊右將軍、衞尉卿沈恪為護軍將軍。
  • 28.    《陳書》卷六《後主本紀》:(太建)十四年……正月……癸亥……護軍將軍沈恪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 29.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陳王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宣猛將軍沈恪勒兵入宮,衞送梁主如別宮,恪排闥見王,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氏,今日不忍見此。分受死耳,決不奉命!"王嘉其意,不復逼,更以蕩主王僧志代之。
  •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高州刺史黃法〈奭毛〉、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合兵救周迪。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八:琳敗,上遣左衞將軍沈恪代異,實以兵襲之。異出軍下淮以拒恪,恪與戰而敗,退還錢塘。異覆上表遜謝。時眾軍方事湘、郢,乃降詔書慰諭,且羈縻之。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癸酉,遣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南徐州
  • 33.    《陳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9]
  • 34.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
  • 35.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太平元年,除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其年遷永嘉太守。不拜,復令監吳興郡。自吳興。
  • 36.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高祖踐祚,除吳興太守。
  • 37.    孟頫故里 書畫聖地 文化東衡 ——浙江歷史文化名村德清東衡  .政協湖州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4-02-28]
  • 38.    《陳書》卷十二《沈恪傳》:天嘉元年,增邑五百户。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