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琳

(南北朝時梁朝著名將領)

鎖定
王琳(526年-573年),字子珩。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北齊名將。
王琳出身兵家,早年隨侍於湘東王蕭繹左右。侯景之亂時,屢從王僧辯作戰,軍功與杜龕並稱第一。梁元帝時累遷都督、廣州刺史。江陵失陷後,傳檄四方,舉兵攻西梁蕭詧。後因軍力日衰,而同時向北齊西魏、梁朝稱臣。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梁建陳,王琳拒絕臣服,生擒前來討伐的陳將侯安都周文育等。次年,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在北齊支持下起兵對抗陳朝。後被陳將侯瑱擊敗,逃亡北齊,被北齊孝昭帝高演派往合肥,糾集舊部,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封會稽郡公,鎮守壽陽。
陳將吳明徹北伐時,王琳主張持久戰術,不為主將尉破胡採納,致使全軍覆滅,王琳亦被圍困於壽陽。吳明徹引淝水灌城,晝夜進攻,壽陽城內瘟疫橫行,彈盡糧絕,最終陷落。王琳被俘後,吳明徹顧忌其深得人心,恐生變亂,遂將他處決,時年四十八歲。北齊追贈王琳為都督十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侍中特進開府錄尚書事諡號“忠武”。
王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於色,深得軍心,雖流亡他國,卻仍受到北齊軍民的推崇。他遇害後,民間一片哭聲,百姓不論是否見其面容,都為之流淚。後世史家稱讚:“觀其誠信感物,雖李將軍(李廣)之恂恂善誘,殆無以加焉。” [1] 
本    名
王琳
子珩
所處時代
南北朝梁朝北齊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526年
逝世日期
573年
主要成就
平定侯景之亂,軍功第一
官    職
特進侍中
爵    位
會稽郡公→巴陵郡王
追    贈
都督十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諡    號
忠武
籍    貫
會稽郡山陰縣

王琳人物生平

王琳早年經歷

王琳出身兵家(兵士出身),為南梁湘東王常侍王顯嗣之子 [2]  。因其姐妹受到湘東王蕭繹(即梁元帝)的寵愛,王琳不到二十歲便能跟隨在蕭繹左右,他從小好武,於是就擔任武官。 [3] 

王琳連破侯景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繹派時任全威將軍的王琳進奉一萬石米到都城建鄴,趕到姑孰時,建鄴已被攻陷,王琳便把米沉在江心,輕舟返回荊州 [4]  後來,王琳逐漸升任岳陽內史,因功封建寧縣侯 [5] 
大寶元年(550年),蕭繹改稱宜都宜州,任命王琳為宜州刺史。 [6] 
大寶二年(551年),侯景派他的部將宋子仙佔據郢州,湘東王蕭繹任命王僧辯大都督,王琳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郴州刺史裴之橫等都受其指揮,向東進攻侯景。 [7]  四月,侯景率軍包圍王僧辯與王琳所在的巴陵城,並派王琳的兄長王珣到城下,企圖讓王珣勸降王琳。王琳高聲對王珣喊道:“兄長奉命討伐賊人,不能以身殉難,竟然不知內疚,反而要來誘我投降!”説着拿過弓箭就射,王珣慚愧地退回。 [8]  六月,王琳與王僧辯等攻克郢州,擒獲宋子仙。 [9] 
承聖元年(552年)三月,王琳又跟隨王僧辯圍攻侯景,當時王僧辯向招提寺北面進軍,侯景率軍排列在西州的西邊嚴陣以待。陳霸先命眾將分別到幾個地方佈置部隊。侯景衝擊將軍王僧志的戰陣,王僧志有意稍稍退卻,陳霸先派將軍徐度率弓箭手二千人橫截侯景軍的後路,侯景軍因而驚慌退走。侯景軍退卻時,王琳與陳霸先、杜龕等率鐵騎迅速追擊,王僧辯指揮大軍跟進,侯景軍敗逃,縮入營柵固守。 [10]  同年,侯景之亂平定,王琳官拜湘州刺史 [11] 

王琳激生變亂

王琳果敢強勁超越常人,又能折節下士,所得到的賞賜不據為己有。他的部下一萬多人,多是江淮一帶的盜賊。王琳在平定侯景之亂中軍功與杜龕並稱第一,他仗恃有功在建鄴橫行暴虐,王僧辯無法禁止,怕他作亂,奏請誅殺王琳。王琳也疑心招禍,令他的長史陸納帶領他的軍隊到湘州,他自己獨自到江陵覲見蕭繹謝罪,並説明情況。臨行前,王琳對陸納等人説:“我要是回不來,你們怎麼辦?”眾人都回答説:“願與您同死。”眾人揮淚而別。到了江陵後,蕭繹把他交給有關官員處置,並殺其副將殷晏, [12]  而派廷尉卿黃羅漢、太府卿張載到王琳軍中宣佈處置王琳的詔令。陸納等人和兵士們對使者大哭,不肯接受詔令。於是扣押黃羅漢,虐殺被荊州人痛恨的張載。 [13] 
蕭繹聞訊後,派王僧辯討伐陸納,陸納等人敗逃長沙。當時湘州沒有平定,武陵王蕭紀軍勢頗盛,江陵上下惶恐不安,人人都另有打算。陸納上書申述王琳無罪,請求將其復職,自己甘為奴婢。在這種形勢下,蕭繹把王琳用鐵鏈鎖起來押送到王僧辯軍中,讓王琳去勸説陸納歸順。當時陸納正出兵交戰,碰上王琳被押到,王僧辯把王琳送到樓車頂上讓陸納看。陸納等人都扔下兵器下拜,全軍痛哭,説:“請求放王郎入城我們就出城投降。”王僧辯不允許,又把王琳送回江陵。當時鎮守峽口陸法和不斷向蕭繹求救,蕭繹想調用王僧辯的軍隊,又怕失去陸納所部,便再次將王琳遣回,允許他到陸納佔據的城中去勸降,王僧辯便把王琳放進城內,陸納等人便投降。湘州平定後,朝廷恢復了王琳的官職,命其率軍支援峽口,以抵禦武陵王蕭紀。不久後,蕭紀兵敗被殺,王琳獲授衡州刺史。 [14-15] 

王琳遠鎮嶺南

蕭繹生性喜歡猜忌他人,因王琳的部眾勢大,他本人又能得軍心,蕭繹便將他調至嶺南,擔任都督、廣州刺史。王琳的朋友主書李膺,為蕭繹所信用,王琳對他説:“我承蒙提拔,常想盡力效命以報國恩。如今天下還不太平,把我調到嶺南,萬一國家有急難,怎能使我效力呢。我想陛下不過是懷疑我罷了,我的欲求有限,難道還能和他爭當皇帝嗎?為什麼不讓我任雍州刺史,使我坐鎮武寧。我自然會讓兵士從事耕種,也能作為國家的屏障,如有緊急情況也可讓朝廷得知,強似遠放嶺南,相距萬里,一旦國家有變故,該怎麼辦!我不願長期待在嶺南,正是出於為國家考慮罷了。”李膺同意他的話卻不敢替他上奏,王琳還是率領他的部眾鎮守嶺南。 [16] 

王琳傳檄東討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於謹宇文護楊忠等圍攻江陵,蕭繹召王琳前來救援,委任他為湘州刺史。 [17] 
承聖四年(555年)正月,王琳進軍至蒸城,已聽説西魏攻下了江陵,並立梁王蕭詧為帝,建立西梁。王琳便為蕭繹舉哀,三軍戴孝。他派遣別將侯平率領水軍進攻西梁,王琳則屯兵長沙,向四方傳送檄文,擬定進攻的計劃。當時長沙王蕭韶和鎮守長江上游的諸將都推舉王琳為盟主。 [18-19]  八月,王琳由蒸城返回長沙。 [20] 
十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擁立蕭方智為帝,徵召王琳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21]  十一月,王琳派部將侯方兒、潘純陀等進攻江陵,為西魏大將軍豆盧寧等擊敗。 [22-23]  十二月,交州刺史劉元偃率部眾數千人歸附王琳。 [24] 

王琳稱臣三國

太平元年(556年),侯平雖然不能攻過長江,卻屢次擊敗西梁軍。又因王琳鞭長莫及,他便翻臉不受王琳的指揮。王琳討伐侯平失利,加上長期作戰,軍力日衰,便於同年六月派使者到北齊奉表稱臣,並進獻馴象;又派使者到西魏表示歸附,請求歸還他的妻子蔡氏、兒子王毅;同時也向蕭淵明所在的朝廷稱臣。 [25-26] 
七月,前天門太守樊毅襲殺武州刺史、衡陽王蕭護,王琳派司馬潘忠擊敗樊毅,將其擒獲。 [27]  同月,西魏丞相宇文泰向王琳派出使者,王琳也派長史席豁到西魏回訪,並懇求西魏歸還梁元帝蕭繹和愍懷太子蕭方矩的靈柩送回南方,宇文泰答應了王琳的請求。 [28] 
八月,鄱陽王蕭循在江夏去世,其弟豐城侯蕭泰代管郢州的政事。王琳趁機派兗州刺史吳藏攻打江夏,吳藏兵敗身死。 [29]  同月,西魏任命王琳為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30]  九月,王琳派水軍襲擊江夏,至十月,蕭泰獻城投降。 [31] 
十一月,陳霸先以蕭方智的詔令徵王琳為侍中司空,王琳推辭不去,留下他的部將潘純陀監守郢州,自己回到長沙,大造船艦,準備進攻陳霸先。 [32-33]  同月,西魏歸還王琳的妻兒。 [34] 

王琳連戰南陳

太平二年(557年)正月,周公宇文覺即天王位,建立北周,任命王琳為司空、驃騎大將軍 [35]  三月,蕭方智任命王琳為湘、郢二州刺史。 [36]  六月,陳霸先派大將侯安都周文育等率軍討伐王琳。 [37] 
八月,北周將梁元帝的靈柩和諸將家屬一千多人歸還給王琳。十月,陳霸先廢蕭方智,自立為帝,建立陳朝。侯安都聞訊後,認為師出無名、此役必敗。當時侯安都、周文育二人配合不力,部下又相互爭執,逐漸不相和睦。進軍至郢州時,王琳的部將潘純陀在城中遠遠地向侯安都等軍放箭,侯安都勃然大怒,率軍包圍郢州。郢州還未攻陷,而王琳已率大軍抵達沌口,侯安都匆忙撤圍前往沌口迎戰,途中又遇大風,無法前進。王琳據守東岸,侯安都據守西岸,兩軍相持數日後方才交戰,王琳乘坐平肩輿,手執鉞親自指揮作戰,大敗侯安都等人,將其全部擒獲,王琳逐個引見被俘的陳軍將帥,惟獨周鐵虎因辭氣不撓。王琳便留下所有將帥不殺,只殺周鐵虎一人。把侯安都等捆起來,關在王琳所乘的艦船上,派親信宦官王子晉看守他們。王琳將湘州軍府遷到郢城,又派部將樊猛襲取江州 [38-40] 
天啓元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十萬大軍東下,抵達湓城,在白水浦練兵。王琳巡視了部眾後説:“可以作為勤王之師了,温太真(温嶠)又算得了什麼呢!” [41]  同月,王琳與陳霸先同時授予控制着長江中流的北江州刺史魯悉達官職,但魯悉達首尾兩端、遷延不定。王琳因而無法東下,派使者去勸誘魯悉達,魯悉達最終仍未服從。 [42]  王琳派記室宗虩向北齊求援,並要求送還作為質子滯留在北齊的永嘉王蕭莊為梁朝皇帝。 [43-44] 
同時,王琳接受新吳洞主餘孝頃的建議,派餘孝頃與李孝欽、樊猛劉廣德等人率軍討伐南江的首領熊曇朗周迪 [45]  [46] 
二月,北齊派兵護送蕭莊回到江南,並冊拜王琳為梁朝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王琳派侄子王叔寶率所統轄十個州刺史的子弟前往鄴城作為人質。同月,王琳擁戴蕭莊在郢州即位,改年號為天啓。蕭莊任命王琳為侍中、使持節大將軍中書監,改封為安成郡公,其餘官職都依照北齊的冊命。王琳總管梁朝的軍國大事。 [47-48] 
六月,陳霸先派司空侯瑱與領軍將軍徐度率領水師作為先鋒前往討伐王琳。 [49] 
七月,餘孝頃等人兵敗被俘。 [50]  同月,陳霸先派吏部尚書謝哲去宣諭王琳。 [51]  八月,侯安都等人趁王琳在白水浦,賄賂王子晉,在其幫助下逃回建鄴。 [52-53]  同時,王琳接見謝哲,請求回到湘州,陳霸先便下詔追回受命討伐王琳的諸軍。 [54] 
十二月,蕭詧派大將軍王操掠取王琳控制下的長沙、武陵、南平等郡。 [55] 
天啓二年(559年)三月,蕭莊抵達郢州。同月,王琳派部將雷文策襲殺西梁監利太守蔡大有。 [56] 
六月,陳霸先去世,其侄陳蒨(陳文帝)即位 [57]  。王琳聞訊後,便命少府卿孫瑒總攬留守事宜,自己則擁奉蕭莊出兵屯駐濡須口,北齊也派揚州道行台慕容儼率軍眾逼近長江,為其聲援。十一月,王琳進犯大雷,陳蒨命侯瑱、侯安都與徐度率軍抵禦。陳朝安州刺史吳明徹溯流而上,乘夜襲擊湓城,王琳派巴陵太守任忠率軍進擊,大破吳明徹,吳明徹隻身脱逃。王琳乘勢引兵東下 [58]  [59] 
天啓三年(560年)二月,王琳率軍抵達柵口,侯瑱等屯駐於蕪湖,兩軍相持一百多天。東關一帶春季水位高漲,可以供船艦通航,王琳便率合肥、漅湖一帶的部眾,乘兵船沿江排列而下,舳艫首尾相連,軍勢強盛。侯瑱向虎檻洲進軍,王琳也派出兵船排列在長江西面,隔着虎檻洲停泊下來。次日,兩軍交戰,王琳軍稍稍退卻至長江西岸以自保。到晚上,東北風猛刮,把王琳的舟艦都毀壞,擱淺在沙灘上,因浪大而無法回到江岸。至次日天亮時,風才平靜下來,王琳到江邊收拾船隻,侯瑱等也率軍退入蕪湖。北周聽説王琳東下進兵的消息,派荊州刺史史寧率軍數萬乘虛襲擊郢州,孫瑒繞城固守。王琳聞訊後,擔憂因軍心不穩而潰散,便加緊率領水師東下,直到離蕪湖十里地才停泊下來,軍中敲擊木柝報時示警的聲音,一直傳到侯瑱軍中。北齊派儀同三司劉伯球率軍一萬餘人支援王琳,行台慕容恃德的兒子慕容子會率兩千名鐵騎屯駐在蕪湖西岸,以聲援王琳。 [60-61] 
同月十四日,侯瑱率軍防備王琳進犯。當時西南風颳得又急又猛,王琳認為得了天助,打算直取揚州,侯瑱等慢慢從蕪湖出來跟在他後面。等到交戰時,西南風反被侯瑱利用,王琳讓士兵往侯瑱的船上扔火炬,因為逆風,反而將自己的兵船全部燒燬。侯瑱趁機大破王琳軍,軍士溺水而死的有十分之二、三,其餘的都棄船上岸,被侯瑱軍隊斬殺殆盡。 [62]  北齊援軍也大亂,劉伯球、慕容子會都被抓獲,侯瑱軍斬俘數以萬計,王琳與北齊援軍的軍用物資和兵器也全被繳獲。王琳乘坐舴艋小船突圍而出,抵達湓城,想收攏散失流離的軍士,但再也沒有人願意歸附他,他只好率妻妾及左右親信十多人出逃 [63]  ,蕭莊也在侍中袁泌御史中丞劉仲威等人的護送下抵達北齊邊境,與王琳會合,一同逃往北齊。 [64-65] 

王琳經蒞壽陽

皇建二年(561年)正月,北齊孝昭帝高演派王琳到合肥,糾集舊部,再圖進取。王琳於是修理戰船,分派人去招募淮南民眾,這些人都願意和他同心協力。陳朝的合州刺史裴景暉(一作裴景徽),是王琳兄長王珉的女婿,他請求讓他家裏的奴僕為王琳充當北齊軍的嚮導,高演委派王琳和行台左丞盧潛率兵前去接應。王琳遲疑不決,裴景徽擔心自己求作內應的事泄漏,便投奔北齊。齊孝昭帝賜王琳印封文書讓他鎮守壽陽,准許他部下將帥還都跟從他,任王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封會稽郡公,鎮守壽陽 [66]  又增發給王琳軍餉,賜一班鐃吹樂器。王琳率軍嚴陣以待,準備隨機而動。適逢當時陳朝與北齊結好,北齊便讓王琳以後再作打算。 [67] 

王琳城破遇害

王琳在壽陽,與行台尚書盧潛不和,二人屢次產生矛盾,他因而被召還鄴城。北齊武成帝高湛置而不問,任命王琳為滄州刺史,後又任特進侍中。王琳住宅的屋脊無故破裂剝落,冒出幾升紅色的蛆,落地後變成血,並在蠕動。有龍從他門外的池中躍出,生出雲霧,白晝昏暗。適逢武平四年(573年)三月,陳宣帝陳頊命大將吳明徹北伐,北齊後主高緯派領軍將軍尉破胡等出兵救援秦州,並令王琳等參與謀劃。尉破胡等出兵後,司徒趙彥深曾私下向秘書監源彪討教抵禦陳朝的計策。源文宗認為尉破胡的人品“王(趙彥深)之所知,敗績之事,匪朝伊夕。”並認為朝廷應該“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他同時認為王琳對陳頊,一定是不肯俯伏稱臣。如果不對王琳推心置腹,還派他人予以牽制,反會釀成禍患。 [68-69] 
王琳受命後,對自己的親信説:“如今太歲在東南,歲星居於牛鬥的位置,太白已經升高,這些天象都對客軍有利,我們將有喪敗。”又對尉破胡説:“吳兵(指吳明徹軍)勢頭很猛,要用長遠之計來勝它,要謹慎不要輕易出戰。”尉破胡不聽,導致大敗,全軍覆滅。王琳單騎突圍,逃回到彭城。北齊令王琳就近在壽陽徵兵 [70]  ,並又晉封他為巴陵郡王。吳明徹趁勝包圍壽陽,引淝水灌城。而齊將皮景和等在淮西袖手旁觀,不予救援。吳明徹晝夜攻擊,城內爆發瘟疫,死傷無數,彈盡糧絕。戰鬥從七月持續到十月,壽陽城最終失陷,王琳也被抓獲,百姓都哭泣着跟隨他不去,吳明徹部下士兵也為他請命,吳明徹怕生變亂,便將王琳在壽陽城東北二十里處殺害,時年四十八歲。 [71-72] 

王琳身葬異國

吳明徹把王琳的首級傳送到建康,陳頊下詔將他的首級掛在建康示眾。王琳的舊部朱瑒寫信給陳朝尚書右僕射徐陵,求取其首級。徐陵讚許朱瑒的志節,又加上吳明徹也屢次夢見王琳向他討還自己的首級,二人便向陳頊請求歸還王琳的首級,陳頊同意。 [73-74] 
朱瑒得到王琳的首級後,將王琳暫時埋在八公山的山側,王琳的故舊有數千人前來參加葬禮。朱瑒從小路前往北齊,另外商議派人迎葬的事宜。不久後,茅智勝等五位壽陽人秘密地把王琳的靈柩送到北齊的都城鄴城。北齊追贈王琳為都督十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侍中特進開府錄尚書事諡號忠武”,以輼輬車下葬。 [75-76] 

王琳主要影響

  • 平定侯景之亂:王琳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曾隨王僧辯攻克郢州,擒獲侯景部將宋子仙,多次與侯景叛軍作戰。其軍功與杜龕並稱第一。 [77-78] 
  • 撫平湘州叛亂:王琳被梁元帝下獄後,其部將陸納等舉兵反叛,元帝鑑於當時武陵王蕭紀軍勢強盛,便釋放王琳,命其抵達前線,入城招撫陸納等,成功平定了湘州的叛亂。 [77-78] 
  • 大敗陳朝軍隊太平二年(557年),王琳於沌口擊敗前來討伐的陳朝大將侯安都周文育等,並將其全部擒獲。 [77-78] 
  • 深得軍民擁戴:王琳不濫施刑罰、輕財愛士,深受部下擁戴,他在壽陽失陷後被吳明徹擒獲,當時他的舊部多在吳明徹軍中,爭相向吳明徹請求寬恕王琳。朱瑒稱其“經蒞壽陽,頗存遺愛;曾遊江右,非無餘德”。 [77-78] 

王琳歷史評價

虞寄在去信勸説割據閩中陳寶應時,以王琳與侯瑱為例,説道:以王琳之強,侯瑱之力,進足以搖盪中原,爭衡天下,退足以屈強江外,雄張偏隅。 [79] 
源彪趙彥深私議抵禦陳朝北伐的對策時,認為:國家待遇淮南,失之同於蒿箭。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且琳之於頊,必不肯北面事之,明矣。 [80] 
朱瑒在王琳遇害後,致書徐陵道:梁故建寧公琳,洛濱餘胄,沂州舊族,立功代邸,效績中朝,當離亂之辰,總方伯之任。爾乃輕躬殉主,以身許國,實追蹤於往彥,信踵武於前修。而天厭梁德,上思匡繼,徒藴包胥之念,終遘萇弘之眚。洎王業光啓,鼎祚有歸,於是遠跡山東,寄命河北。雖輕旅臣之嘆,猶懷客卿之禮,感茲知己,忘此捐軀。至使身沒九泉,頭行萬里。誠復馬革裹死,遂其生平之志;原野暴骸,會彼人臣之節。然身首異處,有足悲者;封樹靡卜,良可愴焉。...琳經蒞壽陽,頗存遺愛;曾遊江右,非無餘德。 [77] 
李延壽在編撰《南史》時,將王琳列於梁朝忠臣的列傳中,並評價道:王琳亂朝忠節,志雪仇恥,然天方相陳,義難弘濟,斯則大廈落構,豈一木所能支也? [78] 
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將王琳與張承業一同評價説:自夏靡之後,忠之盛者,二子(申包胥張子房)而已。我思古人,唯漢諸葛武侯可以繼之,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其志一也。若梁之王琳、唐之張承業,功雖不就,抑可以為次矣,不當以功之成否論。 [81]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道:
  • 夏侯詳者,名不顯於當時,而能昌言以救劉勔之失,殆跫然空谷之足音矣。殷琰在壽楊,畏明帝之誅己,欲降於拓拔氏。詳曰:“今日之事,本效忠節,何可北面左衽乎?”至哉言乎!司馬楚之、王琳而知此,不為千載之罪人矣。 [82] 
  • 陳氏篡梁,王琳起兵至湓城以伐陳,赫然討賊之義舉也。自君子論之,子之篡燕,齊宣王興師伐之,而孟子曰:“以燕伐燕。”若琳者,豈但以陳伐陳哉?琳起兵以救元帝於江陵,正也。蕭詧導宇文氏以戕元帝,而毀其宗社,詧者,琳之仇讎也;而詧不能獨成其惡,元帝死於宇文氏之刃,則宇文氏尤琳之不共戴天者也。侯平不受琳之指麾,琳遂奉表於高洋,去華即夷,惡已大矣,猶曰高氏非吾讎也;以妻子陷入於關中,復奉表稱臣而西向,身為盟主,二三其德,荏苒妻子之私愛,北面稽顙於殺吾君、亡吾國之索虜鮮卑;斯人也,陳主所蠭蠆視之,不以為人類者也,而何能奉詞以討陳邪?蕭詧,琳之讎也,敬帝非琳之讎也,元帝死亡,敬帝以武帝之孫元帝之幼子立於建業,琳既兩奉表於二虜,複稱臣於敬帝,以縻繫於梁,梁徵之為司空而不至,何為者也?使琳果有匡復之心,則身既為上流之盟主,應司空之召,人奉敬帝,折陳氏之邪心,夫豈不能?既懷貳心,親高齊而忘故國,及陳之篡,乃竊討賊之名,以與陳氏爭,倚高氏之援,求蕭莊以借為主,一人之身,倏彼倏此,廉恥蕩然,而尚可許為討賊之師乎?幸與陳氏勝矣,陳而敗也,高洋乘亂而取江東,琳不能禁,固琳之所不恤也。假令蕭莊得入建業而君梁,琳因起而奪之,勢所必然,抑琳志之固然者也。無恆之小人,旦夕莫測,而許之以討賊之義乎?即後事而觀之,陳遣謝哲往説,而琳又還湘州,陳高祖殂,復背約而奉蕭莊屯湓城以稱帝,大敗於侯瑱,而奔齊之志決矣,此琳始終變詐之情形也。故曰非但以陳伐陳也。 [83]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評價:
  • 王琳當梁、陳革命之後,猶盡心蕭氏,崎嶇百戰,卒以死殉。此尤梁室第一忠臣,所必當傳者,而梁書亦無之。 [84] 
  • 其他立功立事,為國宣力者,亦皆出於寒人。…陳伯之陳慶之蘭欽、曹景宗、張惠紹昌義之、王琳、杜龕等之於梁。…皆御武戡亂,為國家所倚賴。 [85] 
蔡東藩在《南北史演義》在評價道:王琳事梁,似不可謂為非忠,梁元帝陷死江陵,琳赴援不及,縞素舉哀,復因陳主篡梁,傳檄東討。侯安都謂師出無名,果遭敗歿,師直為壯曲為老,誠哉是言也。然忽降齊,忽降魏,主持不定,未免多私。既已奉莊為主,又聽從陳使謝哲,願還湘州,大忠者固如是乎!江右之亂,出援無功,天已未免厭琳矣。 [86]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評價道:
  • 王琳雖無足取,自不失為一戰將。 [87] 
  • 後來論琳者,或以為忠於梁室而恕之,且有稱之者。...即以忠於一姓論,陳武自立後,琳亦立蕭莊,猶可説也,當其立敬帝時,何名拒之?蕭詧者,親結虜以剚刃琳之君之腹者,琳顧稱臣焉;且以妻子之故而獻款於虜焉;忠臣顧如是乎?國士顧如是乎?陽託一姓之名,陰行割據自私之實,惟利是視,琳之謂矣,又何取焉? [87] 
柏楊在所注的《資治通鑑》下評價道:王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英雄人物,因為民間對他敬愛! [88] 

王琳軼事典故

王琳體態容貌閒靜文雅,站起來頭髮能垂到地下,喜怒不形於色。雖然沒什麼學問,但他反應敏捷,記憶力強,部下數千人,王琳都能叫出他們的姓名。刑罰公正,輕視金錢,敬愛人才,士兵對他一片忠心。王琳年輕時就擔任將帥,屢經喪亂,常懷有忠義的氣節。他雖然沒有立錐之地,流亡鄴城,但北齊的官民也都推崇王琳的忠義。壽陽陷落後,王琳被俘,吳明徹本想保全他,但王琳過去的部屬,很多人在吳明徹軍中任職,看到他受難,都悲痛嘆息,不忍心抬頭,爭着向吳明徹請求寬恕王琳性命,又紛紛贈送給他路費行裝。吳明徹因此畏忌王琳,將他殺害。王琳遇害的消息傳出後,民間一片哭聲,遠聽像是響雷。有一個老漢提着一壺酒和一塊乾肉到屍體旁祭奠,放聲大哭,哀痛欲絕,把流在地上的血刮起來帶走。田野間農夫或鄉村父老,不論是否見過王琳,聽到王琳被殺的消息,沒有人不流淚哭泣。 [89]  後世史家從他的誠信感人來看,認為即使是循循善誘的西漢名將李廣,也不過如此。 [1] 

王琳人際關係

王琳親屬

父親
王顯嗣,官至湘東王國常侍 [2] 
同輩
王珣,王琳兄長,侯景之亂時在湘東王蕭繹手下任巴州刺史 [90]  ,後因郢州陷落而投降侯景,並在侯景包圍巴陵時意圖勸降王琳,為其所拒。 [8] 
王琳另有有姐妹二人,在梁元帝蕭繹還是湘東王時受其寵信。 [91] 
妻子
蔡氏,江陵陷落時與其子王毅被西魏俘虜,後被西魏歸還於王琳。 [26] 
子輩
據《北齊書·王琳傳》《南史·王琳傳》等記載,王琳共有十七子,但只有兩子見於史書記載。
長子:王敬,在北齊襲封王琳巴陵郡王爵位,官至通直常侍。
九子:王衍,隋煬帝時官至渝州刺史 [92] 
另據《資治通鑑》記載,王琳還有一子王毅,但《資治通鑑》未説明他為王琳第幾子:
王毅,江陵陷落時與其母蔡氏被西魏俘虜,後被西魏歸還於王琳。 [26] 

王琳師友

王琳與著名文學家庾信交好,庾信曾作有《寄王琳》一詩表現國破家亡的憂思,為文學史上的名作之一,詩中寫道:“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93] 

王琳史料索引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77]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7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
參考資料
  • 1.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體貌閒雅,立發委地,喜怒不形於色。雖無學業,而強記內敏,軍府佐史千數,畢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之心。少為將帥,屢經喪亂,雅有忠義之節。雖本圖不遂,齊人亦以此重之,待遇甚厚。及敗為陳軍所執,吳明徹欲全之,而其下將領多琳故吏,爭來致請,並相資給,明徹由此忌之,故及於難。當時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莫不為之歔欷流泣。觀其誠信感物,雖李將軍之恂恂善誘,殆無以加焉。
  • 2.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父顯嗣,梁湘東王國常侍。
  • 3.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王琳,字子珩,會稽山陰人也。本兵家。元帝居蕃,琳姊妹併入後庭見幸,琳由此未弱冠得在左右。少好武,遂為將帥。
  • 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湘東王繹使全威將軍會稽王琳送米二十萬石以饋軍,至姑孰,聞台城陷,沉米於江而還。
  • 5.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太清二年,帝遣琳獻米萬石,未至,都城陷,乃中江沉米,輕舸還荊。稍遷岳陽內史,以軍功封建寧縣侯。
  • 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湘東王繹改宜都為宜州,以王琳為刺史。
  • 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湘東王繹以王僧辯為大都督,帥巴州刺史丹楊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橫東擊景,徐文盛以下並受節度。
  • 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景使丁和將兵五千守夏首,宋子仙將兵一萬為前驅,趣巴陵...頃之,執王珣等至城下,使説其弟琳。琳曰:“兄受命討賊,不能死難,曾不內慚,翻欲賜誘!”取弓射之,珣慚而退。
  • 9.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侯景遣將宋子仙據郢州,琳攻克之,禽子仙。
  • 1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丁亥,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侯景帥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陳於西州之西。陳霸先曰:“我眾賊寡,應分其兵勢,以強制弱;何故聚其鋒鋭,令致死於我!”乃命諸將分處置兵。景衝將軍王僧志陳,僧志小縮,霸先遣將軍安陸徐度將弩手二千橫截其後,景兵乃卻。霸先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僧辯以大軍繼進,景兵敗退,據其柵。
  • 11.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又隨王僧辯破景。後拜湘州刺史。
  • 1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十月)戊申,湘東王執湘州刺史王琳於殿中,殺其副將殷晏。
  • 13.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果勁絕人,又能傾身下士,所得賞物不以入家,麾下萬人,多是江淮羣盜。平景之勳,與杜龕俱為第一。恃寵縱暴於建鄴,王僧辯禁之不可,懼將為亂,啓請誅之。琳亦疑禍,令長史陸納率部曲前赴湘州,身輕上江陵陳謝。將行謂納等曰:“吾若不反,子將安之?”鹹曰:“請死。”相泣而別。及至,帝以下吏,而使廷尉卿黃羅漢、太舟卿張載宣喻琳軍。陸納等及軍人並哭對使者,莫肯受命。乃縶黃羅漢,殺張載。載性刻,為帝所信,荊州疾之如仇,故納等因人之慾,抽其腸繫馬腳,使繞而走,腸盡氣絕,又臠割被五刑而斬之。
  • 14.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梁元遣王僧辯討納,納等敗走長沙。是時湘州未平,武陵王兵又甚盛,江陵公私恐懼,人有異圖。納啓申琳罪,請複本位,永為奴婢。梁元乃鎖琳送長沙。時納兵出方戰,會琳至,僧辯升諸樓車以示之。納等投戈俱拜,舉軍皆哭,曰:“乞王郎入城,即出。”及放琳入,納等乃降,湘州平。仍復本位,使琳拒蕭紀。紀平,授衡州刺史。
  • 1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六月,壬辰,武陵王紀築連城,攻絕鐵鎖,陸法和告急相繼。上覆拔謝答仁於獄,以為步兵校尉,配兵使助法和;又遣使送王琳,令説諭陸納。乙未,琳至長沙,僧辯使送示之,納眾悉拜且泣,使謂僧辯曰:“朝廷若赦王郎,乞聽入城。”僧辯不許,復送江陵。陸法和求救不已,上欲召長沙兵,恐失陸納,乃復遣琳許其入城。琳既入,納遂降,湘州平。上覆琳官爵,使將兵西援峽口。
  • 16.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梁元性多忌,以琳所部甚眾,又得眾心,故出之嶺外,又受都督、廣州刺史。其友主書李膺,帝所任遇,琳告之曰:“琳蒙拔擢,常欲畢命以報國恩。今天下未平,遷琳嶺外,如有萬一不虞,安得琳力?忖官正疑琳耳。琳分望有限,可得與官爭為帝乎?何不以琳為雍州刺史,使鎮武寧,琳自放兵作田,為國御捍。若警急,動靜相知。孰若遠棄嶺南,相去萬里,一日有變,將欲如何?琳非願長坐荊南,正以國計如此耳。”膺然其言,不敢啓,故遂率其眾鎮嶺南。
  • 17.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梁元為魏圍逼,乃徵琳赴援,除湘州刺史。
  • 18.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師次長沙,知魏平江陵,已立梁王察,乃為梁元舉哀,三軍縞素。遣別將侯平率舟師攻梁。琳屯兵長沙,傳檄諸方,為進趨之計。時長沙藩王蕭韶及上游諸將推琳主盟。
  • 1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湘州刺史王琳將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聞江陵已陷,為世祖發哀,三軍縞素,遣別將侯平帥舟師攻後梁。琳屯兵長沙,傳檄州郡,為進取之計。長沙王韶及上游諸將皆推琳為盟主。
  • 2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八月,辛巳,王琳自蒸城還長沙。
  • 2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十月)壬子,加陳霸先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癸丑,以宜豐侯循為太保,建安公淵明為太傅,曲江侯勃為太尉,王琳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2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鎮南將軍王琳侵魏,魏大將軍豆盧寧御之。
  • 23.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梁將王琳遣其將侯方兒、潘純陀寇江陵,寧與蔡祐、鄭永等討之,方兒等遁走。
  • 2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交州刺史劉元偃帥其屬數千人歸王琳。
  • 25.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侯平雖不能渡江,頻破梁軍,又以琳兵威不接,翻更不受指麾。琳遣將討之,不克,又師老兵疲不能進。乃遣使奉表詣齊,並獻馴象;又使獻款於魏,求其妻子;亦稱臣於梁。
  • 2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侯平頻破後梁軍,以王琳兵威不接,更不受指麾;琳遣將討之。平殺巴州助防呂旬,收其眾,奔江州,侯瑱與之結為兄弟。琳軍勢益衰,乙丑,遣使奉表詣齊,並獻馴象。江陵之陷也,琳妻蔡氏、世子毅皆沒於魏,琳又獻款於魏以求妻子;亦稱臣於梁。
  • 2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秋,七月,甲戌,前天門太守樊毅襲武陵,殺武州刺史衡陽王護,王琳使司馬潘忠擊之,執毅以歸。
  • 2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七月)魏太師泰遣安州長史鉗耳康買使於王琳,琳遣長史席豁報之,且請歸世祖及愍懷太子之柩;泰許之。
  • 2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八月,己酉,鄱陽王循卒於江夏,弟豐城侯泰監郢州事。王琳使兗州刺史吳藏攻江夏,不克而死。
  • 3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八月)魏以王琳為大將軍、長沙郡公。
  • 3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九月)甲子,王琳以舟師襲江夏;冬,十月,壬申,豐城侯泰以州降之。
  • 32.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陳武帝既殺王僧辯,推立敬帝,以侍中、司空徵琳。不從命。乃大營樓艦,將圖義舉。
  • 3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梁紀二十三》:王琳既不就徵,大治舟艦,將攻陳霸先...
  • 3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十一月...詔徵王琳為司空,琳辭不至,留其將潘純陀監郢州,身還長沙。魏人歸其妻子。
  • 3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春,正月,辛丑,周公即天王位...詔以王琳為司空、驃騎大將軍,以尚書右僕射王通為左僕射。
  • 3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甲辰,以司空王琳為湘、郢二州刺史。
  • 3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六月,戊寅,霸先以開府儀同三司侯安都為西道都督,周文育為南道都督,將舟師二萬會武昌以擊之。
  • 3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八月,丁卯,周人歸梁世祖之柩及諸將家屬千餘人於王琳。
  • 3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冬,十月,戊辰,進陳公爵為王。辛未,梁敬帝禪位於陳。...侯安都至武昌,王琳將樊猛棄城走,周文育自豫章會之。安都聞上受禪,嘆曰:“吾今茲必敗,戰無名矣!”時兩將俱行,不相統攝,部下交爭,稍不相平。軍至郢州,琳將潘純陀於城中遙射官軍,安都怒,進軍圍之;未克,而王琳至苻口,安都乃釋郢州,悉眾詣沌口,留沈泰一軍守漢曲。安都遇風不得進,琳據東岸,安都等據西岸,相持數日,乃合戰,安都等大敗。安都、文育及裨將徐敬成、周鐵虎、程靈洗皆為琳所擒,沈泰引兵奔歸。琳引見諸將與語,周鐵虎辭氣不屈,琳殺鐵虎而囚安都等,總以一長鎖系之,置琳所坐霎下,令所親宦者王子晉掌視之。琳乃移湘州軍府就郢城,又遣其將樊猛襲據江州。
  • 40.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陳武帝遣將侯安都、周文育等討琳,仍受梁禪。安都嘆曰:“我其敗乎,師無名矣!”逆戰於沌口。琳乘平輿,執鉞而麾之,禽安都、文育,其餘無所漏,唯以周鐵武一人背恩,斬之。鎖安都、文育,置琳所坐艦中,令一閹豎監守之。
  • 41.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乃移湘州軍府就郢城。帶甲十萬,練兵於白水浦。琳巡軍而言曰:“可以為勤王之師矣,温太真何人哉!”
  • 4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春,正月,王琳引兵下,至湓城,屯於白水浦,帶甲十萬。琳以北江州刺史魯悉達為鎮北將軍,上亦以悉達為徵西將軍,各送鼓吹女樂。悉達兩受之,遷延顧望,皆不就;上遣安西將軍沈泰襲之,不克。琳欲引軍東下,而悉達制其中流,琳遣使説誘,終不從。
  • 4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己亥,琳遣記室宗虩求援於齊,且請納梁永嘉王莊以主樑祀。衡州刺史周迪欲自據南川,乃總召所部八郡守宰結盟,齊言入赴。上恐其為變,厚慰撫之。
  • 44.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初,魏克江陵之時,永嘉王莊年甫七歲,逃匿人家。後琳迎還湘中,衞送東下。
  • 4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新吳洞主餘孝頃遣沙門道林説琳曰:“周迪、黃法皆依附金陵,陰窺間隙,大軍若下,必為後患;不如先定南川,然後東下,孝頃請席捲所部以從下吏。”琳乃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平東將軍劉廣德將兵八千赴之,使孝頃總督三將,屯於臨川故郡,徵兵糧於迪,以觀其所為。
  • 46.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南江渠帥熊曇朗、周迪懷貳,琳遣李孝欽、樊猛與餘孝頃同討之。
  • 47.    《南史·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四》:敬帝太平二年,陳武帝將受禪,王琳請莊於齊以主樑嗣,自盆城濟江。二月,即帝位於郢州,年號天啓,置百官。王琳總其軍國。
  • 48.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及敬帝立,出質於劉,請納莊為梁主。齊文宣遣兵援送,仍遣兼中書令李騊駼冊拜琳為梁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隸尚書事。又遣中書舍人辛愨、遊詮之等齎璽書江表宣勞,自琳以下皆有頒賜。琳乃遣兄子叔寶,率所部十州刺史子弟赴鄴,奉莊纂梁祚於郢州。莊授琳侍中、使持節、大將軍、中書監,改封安成郡公,其餘並依齊朝前命。
  • 49.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六月)己巳,詔司空侯瑱與領軍將軍徐度帥舟師為前軍,以討王琳。
  • 5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高州刺史黃法氍、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合兵救周迪。敷自臨川故郡斷江口,分兵攻餘孝頃別城。樊猛等不救而沒;劉廣德乘流先下,故獲全。孝頃等皆棄舟引兵步走,迪追擊,盡擒之,送孝頃及李孝欽於建康,歸樊猛於王琳。
  • 5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七月)甲辰,上遣吏部尚書謝哲往諭王琳。
  • 52.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三將軍敗,併為迪所囚。安都、文育等盡逃還建鄴。
  • 5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王琳在白水浦,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許王子晉以厚賂,子晉乃偽以小船依絺而釣。夜,載之上岸,入深草中,步投陳軍,還建康自劾。
  • 5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八月)謝哲返命,王琳請還湘州,詔追眾軍還。
  • 5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十二月)後梁主遣其大將軍王操將兵略取王琳之長沙、武陵、南平等郡。
  • 5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三月)梁永嘉王莊至郢州,遣使入貢於齊。王琳遣其將雷文策襲後梁監利太宗蔡大有,殺之。
  • 57.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永定三年六月丙午,高祖崩,遺詔徵世祖入纂。甲寅,至自南皖,入居中書省。…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
  • 5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王琳聞高祖殂,乃以少府卿吳郡孫瑒為郢州刺史,總留任,奉梁永嘉王莊出屯濡須口,齊揚州道行台慕容儼帥眾臨江,為之聲援。十一月,乙卯,琳寇大雷,詔侯瑱、侯安都及儀同徐度將兵御之。安州刺史吳明徹夜襲湓城,琳遣巴陵太守任忠擊明徹,大破之,明徹僅以身免。琳因引兵東下。
  • 59.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及陳文帝立,琳乃輔莊次於濡須口。齊遣揚州道行台慕容儼,率眾臨江,為其聲援。陳遣安州刺史吳明徹江中夜上,將襲盆城。琳遣巴陵太守任忠大敗之,明徹僅以身免。琳兵因東下,陳遣太尉侯瑱、司空侯安都等拒之。
  • 6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二月)王琳至柵口,侯瑱督諸軍出屯蕪湖,相持百餘日。東關春水稍長,舟艦得通,琳引合肥漅湖之眾,舳艫相次而下,軍勢甚盛。瑱進軍虎檻洲,琳亦出船列於江西,隔洲而泊。明日,合戰,琳軍少卻,退保西岸。及夕,東北風大起,吹其舟艦並壞,沒於沙中。浪大,不得還浦。及旦,風靜,琳入浦治船,瑱等亦引軍退入蕪湖。
  • 6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二月)周人聞琳東下,遣都督荊、襄等五十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史寧將兵數萬乘虛襲郢州,孫瑒嬰城自守。琳聞之,恐其眾潰,乃帥舟師東下,去蕪湖十里而泊,擊柝聞於陳軍。齊儀同三司劉伯球將兵萬餘人助琳水戰,行台慕容恃德之子子會將鐵騎二千,屯蕪湖西岸,為之聲勢。
  • 62.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瑱等以琳軍方盛,引軍入蕪湖避之。時西南風至急,琳謂得天道,將直取揚州,侯瑱等徐出蕪湖躡其後。比及兵交,西南風翻為瑱用,琳兵放火燧以擲瑱船者,皆反燒其船。琳船艦潰亂,兵士透水死者十二三。其餘皆棄船上岸,為陳軍所殺殆盡。
  • 6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丙申,瑱令軍中晨炊蓐食以待之。時西南風急,琳自謂得天助,引兵直趣建康。瑱等徐出蕪湖躡其後,西南風翻為瑱用。琳擲火炬以燒陳船,皆反燒其船。瑱發拍以擊琳艦,又以牛皮冒蒙衝小船以觸其艦,並熔鐵灑之。琳軍大敗,軍士溺死者什二三,餘皆棄船登岸走,為陳軍所殺殆盡。齊步騎在西岸者,自相蹂踐,並陷於蘆荻泥淖中;騎皆棄馬脱走,得免者什二三。擒劉伯球、慕容子會,斬獲萬計,盡收梁、齊軍資器械。琳乘舴艋冒陳走,至湓城,欲收合離散,眾無附者,乃與妻妾左右十餘人奔齊。
  • 6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先是,琳使侍中袁泌、御史中丞劉仲威侍衞永嘉王莊;及敗,左右皆散。泌以輕舟送莊達於齊境,拜辭而還,遂來降;仲威奉莊奔齊。
  • 65.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初,琳命左長史袁泌、御史中丞劉仲威,同典兵侍衞莊,及軍敗,泌遂降陳。仲威以莊投歷陽,又送壽陽。琳尋與莊同入齊...
  • 6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齊主使王琳出合肥,召募傖楚,更圖進取。合州刺史裴景徽,琳兄珉之婿也,請以私屬為鄉導。齊主使琳與行台左丞盧潛將兵赴之,琳沉吟不決。景徽恐事泄,挺身奔齊。齊主以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鎮壽陽。
  • 67.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齊孝昭帝遣琳出合肥,鳩集義故,更圖進取。琳乃繕艦,分遣招募,淮南傖楚,皆願戮力。陳合州刺史裴景暉,琳兄珉之婿也,請以私屬導引齊師,孝昭委琳與行台左丞盧潛率兵應赴。沉吟不決,景暉懼事泄,挺身歸齊。齊孝昭賜琳璽書,令鎮壽陽,其部下將帥悉聽以從,乃除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封會稽郡公。又增兵秩,兼給鐃吹。琳水陸戒嚴,將觀釁而動。屬陳氏結好於齊,使琳更聽後圖。
  • 68.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在壽陽,與行台尚書盧潛不協,更相是非,被召還鄴。齊武成置而不問,除滄州刺史。後以琳為特進、侍中。所居屋脊無故剝破,出赤蛆數升,落地化為血,蠕動。有龍出於門外之池,雲霧起,晝晦。會陳將吳明徹寇齊,齊帝敕領軍將軍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為經略。
  • 6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趙彥深私問計於秘書監源文宗曰:“吳賊侏張,遂至於此。弟往為秦、涇刺史,悉江、淮間情事,今何術以御之?”文宗曰:“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諸將;數千已下,適足為吳人之餌。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敗績之事,匪朝伊夕。國家待遇淮南,失之同於蒿箭。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足以固守。且琳之於頊,必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竊謂此計之上者。若不推赤心於琳,更遣餘人制肘,覆成速禍,彌不可為。”彥深嘆曰:“弟此策誠足制勝千里,但口舌爭之十日,已不見從。時事至此,安可盡言!”因相顧流涕。
  • 7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破胡之出師也,齊人使侍中王琳與之俱。琳謂破胡曰:“吳兵甚鋭,宜以長策制之,慎勿輕鬥!”破胡不從而敗。琳單騎僅免,還,至彭城,齊人即使之赴壽陽召募以拒陳師,復以盧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
  • 7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吳明徹攻壽陽,堰肥水以灌城,城中多病腫泄,死者什六七。齊行台右僕射琅邪皮景和等救壽陽,以尉破胡新敗,怯懦不敢前,屯於淮口,敕使屢促之。然始渡淮,眾數十萬,去壽陽三十里,頓軍不進。諸將皆懼,曰:“堅城未拔,大援在近,將若之何?”明徹曰:“兵貴神速,而彼結營不進,自挫其鋒,吾知其不敢戰,明矣。”乙巳,躬擐甲冑,四面疾攻,一鼓拔之,生擒王琳、王貴顯、盧潛及扶風王可朱渾道裕、尚書左丞李騊駼送建康。
  • 72.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琳謂所親曰:“今太歲在東南,歲星居牛鬥分,太白已高,皆利為客,我將有喪。”又謂破胡曰:“吳兵甚鋭,宜長策制之,慎勿輕鬥。”破胡不從。戰,軍大敗。琳單馬突圍,僅而獲免。還至彭城,齊令便赴壽陽,並許召募。又進封琳巴陵郡王。陳將吳明徹進兵圍之,堰肥水灌城。而齊將皮景和等屯於淮西,竟不赴救。明徹晝夜攻擊,城內水氣轉侵,人皆患腫,死病相枕。從七月至十月,城陷被執,百姓泣而從之。吳明徹恐其為變,殺之城東北二十里,時年四十八。
  • 73.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傳首建康,懸之於市。琳故吏梁驃騎府倉曹參軍朱瑒,致書陳尚書僕射徐陵求琳首...陵嘉其志節,又明徹亦數夢琳求首,併為啓陳主而許之。
  • 7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詔懸王琳首於建康市。故吏梁驃騎倉曹參軍朱瑒致書徐陵求其首,曰:“竊以典午將滅,徐廣為晉家遺老;當塗已謝,馬孚稱魏室忠臣。梁故建寧公琳,當離亂之辰,總方伯之任,天厭梁德,尚思匡繼,徒藴包胥之志,終遘萇弘之眚,至使身沒九泉,頭行千里。伏惟聖恩博厚,明詔爰發,赦王經之哭,許田橫之葬。不使壽春城下,唯傳報葛之人;滄洲島上,獨有悲田之客。”陵為之啓上。十二月,壬辰朔,並熊曇朗等首皆還其親屬。
  • 75.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仍與開府主簿劉韶慧等持其首還於淮南,權瘞八公山側,義故會葬者數千人。瑒等乃間道北歸,別議迎接。尋有揚州人茅智勝等五人密送喪柩達於鄴,贈十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侍中、特進、開府、錄尚書事,諡曰忠武王,葬給輼輬車。
  • 7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瑒瘞琳於八公山側,義故會葬者數千人。瑒間道奔齊,別議迎葬,尋有壽陽人茅智勝等五人,密送其柩於鄴。齊贈琳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諡曰忠武王,給輼輬車以葬之。
  • 77.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24]
  • 78.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24]
  • 79.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陳紀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07]
  • 8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07]
  • 81.    《困學紀聞·卷六》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5-29]
  • 82.    《讀通鑑論·卷十五·明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13]
  • 83.    《讀通鑑論·卷十八·陳高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13]
  • 84.    《廿二史札記·卷九·宋齊梁陳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24]
  • 85.    《廿二史劄記·卷十二·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3-05]
  • 86.    南北史演義:討王琳屢次交兵 諫高洋連番受責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24]
  • 87.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
  • 88.    柏楊·《柏楊全集·柏楊曰·王琳》
  • 8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於色;強記內敏,軍府佐吏千數,皆能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心;雖失地流寓在鄴,齊人皆重其忠義。及被擒,故麾下將卒多在明徹軍中,見者皆歔欷,不能仰視,爭為之請命及致資給。明徹恐其為變,遣使追斬之於壽陽東二十里,哭者聲如雷。有一叟以酒脯來祭,哭盡哀,收其血而去。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聞者莫不流涕。
  • 9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正月)庚戌,湘東王繹遣護軍將軍尹悦、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將兵二萬自江夏趣武昌,受徐文盛節度。
  • 91.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琳本兵家,元帝居藩,琳姊妹併入後庭見幸,琳由此未弱冠得在左右。
  • 92.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琳十七子。長子敬,在齊襲王爵,武平末,通直常侍。第九子衍,隋開皇中開府儀同三司,大業初,卒於渝州刺史。
  • 93.    《全北周詩·寄王琳》
展開全部 收起